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t815856169


戰場與球場有互通之處,吳三桂如同“國足”,康熙如同東亞勁旅。開局階段,吳三桂先發制人,頗有優勢,但到了下半場,吳三桂就開始兵敗如山倒。

實力上欠缺火候,辛苦就顯得很蒼茫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並非誰更辛苦,苦只是戰爭的必要條件,絕非充分條件。諸葛亮“三月渡瀘,深入不毛”的苦勞,掩蓋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失敗;國足也很辛苦,可就贏不了東亞勁旅;吳三桂很辛苦,但彌補不了多方面的實力“短板”。

打仗需要什麼?兵馬、錢糧、後勤、器械等物質,一樣也不能少,而且要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一旦某個環節,資源跟不上,很有可能就是一潰千里。

吳三桂以雲貴一隅之地為大本營,搏整個大清,在資源方面就有後勁不足的隱憂。吳三桂前期有所準備,問題不突出,但到了後期,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雙方比拼的就是資源調配能力。吳三桂就那麼點地盤,能夠動用的資源有限。

康熙的情況就比吳三桂好得多,即使“三藩”叛亂,大清還有半壁江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麼持續打下去,康熙就是強隊打弱隊,獅子搏兔,只要等著吳三桂犯錯或者撐不下去就能結束戰鬥。

在道義上,吳三桂很難站穩腳跟,失道寡助

戰爭是政治的延長線。吳三桂長期以來就想獨霸雲貴,康熙的撤藩令一下,粉碎了他的圖謀。於是,他試圖通過戰爭方式來扳回一局。

吳三桂起兵時,自封“天下都討兵馬大元帥”,說清朝是竊國大盜。為了調動反清的集體情緒,他利用滿漢之間的矛盾,痛罵清朝無道,以至於天怨、地怨、仕怨、民怨、商怨,從而宣揚自己反清是順應天時的正義舉動。在“討清檄文”中,吳三桂“推奉先皇三太子恭登大位”,建元周啟,以此騙取漢人支持。

在戰爭前期,吳三桂挑起滿漢矛盾的行為收到一定效果,“天下騷動,偽檄一傳,接連響應”。

儘管吳三桂說得慷慨激昂,但平西王的爵位上沾滿了漢人的血跡、投降滿清、剃髮易服都是謊言不可磨滅的印記。從法統上說,吳三桂的出師之名蒼白無力,名不正則言不順。

1678年,吳三桂稱帝,此舉徹底讓天下人看清他的真面目,知道吳三桂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反清,許多原來投降吳三桂的人紛紛轉投大清,原來觀望的人也倒向大清。

雙方對待戰爭的看法與部署

吳三桂從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三年三月,短短三個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沅州、辰州、常德、長沙、衡州、嶽州等戰略重鎮,前鋒抵達湖北境內的松滋,與江北清軍相望。

此外,吳三桂到處挖清朝牆腳,籠絡自己的門生故舊,“是時三桂蓄力已久,天下皆震其威聲”,“兵鋒甚銳,是以四方響應”。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洪、吳之茂等人佔據四川以響應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也反叛清朝。

吳三桂風頭正盛時,清軍還未集結,北方已經風聲鶴唳,他如果能夠利用此有利形勢,一鼓作氣地北上,清軍勢必難以招架。

但吳三桂卻在松滋止足不前,屯兵三月之久。吳三桂的智囊給他寫信,催促他趕緊北上同清軍決戰。可吳三桂不僅不過江,反而企圖與康熙談“劃江而國”以及歸還吳應熊等條件。

吳三桂在戰略上的猶豫不決,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康熙迅速作出回應。面對索額圖等人的和談建議,康熙直接否決,表現出堅定的“平吳”決心。

康熙派遣八旗勁旅前往荊州,阻擋吳三桂渡江,並將荊州作為平定吳三桂的前線大本營。接著,他又調動各方力量,防守戰略要地。

為了保證各地的軍事情報能夠第一時間送到朝廷,隨時把握戰場形勢,作出決策,康熙還建立了一套龐大的郵驛系統。他命令兵部於驛遞之外,每四百里,置筆貼式、撥什庫,以提升信息傳遞的安全性與時效性。這種傳遞方式,每天可行千里,康熙的命令,“指麾臂使於數千裡之外,上下暢達,事無稽遲”。

