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赫赫玩具
如果你所處的職場中,基本都是90後,那你可得小心了。
你得考慮一下,這個公司是不是比較LOW。
通常而言,職場中工作經驗、能力、資源等等,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有經驗的員工可以給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同時,他們要求的報酬也更多。
相對的,越年輕的員工,創造的價值會越低,薪酬也越低。
那麼對於企業來說,賺錢當然是第一位的。
那麼企業為什麼出現80後有經驗的員工都不見了呢?
只能說明:
1.這個企業沒有足夠的盈利能力養活80後員工;
2.這個企業技術含量低過低,年輕員工即可滿足要求。
總結起來就是,這個企業比較LOW。
當然,互聯網時代,初創企業非常多。
這些企業需要低成本運營,所以僱傭年輕員工。
同時互聯網算是新興產業,從業者也以年輕人居多,所以通常年輕員工更多一些。
車市謹察
這類問題我也曾好奇和苦惱過,當時見到的都是80後,我就想:70後都去哪了?10年時間過去了,現在去合作的公司或去朋友的公司,一問,多數都是90後,連80後都不知道藏到哪去了。
應該這麼解釋吧,一個公司肯定是普通員工比領導多,而老闆只有少數幾個或一個,而普通員工的年齡一般都在20-30歲之間。也就是說,10年前普通員工以80後為主,我們吹捧著80後,是因為他們剛入道呢,給他們一些誇獎和表揚,他們也就在普通崗位上很有憧憬,想象著美好的未來。
到最近三五年了,90後是20-30歲的年齡,自然我們能見到的工作人員就都以90後為主了。那麼大量沒有上升到領導崗位的80後,70後又去哪了呢,這些人也沒有退休呀。
以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做一家小公司了,遊離在正式工作之外。我身邊的朋友,要麼有比較穩定的高管崗位,要麼自己創業,要麼有不錯的愛好,用自己的興趣支撐著自己的生活。一年做少數幾個項目,或者做顧問像插件式提供些服務。
有的時候,自己會突然感慨:原來生活是如此多元呀,原來朝九晚五,下午三點多,上午10點多都在辦公室呢,或者開會,或者面見客戶,但自己年紀大些的時候,才發現周圍好多同類人並沒有在辦公室呀。原來,那些時段也可以做其他事,也可以不擠地鐵,不擠公交車呢。
財經作家邱恆明
其他企業不瞭解,單說互聯網企業,80後就跟瀕臨絕種的生物一樣,隨口一問,基本上都是90後,當中來個80後大家都跟看怪物一樣。
單說我所在的公司,還算是國內一線互聯網那公司。除了一些高層領導是70後80後,基本上一線員工都是90後。
01 80後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
有的80後混的如魚得水,已經步入管理者行列,只要自己夠用心,基本上很難被辭退。
可有的80後混的慘不忍睹,30多歲的人了還在一線工作,到了35歲怎麼辦?
每天看那麼多自媒體都在講中年危機如何如何,導致自己每天也是在焦慮中渡過。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加班不敢談加班費,這些對於混的不好的80後來說,基本上都是家常便飯。
往往混的不好的80後比例遠遠超過了已經步入管理層的80後,可想而知,這群80後每天過的是啥日子。
02 創業,永遠說比做要難
都說混的不好80後都去創業了,我相信有這種可能性,但從創業高失敗率來講,這些人失敗之後又去幹了什麼呢?
只能重新回到職場!至於能不能回去,就得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在如此高風險的環境下,我不太建議大家去創業,片片都是紅海,憑啥你就能創業成功呢?
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很少有人能夠承擔得起這樣的風險。
03 創業失敗的80後很少有人還能適應職場
既然選擇創業,那麼多半是喜歡自由,不願意被束縛的人。
創業失敗後重新回到職場,很難再融入到職場規則中,即便礙於生活壓力,勉強接受職場規則,但那也只是一時而已。
像我這樣,作為一個30歲的80後,越來越厭倦了職場,討厭職場的規則,崇尚自由,但是又深知創業高風險,所以也就一邊忍耐工作,一邊在為實現財務自由而努力!
