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菩薩我想對你說


歷史上的帝位之爭,層出不窮,自春秋戰國,到元明清,沒有一個可以免俗。而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在與燕王朱棣的帝位之爭失敗後,下落不明。

明朝建立時,帝位傳承似乎根本就不是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冊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指派名儒為太子師,培養朱標。同時,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還定下了藩王守邊的策略,大封二十五藩王,駐守各地。這些藩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少者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更是手握重兵,其中的寧王就有“代甲八萬,革車六千”。

如果皇太子朱標順利繼位,鑑於朱標長期的地位和威望,藩王們應該會比較安定。朱標即使要削藩收兵權,也可以從容不迫,特別是朱標相對仁慈,不會產生大的衝突。可是,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突然去世,帝位繼承人就成了問題。朱元璋在廷議後,最終決定立朱標在世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按照通常的“嫡長”繼承原則,朱標去世後,應該立嫡子中最年長者,如果沒有嫡子,就立最年長的皇子為繼承人。如果朱元璋堅持這一原則,大不了再多立兩位太子,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先後被立為太子,然後皆在洪武年間去世,最後立四子朱棣為太子,皇位順利交接。估計是因為朱樉能力稍遜,過失較多,而朱棡雖多智,卻殘暴,朱元璋認為皇位不能交給他們,就跨代選了朱允炆。

朱允炆比較年輕,自己不會打仗,理政經驗也不足,朝中也沒有十分得力的大臣可以制約藩王。因此,他登基之後,開始急於削藩。朱允炆先廢了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又將齊王、湘王、代王廢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其辱自焚身亡,齊王和代王分別被軟禁。之後,又削岷王爵位。一連五位藩王,四位被廢,一位自殺,迅速激化了藩王與明朝廷的矛盾。

燕王朱棣在被剝奪兵權之後,為了自保,以“清君側”為由,起兵造反,號稱“靖難”,即“平定國難”之意。經過了近三年的征戰,朱棣大軍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包圍了都城金陵。根據《明史》記載,朱棣的小舅子徐達之子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而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反叛投降朱棣,“納燕兵,都城陷”。隨之,“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建文帝失蹤。朱棣為了安撫人心,“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朱棣所找到的朱允炆的遺體是不是真的,連朱棣自己都不敢相信。按照《明史》的記載,當時就有流言,“雲帝由地道出亡”,朱允炆通過地道逃出了皇宮。根據《明末紀事本末》的記載,朱允炆準備了“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逃出宮城後,出家為僧,避居山林。在《明史·姚廣孝傳》中也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的記錄,而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應該就是幫朱允炆逃走的知情人。因此,朱棣囚禁了溥洽十餘年,還是姚廣孝死前請求,朱棣才放了溥洽。

另外還有一個建文帝的去向傳聞,《明史》載“傳言建文帝蹈海去”,通過海路,建文帝逃到了國外。


總之,當時所有的傳言都傾向於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死,這就成了朱棣的一大心病,時刻都在擔心朱允炆隨時出現,起兵討伐他。因此,朱棣派鄭和出使暹羅國、日本,並七次下西洋,通過水路,到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時,派胡濙通過陸路,在全國範圍尋找。

鄭和並未能帶回建文帝的消息,但是胡濙終於有了收穫。胡濙第一次尋找建文帝,自永樂五年(1407年)開始,一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才被召回,期間母親去世,都未能守喪。三年後,即永樂十七年(1419年),胡濙再次奉命出行,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帶回了好消息。

當時,朱棣正在御駕親征韃靼首領阿魯臺。其時,胡濙“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朱棣原本已經就寢了,聽說胡濙回來了,立刻起身召見,可見朱棣對於建文帝消息的迫切。“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胡濙和朱棣一直談到了四更天,就是後半夜1點到3點之間。可見,兩人聊了很多事情,而成祖則是“至是疑始釋”,應該是得到了建文帝的確切消息。

可是,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史書中卻沒有記載,成了千古謎團。建文帝只要逃出了皇宮,去向無非三種:

一、朱允炆已經去世了。胡濙找到了屍骨,確定了朱允炆已死。

二、胡濙找到並殺死了朱允炆。

三、朱允炆沒有死,胡濙見到了朱允炆,兩人深入交談過。朱允炆已經完全放棄了帝位,承諾不會再復出騷擾。根據多種史料的記載,很可能就是出家為僧了,也有說是做了道士的。

因為朱棣和胡濙詳談了數小時,因此,主流觀點認為朱允炆未死,而是隱居起來了。並且,朱允炆應該明確告知朱棣,他再也無意皇位,讓朱棣放心。朱棣因為要詢問胡濙怎麼確認是朱允炆的,以及朱允炆這些年都在做什麼,所以,兩人才聊了很久。