在戰略上,康熙始終將始作俑者吳三桂當做主要對手,至於其他叛亂,或者被牽連者,依據不同形勢而區別對待,目的是爭取更多的支持力量,從內外兩方面動搖瓦解吳三桂。在得知吳三桂叛亂後,康熙馬上下令停撤平南、靖南兩藩,為的就是孤立吳三桂。但對吳三桂,康熙就死磕到底,先下令削除平西王爵位,歷數朝廷對他的恩情,斥責吳三桂“徑行反叛,神人共憤”;接著,康熙又將吳三桂留在京城的兒孫(吳應熊、吳世霖)全部處絞。

當吳三桂得知兒孫被害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低估了康熙的決心,一時“京悸發疾,竟以似死人”。

就這樣,吳三桂的先發優勢逐漸耗盡,康熙則憑藉佔據全國的優勢地位,積極向南方總兵,勝利的天平開始朝著康熙傾斜。

雙方領導者的個人情況

在忠君事主為主流價值觀的時代,吳三桂一生降清又叛清,個人履歷都不大光彩。反觀康熙,正統的大清天子,已經搞定過鰲拜的少年英主。

在很多時候,姜並不一定是老的辣,年輕人反而更有活力和衝勁。

當時的吳三桂,垂垂老矣,如同傍晚的夕陽,只能發出一點落日餘暉。到了戰場,他已經不復當年的銳氣,變得保守、猶豫。此外,吳三桂很迷信,在戰事告急時,也不忘求神拜佛,幻想天意能夠助其取勝。

而康熙就像早晨的太陽,冉冉升起,意志堅定。隨著戰爭的深入,他的指揮調度越來越得心應手。

秋媚說:吳三桂是梟雄暮年,有帝王之志卻無帝王之魂,更無帝王之魄,只能成為康熙建功路上的墊腳石。天時不助,地利不固,人和不復,折戟沉沙就是吳三桂的歸宿。


秋媚讀史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吳三桂全傳》等


汗青正浩


平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是康熙一生最重要的武功之一,也是鞏固滿清統治的重大事件。吳三桂起兵之初,勢若破竹,銳不可當。然而僵持八年之後,還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還是以吳三桂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供參考。

吳三桂方面用兵失誤:一是吳三桂在對清軍實施鉗形突擊時,沒有使用戰略遷回,沿長江東下江浙,以分散清軍力量,聯合反清力量,配合正面戰場的攻勢行動。長江下游是清朝的主要糧食生產地,物產豐饒,可為戰爭提供足夠的軍需物質。另外,明朝的遺老遺少大多聚在江浙一帶,反清風氣濃厚。若吳軍一到,基本可為吳三桂所用,吳三桂力量勢必猛增。然而,吳三桂錯失了這樣的機會。

二是在戰爭後期,吳三桂優柔寡斷,心存與清廷劃江而治的幻想,不再採取積極進攻的態勢。戰爭初期,吳三桂取得主動權,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吳三桂沒有按照原定戰略計劃,進取中原。而是畫地自牢,停止進攻,企求與清王朝劃江而治,客觀上為清軍提供了喘息機會,使其加強了長江沿岸的防禦力量,勝利的天平開始向清軍傾斜。

康熙方面的指揮得當無疑是清軍得以勝利的主要因素。首先,在撤藩初期,康熙反應迅速,及時調整兵力部署,頂住了吳三桂軍隊的迅猛攻勢。其次,在戰爭過程中,康熙能任用賢人,根據戰爭的形勢,適時制定正確的戰略部署。如任用趙良棟,招降王輔臣等。


與書居


因為吳三桂本來就不是想著要恢復漢人天下,他之所以反清,完全是因為玄燁的削藩政策損害了他的利益,因此不得已而造反。

或許吳三桂年輕的時候還曾有過理想和抱負,但可以肯定1673年造反的吳三桂是絕對沒有節操的。自從降了清,吳三桂就開始變得超級不要臉。在平定山西姜瓖反清一事中,吳三桂不但沒有幫助老同事,反而賣力的幫助清政府剿滅反清勢力。



