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

無筆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是假的,事實上,被坑殺的趙軍數量遠不足四十萬。


首先,我們看看,長平之戰中,趙國、秦國雙方各投入了多少兵力。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共投入兵力大概是45萬人。


按照當時的基本情況 ,趙國一旦出動20萬人左右的軍隊,整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就都會被擱置,這麼說是有依據的,長平之戰之前,趙國的相國田單就說過這件事,他說趙奢用兵“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這會導致“便民不得耕作”。所以我們推測,在長平之戰最開始,老將廉頗手底下大約只有20萬人。


但是長平之戰不是打了幾個時辰就結束的閃電戰,它前後整整持續了三年之久,在趙國換將(把廉頗換成趙括)之前,趙國應該源源不斷地給前線輸送了不少兵力,等到趙括領兵之後,手下應該有45萬人左右,這麼說也是有依據的,按照《史記》、《資治通鑑》的記載,長平之戰趙軍“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需要注意的是,這45萬並不是被坑殺的趙軍降卒,而是參與到長平之戰中的趙軍總人數。


<strong>


我們再看看秦國出了多少兵。


秦軍方面最初派出的將領叫做王齕,此人在當時是一個十等爵位的左庶長,不僅爵位較低,也無顯赫戰功,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會輕易將大量軍隊交給他來統帥,但另一方面,在戰爭前期,王齕能夠與名將廉頗抗衡,並且數敗趙軍,其兵力應當不少於趙軍的20萬。


後來,秦國換將,將將領換成了名將白起,為了支援前線部隊,秦王曾親自動員,增援出兵。至於這一次增援中,秦國方面共出兵多少,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在這次增援之後,秦國軍隊的總人數應當遠超於趙軍的45萬。關於這點,路遇先生在《中國人口通史》中曾討論過,

趙軍總兵數在45萬上下是確鑿無疑的,被圍困後,趙軍曾多次發起突擊,企圖衝破秦軍的包圍,而秦軍若能抵擋住這一次次的突圍,其總兵力顯然要遠多於45萬。因此,根據合理推測,長平之戰中,秦軍的總人數應當為50萬至55萬之間。



《資治通鑑》記載,“秦國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

,也就是說秦國雖然打贏了戰爭,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派出的50多萬人的軍隊,死者高達一半,那麼趙軍在投降之前,已經戰死、餓死、病死的士兵也至少在25萬人左右。因為倘若趙軍受到的損失還沒有秦軍大,恐怕是不會輕易投降的。


總結下來,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共投入了50-55萬人,其中半數戰死,趙國前後共投入45萬人左右,其中戰死(包括病死、餓死、殘殺相食而死)人數高達25萬人左右,餘下的20萬人,才是被秦軍坑殺的。


其實這一觀點早在唐代就有人提出,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說,“趙軍大敗,卒二十餘萬人降,皆坑之”,至於《史記》中為何會寫成“四十萬”,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後來傳抄刊刻的過程中,原版的“十四萬”被錯寫成“四十萬”。


貓頭鷹說歷史


這樣的例子簡直不要太多,畢竟梁啟超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歷史真相,完全出自史官的描寫,而比史官記述更不靠譜的,是所謂的口口相傳,當然還有藝術加工,甚至是胡編亂造。

而在今天信息高度發達,同時地攤文學盛行的大背景下,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被編造了出來,成為板上釘釘的所謂歷史事實。

但謊言說1000遍仍然是謊言,很多歷史事實不是靠多說就能成真的。在靜夜史看來,圍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身上的謊言就不勝枚舉。