只是,這也還是推測。也有可能朱允炆已經死了,或者被胡濙殺死了,只是朱棣不放心,就詳細的將胡濙尋找的整個過程,已經證明朱允炆身份的相關證據反覆確認。這時候,聊幾個小時,也不是沒有可能。

還有一種更為大膽的推測,說建文帝其實早就被朱棣殺了。朱棣為了掩蓋謀反,以及殺死前任皇帝的罪名,才大費周折,說建文帝自己逃走了,讓自己繼位比較明正言順。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可信度較低。如果真是這樣,就沒必要浪費那麼多錢財了,甚至還讓鄭和七次下西洋。

總之,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應該是尋訪到了。但是,他不願意在史書中留下任何痕跡,所以,建文帝的下落成了永久的謎團。經過近現代很多專家的考證,也還是各執一詞,並沒有十分有力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

而朱棣,也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年,駕崩於北伐回師的途中,明成祖倒是去得安心了。


奕天讀歷史


建文帝,就是那個叫允文的小皇帝,不是穿越到咱們這了嗎?

那天,他叔叔帶領大軍人馬,浩浩蕩蕩殺進京城。他和那個鬼精鬼精的“仙仙”被老管家領著,鑽進一個破廟。然後,打開他爺爺臨死前給他的“秘籍”,見上面寫著“趕快從地道里逃跑。”於是,他倆分別穿上和尚、尼姑的衣服。

記不清是跑之前,還是跑出去後,他手裡抱著的那個玉枕頭,突然發起光來。那個光慢慢變成了“龍捲風”,越來越大,就把他倆捲了進去。再後來,不知道卷哪去了。

一次,我在北京人民公園玩,突然,看見一道光從天空射下。仔細一瞧,竟然有個古代女子,從上邊飄了下來。在北處方向,又發現有個古代男子,從天空中“砰”落在一輛汽車上。後來,有人說,他倆就是穿越過來的建文帝和“仙仙”。

再後來,他倆跑哪去玩,就不知道了。


0大木瓜0


朱允炆到底跑哪去了,這一直是千古謎團,一直有人想要解開這個謎團,但幾百年來,迷還是沒解開。朱棣曾暗地裡在全國調查,甚至還派船隊七下西洋,但到朱棣死,也死不見屍,活不見人。彷彿憑空消失了一樣,他到底跑哪去了呢?

官方的記錄是沒找到朱允炆,但民間卻有幾種說法記錄了他的去處,比較靠譜的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是死於亂軍中了,當朱棣的軍隊打入南京城時,朱允炆的大臣和屬下跑了個光,他也喬裝成難民和難民一起朝城外逃命,當朱棣的軍隊進城時,把他當難民誤殺了。由於死人太多,掩埋時也沒人注意他是朱允炆。於是,他失蹤了。

第二種說法是朱允炆在軍隊進城前就已逃出了城,傳說宮裡的水池下有一條暗道,他在一名太監的幫助下從暗道逃了出來。從此隱姓埋名,逃入人煙稀少的地方。過上了農人的生活,最後老死幹鄉野。也算安安穩穩地度過了餘生。

第三種說法是朱允炆當了和尚,逃出的方法和前面差不多,但逃出來後,在手下人的幫助下弄到一張度諜,最後在一座寺廟當了和尚。從此不問塵世事,一心研究佛學,終成一代大師。

最傳奇一種說法是他逃出南京後,在心腹大巨的幫助下一路向南逃,先是浙江,然後福建廣東最後帶著十多個心腹逃往了南洋,也就是現在東南亞一帶。鄭和下西洋,傳說就是為了尋找他,但終無所得。。

就這樣,建文帝朱允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他最終去了哪裡?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只是幾種野史的說法。


用戶72884892758


朱元璋,大明朝開國皇帝,其有一子,名為朱標,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立為太子,朱元璋打算在自己駕崩之後,將他打下的江山交給這位太子朱標。朱標也沒有辜負朱元璋,以他的能力,接管明朝定是一位明君。

太子朱標無論是能力還是威望都得到了當時滿朝文武的認可,他成為朱元璋的繼承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可惜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意外,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打好的算盤一下子落了空,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之後,朱元璋需要在四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之間做出選擇,本來朱棣的能力很強,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朱元璋卻偏愛自己的嫡長孫朱允炆,因為他是朱標的兒子。

朱允炆與朱棣

朱元璋再三權衡之下,下定了決心讓朱允炆做自己的接班人,雖然朱允炆年齡還小,而且威望無法與朱棣相提並論,但是朱元璋認為自己可以改變這一切。於是,朱元璋拿出了自己的屠刀,開始對那些勢力極大的開國功臣們動手,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登基鋪路,一時間血流成河。