歡迎關注【職場萬事屋銀桑】,每天分享職場乾貨!銀桑筆記
最小的“80後”今年也30週歲了。
如果80後上班一直在一家單位工作的人,現在也都是“老員工”或“技術熟練工”了。如果這家單位福利待遇不錯,那他(她)們會一直在這家單位上班;如果在這家公司感覺不到“有前景”,那他(她)們都會選擇辭職,自主創業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上班。
我自己是“80後”,身邊同學、朋友也都是80後,我們是比較大的80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在為生活努力打拼。
身邊朋友趙某,1981年,2000年學校畢業後參加工作,剛開始在大廠礦開磨床(也就是機加工行業),幹到2004年,他覺的機加工行業不是他所喜歡的,於是辭職後到電腦城上班,趙某在我們朋友中是第一個買電腦的人,非常喜歡電腦,他自己的電腦都被他拆裝過很多次。到電腦城上班一年後就成了售後維修骨幹,一直工作到2011年,用趙某的話說:“他看到電腦都想吐,實在不想再碰電腦了”。於是他又辭職了,辭職後找了一家做蛋糕設備的售後安裝及維修,做了一年,閒工資太低,又辭職了。在家休息幾個月後又找到了一份監控設備維護維修的工作,做了不到一年,覺的維修工作太不確定性,隨時要去維修,並且時間催的都很急促,又辭職了。現在加盟了一家全國連鎖的街頭小吃店,自己做老闆,又一次艱苦創業,每天過的很辛苦,早上10點到店裡,晚上10點到家,連出來和朋友們吃飯喝酒的時間都沒有了。
身邊朋友許某,1981年,2000年到大廠礦上班,也是機加工行業,剛上班那也是年輕人,工作激情高,幹活很有勁兒。大約到2012年時,他也開始帶徒弟,他的徒弟是“90後”,那時徒弟幹活的一半產量是師傅的,帶徒弟一年後,徒弟開始自己正式獨立幹活,徒弟幹活激情高,幹活也有勁兒,很多朋份的工資比他還高。這三、五年他們單位又進“90後”的新員工了,他們車間主任也喜歡年輕的新員工,已經多次透露出讓他換車間的意思,平常給他安排的活都是比較難乾的,拿錢不多的活,他這兩年一心想辭職再找工作。
身邊朋友馬某和白某,80後,是夫妻倆,馬某是大飯店主廚,白某是前廳經理,二人結婚有孩子後,家庭生活小事比較多,不能加班,時不時還要請假,於是飯店就把白某前廳經理的職務取消了,提拔了另一位90後沒有結婚的女職員。於是他二人辭職了,自己開了一家小飯店,家庭式經營。
我自己也是一名“80後”,想十多年前剛上班時,也是熱情滿滿,工作積極性很高,那時我們取代的是“70後”。
現在“90後”已經參加工作,隨著技術的熟練、業務的精通,也會逐漸取代我們“80後”,成為單位的骨幹!
人在風上走
題主看見自己所在的行業或公司,90後越來越多、80後越來越少,發出疑問“80後都去哪兒了”,正如一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其實,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效應和“錨定”效應。自己所在的公司80後員工少,懷疑“80後是不是都出局了”,片面地認為整個職場80後都少了。其實,全球職場從宏觀來說,依然是老中青三結合的。80後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呀。
舉一個例子:我剛來北京的時候,20多歲,上下班高峰坐地鐵,很少見到中老年人。後來,年輕大了一些,就不願意擠高峰地鐵了,覺得一個30多歲的擠在年輕人中間,很不舒服,覺得人生很失敗。我要麼早上班,要麼晚下班。尤其是老年人,更錯開了交通高峰期,並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會上減少了。
第一,首先要區分開職場人的宏觀分佈和微觀分佈,充分認知職場人的結構化矛盾。
職場人的總體生態分佈,是“五湖四海、老中青三結合”的。國內職場,從宏觀分佈上來看,職場人有七八億人,依然是老中青三結合的結構,60後、70後、80後、90後、95後是形成年齡梯隊的。
但,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時間階段企業之間,年齡比例是結構化的矛盾,有的企業80後佔主體,有的企業是90後佔主體。
估計題主所處的行業,可能是互聯網、高科技、銷售類、服務類的行業或企業,這些行業的特點就是隊伍年輕化,年齡大的員工到了30多歲,如果沒有升到管理層,大多數就轉行幹別的職業了。
比如,餐飲服務業,女服務員一般不過做到30歲。所以,你到賓館所見到的服務員,都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30歲的女人,要麼轉行去做行政、後勤、保潔、廚房工勤,要麼轉行去其他行業或回老家了,要麼真的回家做人婦去了。
第二,各行各業的年齡結構,是受多種因素做影響的。
舉一個例子:
傳統的央企系統,大約有4000多萬員工,地方國企也有4000多萬員工,這個群體的平均年齡是超過40歲的。因為多年來,國企的老員工負擔重,引進新生比例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年齡是在不斷增長的。
比如,我原來所在的老國企,員工平均年齡45歲,因為十年幾乎沒有新引進畢業生了,沒有年輕的新人補充進來,存量員工的平均年齡是逐年增長的。員工平均年齡45歲,管理層平均年齡50歲左右。
很多傳統的行業或企業,由於老員工比例過大,年輕員工補充不足,新陳代謝的功能都喪失了,員工隊伍沒有活力,缺乏創新力,企業也就半死不活。
高層也意識到國企員工,特別是管理層年齡偏大,歷史上已經有三次推進年輕化了。最近這次推進年輕化,提出用三年內,讓90後進入中層班子的比例達到30%,不斷優化幹部的年齡結構。
但是,在新興的行業裡,整個行業的年齡就比較年輕,有的企業新星成立才三四年,就能上市。這個新興企業,哪裡有老員工啊?基本都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所以,題主所在的行業,可能就是這種企業,滿眼都是90後,因為這種企業本身就年輕。
第三,80後甚至70後員工,到底都去哪裡了?