作為我國人民的好朋友,列寧從小到大的各種事跡都出現在我國的語文和歷史課本中,而這些事蹟中,最有名的當屬列寧承諾歸還我國外東北和外西北的150萬平方公里失地了。

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清朝淪為列強宰割的目標,沙俄更是利用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條件覬覦我國的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沙俄趁火打劫,侵佔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外東北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外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外東北和外西北的喪失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傷痛,尤其是外東北包括庫頁島的丟失,使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徹底失去了出海口,我國在東亞不僅無法壓制日本反被日本所制。況且這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不僅面積廣大且資源豐富,實在是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而就在國人痛心疾首時,1917年的十月革命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當然也有無產階級導師列寧的好意。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蘇俄自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受到西方國家的瘋狂圍堵,國內包括高爾察克在內的白軍集團也紛紛興風作浪,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風雨飄搖。

為扭轉不利局面,在國際社會爭取有利地位,列寧在國際社會對我國公開喊話,這就是《對中國人民及中國南北政府的宣言》,也稱《加拉罕宣言》。

1919年7月25日,第一次《加拉罕宣言》宣佈:

廢除帝俄與中日及其他協約國簽訂的一切秘密條約,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俄政府和俄國資本家階級從中國奪得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歸還中國,廢除帝俄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租界,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放棄帝俄在中東鐵路方面的一切特權。

這是個令所有國人都熱血沸騰的好消息,因為在好人列寧的幫助下,貧弱的我國失去的土地完全可以失而復得,那感覺簡直不要太美。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列寧之所以發這樣的言論,完全是因為此時的蘇俄內外交困,一旦蘇俄穩定了國內局勢,取得了反干涉戰爭的勝利,沒有外在威脅的列寧必然不可能不忘初心。

果然,在1920年9月27日第二次《加拉罕宣言》中,蘇俄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大部分內容,但中東鐵路無償歸還條款變為了願意展開談判,無條件交還沙皇俄國侵佔土地的問題也成了擱置爭議。

而在1923年12月第三次宣言裡,發言人加拉罕刪去了1919年《第一次對華宣言》中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的一段文字。

所以所謂的“歸還土地”,完全就是列寧的權宜之計,而且即便如此,列寧廢除的也只是1896年之後簽訂的條約,這包括1896年李鴻章和沙俄簽訂的《清俄密約》、1901年9月17日簽訂的《辛丑條約》,日本和沙俄簽訂的瓜分我國的四次協議(1907年3月30日《第一次日俄協定及密約》、1910年7月4日《第二次協定及密約》、1912年7 月8日《第三次密約》、1916年7月日《第三次協定及第四次密約》),而這些條約涉及到的實際領土,最重要的就是黑龍江北岸的江東六十四屯,面積3600平方公里。

到1924年5月30 日《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蘇聯宣稱:“根據其政策及1919與1920年兩年宣言,聲明前俄帝國政府與第三者所訂立指一切條約,協定等項,有礙中國主權及利益者,概為無效。”

所以1896年之前失去的外東北及外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寧壓根兒就沒有想過歸還,甚至提都沒提。這個蘇聯的締造者,只是希望用小得可憐的江東六十四屯,換取北洋政府對蘇俄的支持,分擔蘇俄的國際壓力。

列寧的那句話依然振聾發聵:“符拉迪沃斯託克雖然很遙遠,可它是我們的。”

而等到1924年1月列寧去世後,繼任的斯大林連江東六十四屯也不願意歸還了。非但如此,斯大林還趁我國軍閥混戰,侵佔了黑龍江主航道我國一側共600多個島嶼,包括1929年中東路事件中奪取的黑瞎子島。

所以,那個所謂列寧歸還我國外東北和外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歷史,是真正的假歷史。而歷史也一再證明:

弱國無外交,想要守住甚至奪回故土,還需國人自強不息!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傳統印象裡,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很多時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戰術,由於苦於裝備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進攻的時候採用人海戰術向敵人發起衝鋒。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描述戰爭中志願軍時說:他們以密集的戰鬥隊形,採取波浪式的衝鋒方法,連續不斷地衝擊陣地,直到被美軍密集的火力擊退。