在朱元璋“大刀闊斧”的幫助之下,朱允炆順利登基稱帝,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雖然很年輕,但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他一上臺,就開始為自己掌控權力做準備,因為朱元璋為他鋪了路,開國功臣們已經威脅不到他,如今對他威脅最大的要數那些藩王叔叔了。

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開始在暗中削藩,並定下了先除掉朱棣“羽翼”,最後收拾朱棣的策略,按部就班的開始落實。

朱允炆的策略定的很好,執行的也沒有問題,他成功的在朱棣不知不覺中除去了大部分的勢力,最終等朱棣有所發覺時,朱允炆的形勢一片大好,對朱棣進行了包圍,朱棣看似已經成為了“甕中之鱉”。

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朱棣在暗中訓練了800勇士,開始起兵造反,一時間他的舊部多有響應,同時朱棣戰爭經驗極為豐富,通過幾次與朱允炆軍隊的較量,居然讓他站穩了腳跟,隨後幾年的對攻過程中,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了朱棣,最終朱棣以清君側的口號,殺入了皇宮。

本來志得意滿的朱允炆,如今一敗塗地,選擇了焚宮自盡。當朱棣來到大火熊熊的宮殿時,派人奮力“救”出朱允炆屍體,屍體燒焦已經無法辨別是否是朱允炆,但是朱棣卻非常肯定的對外宣佈了“朱允炆燒死”的消息,在“萬般無奈之下”,朱棣登基稱帝。

此時,朱棣最怕的是“朱允炆”還活著,如果朱允炆哪一天跳出來,則朱棣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地位恐怕不穩固,雖然對外宣稱朱允炆已死,但是朱棣自己知道,朱允炆的生死尚不明確。

朱允炆被姚廣孝收留的可能大

如果大火中的屍體真的不是朱允炆,那麼他就一定還活著,並且在舊臣心腹的幫助下逃出了皇宮。

離開皇宮之後的朱允炆,並沒有立刻站出來反對朱棣,而是銷聲匿跡。在我國古代的民間,想要藏匿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民間的村落出現了一個儀表堂堂的陌生人,總會有一些風聲流出,何況在朱棣有意尋找之下。

所以,朱允炆藏起在深山的可能性很大。一位養尊處優的皇帝,在深山之中自然不法生存,他落髮為僧,隱藏身份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樣做也需要有人收留他,幫他隱瞞身份。而這個幕後的人很可能是姚廣孝。

姚廣孝是一個和尚,而且他是朱棣成功登基的重要謀士,但是他沒有要高官厚祿,而是選擇退隱家中,沒想到卻遭到了他的家人鄙視,認為他身為一個出家人,不該去管帝王家的閒事。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姚廣孝不簡單,他的家人更不簡單。姚廣孝也因為家人的看法,而有悔意。在朱允炆逃脫之後,很有可能被姚廣孝收留,也只有這樣,才能多年未被朱棣發覺。

其他的流落寺廟的傳說也很多,但是都沒有確鑿的證據,都是猜想,不過,寺廟畢竟人多眼雜,有如此特別的真命天子進入,如果不是有人庇護,走漏風聲恐怕在所難免。

這就更增加了姚廣孝收留朱允炆的嫌疑,因為在那一段時期,寺廟多被徵用為製造兵器的場所,朱允炆在一般的寺廟很難容身,同時,朱棣還派遣了一位心腹大臣胡濙,多年以來雲遊四海,名沒尋找張三丰,但是實際是否是尋找朱允炆,不得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要想在一個人多眼雜的地方藏十幾年,明顯不現實。至於胡濙最終是否找到了朱允炆沒有確切說法,史料中只記載了胡濙在1423年夜裡回到了京城,當時的朱棣已經入睡,但是聽到了胡濙回來,非常開心,立刻起床迎接,並且幾乎徹夜與胡濙交談,最後有釋然之狀。這樣的情況很像胡濙得到了朱允炆的消息,並且是一個好消息。或者朱允炆已死,或者朱允炆已不會再與他爭奪皇權。只有這樣的消息對日夜不安的朱棣才是好消息,也只有這樣的消息才能讓朱棣"釋然”。

不過,1423年卻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因為朱棣在1424年就駕崩了。也就是說,胡濙是在朱棣臨死前一年回到了京城交差。這樣的特殊的年份,讓人浮想聯翩,是否是在外十多年的胡濙得知朱棣龍體欠安,所以想早點回京,免得朱棣死後自己的差事無人知曉,再無法回到京城呢?如此想來,這胡濙可能對朱棣撒謊了,他可能壓根就沒找到朱允炆的任何消息。

