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t815856169


战场与球场有互通之处,吴三桂如同“国足”,康熙如同东亚劲旅。开局阶段,吴三桂先发制人,颇有优势,但到了下半场,吴三桂就开始兵败如山倒。

实力上欠缺火候,辛苦就显得很苍茫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非谁更辛苦,苦只是战争的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诸葛亮“三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苦劳,掩盖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败;国足也很辛苦,可就赢不了东亚劲旅;吴三桂很辛苦,但弥补不了多方面的实力“短板”。

打仗需要什么?兵马、钱粮、后勤、器械等物质,一样也不能少,而且要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一旦某个环节,资源跟不上,很有可能就是一溃千里。

吴三桂以云贵一隅之地为大本营,搏整个大清,在资源方面就有后劲不足的隐忧。吴三桂前期有所准备,问题不突出,但到了后期,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比拼的就是资源调配能力。吴三桂就那么点地盘,能够动用的资源有限。

康熙的情况就比吴三桂好得多,即使“三藩”叛乱,大清还有半壁江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么持续打下去,康熙就是强队打弱队,狮子搏兔,只要等着吴三桂犯错或者撑不下去就能结束战斗。

在道义上,吴三桂很难站稳脚跟,失道寡助

战争是政治的延长线。吴三桂长期以来就想独霸云贵,康熙的撤藩令一下,粉碎了他的图谋。于是,他试图通过战争方式来扳回一局。

吴三桂起兵时,自封“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说清朝是窃国大盗。为了调动反清的集体情绪,他利用满汉之间的矛盾,痛骂清朝无道,以至于天怨、地怨、仕怨、民怨、商怨,从而宣扬自己反清是顺应天时的正义举动。在“讨清檄文”中,吴三桂“推奉先皇三太子恭登大位”,建元周启,以此骗取汉人支持。

在战争前期,吴三桂挑起满汉矛盾的行为收到一定效果,“天下骚动,伪檄一传,接连响应”。

尽管吴三桂说得慷慨激昂,但平西王的爵位上沾满了汉人的血迹、投降满清、剃发易服都是谎言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法统上说,吴三桂的出师之名苍白无力,名不正则言不顺。

1678年,吴三桂称帝,此举彻底让天下人看清他的真面目,知道吴三桂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反清,许多原来投降吴三桂的人纷纷转投大清,原来观望的人也倒向大清。

双方对待战争的看法与部署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三年三月,短短三个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沅州、辰州、常德、长沙、衡州、岳州等战略重镇,前锋抵达湖北境内的松滋,与江北清军相望。

此外,吴三桂到处挖清朝墙脚,笼络自己的门生故旧,“是时三桂蓄力已久,天下皆震其威声”,“兵锋甚锐,是以四方响应”。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吴之茂等人占据四川以响应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也反叛清朝。

吴三桂风头正盛时,清军还未集结,北方已经风声鹤唳,他如果能够利用此有利形势,一鼓作气地北上,清军势必难以招架。

但吴三桂却在松滋止足不前,屯兵三月之久。吴三桂的智囊给他写信,催促他赶紧北上同清军决战。可吴三桂不仅不过江,反而企图与康熙谈“划江而国”以及归还吴应熊等条件。

吴三桂在战略上的犹豫不决,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康熙迅速作出回应。面对索额图等人的和谈建议,康熙直接否决,表现出坚定的“平吴”决心。

康熙派遣八旗劲旅前往荆州,阻挡吴三桂渡江,并将荆州作为平定吴三桂的前线大本营。接着,他又调动各方力量,防守战略要地。

为了保证各地的军事情报能够第一时间送到朝廷,随时把握战场形势,作出决策,康熙还建立了一套庞大的邮驿系统。他命令兵部于驿递之外,每四百里,置笔贴式、拨什库,以提升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与时效性。这种传递方式,每天可行千里,康熙的命令,“指麾臂使于数千里之外,上下畅达,事无稽迟”。

在战略上,康熙始终将始作俑者吴三桂当做主要对手,至于其他叛乱,或者被牵连者,依据不同形势而区别对待,目的是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从内外两方面动摇瓦解吴三桂。在得知吴三桂叛乱后,康熙马上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两藩,为的就是孤立吴三桂。但对吴三桂,康熙就死磕到底,先下令削除平西王爵位,历数朝廷对他的恩情,斥责吴三桂“径行反叛,神人共愤”;接着,康熙又将吴三桂留在京城的儿孙(吴应熊、吴世霖)全部处绞。

