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會痛恨東林黨?

牧歌218613742


想要知道為什麼有人痛恨東林黨,就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東林黨。

“東林黨”一詞是後世加上去的,並不是當時這個社團的名字。而且東林黨算不上是一個黨派,只是一群志趣相投或者認為應該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的一個團伙罷了。

將這樣的一個團伙稱為東林黨是這個團伙的反對者們的創意。如嘉靖年間的“嚴黨”就是當時朝廷的清流們對所有依附嚴嵩、嚴世蕃的人的稱呼。嚴嵩絕對不會說:“我們這夥人以後叫嚴黨。”

話說公元1593年,明朝廷發生了一次大的君臣爭議,爭議的核心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時任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鈞希望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則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這一場爭議雖然最後以大臣們的勝利告終,但卻讓明神宗心裡極度不爽,尤其是對在這場爭議中表現比較積極的大臣,比如時任吏部員外郎的顧憲成。

公元1594年,朝廷內閣首輔王錫爵年老退位,明神宗命吏部推薦合適的內閣人選。神操作出現了,吏部尚書陳有年和顧憲成擬定了七個人報明神宗裁決,神的是這七個人全部是明神宗不喜歡或很不喜歡的人。

明神宗有理由認為這就是和自己對著幹,所以很快顧憲就被辭退了。

被辭退的顧憲成很快就在老家找到了第二份工作,東林黨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在無錫有一個叫東林書院的地方,是宋朝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顧憲成打算修復這所書院,重新講學。公元1604年,東林書院修繕完畢,正式開學了。

和一般學校不同的是,顧憲成的東林書院不僅講文化課還兼議朝政。這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興趣,尤其是廣大學子和遭貶官員。

在議論朝政時顧憲成的觀點或者說政治主張是:“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提倡實用,講究求真務實。”

這些主張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支持,東林書院也日漸興旺。照這個勢頭,東林書院和創始人顧憲成、葉向高、錢一本等人有望成為明後期的教育家。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意外。

公元1620年7月21日,明神宗朱翊鈞殯天,李選侍(西李)挾太子朱常洛要求晉封太后。這遭到了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的反擊。前面我曾經在《李選侍為何多次阻撓朱由校繼位》一文中做過介紹。8月朱常洛正式即位,即明光宗。9月明光宗殯天,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

此時的東林黨人對光宗、熹宗兩代皇帝都有擁立之功。公元1621年,已辭官七年之久的葉向高再次回到朝廷成為內閣首輔。東林黨人成為朝廷的主要力量。滿朝上下也對東林黨人執政期望滿滿。然而,接下來朝廷的情況卻是毎況愈下。

和後金的作戰,屢戰屢敗,遼東、寧遠等軍事重地相繼失守,指揮官全是東林黨人。朝廷財政日益艱難,黨爭內鬥日益嚴重,以致明熹宗兩下詔書斥責東林黨人,要求停止內鬥,但並沒有奏效。

接下來,明熹宗重用了魏忠賢,也就是後來史書中所說的閹黨,東林黨開始被洗牌了。

針對史料,我們需要說的是:

一、史書的傾向性:儘管都說歷史應該客觀公正,但這只是個理想的說法。比如說東林黨人和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集團的鬥爭,幾乎所有的史料都偏向東林黨人,認為是太監集團在殘害東林黨人,甚至對太監集團都直接稱為閹黨,這本身就是一個有傾向性的說法。因為歷史畢竟是文人在書寫,肯定有情感上的傾向性。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東林黨人所代表的清流長於口舌,短於實幹,在國家治理上往往過於理想化。簡單說就是東林黨人低估了時局的困難,我們高估了東林黨人。這樣以來,對東林黨人當時的期望越高,後來的痛恨就越深。

二、儘管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是務實,但實際執行起來並不是這樣。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那麼搞好本職工作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以清流自詡的東林黨人在千百年來士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把自己是否在青史留名看得很重,甚至是放在了第一位。這樣以來,原本只是工作方法的爭議就慢慢演變成了為自己清名的口水戰,黨同伐異,大搞黨爭,這就不是務實而是務虛了。而且愈演愈烈,大明變成了南明,東林黨人仍舊大搞黨爭。

