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朝會不會弔打秦國?

人生如芭蕉


如果,晉國不分裂,統一中原的國家很可能就是晉國。就戰國初期的魏國,就打得秦國喘不過氣,更別說勢力雄厚的晉國了。春秋時期,秦國之所以無法稱霸中原,而稱霸西戎,就是因為晉國太過於強大。晉文公死後的晉國一直都是強國,且春秋中後期也是晉國和楚國在你爭我奪,秦穆公死後秦國完全淡出了春秋的歷史。直到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才從經濟上和軍事上趕超東方國家。

當然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晉國會不會出現昏君,有沒有像魏文侯或者趙武靈王這樣有魄力的國君出現。假如沒有即便是晉國不分裂,那麼也很難與變法後的秦國相抗衡。因為變法後的秦國從經濟上和軍事上得到了加強,尤其是軍事層面,秦國按軍功獎賞。這樣激發了士兵作戰的積極性,因為士兵知道,自己只要奮勇殺敵就能加官進爵。且貴族也沒有了特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見,這些法令在當時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和殺傷力。上至貴族,下至老百姓,唯有建功立業,才能榮華富貴。

按理說,秦國的人口根本無法與齊楚相提並論。但是,他們進行二十等爵制度以後戰鬥力爆表,達到了以一當十的水平。所以,晉國要想統一中原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本國的人才能唯才是用。如果,出現魏惠王那種,有人才卻不用,即便是兩個晉國都無法統一。在戰國時期,決定統一六國的因素是經濟和軍事實力。比如趙國只有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卻很薄弱。長平之戰,趙國消耗不起,打不了持久戰。如果,趙國有經濟能力,完全可以把秦國拖垮,因為秦國的戰線很長,但是趙國立本國比較近,可以打持久戰。就是因為趙國經濟拖了後腿,只能速戰速決。

假如晉國存在,能任用吳起變法,或者商鞅變法,晉國統一六國也很容易。所以,晉國要統一六國,必須在經濟和軍事上對秦國有優勢。假如有吳起和商鞅這麼有才能的人不用,遲早有一天,晉國也會被秦國吞併。此外,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關外。出入中原的函谷關被晉國阻擋,其他國家要攻打秦國要過晉國。且晉國不分裂,周邊的楚國、燕國、齊國也會不斷的騷擾他,使他四面受敵,所以秦國可以利用晉國周邊的國家與其抗衡。總之,晉國如果能將人才利用起來,可以肯定一點,在當時絕對是天下無敵,統一中原也是時間性的問題。


謀士說


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的開始。而魏國戰國早期的強國,趙國也曾經是和秦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從這樣也可以看到當年晉國的強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晉國不分裂,只是延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並不會出現晉滅秦國進而統一天下的情況。都說秦國奮六世餘烈而天下一統。其他國家未必有這個雄心和機會。這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孫武曾經語言,晉國若想獨霸,除非姓趙(大義意如此)。也就是說,如果晉國不分裂。如齊國田氏代姜。取代晉國是趙氏,智家也行。則完全有實力和秦國分庭抗禮。但晉國卻是一分為三實力大大減弱。自然無法與秦國比擬。而且趙魏韓三國最先成為秦國的盤中餐。

晉國的最大問題是公室實力太弱,卿的實力太大。春秋五霸晉國的霸權持續時間最久。就造成士卿固話化。上下流通不暢。而士卿只會為自己謀劃。士卿之間相互兼併。最終就造成晉國國君成為他們最大的阻礙。分晉成為他們必然的而唯一的選擇。還有一點就是晉國地處四戰之地。戰略關係不穩定。從晉文公開始的六卿制度,但隨著時間推移,六卿主政而公失位、當然,“秦統一天下有其必然性。秦國推行商鞅的新法,是其強大的首要原因,如果晉還存在,如果不思進取。就會和齊楚也一樣。這和分不分晉關係不大。