当吴三桂得知儿孙被害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低估了康熙的决心,一时“京悸发疾,竟以似死人”。

就这样,吴三桂的先发优势逐渐耗尽,康熙则凭借占据全国的优势地位,积极向南方总兵,胜利的天平开始朝着康熙倾斜。

双方领导者的个人情况

在忠君事主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吴三桂一生降清又叛清,个人履历都不大光彩。反观康熙,正统的大清天子,已经搞定过鳌拜的少年英主。

在很多时候,姜并不一定是老的辣,年轻人反而更有活力和冲劲。

当时的吴三桂,垂垂老矣,如同傍晚的夕阳,只能发出一点落日余晖。到了战场,他已经不复当年的锐气,变得保守、犹豫。此外,吴三桂很迷信,在战事告急时,也不忘求神拜佛,幻想天意能够助其取胜。

而康熙就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意志坚定。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指挥调度越来越得心应手。

秋媚说:吴三桂是枭雄暮年,有帝王之志却无帝王之魂,更无帝王之魄,只能成为康熙建功路上的垫脚石。天时不助,地利不固,人和不复,折戟沉沙就是吴三桂的归宿。


秋媚读史


李闯王虽然灭掉了明朝,可是胜利的果实却最终被关外的满清摘取,以至于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居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不过就算清军入关以后,汉人也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南明就不提了,单是吴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乱,就差一点要了满清政权的老命。

局势最盛之时,吴三桂几乎攻占了整个南部中国,手头握有兵力三十余万,无论占据的地盘还是兵马数量,都不输于当时的满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这场叛乱只持续了八年即被平定,吴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没能活下来,兴复汉人天下的愿望,也终究破灭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一阵叹息,甚至拿它来和明初的靖难之役相比。确实是的,这两场叛乱有着太多的相似点,皇帝都是年轻而又冲动(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吴三桂)。然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朱棣成功了,还当了皇帝,吴三桂却失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三桂究竟是因何而败?

吴三桂的造反,实属被逼,事先没有半点筹划,仓促应战,失败乃大概率之事

与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吴三桂早就已经彻底对满清政权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当一个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来潮要撤藩,他也不至于起来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间做出的举动,才会让吴三桂事先没有半点准备,以至于仓促间造反。

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倘若吴三桂也同当年朱棣那样,早就对皇帝不抱侥幸心理,提前谋划造反事宜,相信后面的局势就会对他有利很多,或许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可以基本恢复汉人江山了。

吴三桂造反时年纪已老,斗志本就不足,关键时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此时距离他生命结束不过五年时间。一个进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斗志,又怎可比之当年?别说吴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战绩,也是很堪忧的。

所以可以说,吴三桂的失败,与他的年纪有很大关系,倘若早个十年八年造反,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更可悲的是,造反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军与清军还算势均力敌,互有胜败,等到他一去世,局势就迅速偏向清军。显而易见,吴三桂的死,就是这场反叛失败的直接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却胸无大志,一心只想裂土为王,而非夺取整个江山

前面说过,吴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让他继续安安稳稳地做个平西王,他是一定不会反的。

事实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于夺取整个江山,而是只想裂土为王。一个胸无大志,只想着拥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诸侯王,怎么可能在与康熙这种雄主的争斗中获胜呢?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吴三桂的最终失败,就毫不为奇。

虽然号称三藩,吴三桂的另外两个队友却如猪头一般

吴三桂造反之初,看起来气势极盛,然而这其实只是虚幻的表象,当时另外两个随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说是猪一样的队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军稍微打击一下,就立刻投降,至于尚之信,虽然一开始响应吴三桂,却旋即后悔,后来更是一直持观望态度。有这样的猪队友,吴三桂想不败都难了。当然了,这两人也没落得好下场,最终都被康熙处死了。

对手虽是“小儿”,却非小儿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闲之辈

吴三桂的失败,其实并不可耻,因为他的对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么人?8岁就当皇帝,14岁就开始亲政,两年后就成功地擒住权臣鳌拜。尽管三藩之乱时,康熙也才二十来岁,可是一个十六岁就可以搬到顾命大臣的皇帝,又岂是等闲之辈?