朱允炆不太可能去了海外

至於鄭和下西洋是去海外找朱允炆,這一點不太實際。海外有多大?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漫無目的的航行,無異於大海撈針。而且當時的戰亂不斷,朱允炆能逃到哪去呢?他如果真的逃到了海外,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外國勢力幫助他復國;一種是討好朱棣,將朱允炆獻上。結果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所以,朱允炆出逃海外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逃也可能葬身魚腹了。


朱允炆燒死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每個人都願意活著,自盡何必燒燬宮殿呢?他如果出逃,出海的可能性不大,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偷渡,很可能葬身魚腹。所以,朱允炆被姚廣孝收留的可能最大,也只有這樣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保住朱允炆一命。


野史日記


關於建文帝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多次,現在再仔細的說一下。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他的皇位不是來自於他的父親,而是他的爺爺朱元璋,也就是說,朱元璋直接繞過兒子,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這是導火索,再加上朱允炆一上臺就大力的削藩,削藩的是誰?就是朱允文那些叔叔們,把叔叔們一個個都擼下來了,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是早就有篡位想法的朱棣。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他親自指揮軍隊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



這場仗一打就是打了四年建文帝雖然兵多,但是卻無帶兵之將,再加上他年輕閱歷淺,根本就不是老謀深算叔叔的對手,最後以建文帝失敗而告終,朱棣攻下都城,直倒皇宮,他本想活捉建文帝的,但是皇宮上下,他翻了個底朝天,別說人了,連一根汗毛都沒見,建文帝就這麼的,無聲無息的人間蒸發了,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問題,以下有幾種說法。

第一:出家當和尚了

建文帝朱允炆據說兵敗之時,發現了爺爺朱元璋留下的一個小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裡面是一件袈裟和僧袍,並且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從後門溜出去,去皇覺寺出家為僧,因為朱元璋知道他這個孫子比較宅心仁厚,最對不住他那些叔叔的,如果情況一旦有變,這是他留給孫子的唯一後路,所以朱允炆就按照爺爺的指示,真的出家衛生不問世事了。



第二:朱允炆拿著穿過玉璽在一個小島上,又建立了一片家園。

據說朱允炆預感到叔叔將要打過來了,所以就帶了幾瓶水桶,拿著全國玉璽,乘著小船逃到了一座小島上,在那裡他又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快快樂樂的生活。

第三:朱允炆被燒死了

也有人說朱允炆最後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燒為了灰燼,當朱棣找到他的時候,只發現一具燒焦的屍體,形似朱允炆,但是朱棣這個人疑心比較大,還是不相信這個人就是自己的侄子。



總結:朱棣派鄭和7次下西洋,明朝建立外交其實就是想尋找侄子的下落,鄭和先後7次下西洋,耗費人力物力之大讓人瞠目結舌,但是不管怎麼樣絕地三尺還是沒有找到朱允炆,恐怕這也永遠成為一個謎了。


佳寧談歷史


朱允炆去哪兒了?這是宇宙級的謎團。

朱棣攻入南京城後,發現皇宮一片火海,士兵滅了火之後,七手八腳地抬出了一具又一具的屍體。

朱棣傻眼了,這些屍體燒的面目全非,黑炭一般,是男是女都分辨不清,更別提辨別是不是朱允炆了!


朱棣坐立難安,愁眉不展,他擔心朱允炆沒死,或者逃走了,那就麻煩大了!

要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按理說,“君側”清理乾淨之後,皇位應該由朱允炆繼續坐的。

可是,朱允炆卻無端消失了,朱棣能不著急嗎?朱允炆死了還好,一了百了,可要是不死,得趕快找到他,把他弄死呀!

於是,朱棣派了兩支隊伍出去尋找,一明一暗,一支走水路,一支走旱路。

水路,派的是太監鄭和。鄭和七下西洋,名義上是推廣中華文明,促進人類發展,但實質上是找朱允炆,可是找了許多年一無所獲。


旱路,派的是胡濙(ying)。

胡濙,25歲考中了進士,朱棣繼位之後,提拔他幹了戶科給事中。然而,朱棣提了他之後,並沒讓他幹具體業務,而是讓他四處探訪“民情”。


當然,探訪“民情”是幌子,胡濙探訪的是朱允炆,而且一找就找了16年。

16年,人生能有幾個16年,胡濙小半輩子都在找朱允炆了,那麼他究竟找到了朱允炆沒有?

近年來,有學者查閱大量文獻以及實地考察之後,得出了驚人結論: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

這是真的嗎?

極有可能!