三、大部分東林黨人的政治立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東林黨成為朝掌握一定的實權後開始混進一小部分政治立場和個人能力都有問題的投機分子,這些人的存在給東林黨這個集體造就了許多讓後人詬病的扣分項。

道德不能代表能力,空談不能代替實幹。道德標準和實際能力的錯位,是導致東林黨人被許多人痛恨的主要原因。


綠野農夫961


明亡於東林之手。

可以說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明朝是否真的就是東林黨人搞滅亡的呢?

可以說東林黨人對於大明的危害確實是非常大的,崇禎後期,明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當時崇禎讓這些文人拿出錢來,結果沒有一個人拿出來。而大明出現財政困難的原因還是這些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其實代表的就是商人,大地主的利益,特別是江浙一帶的商人。東林黨人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而且還降低甚至是取消了一些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等。最後終於導致了大明的財政困難,上百萬的大軍發不出軍餉,對於普通老百姓卻大肆的增加稅務,導致了農民起義。

東林黨可以說他們的口號還是非常好的,東林黨在明神宗萬曆時期開始興起的,一直到大明滅亡,長達辦個世紀。他們的政治主張還是很好的:改變宦官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六部,竭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為,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

我們可以看到東林黨人的口號喊的是很好。但是卻一個沒有做到,魏忠賢的閹黨崛起之後,就和東林黨之間一直有衝突,魏忠賢在天啟年間得到了寵信,開始打壓東林黨人。

但是到了崇禎上臺之後,魏忠賢被搬倒,之後東林黨人又開始崛起。而且更加的肆無忌憚。可以說如果不是崇禎放任東林黨人的崛起,大明不至於如此。崇禎上臺之後,把魏忠賢之前打壓的東林黨人又重新錄用,而且還對東林黨人重用。

東林黨人的崛起結果就是加速了大明的滅亡。所以說對於一些喜歡明朝的人來說為什麼不恨東林黨人呢?


中國歷史研究所


東林黨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是“道德婊”“鍵盤俠”。東林黨是江南士族富商的利益代表,動輒用聖人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攻擊政敵,操控輿論,一絲道德瑕疵即否定此人,進而否定其政績乃至一切,務必使對手人亡而政息。然而他們自身不但只知空談道德,幾無實務能力,“只對人不對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誤國誤民,而且真正遇大事時即無道德又不捨利益,東林黨執政期間,不但北方軍餉近乎斷絕(因為代表江南商人利益,攻擊榷稅是與民爭利,要藏富於民,禁了榷稅導致國庫空虛,又重文不重武,苛待軍隊。包括禁海令也是這幫人在背後支持,為的是壟斷海外貿易,甚至勾結倭寇海盜。),且在李自成進北京時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一毛不拔,李自成進北京後確於各官員家中搜出兩千多萬兩白銀,滿清入關後,投降最快膝蓋最軟翻過臉來對自己人下手最狠的的各級官員文人大儒卻大半都是這些明朝時的道德楷模、人間聖人。


南京圓方


從新的觀點來看,東林黨人多尚空談,誤國不少。這些以王陽明“心學”為思想指南的士大夫,太過清高自重,凡事愛講大道理,泱泱而談,根本不考慮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整日嘴裡叨叨性命之理,務虛名,棄實用,最終使得朝政一發不可收拾。

簡單說,東林黨看誰都不順眼,誰幹事都沒有他們乾的好,合乎大意,但是他們又不幹具體的事,買嘴皮和掌控當時輿論的道德制高點,如同現在一票網上拿著綠卡掙著美刀的貨大談愛國——他們說的是讓別人愛國上戰場,你打架他發視頻博朋友圈點贊。

魏閹黨某種意義上強取豪奪是從當時的工商縉紳階層收取商業稅為皇帝為代表的大股東收取運營管理費——當時國家除了收取土地農業稅之外沒有別的來源,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不繳納稅,國家需要花錢地方又太多——所謂藏富於民就是這樣,皇帝代表國家收取工商稅就是與民爭利,但外族打來需要花錢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有錢卻不出一文,這是明帝國的悲哀,也是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的悲哀。

史料記載,魏閹再無恥,執政期間也確保了邊防軍遼餉不缺,但東林當政後,邊疆就亂了...