总之,吴三桂的反叛,尽管从形势上说,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可实际上,却有着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说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老天突然干涉,夺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几年,或许还有些许的翻盘机会,当然了,也只是些许,最终的失败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吴三桂全传》等


汗青正浩


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是康熙一生最重要的武功之一,也是巩固满清统治的重大事件。吴三桂起兵之初,势若破竹,锐不可当。然而僵持八年之后,还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还是以吴三桂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供参考。

吴三桂方面用兵失误:一是吴三桂在对清军实施钳形突击时,没有使用战略迁回,沿长江东下江浙,以分散清军力量,联合反清力量,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势行动。长江下游是清朝的主要粮食生产地,物产丰饶,可为战争提供足够的军需物质。另外,明朝的遗老遗少大多聚在江浙一带,反清风气浓厚。若吴军一到,基本可为吴三桂所用,吴三桂力量势必猛增。然而,吴三桂错失了这样的机会。

二是在战争后期,吴三桂优柔寡断,心存与清廷划江而治的幻想,不再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势。战争初期,吴三桂取得主动权,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吴三桂没有按照原定战略计划,进取中原。而是画地自牢,停止进攻,企求与清王朝划江而治,客观上为清军提供了喘息机会,使其加强了长江沿岸的防御力量,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清军倾斜。

康熙方面的指挥得当无疑是清军得以胜利的主要因素。首先,在撤藩初期,康熙反应迅速,及时调整兵力部署,顶住了吴三桂军队的迅猛攻势。其次,在战争过程中,康熙能任用贤人,根据战争的形势,适时制定正确的战略部署。如任用赵良栋,招降王辅臣等。


与书居


因为吴三桂本来就不是想着要恢复汉人天下,他之所以反清,完全是因为玄烨的削藩政策损害了他的利益,因此不得已而造反。

或许吴三桂年轻的时候还曾有过理想和抱负,但可以肯定1673年造反的吴三桂是绝对没有节操的。自从降了清,吴三桂就开始变得超级不要脸。在平定山西姜瓖反清一事中,吴三桂不但没有帮助老同事,反而卖力的帮助清政府剿灭反清势力。



在灭南明的时候,吴三桂也是冲锋在第一线,和李定国多次鏖战。在永历帝逃到缅甸之后,吴三桂力排众议,坚持要杀了永历皇帝,并且亲自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这一举动,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和全天下的汉人决裂了。


此外,在起兵之后,虽然吴三桂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在岳州,吴三桂却停下止步不前,也没有极力争取陕西王辅臣对自己的绝对忠诚。这个愚蠢的举动直接导致吴三桂错失良机。于是1677年7月,王辅臣降清,耿精忠和尚可喜撤兵投降,郑经在福建孤木难支,清军绿营开始连战连捷,吴三桂的失败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更要命的是,吴三桂此时暴露了无耻的面目,竟然称帝改元,如此一来,可以说把天下汉人对吴三桂仅有的支持也给抹杀没了,随后吴三桂兵败如山倒,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



除了不得人心和错失良机,在双方控制的资源上,吴三桂也是处于劣势的。仅是火炮,清廷的就要更多更先进。而且此时的八旗,还不至于沦落到腐败不堪的地步,绿营精兵更是有质有量。因此在兵员上,吴三桂也是不占优势。


另外,当时的大清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民心有所归附,已经没有二十年前的全国人民一起反清的社会背景了。大家都想过安生日子,你吴三桂造反干嘛!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扯淡。

如果吴三桂真的手里有30万精锐,是不需要苦战八年的;如果吴三桂真的想要恢复汉家天下,他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从1673年吴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乱爆发;到1681年清军杀入昆明,三藩之乱结束。吴三桂真正经历了一次八年抗战,但最后结果还是归于失败,吴三桂最后也在失败的曙光来临之前一命呜呼!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

想当年,旌旗万里,群雄响应!到如今,国灭身死,遗臭万年。八年的造反之路成为吴三桂作死的一场梦。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吴三桂造反之路的失败?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吴三桂这个人不行

吴三桂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军阀,而且是一个没有节操的军阀。

从明朝末年救援崇祯的姗姗来迟,到和李自成由亲密到决裂,到最后投降清朝成为被人鄙视的走狗,吴三桂充分发挥了有奶便是娘的军阀本色。

这也使吴三桂从没有真正的收获过民心。

在那个拳头就是真理的时代,吴三桂不得民心,固然不耽误他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却不能保证吴三桂真正建立一个汉家王朝。