員工成長規律,與人的成長是一樣的。職業生涯,也是逐步成熟成長的。20歲左右入職,30歲左右成熟,成為管理層甚至是中層人員,40歲左右成為高層人員,50歲左右成為集團級的高層。這是大多數大企業的普遍成長規律。
但是,現在整個職場業態的底層架構,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近十年來,大眾創業,數以百萬級的中小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尤其是創業型公司,如同星火燎原。據統計,創業型公司2年存活期不到20%,創業公司如同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包括一些小生意,個體戶、小超市、小商店、小攤小販,等等,消化了80%的就業人口。傳統的國企、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體系,消化了20%的就業人口。
舉一個例子:2019年畢業生已經達到了900萬,同時還有3000萬年輕人,通過高職、中專、大專、高中畢業後,走向職場。這些年輕人,80%進入了年輕的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所以,造成了題主的錯覺:滿眼都是90後,80後很少能看到。
80後確實從中小企業或創業公司減少了,主要有三個去向:
一是轉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務員、銷售業中,大量的服務員、保安、中介、推銷員、廣告員,都是年輕人,臨時過渡幾年,都是吃青春飯的,年齡偏大一點,比如,超過30歲,就幹不動了。老闆也不用了,自己也沒臉皮再幹了。都轉行去了傳統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技術迭代快,對年輕人需求量大,對中年人不友好,35歲以上基本面臨淘汰出局。很多人35歲的人,只能轉行到傳統行業。
三是辭職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輕人,掙扎著做到三十歲,終於死心了,實在沒有辦法買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鄉謀職去了。還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價比,預期掙幾千元月薪這麼累,還不如辭職回家生育呢。
總之,這個職場的生態越來越變化快,很多現象已經讓人看不懂了。年輕浪潮的崛起與整個社會的老齡化,逐步形成結構性矛盾。有些行業,平均年齡逐步增大;有些行業,平均年齡在逐步減少。80後也好,70後也好,都在感受著中年危機,但是他們為了扛起家庭的重任,依然活躍在各行各業,負重前行,不曾逃離職場。
職場火鍋
90後,最大的年齡層已經接近三十歲,而80後最大的年齡層也已經接近四十歲,最少的80後也已經三十歲了。由此可見,對於80後而言,平均年齡實際上已經步入中年的狀態,而對於這部分群體而言,一部分是到了公司的中高層,成為了公司的核心話語權代表;另一部分則是選擇了創業或積蓄了一筆資金做自己投資生意。當然,還有部分群體,既不是創業,也不是步入公司中高層,可能會選擇繼續深造或做自由職業的工作。其中,對於自由職業者而言,實際上在社會中已經佔據了一定的比重,對於不少80後而言,通過多重兼職或自由職業的身份來實現收入來源,這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向之一。
郭施亮
職場中的80後真的越來越少,基本都是90後了嗎?顯然,這是個錯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錨定效應”,指的是當人們對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舉個栗子,當某人買了蘋果手機後,在大街上走路時會發現很多人在用蘋果手機。他甚至有可能得出結論,用蘋果手機的是大多數。事實如何,相信大家很清楚,安卓才是絕大多數。
回到問題本身,80後到底去哪裡了,為什麼會有種被人忽略的感覺?身為一名80後,我聊聊我身邊的80後同學朋友們都在幹啥。
優秀的永遠是少數人
我認識的大部分80後還是普通員工,特別是85後。85前的相對好些,相當一部分已經走上了管理崗位,其中大部分是中低層管理崗位,只有極少數走上了高層崗位。
相比較而言,小學初中同學在普通崗位的居多;大學同學有不少已經在管理崗位,但已中低層居多;研究生同學則相對好些,大部分在中層管理崗位。
出來創業的,總體來說比例不高,創業成功的就更少了。
也就是說,我所認識的80後,基本屬於金字塔分佈,職位越高,人數越少,大部分人還在普通崗位上,出頭人地的只是少數。
職場中80後越來越少,我想或許是行業原因。有的行業,比如互聯網,85前還能繼續留下來的確實越來越少,而能留下的多數走上管理崗位。但是對於其他很多行業,80後還是大把存在。
80後的今天就是90後的明天
記得很多年前,網絡上有很多批評80後的言論,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過了幾年,同樣的言論被用在了90後身上,如出一轍。再過兩年,等00後步入職場,估計又會有同樣的聲音出現。
其實,哪有什麼垮掉的一代,社會這所大學分分鐘教你做人!