在滅南明的時候,吳三桂也是衝鋒在第一線,和李定國多次鏖戰。在永曆帝逃到緬甸之後,吳三桂力排眾議,堅持要殺了永曆皇帝,並且親自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這一舉動,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和全天下的漢人決裂了。


此外,在起兵之後,雖然吳三桂一路高歌猛進,但是在嶽州,吳三桂卻停下止步不前,也沒有極力爭取陝西王輔臣對自己的絕對忠誠。這個愚蠢的舉動直接導致吳三桂錯失良機。於是1677年7月,王輔臣降清,耿精忠和尚可喜撤兵投降,鄭經在福建孤木難支,清軍綠營開始連戰連捷,吳三桂的失敗已經成了必然趨勢。

更要命的是,吳三桂此時暴露了無恥的面目,竟然稱帝改元,如此一來,可以說把天下漢人對吳三桂僅有的支持也給抹殺沒了,隨後吳三桂兵敗如山倒,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



除了不得人心和錯失良機,在雙方控制的資源上,吳三桂也是處於劣勢的。僅是火炮,清廷的就要更多更先進。而且此時的八旗,還不至於淪落到腐敗不堪的地步,綠營精兵更是有質有量。因此在兵員上,吳三桂也是不佔優勢。


另外,當時的大清已經基本趨於穩定,民心有所歸附,已經沒有二十年前的全國人民一起反清的社會背景了。大家都想過安生日子,你吳三桂造反幹嘛!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扯淡。

如果吳三桂真的手裡有30萬精銳,是不需要苦戰八年的;如果吳三桂真的想要恢復漢家天下,他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從1673年吳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亂爆發;到1681年清軍殺入昆明,三藩之亂結束。吳三桂真正經歷了一次八年抗戰,但最後結果還是歸於失敗,吳三桂最後也在失敗的曙光來臨之前一命嗚呼!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

想當年,旌旗萬里,群雄響應!到如今,國滅身死,遺臭萬年。八年的造反之路成為吳三桂作死的一場夢。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吳三桂造反之路的失敗?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吳三桂這個人不行

吳三桂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軍閥,而且是一個沒有節操的軍閥。

從明朝末年救援崇禎的姍姍來遲,到和李自成由親密到決裂,到最後投降清朝成為被人鄙視的走狗,吳三桂充分發揮了有奶便是孃的軍閥本色。

這也使吳三桂從沒有真正的收穫過民心。

在那個拳頭就是真理的時代,吳三桂不得民心,固然不耽誤他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卻不能保證吳三桂真正建立一個漢家王朝。

如果說1644年沒有來得及救援崇禎是一次意外,那麼1661年勒死永曆帝則使吳三桂成為天下漢人的公敵。

跟著吳三桂造反,就像讓抗戰的仁人志士們跟隨汪精衛一起反抗日本侵略一樣,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諷刺的設定。

而且吳三桂在勒死永曆帝之後,根本就沒有做任何反清復明的準備。

在天下漢人苦苦支撐,最需要吳三桂挺身而出推翻清王朝,重建漢家天下的時刻,吳三桂在雲南大興土木,揮霍無度,培養自己的小王朝,做著永鎮雲南的美夢。

吳三桂的揭竿而起,並不是因為他想要替漢人奪回江山,而是因為自己被康熙忽悠之後惱羞成怒。

本來他主動請求撤藩就是想做做樣子,不曾想年輕氣盛的康熙將計就計,直接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臉上掛不住的吳三桂只好選擇魚死網破。

吳三桂在興兵造反時,在民間找了一個年輕的孩子。在腿上刺上龍的刺青,宣稱是明朝的血脈,以此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

應該說吳三桂的伎倆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為這個孩子是不是明朝血脈並不重要,關鍵是它確實讓很多漢人看到了光復天下的希望。

但是打到長江邊上的吳三桂卻選擇停下了腳步,在嶽州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等來了清朝重整兵馬,捲土重來的喜訊。至此戰局急轉直下,吳三桂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已經失去了取勝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兵敗如山倒的關鍵時刻,老態龍鍾的吳三桂卻選擇自己稱帝,試圖挽回軍心。結果一下子就讓天下漢人看清了吳三桂軍閥的真面目,於是吳三桂稱帝適得其反,最後只能更加孤立。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吳三桂的“英明”領導下,吳三桂集團徹底走向了失敗。

2、造反的時機不行

吳三桂之所以失敗,除了吳三桂這個人不行,直接坑了整個造反集團,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此刻已經不適合造反了。

什麼意思呢?