如果说1644年没有来得及救援崇祯是一次意外,那么1661年勒死永历帝则使吴三桂成为天下汉人的公敌。

跟着吴三桂造反,就像让抗战的仁人志士们跟随汪精卫一起反抗日本侵略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讽刺的设定。

而且吴三桂在勒死永历帝之后,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反清复明的准备。

在天下汉人苦苦支撑,最需要吴三桂挺身而出推翻清王朝,重建汉家天下的时刻,吴三桂在云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培养自己的小王朝,做着永镇云南的美梦。

吴三桂的揭竿而起,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替汉人夺回江山,而是因为自己被康熙忽悠之后恼羞成怒。

本来他主动请求撤藩就是想做做样子,不曾想年轻气盛的康熙将计就计,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脸上挂不住的吴三桂只好选择鱼死网破。

吴三桂在兴兵造反时,在民间找了一个年轻的孩子。在腿上刺上龙的刺青,宣称是明朝的血脉,以此来收拢天下汉人的心。

应该说吴三桂的伎俩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个孩子是不是明朝血脉并不重要,关键是它确实让很多汉人看到了光复天下的希望。

但是打到长江边上的吴三桂却选择停下了脚步,在岳州休整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等来了清朝重整兵马,卷土重来的喜讯。至此战局急转直下,吴三桂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已经失去了取胜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兵败如山倒的关键时刻,老态龙钟的吴三桂却选择自己称帝,试图挽回军心。结果一下子就让天下汉人看清了吴三桂军阀的真面目,于是吴三桂称帝适得其反,最后只能更加孤立。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吴三桂的“英明”领导下,吴三桂集团彻底走向了失败。

2、造反的时机不行

吴三桂之所以失败,除了吴三桂这个人不行,直接坑了整个造反集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刻已经不适合造反了。

什么意思呢?

我国的改朝换代,中间一般都有一个几十年的动荡期。在这个动荡期内,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经过了重新洗牌,新的秩序得以确立,新的王朝周期开始进行。

从1644年到1673年30年的时间里,清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已经重新确立了新王朝的秩序。此时挑起战争不仅不会得到天下人的真正响应,反而会被人视为乱臣贼子。

在封建王朝社会,阶级相对稳定,很多底层民众一辈子见到的最高领导也就是县令。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哪个皇帝在位,该交的税都需要交,该受的压迫还得受,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稳,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会动荡。所以好不容易盼到社会稳定的底层民众,自然是不愿意跟随吴三桂再重新掀起腥风血雨的。

所以造反时机选错了,吴三桂的成功也就更加渺茫了。即使吴三桂前期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但是他终归会被广大民众所唾弃,最终走向惨痛的失败。

3、清朝是难以打败的。

从1644年清朝入关到1673年吴三桂造反,满清赖以成功的八旗已经开始走向腐化,拉不开弓,上不得马的现象逐渐增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可以被轻易打败。

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他们对前朝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并进行了诸多的改良,这使得清朝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前朝出现的大多数问题。

在吴三桂起兵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30年时间。30年时间,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还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虽然八旗出现了颓废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个清朝军队不堪一击。

因为清朝的军队从来都不是单指八旗。事实上除了八旗,还有更大数量的绿营,他们是清朝中期以后的军队主力,也是打败吴三桂集团的主力。

除了军队尚可一战,清朝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吴三桂不可能彻底消灭清朝。

因为清朝和蒙古各部的特殊关系,使得清朝占据了东北和蒙古高原等一系列广大区域。如果吴三桂占领北京,那么清朝依旧可以依托东北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区域进行反击,并再次寻找机会入主中原,而吴三桂则不可能不断的发动北伐,对清朝进行斩草除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分析过:中原王朝想要对北用兵,需要克服地形,气候,后勤等一系列难题,而这是极其难以克服的。

所以即使吴三桂打过岳州,越过长江,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清朝。而如果吴三桂不能一鼓作气消灭清朝,那么等清朝缓过神来卷土重来,那么吴三桂集团的命运最后还是失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很长时间里,对于吴三桂的失败,有很多人会感到惋惜。


但事实上是没有人可怜吴三桂的,他们在意的是汉人恢复统治的机会真正失去了失去了,因此对于这样的历史问题也就很少会有理性的认识,当文学情怀夹杂在历史问题的思考中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历史事件本身,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恢复汉人的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汉以外的民族的统治,并且他们之间只是隔了一个明朝,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中山先生在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基本上所有的汉人都是由这样的种族歧视观念的,当然你可以否认,但是你的脑海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意识形态!


