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是不是東林黨造成的?

劍223990612


大明有限公司的倒閉,是地主階級,大臣,士人階級,軍閥,皇帝……共同努力的結果……只怪東林有點……


綠野九勁


引言:

一直以來,有關大明滅亡的原因在歷史上都是爭論不休的,除去政治、經濟、軍事等傳統的考慮因素之外,有關大明的滅亡還有著另外一種觀點:即大明的滅亡是由東林黨人所造成的。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還得先談談何為“東林黨”,以及他和明朝的覆滅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一、東林黨的起源以及發展經過

東林黨是出現在明末時期的一個政治集團,主要成員為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這些官僚以顧憲成為代表利用講學等方式嚮明朝朝廷進言以此來抨擊當時的官僚階級,甚至是藉機諷刺當時的統治集團,在很多老百姓看來東林人士此舉是有利於百姓的,也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然而實際上他們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包庇擁戴那些剝削百姓的地主,東林人士實際上是在為富商大賈服務,不僅謀求政治上的利益,還有經濟上的。東林黨人當時是希望通過對朝廷施加壓力以此提升和保障富商地主們的地位。而地主們的地位提升意味著他們更加肆虐的去剝削平民,和官僚一樣一起壓榨百姓。

由於當時朝廷認為東林黨人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徵收賦稅,影響朝廷的威嚴,因此兩方勢力展開了長達幾年的鬥爭,原本就處於政治動盪人民苦飢寒的明末,經過這幾番的爭鬥,更加顯得風雨縹緲。

朝廷官僚與東林黨人之間的爭鬥引起了百姓們的不滿,由此形成了覆滅明朝的導火索。東林黨人在明中期就已經形成,東林黨人發展前期,主要利用宋代楊時等講學的方式拉攏隊伍。

儘管明中期出現了像張居正這樣的開明首輔大臣,張居正在短時期內改革澄清吏治,但是效果甚微,明神宗繼位之後就廢除了這些新政。這個時期,便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也為後來明末起義埋下了禍根。

二、明末起義:壓死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末,正值百姓水深火熱,朝廷矛盾重重的時期,東林黨人與朝廷統治集團的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外部勢力更是越加壯大,正是在這多方矛盾激化之下,以李自成為主的各方農民起義隊伍揭竿而起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農民起義。

明末1644年,李自成所率領的起義隊伍從陝西一直打到了明朝的統治中心,清軍趁機提前入關。這個時候明軍和清軍與起義隊伍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較量,可以說東林黨人向朝廷發難也大大的加速了農民起義的速度。

雖然明朝的覆滅東林黨人是一大原因,但是不可認為是明朝滅亡完全是東林黨人造成的,東林黨人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因素和明朝矛盾激化中的主要矛盾。一般在歷史學家們的認知裡,一個朝代的興衰有這麼幾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統治集團內部。

明末時期,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其實不僅僅是官僚與東林之間的矛盾,還有就是官僚與官僚之間的矛盾。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相比元朝時期已經有所提升,富商大賈的地位也相比前朝有所提高,因此當時存在不少的官僚階級與富商大賈同流合汙的情況,因此部分官員還是向著東林黨人的。

其次,要能夠導致一個朝代覆滅,還有就是農民無法生活下去了,試想,在古代,百姓是極不願意發動戰爭的,除非是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才會鋌而走險,因此當時明朝經歷了幾次蝗災等災害,農民的吃穿成了一大難題,對於當時政局動盪的明朝來說這是雪上加霜。原本就矛盾重重的明朝,因為農民的起義加速了覆滅。

明末時期的農民不僅受到了朝廷統治集團的剝削還受到了東林黨人撐腰的富商大賈和地主階級的壓迫,在當時對於農民階級來說,不管有沒有改朝換代,只要有飯吃就可以,所以明朝的覆滅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在於農民階級與官僚階級的矛盾已經被進一步激化。

