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清帝國有多強大?

用戶67600538


清朝之大,一個是版圖大,一個是武力強盛(前中期),再一個就是人口。

首先是版圖大,康乾時期,國家發展達到頂峰,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統治了五十多個民族,為今天的新中國奠定了基礎。當時清朝的版圖達到1284.65萬平方公里,快要超越元朝(1372萬平方公里)了,拍中國歷史上第二。只可惜後來的統治者治理不當,讓我們的國家漸漸衰落。

其次是武力強盛,極盛時期的清朝,依靠文治武功,向南西北發展,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三是人口多。 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

2019、8、27榆木齋


榆木齋


清朝的強大最直觀的表現在於,東亞地區已經沒有敵手。

對比一下,中國曆代大統一王朝同時都有與自己對立的大帝國:

秦隋晉是短命王朝,漢朝對匈奴 唐朝對吐蕃 明朝對北元 ,元朝對蒙古其他汗國 唯獨清朝,把自己已知世界的全部勢力都打服了,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擴張,一直到乾隆時攻滅準噶爾達到頂峰,就算被英法聯軍打開國門,簽訂不平等條約,在東亞這塊,清帝國還是老大,最後是甲午戰爭才被打落神壇。連續稱霸東亞將近150年,清朝不虧是封建帝國的巔峰。

但是清朝再牛逼也是封建農業國,你經濟在發展就是糧食產的多,人口在增加也全是種地的,文化在繁盛也是四書五經。一次洋務運動也改不了這個老大帝國的面貌,面對著工業國的蒸汽機,戰列艦,洋槍洋炮,民主共和新思想這些異世界來的東西,農業國毫無還手之力。

隨便說下,日本為啥就能明治維新成功,因為日本那不叫維新,叫革命!從南打到北,幕府都推翻了,這才開始維新。清朝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太強大,太穩固了,如果早點滅亡或者立憲,由恭親王奕忻,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放開手腳為搞洋務運動也許會更好。(太平天國就算了,還不如滿清呢。)





狗哥說奇葩


1370萬平方公里的大雄雞



大明亡了嗎


康雍乾三朝盛世130多年的時間裡國泰民安,經濟蒸蒸日上。康熙帝平定三番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論武功,清朝開疆拓土,四面擴張,國土面積一度曾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時期也有 1135萬平方公里,這在中華民族史上是史無前例的。1685年,清軍分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沙俄 軍隊,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線,有效震懾了沙俄帝國侵略中華的野心,保持了北疆線 170年的太平。大清藩屬國多時曾有19個,包括朝鮮、琉球國、尼泊爾、不丹、阿富汗等。有些 小國家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兩航海大國之海盜襲擾,惶恐不安,要求加入大清藩屬,乾隆帝尚嫌 路途險遠,下詔不許。可見當時的的大清如此強盛,清朝還是我國曆史上唯一沒有全國性徭役制度的朝代,人丁興旺、物產豐富。僅廣州一個名 叫伍敦元的資本家,據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屬1000年來世界最富有的50人之一,淨資產 高達2600萬銀元,比同時期富有的美國第一位壟斷貿易鉅商約翰·亞斯特的700萬兩,多出好幾 倍。就是到了清朝晚期,北洋水師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八。


瘸哥說史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1175份恥辱條約,自誇自雷的番薯盛世,所謂的盛世和俄羅斯簽訂恥辱的《尼布楚條約》,認日本人當祖宗,冒充日本清和源氏,晚清就剩個紫禁城,還是人家老朱家的,這就是滿清的強大。😂😂😂😂😂


仇滿滅滿史前巨炮


封建王朝的頂峰,無人可及!!

如李中堂所說,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清朝能接觸到的就只是農業文明,只有儒家那套之乎者也,所以清朝就只能繼續沿著農業文明的軌跡發展。這不是清朝的過錯,因為清朝只能做到這些,把中國帶入工商業文明的軌道這一歷史重任需要清朝的繼承者來完成!


sjtuer\n


這個問題並不嚴謹,因為大清的強大隻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強大,也就是說,大清只是在中國古典時代是最完美的王朝。

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其表現方式,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是幾千年來古典中國的經濟生產方式。清朝由於歷史慣性,不可能去改變這種經濟生產方式,也沒那個能力去改變這種經濟生產方式,也就是把中國從農業文明轉到西方的工商業文明。這個嘗試元朝曾經做過,但是結果就是元朝百年而亡。因為工商業文明需要寬鬆的社會環境,而元朝卻因為過於寬鬆導致無法集中資源賑災,最終導致民變,而元朝也因此滅亡。

話說回來,清朝只能按照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軌跡發展,這也是應了李中堂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這一說法,所以清朝的多項舉措和成就,都是建立在把農業文明的經濟生產力發揮到極致的基礎上。

清朝入關後,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發展經濟生產,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第一、鼓勵開墾。康熙把明朝留下的王莊官田都退還給百姓耕種,並鼓勵民眾開墾因戰爭而拋荒的土地,並規定新開墾的土地三年內豁免賦稅。老百姓有了土地,勞動積極性自然會提高。乾隆年間為了應對人口爆炸,乾隆甚至規定新開墾的土地用不升課。