包括我們自己拍的那個《我的戰爭》的電影,以及韓國那部《太極旗飄揚》裡,志願軍在劇情中的表現也是密集的進攻隊列。

這種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衝鋒的形象,始終成為我們對志願軍的固定思維。

其實,真實的志願軍進攻隊列可不是簡單的“波浪式”密集隊列攻勢,雖然我們也是類似於人海戰術,但這不是簡單的像鬼子那種沒腦的萬歲衝鋒等待機槍收割的那種,而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業已成熟的散兵線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下,看似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人潮湧動,實則這裡有無數的攻擊小組,各小組以自己的攻擊目標為方向,進攻時採取靈活穿插、交替補位、在戰場大環境下,以快速衝鋒、以多打少等戰術動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戰鬥任務,進而保證整個戰場的勝利。

萬歲衝鋒和中式人海戰術的不同。

在狂熱的宗教感召或者領袖召喚下,懷著對君主或教宗的無限熱愛,士兵們做出瘋狂的不顧一切傷亡向前衝的集體衝鋒,這種衝鋒,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現代則被機槍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還是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都做出了無數次瘋狂的萬歲衝鋒行為,在久攻不下或者瀕臨絕境的時候,大批頭纏白布、端著刺刀步槍的日本士兵在“板載”的吶喊聲中衝向敵陣,隨後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裝備上的極其落後,我方的進攻在很多時候都是晚上進行,進攻時以手榴彈開路,使用步槍和衝鋒槍邊掃射邊快速突進,利用人數優勢,消滅一個區域敵人後再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這種進攻方式下,一個士兵傷亡了,後面的士兵迅速補上他的攻擊位置,有條不紊,始終保持進攻隊形的穩定,這就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在戰鬥前,往往誰死了由誰代替,是之前就規定好的,各自記住自己的位置、次序,進攻時的各種信號、口號也都規定好了,一點都不會亂。

至於現在電視上拍的那種戰爭大片,雖然也是很逼真,各種特效做的也不錯,但是放在當時真正的戰場環境下,炮聲隆隆、炮彈滿天飛,槍林彈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戰術一上去就立刻亂了,就成了單純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們在衝鋒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戰鬥序列前進,注意周圍人的各種信號或口號,這樣即使戰場再混亂,大致上也亂不了。


雲中史記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歷史長河中,發生不少事情,這些事情當中有真真假假,有的事情給大家證實了是真的,有的事情經過歷史的驗證後才發現原來是假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件原本大家認為原本是著名事件最後經過驗證後才發現這個事件原來是精心策劃的陰謀。

無數先烈為國家繁榮和富強立下了不少功勞,他們的功勞都會成為全國廣為宣傳,不少人的英雄事蹟會記錄都要我們值得學習他們的事蹟。

英雄事蹟是應該要學習,但是有這樣一個人為了英雄的稱號策劃了一件謀殺事件,從而要自己的成功,這個人就是劉學保。


1967年的冬夜,在甘肅省永登縣發現了一座大橋發生了爆炸,劇烈聲響要不少人立馬趕到現場,這個時候現場有兩人一人就是解放軍戰士劉學保,還有個就是林場工人李世白,這兩人受傷各有輕重,在發現大橋無恙後,就把他們兩人送到醫院後,劉學保活了下來,李世白因傷勢太重最終救治無效而亡。

劉學保醒來後各種調查就開始了,從劉學保口中得知原來他發現李世白形跡可疑,就一直跟隨著他,很快發現了李世白的異常,原來李世白打算炸橋,這個時候劉學保立馬上前阻止,並跟李世白髮生了激烈搏鬥後,李世白重傷,這個時候劉學保立馬就將即將爆炸的炸藥包扔到他處,無奈手還是給炸傷。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文革剛開始,階級鬥爭十分激烈,需要一個英雄,在獲得領導信任後,劉學保成為了英雄,並把他的英雄事蹟發表到全國各大報刊上面,這個時候劉學保出名了,並獲得了英雄的稱號,也得到了一等功,後來也成為了蘭州軍區黨委成員,最後,他獲得了毛主席的召見,可以說他徹底成名了。