風哥聊成長
還真的是這樣,我是一個80後,我就以我們那一屆的大學同學為例子給你解析吧!
當時剛一畢業的時候,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一孟子扎到深圳市去了,可是不到三年,大部分人又都離開了。畢竟深圳市是那麼一個競爭激烈的城市,想要在那裡生存下來,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他們都離開自謀出路去了。
據我所知,到今年畢業十年之際,留在深圳市的只有一個人。他已經創業了,之前打工的時候,做到了月入五萬,年薪過百萬。
所以曾經在職場打拼過的80後,現在的歸宿方向,基本上有這三種:
第一,辭職創業。
我那唯一留在深圳市的同學,之前在一家服裝公司,跑了七八年業務,從普普通通的一個沒人理的業務員,做到公司的銷售總監,管理近百人的銷售團隊。應該說他的職場經歷,還是蠻精彩的。
他本來就是性格開朗的人,擅長與人溝通,就是做業務的人才。再加上跑業務這麼多年了,積累的行業人脈資源,所以出來創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回老家混日子,認命了。
我同學之中,這種人不少。有的是出來打工幾年試試,不行了,就回老家結婚生孩子吧!還有的是,家庭條件本來就很好,出來上大學只是混個文憑,混個經歷,家裡早已經給他安排好一切了,所以一畢業就進入了家族企業,或者是家裡給他安排好的事業單位。別人就沒想著打工賺錢。
我有個同學就是,一畢業我們都在急急慌慌地找工作的時候,他去西藏旅遊了一圈,然後就順從爸媽的安排,進了銀行。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業,他輕鬆到手。
當然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都是很普通,接了家裡幹了好多年的小生意。賺不到多少錢,但是混吃混喝還是沒問題的。我有個舍友就是如此,他們家在重慶市,在一個大學門口做餐飲,離婚兩次了,湊合過日子吧!
第三,在一家公司做到管理層,穩定為主。
80後,從大學畢業開始算起,到今年,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工作十年了吧?老老實實在一家公司做,不出意外,都可以晉升到管理層。我身邊幾個同事都是如此,只要是不隨便離職的,一直在這家公司做,現在都有一定的職位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資質平庸,過去這麼幾年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穩定性,現在還是公司的底層,做很基礎性的崗位,這樣的人也有。不過機會也還是有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職場歷來就是年輕人待的地方。80後逐漸被90後取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代新人換舊人,時代就是在人才的更替中不斷前進的。不管別人去哪了,只要你自己知道自己將要去哪就好!
楊文華61
這只是部分職場朋友的錯覺而已!老鬼幫大家徹底解開這個疑惑為好!
一、首先和大家分享一組數據,對大家會有啟示
我國80後人口數量是:2.28億!90後是1.74億!80後人群都沒在家歇著!他們都在工作呢!這是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不會錯的。
因此,說職場中80後越來越少,一定是錯誤的!即使1980年出生的人,也不過40歲而已!
二、有些行業中的性質決定了:企業的基層主力人員是90後,這會讓很多人感覺80後看不到了......
例如,提出此問題的朋友,您所在的行業,應該是90後作為主力基層員工的行業。例如服裝加工、電子設備組裝、各種生產類企業、基礎服務、餐飲類企業......