第二、解放農奴。明朝由於土地兼併嚴重且官府不向官宦士紳課稅,大量的農民為了躲避田賦不得不投充到士紳官宦名下,成為依附農,也就是農奴。同時,這些大戶人家還大肆買賣人口作為農奴,大點的甚至僮僕數千。這直接引發了明末清初的江南奴變,大量的農奴造反索要身契,並殺死為富不仁的土豪劣紳,瓜分他們的財產,比如徐霞客家族就因為對農奴過於苛刻導致衰敗,替徐家索還財產的還是清朝官府。所以,康雍乾三代帝王不斷的禁止豪門大族典買農奴,並將農奴改僕為佃。此舉既緩解了社會矛盾,也發展了生產力,同時由於改僕為佃的農奴獲得了私有財產以及人身自由,自然會對清室感恩戴德,並且積極勞動。與此同時,清朝官方檔案對農民反抗的稱呼,也從明朝的惡奴、奴弒其主變成奸民、頑佃了。

第三、改良稅收制度。清朝康熙朝後期開始推行攤丁入畝,也就是廢除丁稅。所謂丁稅,也就是人頭稅,歷朝歷代為了穩固稅源,都通過收取丁稅的方式控制人口流動,以穩定稅源。清朝康熙年間廢除丁稅,將其攤入田賦之中,也就是攤丁入畝,這表明清朝徹底放棄了控制人口流動的政策,這也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因為丁稅往往是老百姓巨大的經濟負擔,很多百姓為了躲避丁稅,往往會把男丁上報成女人。其次,清朝在雍正年間還廢除了前朝官紳不課稅的特權,也就是官紳一體納糧。而且清朝只向土地要稅,誰家土地多就多收稅,土地少就少徵稅。同時,清朝也廢除了火耗,也就是耗羨歸公,也老百姓不用交火耗了,因為火耗沒個定數,很多官員往往會抬高火耗,增加老百姓經濟負擔。所以,清朝這一系列舉措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緩解了社會矛盾,可謂是一舉多得。

我就引用民國一位雲南老農對清朝田賦的評價吧:

清代田賦,徵率極輕,名雖本諸古代什一之徵,實則不及百分之五。全國田賦徵率,在比較上,三江、兩湖較重,若西南各省,實只徵至二十分之一也。雲南田賦更輕而又輕,吾家有田十畝,年僅納一兩二三錢銀,尚是包括一切附徵款項及平色票費種種陋規在內。與今之徵實、徵購、徵借等項合併其數而相較,實有霄壤之殊。

同時,建國後的田野調查,一位浙江老農也曾經說過,清朝農民過得最好,到了民國就完犢子了。

第四、蠲免。清朝蠲免額度往往非常大,康熙蠲免賦稅至少一億兩白銀,乾隆至少蠲免了兩億兩白銀,其他的歷代帝王我還沒有統計過。清代知識分子王慶雲就曾經熱情謳歌過清朝諸帝蠲免賦稅:本朝丁田賦役素輕,二百餘年以來,未嘗增及銖黍,而詔書停放,動至數千百萬,斂從其薄,施從其厚,所以上培國本,下恤民依,豈唐、宋以來,所可同年而語?這也是為什麼雲南和浙江農民都會說清朝時候農民過得好。與此同時,清朝田賦稅率也低,只在 2%到4%之間,因為清朝人口眾多,開墾的耕地也多,所以即便是賦稅低也會有巨大的財政收入。

第五、發展工商業。清朝放開對人口流動的控制也促進了工商業發展,同時清朝廢除了明朝戶籍制度對人身自由的控制,廢除了軍戶和匠籍,對於工商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因為明朝的軍戶可以當工匠、可以當農民、也可以當廚子,就是不適合當兵;而匠籍則把工匠從手工業者變成了國家農奴,不管幹多少活都只能拿微薄的死工資,所以工匠也沒有了勞動積極性,也沒有了創造精神。

所以,清朝促進了工商業發展,也使得清朝工商業市場化。而且,清朝還通過皇家園林、公共工程以及開疆拓土的戰爭將銀錢投放到市場促進貨幣流通,而貨幣的流通反而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從而刺激消費。同時,放出去的錢還能通過商業稅再收回來,而且還可以帶來財富增值。

另外,清朝雖然對海外貿易談不上鼓勵,但是也不限制海外貿易的發展,同時還設置海關對海外貿易進行鼓勵。清朝鼎盛時期,海外貿易總值達到了三千六百多萬兩白銀的收入,而以清朝海外貿易稅率的平均值3.9%的數據來看,海外貿易每年可以為清朝帶來一百多萬兩白銀的財政收入。

所以,清朝這五項舉措加在一塊,既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也降低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緩解了社會矛盾。這也是為什麼清朝諸帝敢於大把的蠲免賦稅,也能大把的花錢開疆拓土、大興土木,因為清朝國庫存銀在鼎盛試試維持在六千萬兩白銀以上。如此巨大的財政儲備,歷朝歷代都沒有過。

因此,憑藉巨大的國力,清朝可以打服周邊同清朝並存的強權,清朝也因此開拓了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雖然過程有時候磕磕絆絆,但是結局堪稱完美。所以,清朝達到了古典王朝的極致,也就是最完美的古典王朝。

但是清朝已經做到了極限了,就是清朝已經把小農經濟的生產力發展到了頂點,不可能再會有新的發展,所以清朝也不過是古典中國的落日餘暉罷了。

如李中堂所說,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清朝能接觸到的就只是農業文明,只有儒家那套之乎者也,所以清朝就只能繼續沿著農業文明的軌跡發展。這不是清朝的過錯,因為清朝只能做到這些,把中國帶入工商業文明的軌道這一歷史重任需要清朝的繼承者們來完成,不過這個歷史重任最終由共和國完成。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