我國的改朝換代,中間一般都有一個幾十年的動盪期。在這個動盪期內,舊王朝覆滅,新王朝建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都經過了重新洗牌,新的秩序得以確立,新的王朝週期開始進行。

從1644年到1673年30年的時間裡,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在中原地區已經重新確立了新王朝的秩序。此時挑起戰爭不僅不會得到天下人的真正響應,反而會被人視為亂臣賊子。

在封建王朝社會,階級相對穩定,很多底層民眾一輩子見到的最高領導也就是縣令。對於他們而言,無論是哪個皇帝在位,該交的稅都需要交,該受的壓迫還得受,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而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求穩,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會動盪。所以好不容易盼到社會穩定的底層民眾,自然是不願意跟隨吳三桂再重新掀起腥風血雨的。

所以造反時機選錯了,吳三桂的成功也就更加渺茫了。即使吳三桂前期能夠取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他終歸會被廣大民眾所唾棄,最終走向慘痛的失敗。

3、清朝是難以打敗的。

從1644年清朝入關到1673年吳三桂造反,滿清賴以成功的八旗已經開始走向腐化,拉不開弓,上不得馬的現象逐漸增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清朝可以被輕易打敗。

由於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他們對前朝的經驗進行了充分的總結,並進行了諸多的改良,這使得清朝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前朝出現的大多數問題。

在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清朝入關不過30年時間。30年時間,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還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雖然八旗出現了頹廢的現象,但是並不意味著整個清朝軍隊不堪一擊。

因為清朝的軍隊從來都不是單指八旗。事實上除了八旗,還有更大數量的綠營,他們是清朝中期以後的軍隊主力,也是打敗吳三桂集團的主力。

除了軍隊尚可一戰,清朝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吳三桂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

因為清朝和蒙古各部的特殊關係,使得清朝佔據了東北和蒙古高原等一系列廣大區域。如果吳三桂佔領北京,那麼清朝依舊可以依託東北和蒙古高原的廣大區域進行反擊,並再次尋找機會入主中原,而吳三桂則不可能不斷的發動北伐,對清朝進行斬草除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分析過:中原王朝想要對北用兵,需要克服地形,氣候,後勤等一系列難題,而這是極其難以克服的。

所以即使吳三桂打過嶽州,越過長江,也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而如果吳三桂不能一鼓作氣消滅清朝,那麼等清朝緩過神來捲土重來,那麼吳三桂集團的命運最後還是失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很長時間裡,對於吳三桂的失敗,有很多人會感到惋惜。


但事實上是沒有人可憐吳三桂的,他們在意的是漢人恢復統治的機會真正失去了失去了,因此對於這樣的歷史問題也就很少會有理性的認識,當文學情懷夾雜在歷史問題的思考中時,我們往往會忽略歷史事件本身,從而影響我們的判斷!


恢復漢人的統治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漢以外的民族的統治,並且他們之間只是隔了一個明朝,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明朝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中山先生在建立中華民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基本上所有的漢人都是由這樣的種族歧視觀念的,當然你可以否認,但是你的腦海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意識形態!


你是漢人,漢人的統治,你會驕傲!但這似乎和你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種意識形態就像團隊歸屬感之類,如果你恰好看過《烏合之眾》那麼你應該能明白!幾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他們都是由這樣的想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種族會有區域性!所以還請大家暫時先去除了這一觀念!


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


在清軍入關的時候,吳三桂處於一個軍事和道德上的兩難考驗,就是說,如果他可能還在權衡一些利益上面的問題,到底應該去幫助哪一方?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選了失敗的一方,那麼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但是如果選了清軍,基本上是臭名遠揚!就在這時候,出現了一個不該出現的問題,就是陳圓圓被李自成搶了!