東林如同企業裡面不幹事還老嚷嚷上躥下跳的貨,但百姓看歷史都是從演藝和電影裡看東廠西廠如何如何——歷史到了明代,知識分子的不要臉已經快到了登峰造極,骨子裡面,不比閹黨差,表現手法和高舉的大旗不同罷了。


榻說


相信很多人對東林黨人是有感情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東林書院的對聯,是伴著很多人成長起來的。每當讀到這幅對聯,我們就感受到心中的激情在翻滾。東林黨人面對政治對手的打壓,頑強不屈的精神,以及他們心中湧動的報國熱情都讓我們今人為之動容。

東林黨人的氣質,正如楊漣被害時的寫的血書可以一窺: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然而,總有些人要標新立異,為一些歷史早有定論的人和事翻案。就好像,也有一些人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 黨於大明朝有益一樣。


東林黨出現於明朝的萬曆年間,是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的,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地主階級的政治集團。

東林黨人提出了廣開言路,反對宦官專權以及反對礦稅三項政治主張,對明朝末年,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萌芽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為東林黨人提出的政治主張威脅到了非東林黨人特別是閹黨和利益,所以,這些官員為了自保,以所來源地域的高官為領頭人,結成了很多派系。這些派系有浙黨、齊黨、楚黨等,他們為了打擊東林黨人,逐步聯合了起來。於是,朝廷中形成了不同的黨派和東林黨人爭奪利益的黨爭之實,黨爭的加劇使得朝政更為混亂。一些人就認為是東林黨人參與到黨爭之中的行為,是導致明朝未年政治混亂的原因,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並非這樣。

東林黨人要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必然會觸及很多既有勢力的利益,政治上的爭奪是難免的。雖然說這種黨爭導致了時政的混亂,但罪過卻不能算在東林黨人頭上。就好像,人們遭遇壓迫要拿起武器來反抗,就會導致戰爭,但你不能把戰爭的過錯歸咎於反抗都一樣。

倒是,如浙黨、齊黨、楚黨等既得利益集團和把持朝政的閹黨,與東林黨人為敵,阻礙歷史進程,才是導致朝政混亂,破壞正常秩序,讓國家的運行越來越腐朽的罪魁禍首。

應該說,東林黨人的政治活動,是有社會良心的民族知識分子發起的一場政治上的自救活動。他們雖然在這場較量中失敗了,楊漣與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們的錚錚鐵骨,為民請命的壯舉和抗爭精神卻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歷史人物都會有其時代侷限性,我們不能單純地站在某一個細節來吹毛求疵,或者東林黨人中某些人的所作所為來否定這個群體。這就如同魯迅先生所說:“瑜中求瑕,屎裡覓道”了。

還是用魯迅先生的話來結束全文吧。

苟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摯守靜篤


東林黨從他們行事作風看,扯犢子,賣隊友,找武將毛病,官商勾結吸的都是整個江山的血肉,農民的血汗,乾的事沒一點用處,朱由檢傻帽,政治領悟這麼差勁,拖死了多少人?明末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差,天啟帝在的時候,西北方面南糧北調,西北那邊的稅收降低了60%左右收上來,李,張二人只能當小弟,也不用收三稅,魏CEO可以和東林狗好好玩。奴清也進不了關口,崇禎二百五了,一上臺就搞了那麼大簍子,江山江山也被他折騰完了。你看那個什麼東林黨魁錢謙益,頭皮甚癢,水太涼,那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


夢中的壞小孩


史學界對東林黨的評價褒貶不一,說明學術大家們對此也是有很大爭議的,做為普通的歷史愛好者來說,認識上自然沒有學者們專業,簡單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痛恨就大可不必,畢竟是落地生根真實存在的歷史,沒有必要像欣賞文學作品一樣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去哭天抹淚,既失去了客觀立場,又夾帶了非理性因素,對體認歷史意義沒有裨益。