這些企業中,最基層的人群絕大多數是90後,甚至現在00後都開始上班了。
很多的80後,在二十多歲時,或許也在這種以20多歲員工為主力員工的企業中工作過。這種類型的企業中,一般都是二十多歲——不超過三十歲的員工。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80後不適合在這樣的崗位工作了。而且企業考慮到人工成本、員工精力與體力、薪酬待遇等等因素,選擇招聘年輕人,而逐漸淘汰了三十多歲的基層員工。
除了部分能力、實力較強的80後會留在這類企業中作為管理人員或者核心技術骨幹之外,其他的三十多歲的人群(80後)離開了這類企業。
之所以有些朋友會提出這種問題,就是因為他們身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他們確實看到自己的企業中80後的數量、比例都很小。
三、其實大家只要理性分析一下就會知道,有非常多的企業、行業中,以及某些崗位上,80後是主力軍或者中堅力量
1、有些崗位的特點,決定了80後可能是主力軍或者中堅力量
例如,同為業務人員、銷售崗位,確實有一些行業、企業中使用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作為業務員。但是很多實力雄厚、需要長期與客戶合作的企業中,很多業務高手都是三十多歲甚至年齡更大的人群!他們多年的客戶資源積累、行業知識、專業知識與人脈儲備等等,讓他們在某些行業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例如,有些行業,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幾乎可以定性為:根本玩兒不轉!
例如:大型醫療設備的銷售,那得是擁有各種資源、人脈關係的業務老手才能達成銷售!這不單單是靠點兒銷售技巧、談判技巧這麼簡單!需要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資源、背景、實力才能乾的!
大型工程服務項目的推廣、合作,大型醫藥商業客戶的開發與長期維護,也是如此。
老鬼就不舉例了。只是說明,單單銷售行業,也有很多類型、門類、行業都屬於80後的天下!90後還在實力、資源、能力的儲備過程中呢!
出了銷售崗位,還有一些崗位與年齡大小關係不大,例如人力資源、財務、行政、後勤、運輸等等,80後的人群比例會非常大。
2、80後創業的人群、小老闆也是比較多的
很多八零後,選擇了自己乾點兒什麼。只要您經常性留意一下,很多80後都或大或小的弄著一個公司、一個門市或者一個網店。當老闆的人群,80後的比例還是不小的。可能沒什麼大收入、也沒有什麼知名度,但是自己乾點兒事情掙錢也不比上班少。
3、80後在很多企業中成為了管理層或者核心骨幹
很多企業中的基層、中層、高層管理者,基本都是80後。中國的企業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的企業中,都有80後作為管理者的人群。單單這個“數以萬計”的龐大企業數量,就足以容納大量的八零後作為中層甚至高層管理者了!因為,有的企業很小,但有些企業規模很大呀!
總體而言,提出此類問題的朋友,往往是受到自己所在行業、企業中的現象影響才產生這種疑問的。因為多數人能夠看到、知道的企業、行業不多,因此會被自己所知道的、接觸到的信息所誤導而已。2.28億人口數量的80後,都在為自己的生活、事業忙著呢!
以上供參考吧。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這個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是88年的,算是80末的成員了,從事的行業是電子商務,天貓運營這個崗位,從10年那會剛踏入這一行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我們這批85後的成員,85前的都很少見,但是到最近的公司85後成員一隻手的都數的過來,公司也有百來個員工,確實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比較年輕化的行業,電子商務流行也就不到10年的時間所以之前的一些人基本上都不會是選擇這個行業的,那這些80後的人都到那去了呢?
之前公司裡幾個玩的要好的朋友也都常有聯繫,我挑幾個要好的說一下
小章和我同年的,15年的時候就跳出去開始自己做生意了,中間也斷斷續續的回去上過班,但是覺得實在太枯躁了,而且收入太過固定,做慣了生意比較傾向於為自己拼搏,而且最主要的呢是自由,沒有過多的要求束縛,這應該是很多做了生意之後就很難重回職場的觀念。
還有一個小鋒,他是89年的,他倒沒有選擇去做生意,跑去做保險銷售了,他的話只能說是換了一個崗位吧,也還是在職場中
那80後的人到底去哪裡了呢?
89年的人也已經是30週歲了,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在自己從事的工作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並且呢也開始厭倦了打工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始走上了創業之路,或者是生意之路。所以造成了職場裡面的80後越來越少。
以上分析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點幫助。如有不同看法的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