這個事情還是有一定的漏洞,比如瞭解李世白的人認為李世白肯定不會去炸橋,這個事情肯定存在問題,他們就不斷給領導反映這個事情,要求重新調查這個事情。



18年後,軍方和地方政府對這件事情進行聯合調查,後來才真相大白,最終大家知道人人口中說的大英雄,原來炸橋事件,完全為了自己的榮譽和前途自導自演,精心策劃的一個案件,因此還殺死了無辜的李世白,並把炸橋時間的罪名嫁禍給李世白,可以說他用心險毒,並不惜自己受傷。


最終法院給出了公正的判決,劉學保給判處了無期徒刑,並給冤死的李世白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名譽。


莫地方


20世紀初,上海租界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曾經引起國人軒然大波。在報刊雜誌的極力宣傳下,這個事件成為洋人歧視國人的鐵證,一度成為1905年全國性的“抵制美貨運動”的導火索。

但是後來人們卻發現,“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卻沒有留下任何存在過的痕跡——沒有實物留下,也沒有照片留存,好多聲稱見過的人後來都被證明是聽說來的。按理說,這事發生在1900年前後,為什麼人們集中憤怒,是在5到10年以後呢?也就是說,這個引起國人憤怒的“牌子”並沒有存在過。無疑這就是人們為了宣傳造勢,以訛傳訛出來的產物。

租界裡的華洋衝突

那麼上海公共租界裡面的外灘公園,有沒有對華人限制進入呢?這個可以肯定說:有。外灘公園建好的時候,一個英國領事就說了,這是給外國社區的人們使用的。不只是這一個公園,很多租界的娛樂場所(賽馬場、夜總會之類),洋人也是不讓華人進去的。

到1885年的時候,一些華人商人給《申報》發稿控訴:島國人可以進、棒子可以進、阿三可以進,唯獨不讓國人進。政府和民間的輿論壓力下,公共租界被迫允許華人有條件的進入(憑票入園,1889年一整年才發放183張票)。洋人的限制還是引起人們不滿,上海道臺與租界方談判之後,在外灘另外建了一個特別簡陋的公園——可以隨便進出的華人公園。

侮辱言論的來源

洋人的確有禁止華人入園的說法,卻沒有掛“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那麼,這個說法怎麼流傳開的。且看1885年的英法租界的《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的第24條款:

該條款的第一項:腳踏車與犬不可入內
該條款的第五項:除洋人的傭人和僕人,華人不可入內

這樣的條款人們看了當然不爽,兩項條款合起來讀,那不就是:自行車、狗、華人禁止進入。後來,自行車自然被人們忽略,演化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看清楚了吧,這個人神共憤的說法,並不是來自公園的牌子,而是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工作條款。

其實考證出說法的又來之後,我們更能看出洋人的醜惡。只是公園掛牌子的話,可以理解為公園的私自行為,而工部局的條款,則代表了英法租界的洋人官方態度。


爾朱少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一是我們認為的抓壯丁。

我們印象中,抗戰中就是胡亂抓窮人當兵,抓住你就是你,不服從就槍斃。

實際上,並非如此。

抗戰時期,誠然存在抓壯丁的現象,但總體是執行國家的政策。

抗戰爆發之前,全國還沒有完善的兵役制度,甚至沒有完整的戶籍制度,當兵基本都是自願,也就是吃糧當兵。

抗戰爆發以後,中國沿海和中原等地區迅速淪陷,國民政府退到西部堅持抗日。

當時我國兵員損失很大,況且抗戰爆發是我們只有100多萬軍隊,預備役只有幾十萬人。相反,日軍現役加上受過訓練的預備役就有四五百萬人。

雙方就兵員差距明顯,只能徵召中國普通年輕人入伍。

抗戰最初2年,大量愛國青年主動參軍,但也有很多青年拒絕參軍。

為啥?