此前也有不少學者將明朝覆滅的一大誘因歸結在當時在位的崇禎皇帝身上,認為崇禎皇帝昏聵無能,其實崇禎元年七月,農民起義軍已經在陝西舉起起義的大旗了,農民不可能只是因為一個才上位不到七個月的皇帝就起義,所以明朝中期,農民階級矛盾就已經明顯,東林黨人的出現只是加劇了矛盾的惡化。到了崇禎六年,起義的隊伍就已經達到了10多萬人,可見即使當時沒有東林黨人,農民照樣會起義,清軍也照樣會入關。

在農民起義前期,明朝採取的對策是以先剿後撫為主,而到了中期,起義隊伍進入了川陝地界,明朝一改其前面的對策而是採取了全面清繳的策略。

當時在位的思宗對起義隊伍更是惱怒,李自成的隊伍到了起義的第八年分了三路人馬,李自成在之後不久攻破了咸陽,進入了西安。

這個時候,明朝的矛盾被進一步升級,李自成也在起義的第十七個年頭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之後沒有多久,起義軍攻破了皇城,思宗自縊。李自成成功推翻大明政權之後,開始清剿殘餘勢力。

三、東林黨人與明朝滅亡的關聯

東林黨人當時是因為東林書院而得名。起初,東林黨是一個朋黨而不是政黨,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統治者廣開言路,振興吏治,反對權貴專權。當時也正因為出現了明朝農民階級矛盾,所以才有了東林黨。原本東林黨初始所主張的這些言論對於明朝而言是有利的,所以當時也有部分主張得到了統治集團的肯定,當然也有部分官僚階級反對,在朝廷內部就形成了兩股勢力。

在東林黨人發展前期,他們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多少好感,直到他們因為偶然機會推選熹宗繼承皇位之後,便有了翻身的機會,當時很多位居高位的官員都是東林黨人,這樣意味著東林黨人掌握了政權,成為了當時明朝統治階級的核心。

然而,在這之後因為出現了閹人勢力的崛起,內監成為了東林黨人的阻礙,於是東林黨人和以魏忠賢為主的內監展開了長達幾年的鬥爭,朝廷內部暗流湧動,最後受害的還是百姓,也在這個時候,各階級的鬥爭開始升級。

那麼有利於政權穩定的東林黨人又怎麼會是導致明朝覆滅的一大主因呢?

如果東林黨人的出現可以導致明朝滅亡,那麼百姓們的起義就不算是主要的因素,那李自成攻破皇城也就不算是明朝覆滅的一部分軍事力量。

東林黨人的出現其實是必然的,也是當時統治集團對人才的需要,才出現了士大夫們的直言進諫。後在魏忠賢為主的閹人高壓政策之下,東林黨人迎來了一次大的洗牌,許多有名志士都遭遇了毒手,沒有援助的東林黨人悉數被破退出了政治舞臺,因為沒有一股股清流支撐,也導致後來的東林黨的初衷變了味道。後來的東林黨人嘴上喊的是仁義道德,要施仁政,實際上是為富商大賈以及地主撐腰。

在明朝中期,東林黨和閹人的鬥爭越來越厲害。關外滿人勢力對明朝的統治原本就不滿意,如果說東林黨人可以完全導致明朝覆滅,其實也就談不上什麼滿人勢力入關了。

當然了,在清兵入關後,明朝士族還抵抗的多半都是農民出身的志士,像東林黨人這樣的政治集團,不會完全把自己的性命放在沒落的明朝身上而是等候有權勢的滿人勢力入關,對於後面的東林黨來說,明朝的覆滅其實相當於他們換了主人。

因此,東林黨人誤國的說法和明朝覆滅其實從側面看是兩回事,並不是有最直接的聯繫。

關外滿人的崛起以及農民的起義才是導致明朝覆滅的主要因素,只不過東林黨人後面的變味加速了這些矛盾的激化。畢竟東林黨人前期的主張是有利於明朝的統治而不是讓明朝覆滅。

在東林黨人的心裡,他們其實是想得到農民的支持,通過這樣的方式致仕,進朝當官,而到了後期,明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江南士族並不是沒有看到也不是不清楚。

在崇禎皇帝繼承皇位之後,覺得當時的東林黨人深受其閹人的陷害,也認為東林黨的一些新政是對於明朝的統治有利,於是懲處了以魏忠賢為主的一批閹人,並且重新重用了東林黨人,不過讓崇禎皇帝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時期的東林黨已經沒有剩下什麼了。