秦國的強大在於其制度的先進,而非山東六國多弱小。秦國的統一和晉國解沒解體沒有關係。最好的結果大概只能推遲。齊,楚,燕,以及後來的趙魏韓都是公室秉政。最有名的就是戰國四公子、唯獨晉國在曲沃代晉後屠殺公族。晉國是個無公族的局面。只能重用六卿。最後剩下三家。也就是說無論卿族之間如何兼併誅殺,但最高權力一直掌握在卿大夫家族手中。此時此刻的卿族大夫們為了保住世襲權力,為了保證家族利益、他們是絕對不會考慮國家利益,所以晉國內耗很大,到了最後耗完了國家也就覆了,晉國被分掉不可避免。晉就是縮小版的東周王室,把國土全封出去,控制不住就把自己架空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晉如果始終不分裂,秦會被壓到喘不過氣,哪有心思財力修建鄭國渠、攻伐蜀地,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才跑去秦。

從軍事上來說,分晉之後,趙的騎兵,魏的步軍,韓的糧草皆是天下第一,如果沒有龐涓的攻趙內耗,光憑魏趙兩國的軍事力量就能力壓其他四國。而韓的糧草產出能夠供應三國吃飽。

從政治上來說,春秋五霸,唯獨晉霸了二百餘年,可以說是如同漢一般是以強而亡。同時,晉有國君被俘,因此晉是最先封建至卿大夫,政治開明,上升渠道通暢,因此天下之才為晉所用。鞅等人只會去晉,哪輪得到秦。

從經濟上來說,晉文公的全盤齊化,或者更準確地說,經濟上全盤管子化,使得晉的經濟出於齊而勝於齊。並且趙魏韓的領地合在一起的話,就不是破碎的單一地形,而是春秋有名的資源豐富,表裡山河,銅鐵鹽要啥有啥。

晉,唯一的大問題在於缺少一個能夠和平決定眾家族獲得執政及卿位順序的制服,簡稱共和。通過共和議政來緩解卿大夫之間的血腥爭鬥。這個有沒有可能。完全有可能。當時,晉的君權是最沒有絕對權的。晉最早由趙氏鑄刑鼎立明文法明確權利義務責任,國君與卿大夫盟誓明確尊重君權與封建領權。國政多出自執政及其餘七位正卿。再加個元老會,就是妥妥的君主立憲制(國君,內閣,議會)。如果,當時沒有發生三旬的智,糾結其他家族圍攻趙,殺得昏天暗地,就不會三家分晉。不三家分晉,在外部壓力下(當時南方的楚還沒有融入華夏,而是華夏的敵人,合法的王只有周,而楚僭越稱王),說不定哪天有人腦洞大開就把元老院給弄出來了。

而三家分晉之後,原本有相互制約的卿,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君,政治風向就變了,反而變得封閉。給了秦天大的機會。

所以,晉不分裂,中國之後的兩千年封建歷史都得改變,會完全走上另外一條路。商不會被壓制,海不再是禁區。想想本土放大二十倍的大英帝國。


星空之下


不可否認的是春秋時期的晉國確實是一個大國,晉文公時期晉國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雖然也曾經衰落過,不過晉國相對於中原各國來說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存在。晉國的地理位置恰好把秦國和中原各國分開。晉國在春秋時期也經常和秦國發生衝突,秦晉戰爭中戰爭中晉國基本上處於優勢。但是遠遠不是吊打,只是略佔優勢。正式由於晉國的存在,所以擋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由於晉國的存在,秦國始終被鎖在函谷關以內,秦國只能轉而稱霸西陲。

春秋末年時期,晉國的內部公族衰落,六家卿大夫逐漸掌握了晉國政權。趙韓魏三家擊敗了最強的智家,後來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龐大的晉國轟然倒塌。如果晉國沒有滅亡,那麼秦國有沒有翻身之日呢,晉國會不會弔打秦朝呢。我覺得即使晉國不被瓜分,能不能吊打秦國還主要看日後的發展。