當時戰爭慘烈,去打仗隨時可能送命,還不如在家耕地。

那個年代,中國人很多都是愚民,沒有什麼覺悟,所以三四十日本兵就能控制一個二三萬人的縣城。

因為現實情況的惡劣,國民政府出臺了兵役政策,也就是抽籤。

原則上,農村適齡男青年都會被抽籤參軍,抽中你就是你。

但抽壯丁絕對不是單純撿著一家坑,而是執行“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

也就是,家裡有兩個適齡男青年,就抽走其中一個。三個抽二個,五個抽三個。

如果是獨子、有病、不符合年齡要求,都是不需要參加抽籤的。

而當時所謂的抓壯丁,是怎麼回事?

分為兩種:

第一,抽中了你,你拒絕去參軍。

這種情況下,負責兵役的人就會上門勸告,如果勸告無效就直接抓走。

第二,是抽中了你,你不但拒絕參軍,還離家逃走。

這種情況下,負責兵役的人就會對你進行通緝,四處抓捕,

個人認為,以上兩種無可厚非,二戰中哪個國家不是這樣?

在蘇聯、日本、德國這種國家,逃避兵役被抓住,直接就槍斃了。

所以,所謂抗戰時期抓壯丁,絕非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抓,這同國共內戰後期是不同的。

國共內戰後期,國軍連戰連敗,眼見崩潰。軍隊兵員匱乏,1個連有時候只剩1個排,確實存在胡亂抓人湊數的情況。

比如1950年5月10日,潰敗到福建沿海東山島的國軍殘部,為了補充嚴重缺乏的兵員,開始胡亂抓人。

他們將島上能抓到的青壯年男子全部集合,強行讓他們加入國軍,並被掠到臺灣。共有4700 多人被抓走,一些村莊男人被抓走了九成,完全成為寡婦村。


薩沙


我們以前被灌的那些“雞湯文”,很多都是假的。

還有沒人記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來自小學課本,講的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他媽媽忽然得了急性闌尾炎。

醫生來了之後,說需要馬上做手術才行。但是,家裡的光線太暗了,沒辦法做手術。正在大家著急的時候,愛迪生想到了好辦法,拿來鏡子聚攏光線,幫助醫生完成手術。

多麼聰明的孩子啊!但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是1854年。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醫生還完全不懂怎麼做這個手術。

所以,這個事件是假的。


被廣為傳播的,還有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據說牛頓某天坐在蘋果樹下休息,一個熟透的蘋果正好落下來,砸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牛頓悟出了萬有引力。

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無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關於牛頓生活的回憶錄中,首先提出了這個故事。

牛頓本人從未記錄過這個故事,很多的傳記作者,都是從牛頓的親友口中聽說的。實際上,牛頓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關力的問題。蘋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傳記作者演繹出來的。


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富蘭克林。

故事告訴我們,富蘭克林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了研究電,專門製作了一個風箏,趁著大雷雨的時候出去,放飛自我——不對,是放飛風箏。風箏被閃電擊中後,富蘭克林也感到手部發麻,還把電引入到了萊頓瓶裡。

多麼勇敢的行為啊!實際上並沒有。富蘭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這種實驗,他自己並沒有嘗試。

雖有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富蘭克林做過實驗,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以及任何資料。

後來俄羅斯物理學家裡奇曼在1753年做了這個實驗,然後,被電死了……


最後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就是達芬奇“畫雞蛋”。

小學課本中出現過,說達芬奇小時候學畫畫,老師讓他先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畫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繹中,甚至說達芬奇畫了3年的雞蛋。

其實,這只是一碗雞湯。達芬奇很小就表現出繪畫天分,去當學徒學畫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繪畫技巧,不用畫太多雞蛋的。

而且,達芬奇在學畫的時候,要學習素描、繪畫、大理石雕塑、青銅澆築等課程,還要熟悉各種機械、工程和建築知識,根本不可能有3年時間畫雞蛋。

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歷史故事,別太認真,僅僅是雞湯而已。


七追風


如果要說到歷史中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關於孫立人殺戰俘以及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雖然這兩件事情聽起來都非常的讓人感到激動,但是如果從正確對待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兩件事情卻是假的。