按照一般的歷史規律,東林黨的興起,是亂世的徵兆,也是歷史發展的自然選擇,正所謂“國之將亡,必興朋黨”,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規律,中國歷史的記憶古今都有,對此有著很深刻的教訓,稍微聯想一下應該能看到很熟悉的影子。


史料上很多記載都是東林黨人如何受迫害的內容,但事實上貴為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鈞並沒有鬥過東林黨,還逼得自己躲起來三十多年不敢見臣屬,還留下懶政的歷史罵名,可見即便是尊為皇帝,也對東林黨人有著刻骨銘心的忌憚。人多勢眾,加上義正詞嚴,使東林黨在萬曆朝崛起後初戰就大獲全勝,不僅成功推翻了張居正讓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改革成果,也成功擁戴明光宗朱常洛當上了皇帝,但沒想到千辛萬苦爭取來的卻是一個短命皇帝,朱常洛繼位不到一年就死了,上天似乎不怎麼眷顧東林黨,這個黨在成立之初就走上了一條命運多舛之路,不詳之兆從一個側面似乎預示著大明王朝的末世命運。


但東林黨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屢遭打擊的局面下,仍然讓其飽嘗勝利之果,朱常洛死後又成功擁戴明熹宗朱由校繼位,是為天啟皇帝,可見其力量不是一般的強大。然而有擁立之功的東林黨人在天啟皇帝那裡並不受待見,在史料記載上以木匠活出名的天啟皇帝,並非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奇葩,雖然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皇帝,但依然有著很老道的政治經驗,經過對東林黨高談闊論的主張與國庫捉襟見肘實際的權衡取捨,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恢復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繼續開徵工商稅,就此雙方走上了勢同水火之路。

天啟皇帝實際上很聰明,朝堂上爭不過眾口鑠金,就推出不怎麼講道理的宦官魏忠賢與之抗衡,擁有出色政治手段的魏忠賢利用廠衛等特務機關的打壓,東林黨人失去了政治地位,也遭受了眾多書院被拆毀的財產損失,但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得以順利運轉。


然而野火燒不盡的東林黨人,最後一次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又成功擁戴明思宗朱由檢繼位,這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是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繼位之初,出於鞏固皇權的切身利益,將閹黨集團徹底趕出了朝廷,但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讓閹黨集團的核心人物魏忠賢發配到鳳陽守陵,有的史料上說崇禎皇帝在得到魏忠賢一路招搖的舉報後,下令拘捕魏忠賢,結果魏忠賢畏罪上吊自殺,也有史料說魏忠賢遭貶後憂憤而死,不管怎麼說,從此東林黨一黨獨大的政治局面已經難以撼動。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時間並不算短,但得到重用而且豪情滿懷的東林黨人最終也沒發揮出什麼作用,而是活生生將大明王朝拖入了死亡之境,徵稅不可,議和不許,遷都不允,大明王朝就此終結。


從東林黨的發軔到明王朝覆滅,東林黨屢受打擊迫害屬實,但政治上一再獲勝也不假,大明王朝末世之際的三任皇帝都由東林黨的力量促成,崇禎年間邊關的軍餉也一減再減,工商稅始終沒再恢復,開源節流也讓李自成失了業,直接給大明王朝培養好了掘墓人,屢遭打擊還能取得政治勝利,多少都存在邏輯上的錯亂。但錯亂的還不止這一點,大多數史料上都說是宦官專權,然而歸根結底宦官們大都遭受了滅頂之災,可東林黨始終春風吹又生,除了發出充滿正能量的聲音外,並沒有給國家政治帶來任何改變,似乎東林黨就是一個天生的職業攪局者。

可見文人們的家國情懷,在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方面尚可有為,但真正進入官場,其維護君子形象高於維護國家利益的本質就顯出原形,政治潔癖的實質往往就是缺乏政治彈性和權變,很容易走上“極左路線”,從而使國家政治陷入路線鬥爭的泥淖萬劫不復,這也是東林黨之所以招人痛恨的原因吧!