天啟時期的東林黨已經不再像當初那樣純潔,所以導致明朝覆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後面的東林黨人再次參與政治,再次登上政治舞臺的東林殘餘激化了矛盾。

根據史料記載,清兵入關之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卻是第一個站出來臣服於清兵的人。

四、結論

說東林黨人誤國甚至導致明朝覆滅,其實是一棒子打死一堆人,東林黨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錯,實際上是歷史必然,一開始東林黨人只是為了挽救國家於危難,只是因為後面遭受重創,之後成為了拖累明朝的人,所以他們也是屬於有心救國而無力使勁。

清兵入關之後還是有部分鐵骨東林男兒挺身而出抗擊清兵,而這些人在東林黨人中都是不起作用的遭受重創之後剩下的。因此明朝覆滅其實也是歷史演進的必然。


舊時樓臺月


明非亡於東林黨,亡於帝王本身。

一個朝代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個自然演變過程,當然題主已經列出了東林黨十大罪狀,也被歷史公認,但還有其他更關鍵的原因。

皇帝之責,萬曆坐視女真壯大,崇禎自毀鐵三角平衡

小到一個公司,大到一個朝代,雖然某些人特別壞,也犯下不可原諒的錯,但最根本的是管理者的責任。

明朝滅亡是明朝氣數將近,也是明朝歷代皇帝的失當作為導致的累積效應。首先萬曆皇帝,政治手腕很高,作為明朝在任時間最長的皇帝,對於權力的把控毋庸置疑,尤其是對內閣首輔和宦官之間的勢力平衡。

所有事都有利弊,萬曆極端的權力操作,助長了黨爭的形成,尤其是大禮儀之爭,讓文官集團逐步形成一塊較為完整的勢力。同時萬曆多年迷信長生不老之術,不上朝處理政務,導致了後期不可挽回的敗數。

這個敗數就是後金女真的崛起,這是萬曆親手種下的惡果,女真崛起統一於萬曆年間。很多歷史書把女真崛起歸罪於李成梁,當然李成梁是直接責任人。坐視女真壯大,甚至幫助努爾哈赤打擊後金的其他敵對部落,放棄張居正年間建立的遼東六堡

但萬曆作為帝國的掌舵者,遼東這麼重要的戰略前沿地區,他不可能不瞭解實情。默認李成梁後期的貪腐作為,虛報軍功,坐視努爾哈赤壯大,萬曆才是大明朝滅亡的掘墓人。

同樣,崇禎作為末代皇帝,本來他的操作空間就很有限,很多頑疾已經解決不了,只能做有限的改良。但崇禎還是犯了很多大錯,缺乏皇帝的戰略眼光。

崇禎殺魏忠賢可以,臣子勢力不能過盛,但不能一舉端掉閹黨勢力,閹黨本質上是大明朝皇帝的爪牙,是平衡文官集團的另一方,加上皇帝本身,這是一個穩定的鐵三角關係,崇禎自毀鐵三角,從而讓東林黨一家獨大,無法制約。

明朝官場的臃腫低效,得利者東林黨的拆臺

明朝到了崇禎年間,已經到了亡國的地步,即使沒有女真,也會有其他勢力滅亡明朝。當時的官場臃腫不堪,貪汙腐化盛行,土地兼併無論是大臣還是王公貴族都樂此不疲。失地者越來越多,財政狀況日益惡化,萬曆三大徵又搞空了國庫。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農民百姓不堪重負,甚至吃不上飯,李自成這樣原來的體制內工作人員都被解僱,可以想象其他農民的生活。即使沒有女真,明朝當時的氣數已盡。

另外東林黨的道貌岸然已經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只為私利,缺乏大局觀。魏忠賢設立工商業稅,減輕農民負擔,這是對於大局很正確的做法,但東林黨因為自身利益受損,在魏忠賢倒臺之後馬上取消,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時間。


白楊說史


難辭其咎,罪責難逃。

第一,黨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廷議或發表政見時根本不顧國家利益,完全以小團體劃線,無條件地把小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只管站隊,不論是非,國家敗亡豈能無責、無罪?