孫立人殺戰俘的真假

孫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當得上名將兩個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緬甸戰場戰場中建立下的戰績。

而關於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的戰績,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聞,在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率軍擊斃了3萬多的日本人後,也同時俘獲了3000多的日本戰俘。

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面對這些戰俘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的厭惡。

然後他就給自己的手下下了一個命令,讓他們去調查這些日本俘虜,只要有人參與過侵略我國的戰爭,那就全部就地槍殺活埋。

在孫立人的命令下達後,3000多日本戰俘中除了一個在臺灣出生、沒有前往過內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戰俘都被孫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緬甸的土地上,成為了緬甸熱帶雨林中的一縷孤魂。

而在孫立人活埋了這3000多日本戰俘後,日本方面毫不知恥地對孫立人發起了譴責,譴責他違反了國際戰俘條約。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歷史傳聞,這樣的傳聞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被人們聽到的話,很多人必然是會熱血沸騰的。

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件事情其實是假的,是抗戰結束後很多年國內的一些歷史作家編撰出來的。

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作戰的過程中,他們的軍隊中是有隨軍記者的。

這個記者會謹慎地記錄下當時軍隊的殺敵人數以及一系列的戰績,最後在回到國內的時候,會在報紙上向人們公佈出這些軍隊在異域戰場中的殺敵戰績。

根據抗戰結束後官方在報紙上的披露,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中最多的俘虜數量實際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深重,所以在他們遭遇到絕境的時候,他們是寧願自殺也不願向對手投降的。

正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當時想要抓到日本俘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抓到這些俘虜後,孫立人不僅沒有殺掉這些俘虜,反而命令手下們要儘量地看好這些俘虜、不讓他們自殺。


在孫立人看來,這些俘虜的腦海中都裝著大量的軍事情報,與其為了洩憤把他們全部都殺死,還不如從他們口中套取軍事情報要來得更有意義些。

在瞭解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孫立人,覺得他有什麼造假的行為。

因為所謂殺俘三千的說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跟孫立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並不影響他名將的聲威,他還是他,還是那個在抗戰中建立下不世功績的名將。

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軍事理論學家,同時他還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岳父,關於他也有一個很出名的傳聞。

這個傳聞說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的過程中擊敗了所有日本人,從而獲得了當時畢業考試中的第一名,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代表著無上榮耀的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在提到蔣百里的時候,也提到了在民國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鍔將軍,說他在蔣百里那一屆考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和蔣百里一同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和孫立人的傳聞一樣,都是假的,都是後來人們人為編造出來的。

首先蔣百里雖然和蔡鍔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他們並不是同屆的同學,蔣百里是1902年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然後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而蔡鍔將軍雖然19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日本讀書了,但是他當時讀的並不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蔡鍔是在1903年的時候才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蔣百里一同參與考試。



還有蔣百里和蔡鍔也不可能從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當時的日本,想獲得天皇佩刀就必須得進入日本的陸軍大學中學習並在日本陸軍大學的畢業考試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績。

只有陸軍大學的前六名才能獲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於像蔣百里和蔡鍔他們所就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根本獲得不了天皇佩刀這樣的榮耀。

當時他們最多獲得日本陸軍軍部頒發給他們的懷錶,因此這個傳聞是假的。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兩件虛假事件,這兩件著名的虛假事件都與日本人有著一定的聯繫,雖然仇恨確實不能忘卻,但是我覺得這樣沒有歷史依據的造假是不可採取的,這種造假行為其實在很多時候與我們所深惡痛絕的“抗日神劇”以及韓國的“抗中神劇”是沒有區別的。


孤客生


正所謂“掃帚不掃,灰塵自己不會跑”,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我們原本以為是真事兒,但實際上是假事件,這些錯誤的言論輕則影響我們正確看待歷史,重則直接影響我們對當事人以及事件性質的誤判,這是極其嚴重的,這些“灰塵”,我們不掃,它自己不會走。