春秋末年不少諸侯國都面臨本國公族勢力衰微的問題。晉國和齊國公族衰微最具代表性,齊國的姜氏最終被田氏代替。晉國國內公族也嚴重衰落,國內出現了智、韓、趙、魏、範、中行六家操控朝局的情況。當時的晉國實力已經逐漸衰微,沒有當年春秋霸主的風采。當時的晉國雖然龐大,但是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秦國雖然沒有晉國綜合實力強大,但是晉國內部不穩定,秦國絕不至於被晉國吊打。除非出現了晉國公族重新奪回權力,或者一家效法田氏代齊。否則內部分裂的晉國很難做到吊打秦國。春秋時期就算是鼎盛的晉國也沒有做到吊打秦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一個重要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社會經過激烈的大變革,無論是國家發展模式還是戰爭方式都和春秋時期不同。春秋時期一些大國不復存在,一些強國也已經嚴重衰落。戰國七雄中的趙國、韓國、魏國和齊國(田氏)都是新興國家。只有秦國、燕國和楚國一脈相承。這一時期國家實力進行了重新洗牌,誰能抓住機會,誰就能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魏國率先進行變法,結果魏國便在戰國初年佔據優勢。魏國僅僅憑藉三分之一個晉國吊打了秦國一段時間。戰國初年,魏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佔據絕對優勢,也佔盡了便宜。如果晉國不滅亡,而且晉國在戰國初年抓住了改革變法的浪潮,晉國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國。如果晉國抓不住變法的浪潮,或者變法不徹底,晉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楚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多於秦國。楚國變法不徹底加上幾代楚王昏庸,結果楚國成為秦國眼中的大肥肉,成為秦國宰割的對象。

想在戰國時代獲得生存的能力,僅靠土地面積和人口並不十分牢靠,還需要綜合強大的國力。秦朝經過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秦朝強大之時,魏國的霸權已經衰落,魏國、趙國和韓國三晉成為秦國打擊的對象。三晉聯合起來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秦晉兩國誰能在後來佔據優勢,最主要看誰能進行徹底有效的變法。如果晉國變法比秦國成功,晉國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國。如果晉國的變法不如秦國,晉國和三晉的區別也不會太大。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就算再來一次晉國依然會分裂,秦國依然會統一六國。


依稀說史


晉國吊打秦國,本來就是事實。春秋晚期,有東南西北四個大國,東邪齊國,南帝楚國,西毒秦國,晉國則一家獨領北丐和中神通的兩份實力,你說哪家最強,那當然得是晉國。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前夕,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此時晉國的崛起挽救了大局,那麼戰國時期的秦滅六國的場景,就會提前出現,成為所謂楚朝。

然而最終是晉國出手,擊破了瀰漫中原的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晉國得到周天子策命,擁有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那麼,此時的秦國又是個什麼情況呢?前627年,晉秦崤之戰,晉勝。前625年,晉勝。前620年,秦晉令狐之戰,依舊是晉勝。

於是秦國臥薪嚐膽,數十年後再來。前594年,秦晉輔氏之戰,晉將魏顆打敗秦國。前578年,秦晉麻隧之戰,晉厲公打敗秦國。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厲公打敗楚國。

你瞧瞧,又打三回,依舊是秦國全部吃鱉。

所以在春秋時期,晉國是毫無疑問的吊打秦國。

但,就是從此時開始,晉國開始走上分裂道路。前376年,三家分晉,晉國不復存在。

不過,此時的趙韓魏三家,依舊是個團結的三國協約。在戰國初期,達成合作關係的三家,以魏國為首,曾經威風一時。當時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於是最終趙、韓都感激魏文侯,由是達成團結對外的合作態勢。

應該說,魏文侯的策略,完全正確,他的目的,就是先滅秦,再圖天下。公元前419年起,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從此開啟滅秦大計。11年後,魏國已完全佔領河西,對秦絕對佔有優勢。