第二,在明熹宗朱由校眼裡東林黨的大局觀和心胸都不如閹豎魏忠賢,看,東林黨的形象如何?危害有多大?

第三,西部剿匪、東北抗清為何屢屢失利,雖然有崇禎操切和前線將官指揮失誤有關,但東林黨把持糧草供給不及時、不足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東林黨的做派是,本黨本派,全力支持。非本黨本派千方百計掣肘,讓其失敗,以防坐大。

第四,東林黨能脫責,在於掌握話語權,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東林黨一定會把責任推到他身上的。文人不好惹,惹不起,千古一帝秦始皇、勤政模範雍正帝等被罵原因為何?

第五,崇禎帝臨死前為魏忠賢舉行了葬禮說明了什麼?“皆亡國之臣”的

悲豪難道不是對東林黨的怒斥和譴責嗎?

所以,什麼時候反對自由主義,反對結黨營私都是必要的。



徐大乎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東林黨的禍亂朝綱只是其中重要一條。

東林黨有哪些惡行呢?

其一,東林黨間接引起了李自成農民起義。

東林黨人的靠山是江南地區的大地主、大商人。魏忠賢在世時加收礦稅、商稅都是針對大地主、大商人的,而這無疑觸動了東林黨人的利益。

在扳倒魏忠賢后,東林黨人就要求崇禎廢除了商稅、礦稅,對農民則增加了農稅,農民的負擔空前加重,偏偏明朝末年的天災接二連三,逼得農民沒有了活路,於是西北地區的李自成等人造反了。

其二,挑起黨爭,造成國家內耗。

明朝末期,黨爭之亂已經成為一大惡疾。東林黨、浙黨、齊黨、閹黨等朋黨為了各自利益拉山頭,排除異己。東林黨在魏忠賢被剷除後,一家獨大,呼風喚雨。

甚至在鎮壓農民起義問題上,朋黨間也出現相互傾軋、推卸責任的情況。洪承疇在陝西鎮壓農民起義時,起義軍跑到了山西界內。山西巡按羅世錦不想剿滅,卻上報朝廷要求陝西方面把起義軍“領”回去,自行處理。

羅世錦與洪承疇分屬於不同派系,如果羅世錦用兵就意味著消耗軍備,不如把“球”回去划算。

在朋黨之間的內耗中,起義軍不斷壯大成長。

其三,反對朝廷與後金、李自成和談,大明失去了喘息的機會。

明朝後期,崇禎面對的是兩線作戰的困境,崇禎被打得筋疲力盡。不過有兩次轉機曾經出現在崇禎面前,但崇禎卻拒絕了。一次是皇太極提出的議和。這本是好事,遼東戰事停息後,崇禎就可以騰出手來解決掉李自成。

另外一次轉機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提出議和。李自成的要求直截了當:只要割讓西北土地,賠款百萬兩白銀,就退兵走人。

如果兩次和談成功,大明朝一定會獲得喘息的機會,不至於那麼快滅亡。那麼崇禎為什麼會放棄兩次和談的時機呢?其實,背後還是東林黨的主意,他們覺得與後金平起平坐對於大明王朝就是奇恥大辱。他們同時也認為與李自成妥協就是喪失了氣節。

東林黨人將這種言論廣泛傳播,甚至百姓都在罵朝廷無能!搞得崇禎很被動,崇禎只好在死扛中死去。

其四,東林黨不許朝廷南遷,大明錯過了復興的時機。

當初,朱棣將國都遷到北京是為了抵禦北部蒙古、女真的襲擾。於是也就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在面對強敵時,朱棣要求子孫們要有血性地戰死也不能後退。

崇禎面對李自成、多爾袞的雙輪打擊,的確想過南遷,而且太子已經準備動身,老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南京曾是大明帝國之前的國都,那裡有現成的城防設施,而且人員班底齊全,憑藉長江天險是可以和後金、李自成形成對峙局面的。