如果真要挑出一件比較有代表性的假歷史事件,我感覺那些對軍事知識一無所知,還誇誇其談的人,他們散步的軍盲言論又影響到很多人,這樣的事件值得說一說。而近期又出現了大量軍盲對外發布消息稱志願軍頻繁使用了人海戰術,其實,這種說法,就是一次假事件,很容易誤導人。

作為一場不得不打、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其實,從一開始志願軍就沒用過人海戰術,如果將志願軍取得的歷次勝利單純的理解成依靠人海戰術獲勝的,那就是不懂得軍事理論,更不懂什麼是人海戰術,什麼是萬歲衝鋒,更不懂什麼是三三制。

▲:三三制經典衝鋒

志願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使用的軍隊慣用的打發,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人,不要計較一城一地的爭奪。

自古就有“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說法,志願軍自身的武器裝備與敵軍不在同一檔次,所以在戰爭之初,統帥就制定了用優勢兵力圍殲的打法。這是有資料可以查的。

最經典的咯秋沙到了後,一輪炮火洗地,美軍一線部隊全部陣亡,二輪炮火洗地,後備隊消滅乾淨然而事實上美國掌握制空權,轟炸火車運輸線,根本就沒有滿足人海戰術的足夠後勤。所以說有些人就是輸了又不承認,便汙衊對方人海戰術,也不想想自己後勤線是幾公里,對面是幾公里。



雖然早期計劃的是圍殲師級編制,但敵軍雖然叫師,實際上編制在兩萬人左右,而且彈藥和補給都是空投的,子彈基本上沒有打完的時候。然後改變計劃,轉而圍殲營一級的部隊,效果不錯就一直堅持下來了。

並且,我們通常認為的衝鋒號一響,人們就一窩蜂的衝上去,其實這樣簡單的理解是不對的。實際上志願軍並不是無腦衝鋒,而是非常有組織有紀律的三三制衝鋒,交替推進吸引火力,等到離敵軍30米左右時扔手榴彈。

據美軍回憶,志願軍非常頑強,等衝到近距離時,手榴彈跟下雨一樣,刷刷的往下掉。其實,志願軍與敵軍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戰術使用得當,而支撐戰術完美執行的動力,就是志願軍的穿插戰術。

當時的敵軍都是沿著公路推進,但他們永遠想不到志願軍僅僅依靠兩條腿,愣是翻山越嶺,最終分割敵軍部隊,達到局部圍殲的目的。據資料記載,38軍113師強行軍14個小時就疾馳了72公里,這裡的距離是指直線距離,當時是山地。當時為了趕時間,都是直接尿在褲子裡的,最終才搶在敵軍前僅10分鐘佔領要地。


顯而易見,這種在武器裝備落後、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採取疾馳穿插佔領要地的方式,自然不是軍盲口中的人海戰術吧。當然了,後期的反斜面戰術也不是人海戰術,已經成為經典戰術了。

另外,敵軍也會使用集中優勢兵力圍殲的戰術,戰鬥中志願軍防守的陣地,連級幹部都死了,排長指揮,排長都死了,班長指揮,最後連班長都犧牲了,士兵們就自己打,沒有彈藥了就與敵軍同歸於盡。這自然也不是人海戰術。

還有,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冬裝裝備不齊,造成很多非戰鬥犧牲。很多戰士幾天都吃不上東西,組織敢死隊時,詢問士兵有還有什麼要求,士兵只是希望能吃一個土豆就知足了。每一個人都是最可愛可敬的。

並且,很多陣地在白天被敵軍拿下以後,到了晚上又被志願軍奪回來,這是沒有制空權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戰術,即便放到今天,夜間戰鬥都是非常困難的,而志願軍依靠夜間猛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這自然也不是人海戰術。

因此,戰爭的發生是每個人不希望看到的,但是,真的發生了,志願軍會無畏地勇敢面對,武器裝備的落後並不是一味地拿生命去彌補不足,而是通過詳細周密的作戰計劃,合理安排,令行禁止的嚴苛紀律,來取得勝利的。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絕不是靠人海戰術。