1423年的一天,胡濙一人一騎急匆匆地趕回京城,到了京城之後,顧不得回家報個平安,快步往皇宮裡頭趕。

此時已是深夜,朱棣已經就寢了,但胡濙等不及了,哀求值班太監速速稟報,十萬火急。

太監不敢怠慢,急忙一層層地向上稟報,三分鐘後,太監宣胡濙覲見。

胡濙進宮之後,發現朱棣衣冠不整,穿著睡衣就出來了,胡濙剛要行禮,朱棣忙說免禮,抓緊說吧!

胡濙使了個眼色,朱棣屈離了左右,現在只剩下君臣二人了,胡濙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他所見到的一切,二人徹夜詳談,直到凌晨四點,胡濙才從宮裡出來。

具體談的什麼,只有胡濙知道,朱棣知道,再無其他人知道。


據後人猜測,胡濙如此火急火燎,說明他一定找到了朱允炆,而且當時的朱允炆已病入膏肓,命不久矣,這也側面印證了朱允炆死於1423年的說法。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子的,朱棣聽聞朱允炆沒死之後,先是大驚,而後又聽見朱允炆命不久矣,這才長舒一口氣,長嘆一聲:

“就讓他自生自滅吧!”


一半秋色


按照剛播出的熱劇《大明風華》來看,建文帝朱允炆似乎是遵循朱元璋遺願,得到“剃刀一口,僧袍一襲”,從地道逃生了。按照後來朱棣派胡濙和鄭和大肆尋找看來,似乎的確是這樣,但真相是這樣嗎?

朱允炆立儲與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標之子,太祖皇帝朱元璋之嫡孫。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外巡迴京後患病身亡,經營了二十五年之久的“大明國本”隨之破碎,為了確保皇權的和平過渡,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兄終弟及”的方式選拔皇位,而且採用了傳統的“宗法制”冊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從法理上他給大臣及兒子們一個解釋。

自我創天下而以天下傳之庶孽,萬世而下有庶奪孽抗宗者,我開其亂也。亂傳而萬世之傳,足慮焉!

但同時朱元璋為了考慮自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又重新把歷史淘汰已久的分封制拿了出來,分封諸王保衛邊疆以拱衛中央皇室。想法雖好,奈何這都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可是這對朱允炆來說是卻無疑是一場人生悲劇,左手是朱元璋交給他的江山社稷,右手的兵權將符又被交到各地藩王,朱允炆坐的這個江山,簡直是隨時爆炸的火藥桶。

朱允炆就這樣被推上大明權利巔峰之時,面臨的也將是萬劫不復的苦難深淵。

朱允炆在歷史上的評價為“帝生穎好學,性至孝”是少見的“仁柔之君”。洪武二十八年,朱允炆見朱元璋時就提出一個問題:“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默半天無語反問朱允炆。朱允炆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如不可,則削其封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舉兵伐之。

”朱元璋聽後,表示同意。從這時起,朱元璋也有了削藩的想法,只不過他死的太快,終究沒有大的動作,只是佈置了幾個文臣給朱允炆使用,這就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這三人在建文帝新朝左右了朱允炆短暫的政治命運,他們迫不及待的裹挾著建文帝義無反顧的走向了削藩之路。然而事實上證明,一萬名空談的文官也頂不上一個朱棣厲害,不久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為名,舉兵八百反抗朝廷,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手握一手天牌的朱允炆竟然將牌局打的稀爛,燕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城。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

史學家們用春秋筆法說明了建文帝的結局,就是“闔宮自焚”,那是否以為這就是最終建文帝的結局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建文帝的結局無非就是兩種說法,主要是“自焚而死”和“密道逃亡”。

建文帝的結局,始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上最大的疑案,在野史、小說中可以看到後人對其結局的無限猜測。

關於建文帝自焚而死。

根據《太宗實錄》和《明史稿》所記載,建文帝的確在燕王大軍入城後,縱火焚宮,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跳入火中自焚者甚眾。朱棣看到宮中火起,遂命人前來搶救,但終究只在殘垣斷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屍骨,燕王不勝悲切,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清君側”,並無加害之心。事後,朱棣以帝禮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以上是永樂年間的正史所記,按道理應該是比較權威的,但事實上建文帝時期的檔案被全部銷燬,皇帝起居錄被大量修改,就像後人所說的“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實記載已為永樂時毀滅無遺……成祖以為罪則罪之,既篡之後,誰與抗辯?”從這裡看,建文帝不一定肯定是“自焚而死”,或許是被朱棣謀殺呢?又或者是真的密道逃亡了呢?