你是汉人,汉人的统治,你会骄傲!但这似乎和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种意识形态就像团队归属感之类,如果你恰好看过《乌合之众》那么你应该能明白!几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他们都是由这样的想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种族会有区域性!所以还请大家暂时先去除了这一观念!


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吴三桂处于一个军事和道德上的两难考验,就是说,如果他可能还在权衡一些利益上面的问题,到底应该去帮助哪一方?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选了失败的一方,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是如果选了清军,基本上是臭名远扬!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不该出现的问题,就是陈圆圆被李自成抢了!

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也就是在李自成那一方吴三桂的权重不够,同时也让吴三桂受辱!所以投靠了清军!说好听点就是冲冠一发为红颜,说难听点,就是为了个女人背叛了国家,做了卖国贼!后来进入了满清的统治,吴三桂做了平西王,但是军权需要稳定,所以要削藩,吴三桂为了保全自己成就,于是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子开始了斗争,然而他并没有拥立比如说崇祯的后代。

但是汉人是不想吴三桂做皇帝的,因为不久前他还是个卖国贼,所以名不正言不顺!当时的人民日子都还过得下去,所以也并不打算揭竿而起,我没研究国其他民族,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基本上是不会随便搞事情的!所以,民心方面,吴三桂略输一筹。

称帝送了大好局势!


吴三桂假借反清复明的旗子,在前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就在1978年,吴三桂称帝,导致内部政治混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和一个小伙伴一起做生意,大家刚开始都很努力,生意做得还可以,但是对方说,以后你要叫他老板,虽然他可能比你投入的多,但是你也不能低头。所以吴三桂的称帝,可能是因为自己老了,但是他称帝,就意味着耿精忠什么的以后看到吴三桂的儿子就只能跪着喊万岁了,合作伙伴和君臣关系是我完全不一样的!


无论是汉人,还是别的民族,我们都应当正视种族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走的更远!


历史总探长


这个也是因为清政府实际上已经在明朝灭亡之后渐渐的站稳了脚跟了。

说起战争呢?实际上对于百姓来说呢,他们是不希望战争的。所以,吴三桂作为挑起战争的人,他在历史上的角度中已经站在了很不幸的位置了。也就是他必然要为挑起战争这一件事情付出责任的。



但是,在此之前呢?实际上虽然说清朝不是汉人的朝代。但是,他们做了几件事情其实还是比较符合老百姓的期待的。而且在前面的战乱之后,其实清朝建立之后的平静也是难能可贵的。


吴三桂他虽然有人。而且他也是打着汉人的旗号。但是真的可以的民心吗?也是很明显的。再有呢?他在前面清朝初期,吸收了不少的粮草,但是这个确实这个是清政府播发下去的。他吴三桂在反了以后就失去了这个来源了。

还有,清政府在这里也是渐渐的完成了自己的体制建设,还有占据了北部的地理优势。但是威胁也着实是存在的,甚至差一点真的推翻了清朝。这个或许也有着很多的巧合吧。


围知历史


其实是吴三桂没把握好时机,该反的那会不反;满清在中原站住脚跟了,却只因为削藩就造反。关键是清廷还不配合自己,注意宽宥民力,没把民心推到吴三桂这边,也就是说吴三桂没有利用好排满兴汉的大旗。

如果在满清刚入关那会,吴三桂有30兵马,可以得到汉人支持;可是清朝入关几十年了,满人汉化还有强行剃发的事都过去了,汉人排满的情绪渐渐消停下去了,清朝统治者也注意保护民力,给予稳定的社会环境。搞农业生产本不就是需要这,百姓们都消停下来了;吴三桂看到康熙削藩,不看形势,只觉得自己兵强马壮,就敢跟康熙掰手腕;百姓不跟自己乱也行,吴三桂应该趁着兵强马壮,派出精兵强将,直指北京,一路洗劫获得给养,在勤王军队赶到前,打不下北京城也要彻底瘫痪中央系统,在北上军队吸引兵峰的时候;凭借这个时间差联合耿精忠、尚可喜在南方搅乱、瓦解清朝的统治,接着继续扩军,给士兵增加粮饷。当然不要侵害百姓,争取汉人的支持。这样就是牺牲北上的队伍,也为自己争取了宝贵时间,然后好好经营控制区,与清廷分庭抗礼尚未可知。