龍支子


因為近期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長久以來給人的印象,是閹黨雖然壞,然而還是收錢辦事的,而東林黨給人的印象,卻大多是嘴炮鍵盤俠,在這樣一個輿論發達的時代,人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網絡上,電視上,隔三差五出現一些打著專家學者教授旗號的人,說著不負責任,荒唐可笑的話,卻不能給人帶來任何有用的東西。

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懷念那些做事的人,哪怕他們個人操守有問題,但至少做事了,人們的偏好就比較容易轉移。

打個比方,你去某部門辦事,你是願意被裡邊工作人員喋喋不休教訓的跟孫子似的,來回折騰好多遍毛都幹不成,還是願意掏個不大不小的紅包,把事情順順利利的辦成?相信大部分人因為時間和精力因素選擇後者吧。

所以說,東林黨或者閹黨之類的,現代人絕大部分其實並不也不願意去了解那麼多真實情況的,我們大多數時候,僅僅是根據腦海裡形成的畫像,粗暴的給他們分了類,然後再傾向於自己能接受的後果,僅此而已。


影子ng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書院講堂裡的一副楹聯。這副對聯常常激勵著人們關心國家大事,熱誠報國!


對於東林黨有的大加讚賞,也有的嘲諷唾棄,這是為什麼呢?那讓我們看看東林黨的由來!

一、形成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直言敢諫的顧憲成觸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回老家無錫後,顧憲成就有從事講學活動,同時宣揚他的政治主張的想法,恰好在無錫有一所宋朝學者楊時曾經講學過的東林書院,他就同弟弟顧允成倡議維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在各方人士資助和支持下,顧憲成修復了這所書院!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時稱)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無錫東林書院舊跡

二、興起

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標榜氣節,崇尚實學,吸引了許多有志之士,他們不顧道路遠近,紛至沓來,人數眾多,因為談論政事,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反對他們的人稱為“東林黨”。東林黨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兩點:

一、反對空幻虛無、談空說玄。

對王陽明“心學”及王學末流在道德修養和認識論方面宣揚的種種虛、空、玄的主張和說教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批判,從而推動了實學思潮的高漲。

二、提倡求真務實、實學實用。

在內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強調從實際出發,注重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

政治主張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這些本來都是很有積極作用的思想,為什麼會有東林黨誤國之說了?



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三大過

1.黨爭內耗
黨爭不僅限於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由於東林黨人威脅到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各種朋黨派系之間也相互詆譭,這種黨爭之風一直持續到清初,極大的消耗了人力、資源,加速了明朝滅亡。

2.志大才疏

雖有忠義之論,卻無治國良策。他們很多人入仕以來,從來沒有什麼實質業績,而是以攻擊同僚,放言高論,犯顏直諫,”直名震天下”,然後自封治世良臣,似乎只要他們在位就可以立見太平。崇禎帝時,東林黨人認為東廠這種監察機構是對他們道德操守的嚴重懷疑和侮辱,於是在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內閣建議下,崇禎帝撤銷了東廠這個最大的監察機構。隨後,東林的“君子們”再次向皇帝建議,撤銷派往各地的監察機構和監察太監,以致官員貪汙現象加劇!

3.農民起義與東林黨人有脫不開的關係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工商稅的減少導致西北農業稅加重,農業稅從張居正時期的二百萬兩,一直攀升到崇禎十二年的兩千三百萬兩,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還有個對東林黨人評價比較低的原因,一大批東林黨人最後投降了清廷!