另外還有可疑之處就是當時朱棣並沒有找到象徵帝國權利的玉璽,另外屍骨雖然已經焦黑不堪,但確定與建文帝身高體型不符,還有就是崇禎帝曾想為建文帝拜祭,居然無人知曉其墳冢,恐怕本來就沒有這個墳冢吧。那麼為了坐實朱棣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就算建文帝不死,也必須要把他“寫死”,這大概才是正史中的真相。

關於建文帝密道逃亡。

至於這種說法,民間傳言有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大明風華》中所演繹到的:朱元璋給他準備好的後手,一把剃刀、一襲僧衣、一封遺書。遺書上面寫道:“

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於是建文帝按照太祖皇帝指示,剃髮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做了雲遊和尚。

朱棣也深知建文帝不死,自己的正統皇位就要受到威脅,所以上臺之後不間斷的探訪建文帝下落。

  • 他首先派遣戶部給事中胡濙以查訪仙人張三丰為名,前後共二十餘年。
  • 派遣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探訪建文帝是否出海?
  • 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關起來審問長達十多年,目的就是逼迫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從這些措施可見,建文帝的確是外逃無疑。

關於建文帝的行蹤,多地都曾有疑似記錄。《胡濙傳》記載,他暗訪郡、鄉、邑長達十六年,搜尋建文帝下落。永樂二十一年七月,“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是什麼樣的消息居然讓精神不佳的永樂皇帝居然談這麼長時間,而胡濙所奏對的應該是建文帝的事情。與之相對的是,此不久胡濙在江蘇吳縣穹窿山查訪到建文帝已死的消息,死後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胡濙過去查證,確定無疑,於是回稟永樂帝,“帝遂釋疑”。

另外,浙江蘭溪皇回山據說也是建文帝出家之地,現在寺內還有古碑遺蹟,並且供奉著建文帝和楊應能、葉希賢兩人,同時留有詩句:“百官不知何處去,惟有群鳥早晚歸”,表達了失去江山的無奈和憂傷。

再有就是建文帝出海說。這種說法也頗有市場,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至今還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日,舉行隆重的拜“皇爺”之禮,據說當時建文帝輾轉出海留居此處,才有的這一習俗,這也大概正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吧。

所以說建文帝密道逃亡則是很有可能的!

結語:時過境遷,真相也許早就被掩蓋在無數的謊言虛構的歷史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歷史疑案。如果有更多的路可以選擇,我相信建文帝還是會選擇這條唯一的路,這就是他的命。生在帝王家既是幸運,也是厄運,但無論如何他必須要抗爭,這也是唯一活路,然而終究還是以失敗告終,至於死了還是活著,已無關大局了,誰又會真正關心他的死活呢?怕是已經沒有了!


望風瑟瑟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和清代相比,明代所留疑案不多,建文帝失國生死之謎算是最大的一個。

建文帝名允炆,是太祖朱元璋之孫,皇太子朱標之子,洪武二十五年,36歲的朱標病逝,讓傾注一腔心血的朱元璋措手不及,只好把希望寄託到14歲的嫡孫朱允炆身上,為給孫子鋪路,朱元璋誅殺了很多功臣良將,此時32歲的朱棣還不敢對皇位有奢望。

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繼位, 這個英姿勃發的青年皇帝多了幾分書生氣卻少了幾分雄才大略,他一心想建功立業,環顧四周,大臣們被太祖收拾的服服帖帖,能威脅他帝位的就是這些叔叔們了,在兵部尚書齊泰、侍讀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削藩,齊王朱樽等四個親王或被囚禁,或被廢為庶人,或自焚而死,只有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血戰,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逃亡。

建文帝“自焚說”出自朱棣之手

朱棣既然取了天下,建文帝無論生死都必須死,有他在,朱棣的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多次的“勸進”,朱棣裝模作樣的拒絕,最終他還是上當了夢寐以求的皇帝,接來下就是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了。

朱棣既不給建文帝諡號,也不承認他的年號,更是把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意思是他是從太祖高皇帝那裡繼承的地位,而不是從侄子手裡奪來的。

他指示大臣們銷燬建文帝的一切檔案,把歷史改成這樣子:“靖難”軍隊到達南京金川門,“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出,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朱棣稱呼侄子為“建文君”,這就表示他不是合法繼承人,所以無臉見人,才畏罪自殺。朱棣筆鋒一轉,說自己高風亮節,派太監前去救援,無奈來不及,只好把“建文君”屍體從火中找出,朱棣哭著說“痴兒呀!我是來幫助你當一個好皇帝的,你怎麼就走上絕路了呢?”,然後“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朱棣登基後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說“不期建文君為權奸逼脅,闔宮自焚”,自此,建文帝自焚說就成了定論,但是“自焚說”漏洞很大,連朱棣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明史 ·胡傳 》 記載,朱棣懷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借尋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為藉口,暗中查找建文帝蹤跡。胡在外十四年,回朝後,給朱棣報告,說建文帝出海了,於是就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之事,如果朱棣相信建文帝自焚,何必興師動眾呢?