过去即历史


吴三桂在反清之前,手握西南半壁江山。加上和他联合的其他“二藩”,可以说,整个南方都在他和他盟军的控制之下。同时,吴三桂的兵力相当雄厚。追剿李自成的时候,清军还参与,后来追剿张献忠,以及追剿南明永历政权,清朝都是放开手脚让吴三桂“便宜从事”,为此,他招募了非常多的军队和人才。再一点,吴三桂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恢复汉人江山,把满人撵出关外。

可以说,吴三桂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可为什么,他最终却失败了呢?

(吴三桂)

我认为,吴三桂之所以失败,有一成是因为他遇上了另外“二藩”这两个“猪队友”,这两个“猪队友”犹豫不定又半路倒戈。但起码有九成是他自掘坟墓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杀明朝皇室,又说帮明朝皇室恢复江山。

吴三桂在放满清入关以后,虽然满清派军队帮助他“复仇”,把李自成赶尽杀绝。但是,当时满清对他其实是很不放心的。在剿灭李自成后,立刻就把他派到关外去。表面是镇守一方,其实是放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看住他。

吴三桂为了获得满清的信任,提出参与打击南明政权。满清在把他的儿子放在京城里当人质后,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后,吴三桂就不遗余力地打击各地抗清义士,残杀明朝皇室。

后来他甚至一直追到缅甸,抓到南明永历帝,把他绞死。

也正因为这些做法,吴三桂获得满清的信任,让他“便宜从事”,他也因此做大。

但是,后来吴三桂在造反的时候,却又打着明朝的旗号,和满清对抗。拥立一个并不存在的“朱三太子”,想以“朱三太子”为旗帜,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天下百姓又不是傻子,先前你残杀南明皇室,绞杀永历帝,现在又说帮明朝恢复江山,谁信你的鬼话?

(永历帝剧照)

二、放满清入关,又说要把满清撵出关去。

吴三桂放满清进入中原,是有因为李自成的部下抢了他的小妾,是因为李自成杀了他的父亲。但是,这个道理却又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话,本身就有调侃的意思。就是说,其造反的理由很不正当。后来,李自成杀他的爹,也是因为他和满清眉来眼去勾结,才让李自成冒火了。否则,他那么敏感的一个人物,李自成为什么要自断后路杀他的爹?

但不管怎么说,你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旧臣,作为一个汉人。李自成和你的矛盾,都是内部矛盾。怎么着,你也不能勾结满清对抗自己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民族气节,吴三桂肯定是不该这么做的。

吴三桂把满清放进关来,最后又造反。号召大家和他一起,把满清撵出关去。要撵出关去,当初你放进来干啥?

(李自成剧照)

三、复汉人江山,却又自己称帝。

吴三桂打的旗号是要恢复汉人江山的。

恢复汉人江山,并不是哪个汉人当了皇帝,都叫做恢复汉人江山。必须是明朝皇室的后人当皇帝,才叫做恢复汉人江山。否则的话,李自成当了皇帝,其实也就是恢复了汉人江山。你吴三桂为什么又要推翻李自成呢?

既然李自成应该推翻,那就应该找明朝皇室恢复。结果是,吴三桂自己称帝。古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在是“吴三桂之心,路人皆知”。显然,吴三桂是得不到支持的。

吴三桂既然得不到支持,他怎么还能成功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吳三桂、名字取得不要太好!据说曾单骑救父於八旗險境逃出來?年青恃即忠勇且孝?康熙长大在谋士激力下、欲削三番、有如溥仪长大听从建议查帐、反引起火燒宝库灭证!異曲同工、而康熙也因交好传教士取得巨砲反敗为胜、但被窃走瓷器制法、失去明朝建长城的巨大外滙浩劫! 吴將马宝突杀了欽差大臣、顧不了兒子尚在北京、全军白衣称为朱明报仇、並且谎称有朱三太加持?到了长江求庙里白龟爬了三次地图都是指示停在长江!吴竟然会信了!耿精忠先邀約郑经上岸、不久又嫌抢功而攻郑互相残杀、不久而投清!而尚之信一直未出兵!見清兵攻下江西、趕緊降!只剩下周王、郑顽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