草堂有春色


明末東林黨雖然有其歷史侷限性,總的來說,他代表那個時代一股光明的力量,而東林黨人中的大部分人應該是道德高尚的人,無論是顧憲成,高攀龍以及後來的楊漣、左光斗等人,在人格上都無愧於“君子”二字。

我們當然可以根據時代的標準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判,在肯定他們長處的同時,也可以指出他們的缺點和侷限性。明末的黨爭對政治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是人人承認的事實,從東林黨人身上找原因,也不是不可以。明清易代之時,也有東林黨人降清的,最著名的就是錢謙益。若因此就全盤否定東林黨,恐怕不能算一種公正客觀的態度。

痛恨東林黨人,這個現實確實存在。因痛恨而在網上發文怒罵東林黨的,也有不少人。為什麼會痛恨呢?我個人覺得,這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史學態度有關。與謾罵東林黨連在一起的,是為魏忠賢翻案。在這些人的眼中,魏忠賢不但是大明朝的忠臣,也是民族的英雄。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的話,魏公公一定會保他大明王朝興旺發達。這種論調純屬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宣傳魏忠賢是忠臣,東林黨誤國論調的,和為秦檜評反,誣岳飛是軍閥的人,是一個師傅教的,他們是一夥的。其目的就是搞亂人們的思想與是非觀念,使人們好壞不分,是非不辯。

這些人說魏忠賢是忠臣,魏忠賢的事蹟,中國人大多瞭解一點,他的行事原則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對他自己有利,國家和朝廷的利益,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我曾經問過那些力證魏忠賢是忠臣的人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個領導者,你是否也希望手下有魏忠賢這樣的忠臣,經常給你獻上一點“靈露飲”,讓你享受欲仙欲死的快樂,讓你在二十三歲就壽終正寢?正是因為魏忠賢的這種流氓手段沒過幾年,就把自己的主子給侍候死了。流氓和小人侷限就在這裡,你自己做為一個寄生蟲,把寄主弄死之後,你自己也就完了。所以,在中國的主流觀念中,從來沒有人認為魏忠賢是忠臣。因為人們都不是傻子,可是到了今天,一夥人把觀念給倒過來了。倒底是你們把天下人都看成了傻子,而是你們自己傻?

與魏忠賢的流氓手段相比較,東林黨是當時主流的儒家觀念。東林黨做為一種干預時政的政治勢力,其中人物的本質上更象是坐而論道的書生。他們有政治理念,但並沒有太好的政治手段。所以,他們的意見很多時候沒有被重視和採用。而他們也在不斷的抗爭,這樣,就形成了政治上的爭執。如果對政治上的爭論的雙方各打二十板,而不考慮爭持背後的目的,不會得出公平的結論。下面我們簡單說一下,明末的黨爭。明中後期為什麼會出現黨爭?到底誰應該為黨爭的愈演愈烈負責?

明朝的黨爭從根本上來說,是明朝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明朝之後,因為歷史上的相權過大,為了解決帝權與相權的矛盾。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到朱棣之後,建立完善了內閣制。這種改革,使得王朝的權力統統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大家都知道,宰相是既有決策權,又有行政權的。這兩個權利在手,行政效率就很高。內閣制之後,決策權和行政權都收歸皇帝一人。內閣成了皇帝的秘書,不但沒有行政權,也沒有決策權,只有建議權。內閣建議,皇帝拍板,六部執行。御史臺等機構監督。

這樣的政治體制使得朝廷中除了皇帝之外,每個人要做成一件事都很難。這種體制的建立,好處是,如果皇帝厲害,行政效率極高。如果皇帝不行,行政效率極差。還有一個好處是,無論皇帝怎麼混蛋,體制內想奪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系統和部門都有人相互監督,相互牽制。

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混亂,其根子在於皇帝的混蛋。以被許多明粉吹捧的嘉靖和萬曆為例。嘉靖朝幾十年辦了件大事,叫“議禮”。萬曆朝也是十幾年辦了件大事叫“爭國本”。兩件事的差別在於,議禮之中,做為皇帝的嘉靖勝了。他也因此被許多明粉吹捧為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而“爭國本”的鬥爭中,做為皇帝的萬曆其實輸了。明末的黨爭的形成,與這兩件大事是息息相關的。

“議禮”是嘉靖皇帝上臺後,想封自己的親爹為皇帝一事。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由於沒有兒子。大臣們便在宗室中找一個人來繼承王位。於是,找到了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因為二人是同一輩分,按照封建的禮法,要首先把朱厚熜過繼給武宗的爹孝宗當兒子。這樣,大明朝的皇統,就在孝宗一支上。