不但朱棣不信,就是他的後人也不信,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就下詔為建文帝朝的大臣建立宗祠,並給他們的後裔撫卹金。他還和內閣大臣們討論此事,首輔張居正如實回答:我朝歷史沒有記載此事,聽前朝老臣說,靖難之師進京,建文帝化妝逃亡,正統年間,有一個老和尚在雲南驛站牆壁題詩“淪落江湖數十秋”,御史召見此人,老僧說“我想葉落歸根”,經查驗才知是建文帝。張居正的說法在《明神宗實錄》中有記載。

明朝中晚期,建文帝下落已經不再忌諱,祝允明 《野記 》記載:建文四年六月,南京金川門失守,建文帝長吁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出走,少監王鉞提醒皇帝,高皇帝昇天前留有寶匣,交代: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趕到奉先殿左側,打開寶匣,有度碟三張,分別寫有“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和銀元寶十錠。

第一張“應文”度牒上寫道“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程濟為皇上剃頭,換上僧衣,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便剃度改裝隨從,建文帝帶9人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到太平門,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二十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

途中不拘禮,以師弟相稱,五人隨從建文帝,其餘人遙相呼應,第一站來到吳江縣史彬家中,後到襄陽廖平家,很快朱棣的人跟蹤而至,建文帝只好前往雲南,後來聽說朱棣派人打聽建文帝下落,於是,便決定遁跡深山。

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越南)名義到雲南探訪建文帝蹤跡,一天,偶遇建文帝,相對而泣,建文帝文“你準備如何處置我?”嚴震說“皇上自便,我自有辦法”,夜晚就在驛站自縊身亡。建文帝只好再次躲進白龍山,長期野外生活,身心俱疲,夏天又患上痢疾,不敢出山覓食,狼狽不堪,史彬三人趕來,情況好轉,三人辭別,抱頭痛哭,建文帝交代,盤查嚴格,不必再來。

永樂十二年三四月,跟隨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一弟子,賜名”應慧”,感到危機迫近,便口述流亡過程,程濟筆錄成《從亡傳》,建文帝寫序,藏於山洞中。

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永樂十八年十月,登上峨眉山,賦詩一首,永樂二十二年,東行途中遇到史彬,便下江南,到史彬家中。

匆匆間,朱棣死、仁宗繼位,一年後,仁宗死,宣宗繼位,十年後英宗繼位,正統五年,在關係的建文帝決議東行,流亡中,詩興大發,賦詩一首,卻被一和尚偷走,用此詩冒充建文帝,被藩司拿下,押解回京,被御史識破身份,判處死刑。

建文帝告訴御史事情,皇帝立即派前朝老太監吳亮探虛實,建文帝脫口叫出吳亮名字,吳痛哭流涕,皇帝下令,將建文帝迎如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叫他“老佛”,壽終正寢,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只有一座無名墓。

以上所言,都是野史傳聞,不能印證,由於建文帝檔案被毀,《明成祖實錄》又是謊話連篇,而乾隆時出版的《明史》記載,寫了建文帝焚死後,加上一句“由地道出亡”,依然是一團迷霧,轉眼幾百年過去了,這個迷霧再也無法化解了。


葛大小姐


在這裡我得反駁一下你的問題,什麼叫"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鄭和最遠也就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連美洲大陸的影都沒見著,還搜遍世界?

朱棣其實找到了建文帝,在他臨終前一年。朱棣派出尋找建文帝的有兩個人,其中一人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他就是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人,此人歷仕六朝。他的名字叫胡濙。正是他找到了建文帝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下令指派胡濙去暗訪建文帝下落,胡濙當時並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官職僅為給事中,沒有任何背景。無人問津,同時也無人在意。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朱棣才會派他去尋找建文帝。

當然,朱棣照例要給他一個尋找藉口"尋找仙人"

“並訪仙人張邋遢(注),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在十四年暗查走訪的過程中,他除了幫明成祖朱棣尋找建文帝下落之外,也在擔任著錦衣衛的工作,幫著朱棣查訪民間的情況,甚至在老母親去世後,皇帝都下令他不準回家丁憂,並封他擔任禮部左侍郎。這其實這只是朱棣對他的政治回報而已。他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建文帝,只能回朝繼續做他的官。