但很可惜的是,魏國並沒有堅持這個正確的策略,隨後他便發動了對中山國的戰爭。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中山國與魏國並不搭界,中間隔著趙國。魏國佔領中山,必然會引發趙國與魏國的矛盾。

三晉聯盟之際,曾向東擊敗齊國,向南擊敗楚國,但魏文侯卻貪圖中山國這樣的小利,從而與盟友趙國失和,正是這項重大失誤,造成了三晉聯盟的逐步走向瓦解。

試想,如果魏國不是調頭向東,而是專心致志向西,滅掉秦國,魏國便有了一個穩固的後方,以此圖天下一統,難道不是很有希望嗎?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答案是不會!

的確,除了春秋早期的鄭莊公、繼起的齊桓公之外,晉國幾乎在整個春秋時期處於一家獨大的地位,也就地域廣大的楚國能與其稍稍抗衡。但晉國也存在幾個天然的缺陷:

其一,內部權力鬥爭。跟隨晉文公周遊列國的士大夫們,在歸國之後各自均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建立起自己的基業,其後形成較為複雜的權力與地盤之爭。這個苗頭從晉文公時期早已出現,割股上之肉給晉文公的介之推在回國後並未被晉文公所封賞,一方面在於晉國的土地已無可分割,晉文公肯定不甘心分割自己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於其他卿大夫的擠兌,最終以介之推被燒死在荒山上而結束。其後,狐氏、中性、智氏、韓、趙、魏等八大氏族之間的關係也並不和諧,晉國的向心力不足。

其二,體制。晉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較深,在軍事改革等方面稍稍落後。而秦國則不同,軍功爵制的出現讓更多中下層人士有了上進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原本的分封與宗法體系。凡是能夠為更廣大人群帶來福利的制度,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而這點晉國沒有。

其三,地理。晉國地處中原,受到東方齊國、南方楚、西方秦的圍攻,而長期以來,晉國與楚國在中原地區的紛爭,空耗了國力,徒然獲得了一箇中原霸主的威名,但卻沒有收穫實際的利益。相反,秦國地處西陲,在春秋時期與各國接觸較少,加上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大天府之地,國力蒸蒸日上,最終自然能夠後發制人。


旅遊看焦作


晉國吊打秦國,本來就是事實。但也不能過於誇張!就算在春秋時也是一樣,戰國時期,更不會因為晉國的存在而“吊打”秦國!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1. 秦晉霸業的形成?

  2. 春秋間秦晉關係?

  3. 戰國間秦國和韓、趙、魏三國關係?

只有知道這些,才能知道: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朝會不會弔打秦國?
最後一部分對這個問題的直接回答,謝謝!

迴歸問題:

在著名的弭兵之盟中,規定:除了楚國盟友秦國,以及晉國的盟友齊國外,所有諸侯國均向晉、楚納貢!確立了“四大國地位”!

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中,將楚國的歷史塑造的恢弘燦爛、將楚國的文化演繹的舉世無雙!

但是,自楚莊王“稱霸”後,歷經“亡國”“復國”!而晉國始終為強國!


戰國初年,三晉分家。魏文侯首倡“變法”,帥“三晉聯軍”攻伐天下,所向睥睨!

吳起帶領“魏武卒”西佔秦之河西、東擊齊之技擊、南臨漢江之畔!

昔日強國震恐!

後世流言:趙國出名將、韓國出思想家、魏國出縱橫家!

從春秋到戰國,不管之前的晉國,還是之後的“三晉”一直都是“法家”的思想和行動的源頭和動力!

世傳:“漢以強亡,三國有其餘烈!”晉國的霸業也是持續最長的,“三晉更勝三國”!

  1. 秦之“奮六世餘烈,履至尊而制六合,鞭笞天下”得益於“商鞅變法”。

  2. 然,所謂的“變法”就是對“周禮社會”的背叛!