嘉靖皇帝從內心不願意當別人的兒子。一定要追封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帝。這個事情,一直爭執了幾十年,最終讓嘉靖一步步辦成了。在辦這個事情的過程中,朝廷形成兩派,支持的,和反對的。這就是黨爭的開端。

嘉靖這個事情,今天看來,好象很沒意義,反正明孝宗也早死了,興獻王也早死了。叫誰爹已經不重要了,無非是過年過節的時候,進祠堂磕頭的時候,上面寫著那個名字而已。可是在當時,這絕對是重大問題。朝廷的做法,對民間有示範作用。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一家人丈夫和兒子都死了,剩下萬貫家產,寡婦不能再嫁。這時,要過繼一個兒子。過繼兒子有法律規定的。要從近支中找,過繼之後,兒子要繼承別人的家產,最起碼要把人家寡婦當自己媽,人家才會把萬貫家產給你吧?嘉靖的做法,打破了這一規矩。對社會道德和秩序產生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

當初反對嘉靖的人,是人格上比較正直的,有道德感的。楊慎與他父親楊廷和,都是因此倒黴的。因為皇帝有私心,同樣有私心的人就投其所好,幫助皇帝完成心願,自己也好上位。張璁就是這樣上位的。這樣就形成所謂忠奸之爭,大明王朝開啟了黨爭模式。後來夏言打敗張璁,嚴嵩又打敗夏言,最後嚴嵩被徐階打敗,徐階又被高拱收拾,最後張居正打敗高敗,鬥爭告一段落。

張居正上臺之後,鬥爭的烈度雖然稍減,但大明朝廷鬥爭的格局並沒變,張居正去世之後,受到清算,是鬥爭的繼續。下半部的精彩程度,比前半部有過之而無不及。前半部嚴嵩害死夏言是高潮。後半部分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是高潮。

黨爭前半部與嘉靖的自私相聯繫,後半部分與萬曆的任性無能有關,高潮部分與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窩囊相聯。

萬曆想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鄭貴妃生的兒子立為太子,花了一輩子的心事,也沒辦成。最後心灰意冷,啥事不幹,專心撈錢。派太監們到全國各地收礦稅,把老百姓禍害的不輕。大臣們之所以不同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是因為萬曆還有個皇長子。無嫡立長,這是規矩。

顧憲成就是因為支持立皇長子為太子,與萬曆意見相左而被罷官的。回到老家之後,在東林書院講學,形成東林黨。到天啟崇禎朝的時候,大明朝廷中不光有東林黨還有以地域化分的齊黨(山東人),浙黨(浙江人),楚黨(湖廣人),還有魏忠賢的閹黨。黨爭的形成,不代表這些人人格或道德的低下,而是皇帝無能政治混亂之下的必然結果,每個黨派之中,都有君子,也有小人。就東林黨和庵黨來看,人格上,東林黨以君子居多,庵黨則幾乎全是小人。

為魏忠賢招魂,是為了說明流氓統治的合理性。在打黑除惡中被打掉把持地方政權的的黑暗勢力,他們的行事手段與魏忠賢是一致的。

下面說說錢謙益等人降清。這是他們誣衊東林黨的最有利材料。錢謙益降清是他人格上的汙點,但錢也不代表全部東林黨。況且,錢謙益、吳梅村等人降清之後,常常受到良心的拷問,內心是懷有愧疚感的。這在錢謙益,吳梅村等人的作品中,都能看出來。但是,做為庵黨的阮大誠等人降清之後,不但沒有絲毫愧悔之心,還以幫助滿清屠殺明朝百姓為榮。這就比較無恥了。可見,庵黨大都是人格低下的小人。

歷史的問題是錯綜複雜的。往往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但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把魏忠賢看成英雄,而把東林黨看成禍國殃民的罪人。東林書院的一幅對聯不是說嗎: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這樣胸懷和抱負的一群人,最起碼也不會是一群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