三年後,永曆十七年,胡濙接到命令出巡江漸一帶。其實他的任務已經不言而喻,我們有理由相信,朱棣憑著強大的錦衣衛情報網,知曉了建文帝就在江漸一帶活動。

永曆二十一年,胡濙回到宣府向朱棣覆命。

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一一《明史.胡濙傳》

  1. 分析一下上面這段話,"馳謁"表示的是騎著馬拜見皇帝,那麼是什麼事情能夠讓向來"喜怒不幸於色"的胡濙急成這樣子,到宣府都不休息一下,就直奔朱棣所在,聯想到胡濙的任務,大家應該猜到了吧。肯定是找到了建文帝了!不然也不至於讓朱棣"急起召入"了
  2. "漏下四鼓乃出"四鼓,報更的鼓聲敲了四次,古代一個更次敲一次鼓。四更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兩點左右。文中說到"悉以聞奏之"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這一段對話,但我仍然猜測:建文帝是活著的!
  3. 因為如果單純的找到建文帝,並且確認他死亡的話,談話是不可能持續到夜裡兩點的,畢竟彙報個死訊撐死不過幾十分鐘。更大的可能性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並且建文帝託胡濙帶話給朱棣:"我們叔侄倆不要鬥了,你當你的皇帝,我當我的平民,從此以後兩不相見"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建文帝死了,但不管怎麼樣,朱棣都找到了建文帝。

畢竟他終於疑始釋,那個讓他寢食難安的人,終於不與他鬥了。

‼️以上所說僅為個人意見,但還是經過科學的論證的。

永曆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北征回師途中,朱棣卒

注:張邋遢(張三丰):張三丰,元末明初的武術家,武當派創立者,是遼東懿州人(一說福建邵武人),名君寶,字全一,三豐是其號。因其不在意衣著外觀,穿著不修邊際,所以江湖人稱張邋遢。


樸鯉


在明朝歷史上,一個最大的懸案就是所謂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迷。靖難之役,四年苦戰,朱棣終於衝入了南京城,奪取了原本屬於侄兒的皇位。當時南京城一片混亂,火光沖天,喊殺聲不斷,當一切平息下來的時候,朱棣卻發現自己最關心的一個人不見了,那就是朱允炆。

朱允炆哪裡去了?是葬身火海?還是外逃南洋?亦或是後來當了和尚?為什麼後來朱棣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尋找,就是找不到呢?其實建文帝哪裡都沒有去,他就是死在了南京城的亂局中。

史料記載,南京城大戰結束的時候,士兵們從皇宮中找到了兩具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雖然這兩具屍體無法辨認,但是對於朱棣來說,他還是一眼就從屍體外面看出來了,有一具是朱允炆。

但是為什麼他要裝做認不出呢?因為他奪取皇位本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朱允炆死的消息傳出去,天下必然不服。而讓朱允炆就此“失蹤”,然後自己再假意到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可以讓天下人看到自己並不是有意篡位,而是真的為了“清君側”。

所以後來才有了鄭和七次下西洋,仔細想想就會清楚,派鄭和出洋尋找建文帝,這不是用大炮來打蚊子麼,如此大陣仗的尋找,建文帝就算是沒有死,他怎麼敢出來呢?還不躲起來了呢。

鄭和下西洋純粹是掩人耳目,真實的意圖就是放一顆煙霧彈,告訴天下老百姓,為了找尋建文帝,他朱棣也是拼了。那有人問為什麼建文帝既然死了,沒有入明孝陵呢?還是同樣的原因,朱棣不能讓別人知道朱允炆已經死了。

朱允炆死的消息一旦坐實,他朱棣就成了謀逆的罪人,而只有讓朱允炆死亡的消息虛虛假假,真真實實,天下人才會慢慢淡忘這件事情。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慢慢淡忘了朱允炆。

再加上朱棣勵精圖治,善用人才,把國家治理得妥妥當當,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也就沒有人再去追究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了。

對於天下人來說,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肚子要填飽。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鄭和在1416年第五次下西洋之後暫時停止了出洋,因為這時天下人心已定,朱棣再無必要演戲了。

回到題目本身,為什麼朱棣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朱允炆呢?當然找不到了,因為朱允炆就死在他面前,他之後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給天下人演了一出大戲。以彰顯他繼承皇位的合理性,但是民間的一些人士卻以朱允炆還活著為藉口,大肆宣傳朱棣執政的不合理性。

所以你會發現,一會有人說朱允炆在海外,一會又有人說在江蘇吳縣的穹隆山看到朱允炆當了和尚,又或者說他跑到福建泉州的某座廟中了。

其實這些都不可信,朱棣自己知道,朱允炆一定是死了,靖難之役的時候,他的軍隊把南京城圍得死死的,連只蚊子都飛不出去,就更不用說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