  3. “周禮社會”的背叛源於“四夷之禍”;

  4. “四夷之禍”產生於“周天子之衰微”:周穆王西征、周昭王“南征”死於漢水、周幽王死於“西戎”、周王之宗親燕國在“尊王攘夷”的齊桓公的幫助下才得以在“北狄”的鐵蹄下復國!

  5. 於是,齊晉楚秦“稱霸”為諸侯盟主,假周天子之名平理紛亂!

編者:此時此刻心中醞釀一種“富貴論”:富貴者,先失其“富”後失其“貴”。周天子是也!諸侯者,得其“富”後尊其“貴”。春秋五霸是也!貧困者,失其“賤”後得其“貴”,披荊斬棘有其“富”。秦國也!秦國其祖上為周天子家臣,後有功添列諸侯,闢西戎,成“五霸業”。

“田氏代齊”、“曲沃領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傳統“周禮社會”面臨由公族到卿室再到家臣的侵襲!

齊國稱霸,排斥公族,“田氏代齊”;

楚國稱霸,“以武止戈論”迎合“周禮社會”;

晉國稱霸,“曲沃小宗入住大宗”排斥公族,六卿領政!

自秦孝公後,秦國擺脫舊時代所有的羈絆,走在時代的前沿!

這是晉國的歷史:

晉國在

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首霸)

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繼霸)

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 。(失霸,仍有爭霸的實力!)

晉厲公時,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再次稱霸!(復霸)

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獨霸)

(功德已滿晉文公)

編者:春秋,晉國一國就有五代霸主!相較其他諸侯國:齊楚秦,極其罕見!

這是秦國春秋時的歷史:

秦穆公稱霸西戎,國力得到增強,意欲繼齊桓公稱霸諸侯。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秦國受挫!

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楚莊王北上爭雄,於晉爭奪霸主!然秦屢次在晉國後方策應,卻難得一勝!

公元前604年,子秦桓公。

  1.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大敗晉師於邲,晉國霸業驟衰,桓公陰攻晉之肋,不想卻被令狐文子大敗於輔氏。

  2.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轉而攻晉,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被攻入腹地)

次年,秦桓公死。其子石立,是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繼續奉行聯楚攻晉的方針,時晉國再次稱霸,楚國退出爭霸行列。秦終無力再與晉國周旋。

秦哀公在位期間,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師助楚昭王復國。


編者:自始至終,秦國都是大國,強國,秦晉交鋒也有聲有色!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朝會不會弔打秦國?”在秦國崛起後分析才有意義!

三晉位於關東地區,周禮文化氛圍濃厚!不可能完全摒棄“公族”“卿室”“家臣”的歷史陷阱,建立像秦國那樣的“以法為基礎的中央集權體制”。

所以說:晉國已萌生三家,就算晉國還在,三家間雖然能共享類似“聯邦”的好處,還是不如秦國!

戰國初年,三晉攪動風雨時,也不免心生齷齪,分崩離析!


還是那句話:秦國自孝公變法後已走在魏文侯李悝的變法的前面!更不與“春秋時晉國”同一概念!




無名氏龘


吊打個啥呦,。。春秋末期的晉國六卿掌權,以趙氏最強,趙先滅範,中行,後聯合韓,魏滅智,然後才有三家分趙,如果晉國沒有被瓜分,那麼韓,趙,魏必然還會繼續自相殘殺,晉公地位名存實亡,在這種局勢下只會給秦國更好的發展空間,秦國還可以暗地支持其中一方,搞不好秦國會支持晉公滅三家,扶持一個傀儡上位,給秦國城池做補償。最理想的狀況是秦國審時度勢,分別給三家一定好處,讓他們打持久戰,並向齊楚用兵,消耗其他列國內的實力。最不濟的情況也能在三家爭權奪利的時候,趁亂髮展自身實力,