小小嬴政


“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撞上冰山沉船,導致1000多人死於冰海之中,我覺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最大的謊言。不是說沉船事件是謊言,而是指導致沉船的原因,有人撒了彌天大謊。實際上,這是一起保險欺詐事件。

沉船事故發生半個月後,美國就有雜誌刊登文章,指出了沉船起因,並非撞上冰山。但是因為發表文章的雜誌不甚有名,細節不多,這篇文章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文章的矛頭,直指美國金融界大亨、有“華爾街的拿破崙”之稱的J.摩根。

早在19世紀末,摩根就有壟斷大西洋航線的打算。他成立了國際商船集團,併購了英國最大的白星航運公司。所以,他實際上是“泰坦尼克號”背後的大老闆。白星公司製造“奧林匹克號”及“泰坦尼克號”,是為了與英國丘納德公司的“盧西塔尼亞號”和“毛裡塔里亞號”競爭。

“奧林匹克號”“泰坦尼克號”約老些,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只有一些細微的區別,如前甲板的舷窗、窗戶大小約有不同。1910年10月首航的“奧林匹克號”,1911年9月20日在南安普敦入港時,船舷被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老鷹號”撞上,損毀嚴重。

英國海軍部和保險公司的調查報告,直指“奧林匹克號”操作不當須負全責,保險公司於是拒絕賠付。這艘當時白星公司的旗艦船,只能返回船廠大修。也因為這大修,推遲了“泰坦尼克號”的出廠時間。此時的白星公司,已然財務危機重重。

兩艘明星艦船連續出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正是基於此,“華爾街的拿破崙”摩根,策劃了一起保險欺詐事件。當然,要讓1500多人為此陪葬,並不在他的計劃之中。白星公司將舊船“奧林匹克號”做成新船的樣子,以“泰坦尼克號”的名義下水。

據稱,最初的方案是,“泰坦尼克號”在海上某處與“加利福尼亞號”會合後,打開通海閥,讓海水慢慢地灌進船內。這樣,輪船沉沒的時間會比較長,兩艘船的救生力量,足以讓“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安全脫險。然而,在操作中,發生了意外。

不知何故,“泰坦尼克號”掉頭航行了一段路程,再折回,沒能在預定的時間抵達會合地點,並且偏離了航道。而發出的信號,又被延遲和誤讀,才使得撞上冰山時,“加利福尼亞號”並不在近旁。也有人認為,“泰坦尼克號”撞上的,不是冰山,而是“加利福尼亞號”本尊。

也有人說,是先撞上“加利福尼亞號”,再撞上冰山的。冰山對“泰坦尼克號”的破壞,遠沒有“加利福尼亞號”大。1985年,“泰坦尼克號”殘骸終於被發現。對沉船的考察,似乎為上述陰謀論找到了一些證據。從沉船上打撈出來的船上物品,居然全無“泰坦尼克”的標記。

但是在船的兩側,發現了腐蝕的殘缺的“奧林匹克”字樣。據稱,船上知道這一計劃的人,不是船長史密斯,而是大副亨利。沉船時,亨利沒幹別的,而是站在船橋上眺望。有人認為,他是在看“加利福尼亞號”是否還能如期來到。

“加利福尼亞號”上不載乘客,除了船員外,就只有3000件毛衣和羊毛毯,也讓人相信這與詭異的陰謀有關。陰謀說的另一個證據是,摩根原本計劃參加首航。但在出發幾天前以商務會議的理由,取消了這次死亡之旅。

後來的信息表明,在那幾天,摩根並無商務會議,只不過靜靜地呆在法國他自己的別墅裡。真正的“泰坦尼克號”,完工後悄悄地成為“奧林匹克號”,航行了23年後於1935年退役。所以有人說,躺在冰冷的海底的,實際上是“奧林匹克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