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也就是在李自成那一方吳三桂的權重不夠,同時也讓吳三桂受辱!所以投靠了清軍!說好聽點就是衝冠一發為紅顏,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個女人背叛了國家,做了賣國賊!後來進入了滿清的統治,吳三桂做了平西王,但是軍權需要穩定,所以要削藩,吳三桂為了保全自己成就,於是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子開始了鬥爭,然而他並沒有擁立比如說崇禎的後代。

但是漢人是不想吳三桂做皇帝的,因為不久前他還是個賣國賊,所以名不正言不順!當時的人民日子都還過得下去,所以也並不打算揭竿而起,我沒研究國其他民族,但是我們這個民族,只要日子過得下去,基本上是不會隨便搞事情的!所以,民心方面,吳三桂略輸一籌。

稱帝送了大好局勢!


吳三桂假借反清復明的旗子,在前期取得了一些勝利,就在1978年,吳三桂稱帝,導致內部政治混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和一個小夥伴一起做生意,大家剛開始都很努力,生意做得還可以,但是對方說,以後你要叫他老闆,雖然他可能比你投入的多,但是你也不能低頭。所以吳三桂的稱帝,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但是他稱帝,就意味著耿精忠什麼的以後看到吳三桂的兒子就只能跪著喊萬歲了,合作伙伴和君臣關係是我完全不一樣的!


無論是漢人,還是別的民族,我們都應當正視種族問題,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民族才能走的更遠!


歷史總探長


這個也是因為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在明朝滅亡之後漸漸的站穩了腳跟了。

說起戰爭呢?實際上對於百姓來說呢,他們是不希望戰爭的。所以,吳三桂作為挑起戰爭的人,他在歷史上的角度中已經站在了很不幸的位置了。也就是他必然要為挑起戰爭這一件事情付出責任的。



但是,在此之前呢?實際上雖然說清朝不是漢人的朝代。但是,他們做了幾件事情其實還是比較符合老百姓的期待的。而且在前面的戰亂之後,其實清朝建立之後的平靜也是難能可貴的。


吳三桂他雖然有人。而且他也是打著漢人的旗號。但是真的可以的民心嗎?也是很明顯的。再有呢?他在前面清朝初期,吸收了不少的糧草,但是這個確實這個是清政府播發下去的。他吳三桂在反了以後就失去了這個來源了。

還有,清政府在這裡也是漸漸的完成了自己的體制建設,還有佔據了北部的地理優勢。但是威脅也著實是存在的,甚至差一點真的推翻了清朝。這個或許也有著很多的巧合吧。


圍知歷史


其實是吳三桂沒把握好時機,該反的那會不反;滿清在中原站住腳跟了,卻只因為削藩就造反。關鍵是清廷還不配合自己,注意寬宥民力,沒把民心推到吳三桂這邊,也就是說吳三桂沒有利用好排滿興漢的大旗。

如果在滿清剛入關那會,吳三桂有30兵馬,可以得到漢人支持;可是清朝入關幾十年了,滿人漢化還有強行剃髮的事都過去了,漢人排滿的情緒漸漸消停下去了,清朝統治者也注意保護民力,給予穩定的社會環境。搞農業生產本不就是需要這,百姓們都消停下來了;吳三桂看到康熙削藩,不看形勢,只覺得自己兵強馬壯,就敢跟康熙掰手腕;百姓不跟自己亂也行,吳三桂應該趁著兵強馬壯,派出精兵強將,直指北京,一路洗劫獲得給養,在勤王軍隊趕到前,打不下北京城也要徹底癱瘓中央系統,在北上軍隊吸引兵峰的時候;憑藉這個時間差聯合耿精忠、尚可喜在南方攪亂、瓦解清朝的統治,接著繼續擴軍,給士兵增加糧餉。當然不要侵害百姓,爭取漢人的支持。這樣就是犧牲北上的隊伍,也為自己爭取了寶貴時間,然後好好經營控制區,與清廷分庭抗禮尚未可知。


過去即歷史


吳三桂在反清之前,手握西南半壁江山。加上和他聯合的其他“二藩”,可以說,整個南方都在他和他盟軍的控制之下。同時,吳三桂的兵力相當雄厚。追剿李自成的時候,清軍還參與,後來追剿張獻忠,以及追剿南明永曆政權,清朝都是放開手腳讓吳三桂“便宜從事”,為此,他招募了非常多的軍隊和人才。再一點,吳三桂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恢復漢人江山,把滿人攆出關外。

可以說,吳三桂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為什麼,他最終卻失敗了呢?