風御夕


肯定會,這個可以追溯到秦晉的邲之戰中,秦穆公的軍隊慘敗,之後,便是秦晉同盟的破裂,而秦穆公厲兵秣馬,終於擊敗了晉國,這在於當時的晉國國君不想要再和秦國糾纏,所以也沒有擴大戰事,以秦國當時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晉國硬碰硬。

等到秦康公時,晉國又偷襲送公子回國的秦國軍隊,秦康公修好晉國的願望破裂,從此秦晉世仇,秦國開始了自己牛皮癬的生涯,只要晉國一亂,就想要混水摸魚,然後每次又灰溜溜地離開。

當時處在晉楚爭霸的時刻,晉國為了噁心楚國,扶持了後來的吳國,而楚國為了對付晉國又也想到了和秦國結盟,但是當時秦國的實力是在是太差,連噁心晉國的實力都在逐步地削弱。甚至於晉國權臣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打秦國立威,秦國好幾次差一點亡國。皆因為晉國國內的政治鬥爭而的得救。

即使到了後來的三家分晉,秦國依然被魏國壓著打,河西被魏國佔了70餘年,當時的三晉紛紛把目光看向東方肥沃的土地,往東遷都。說明他們骨子裡看不起秦國,也可以看出秦國在晉國心中的地位。

秦孝公求賢令第一句就是昔我魏國奪我西河之地。可見秦國對三晉有多恨,而晉國有多強,可以從後來的三晉聯軍看出來,擊敗齊國,降伏了齊國國君,聯合把楚國趕出黃河以北,指哪打哪,中原莫有人敢爭鋒。如果不是後來魏國在三晉中內耗,三晉實力受損,怎麼會讓秦國趁虛而入多了西河和呢,韓國和魏國直接暴露在秦國的鐵蹄之下,然後之後的結局我們也就看到了。

晉國不分,秦國不強。


玩味的歷史


因為三家分晉之後春秋也就結束了,所以晉國和秦國的爭鬥也就都發生在春秋時期。要想了解晉國能否吊打秦國,甚至說已經被六卿把持的晉國能否吊打秦國就要明白晉國曆史上都幹了些什麼事,尤其是六卿掌國時期。

晉國稱霸

曲沃代翼之後兩年晉武公去世,晉獻公即位。獻公上位後奮發有為,積極開疆拓土,漸漸地晉國和秦國接壤,晚年因為驪姬之亂晉獻公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趕跑,獻公死後晉國內亂,當時的秦穆公想要扶立晉國新的國君,以便控制晉國,他先是選擇了夷吾成為晉惠公,沒想到即位後的晉惠公是個白眼狼,不僅之前答應的一概不算數,還派兵攻打秦國,戰敗被俘後,晉惠公讓太子質秦,關係才慢慢緩和。秦穆公還想拉攏晉國,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沒幾年,晉惠公病重,太子偷偷跑回晉國即位,又是個白眼狼,秦穆公氣壞了,他選擇了重耳,並將自己的女兒改嫁給重耳送重耳回國,重耳回國後就是後來的晉文公。後面的晉文公先一步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並且是通過擊敗楚國順利稱霸的。

秦晉爭霸

秦穆公之前拉攏晉國其實就是想要稱霸,但無奈晉國有了晉文公,先一步稱霸。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急於稱霸,偷襲晉國,沒曾想新君即位的晉襄公在秦軍半路上就將秦軍擊敗,俘虜秦國三員大將,並且一連兩次將他們三人俘虜。多虧秦穆公用人不疑,孟視明也不氣餒,終於擊敗晉軍,報了當年的仇,但晉國此時仍然十分強大,秦國仍舊被晉國阻擋,不能東進,秦穆公也知道,所以在取勝之後立馬率軍回國,從此調轉槍頭,一路向西發展,成為西戎霸主。秦國三公時期和晉國互有徵戰,但秦楚自秦穆公時期就結盟攻擊晉國,所以秦國並不能說對晉國佔優。經歷過秦桓公時期的兩場敗仗之後,秦景公時期晉秦談和,之後沒有再發生大戰。

晉楚爭霸

晉襄公這頭剛剛擊敗秦軍,楚國的楚成王不甘於當年敗於晉文公,想要重新向北發展爭霸,雙方再次開戰,這一次楚軍又敗了,晉襄公穩固了晉國的霸主之位。到楚莊王時期,楚國國力發展,晉楚兩國發生了邲之戰,晉軍在秦楚兩國的聯合下失敗,楚莊王稱霸,但晉國仍是中原大國。

在晉景公擊敗齊國後,楚國湊熱鬧為齊國報仇,實際是想和晉國爭霸,但結果只是拉攏了一群小國結盟,晉國也不甘示弱,向周宗室獻上齊國俘虜,雙方誰也不服誰。晉景公死後,晉厲公和楚國開戰,在鄢陵之戰中射瞎了楚王一隻眼,楚國撤兵,晉國勝利。後來楚國和晉國繼續糾纏,晉國採用“三駕疲楚”,並連吳制楚使楚國無力和晉國爭霸。

晉齊爭霸

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但齊桓公晚年重用易牙、豎刁等佞臣,齊國的國君繼承發生動盪,自此之後,齊國霸業衰落。到了齊頃公時期,因為齊國侮辱晉國大夫郤克,郤克發誓要報私仇。第二年晉國就和齊國開展,齊國派了太子質晉才結束戰爭。兩年後齊國攻魯,魯向晉求救,晉國再度發兵,這一次差點抓住齊頃公,後來終於講和,甚至齊頃公一度想要奉承晉景公為王,但晉景公並沒有接受,這就是鞌之戰。此後晉國征戰也多次帶上齊國,齊國一直以小弟身份跟隨晉國。

直到齊靈公時期,齊國才漸漸有了和晉國爭霸的心思,但也是經歷過靈、莊、景三個國君的努力才漸漸有了和晉國抗衡的實力,齊莊公時期,晉平公兩次打敗齊軍,一次打敗楚軍,維護晉國霸業,但晉平公後期大興土木,晉國開始走了下坡路,晉平公死後,之後齊國的齊景公開始了和晉國的爭霸之路。

六卿動亂

晉平公晚期,晉國內政基本被晉國六卿把持,晉平公不理國政。等到晉頃公幼年即位,晉國國政徹底落入六卿“趙、魏、韓、智、範、中行”六家手中。齊景公頻頻挑戰晉國,最終挑戰到晉國底線。齊國攻擊魯國,晉國六卿中的三卿立馬團結應對,齊景公退兵。

5年之後,晉國發生動亂,晉國六卿中的“範、中行”兩家聯合趙家內部一小撮人馬攻擊趙家家主趙簡子,趙簡子聯合魏韓智三家平叛,範、中行兩家向齊國求救,齊景公出兵插手晉國內政。經過8年苦戰,趙簡子終於平息動亂,齊國插手晉國內政的計劃破產,齊景公不久後也去世,齊國在齊景公去世後國政被田氏掌控,在不久後就發生了“田氏代齊”。

晉國在六卿沒有徹底掌權時,能夠和春秋時四大國中的三國秦楚齊分別爭霸,通過殽之戰打落秦穆公的爭霸之心,通過鞌之戰讓齊國稱臣,鄢陵之戰射瞎楚國國君的眼睛,之後連吳制楚,使楚國無力和晉爭霸。在六卿掌權後,晉國實力猶存,但此時內鬥嚴重,齊景公雖然做到了準霸主,但一旦開始攻擊晉國核心利益,晉國六卿隨即就會反擊齊國,可見晉國實力之強。三家分晉之前的秦國因為經歷過幾次動盪,國力早已衰頹,但此時的晉國並沒有餘力去攻打秦國,一來秦國和晉國之間並沒有開展的理由,另一方面,晉國的內鬥嚴重製約了晉國的發展,最終就像前蘇聯一樣,雖然強大但頃刻間就會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