(吳三桂)

我認為,吳三桂之所以失敗,有一成是因為他遇上了另外“二藩”這兩個“豬隊友”,這兩個“豬隊友”猶豫不定又半路倒戈。但起碼有九成是他自掘墳墓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殺明朝皇室,又說幫明朝皇室恢復江山。

吳三桂在放滿清入關以後,雖然滿清派軍隊幫助他“復仇”,把李自成趕盡殺絕。但是,當時滿清對他其實是很不放心的。在剿滅李自成後,立刻就把他派到關外去。表面是鎮守一方,其實是放在自己可控範圍內,看住他。

吳三桂為了獲得滿清的信任,提出參與打擊南明政權。滿清在把他的兒子放在京城裡當人質後,同意了他的請求。此後,吳三桂就不遺餘力地打擊各地抗清義士,殘殺明朝皇室。

後來他甚至一直追到緬甸,抓到南明永曆帝,把他絞死。

也正因為這些做法,吳三桂獲得滿清的信任,讓他“便宜從事”,他也因此做大。

但是,後來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卻又打著明朝的旗號,和滿清對抗。擁立一個並不存在的“朱三太子”,想以“朱三太子”為旗幟,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殘殺南明皇室,絞殺永曆帝,現在又說幫明朝恢復江山,誰信你的鬼話?

(永曆帝劇照)

二、放滿清入關,又說要把滿清攆出關去。

吳三桂放滿清進入中原,是有因為李自成的部下搶了他的小妾,是因為李自成殺了他的父親。但是,這個道理卻又是站不住腳的。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個話,本身就有調侃的意思。就是說,其造反的理由很不正當。後來,李自成殺他的爹,也是因為他和滿清眉來眼去勾結,才讓李自成冒火了。否則,他那麼敏感的一個人物,李自成為什麼要自斷後路殺他的爹?

但不管怎麼說,你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舊臣,作為一個漢人。李自成和你的矛盾,都是內部矛盾。怎麼著,你也不能勾結滿清對抗自己人。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是民族氣節,吳三桂肯定是不該這麼做的。

吳三桂把滿清放進關來,最後又造反。號召大家和他一起,把滿清攆出關去。要攆出關去,當初你放進來幹啥?

(李自成劇照)

三、復漢人江山,卻又自己稱帝。

吳三桂打的旗號是要恢復漢人江山的。

恢復漢人江山,並不是哪個漢人當了皇帝,都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必須是明朝皇室的後人當皇帝,才叫做恢復漢人江山。否則的話,李自成當了皇帝,其實也就是恢復了漢人江山。你吳三桂為什麼又要推翻李自成呢?

既然李自成應該推翻,那就應該找明朝皇室恢復。結果是,吳三桂自己稱帝。古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現在是“吳三桂之心,路人皆知”。顯然,吳三桂是得不到支持的。

吳三桂既然得不到支持,他怎麼還能成功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吳三桂、名字取得不要太好!據說曾單騎救父於八旗險境逃出來?年青恃即忠勇且孝?康熙長大在謀士激力下、欲削三番、有如溥儀長大聽從建議查帳、反引起火燒寶庫滅證!異曲同工、而康熙也因交好傳教士取得巨砲反敗為勝、但被竊走瓷器製法、失去明朝建長城的巨大外滙浩劫! 吳將馬寶突殺了欽差大臣、顧不了兒子尚在北京、全軍白衣稱為朱明報仇、並且謊稱有朱三太加持?到了長江求廟裡白龜爬了三次地圖都是指示停在長江!吳竟然會信了!耿精忠先邀約鄭經上岸、不久又嫌搶功而攻鄭互相殘殺、不久而投清!而尚之信一直未出兵!見清兵攻下江西、趕緊降!只剩下周王、鄭頑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