不過,在崇禎打算遷都時,東林黨卻再一次站出來,搬出朱棣的祖訓,鼓勵其繼續戰鬥,讓崇禎帶領朝廷上下和百姓一起抵禦強敵。

明朝滅亡,崇禎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明朝滅亡時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孽等東林黨骨幹卻率先投敵,那份士大夫的氣節蕩然無存。

最搞笑的是國破家亡時,有人勸錢謙益自殺殉國,錢謙益卻扔出一句話:“水太冷,不能下。”

東林黨人標榜士大夫的氣節、標榜忠君,實則道貌岸然,為了小團體利益背地裡幹著齷蹉勾當,可謂禍國殃民。


二月二的二龍頭


可以這樣說,東林黨對於大明的滅亡,是要負責任的!但把明朝滅亡的全部責任,都推給東明黨,這是有失偏頗的;明朝到崇禎而亡,根本原因在於君主,在於君主背後的封建帝制!

何為東林黨?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對聯,想必大家對此都很熟悉,它正是由東林黨的領袖,也是東林的創始人,顧憲成所撰。

顧憲成原是朝廷命官,但因其和神宗在立皇子的問題上,意見相悖,後來被罷免官職,革職為民,成了一介草夫,回到了自己家鄉——無錫。從朝廷命臣到一介草夫,轉瞬間的巨大落差,並沒有屈服這位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才子。在無錫,顧憲成創立了赫赫有名的“東林書院”,他在這裡開辦私塾、講習授課,清議實事。後來隨著“東林書院”的影響逐漸擴大,人們就習慣稱之書院裡的人,為“東林人”、“東林黨”。

前期東林黨人,是 晚明 時期難得的一股清流,可謂是“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崇禎帝統治時期,吏治上: 腐敗; 學風上: 敗壞; 宦官干政,使忠言逆耳上不能達,下不能傳,朝廷內外腐敗不堪。而“東林書院”以“講學、讀書、愛國”的精神,在無錫地區廣泛宣講,傳播積極思想。除此之外,東林書院所講的內容,也不僅侷限於學術一方面,他們還從當今的

時政出發,諷議朝政,臧否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 主張志在世道,躬行實踐,反對空發議論,脫離實際。

這種大膽評論議事的作風,在當時,不僅吸引了廣泛的愛國學子,連一些清流的官員也是紛紛前往,一時間集結了朝野諸多的清流,他們在這裡共同追求著,一種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希望通過倫理綱常,來挽救這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一句話來總結:前期的東林黨是一個信仰集團!

這一群公認的,為國家命運操碎了心的正人君子,為何最後卻落得了一個罪臣的下場,不得善終。一群兩袖清風的廉吏,卻匪夷所思的變成了貪官,這背後又有著什麼原因呢?

後期東林人,從信仰集團變為利益集團,貪汙腐敗,喪失鬥志

東林黨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受到了明光宗的重視,從而提拔和重用了一批東林人士,這群人成了晚明朝廷裡的一股清流。但隨著光宗駕崩,熹宗繼位,閹黨的崛起,東林黨人的命運也發生了轉變。

(明光宗——朱常洛)

東林黨與魏忠賢的閹黨,兩黨勢力“爭風吃醋”,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東林黨頭目楊漣上書熹宗,羅列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引發朝野上下巨大轟動。但魏忠賢一方,與客氏相互竄門,互相勾結,先是阻斷了東林黨人上奏的渠道,而後因其熹宗不識字,又買通了讀奏摺的宦官,使楊漣最終罷官。楊漣罷官之後,魏忠賢也並不肯罷休,將楊漣下獄,對其進行慘無人道的折磨,最終楊漣送上刑場。楊漣的慘案,可以說對東林黨人的打擊非常之大。

(魏忠賢劇照)

後期的東林黨領袖楊錢謙益,在面對閹黨時,提出“籠絡群閹”的錯誤政策, 他們奉行姑息養奸。面對強大的閹黨,他們不屑於權謀手段,更沒有用武力做後盾,在閹黨步步緊逼下,一味的息事寧人,妥協退讓,錯失良機。後東林黨人,失去了信仰,難以有正確的舉措,最終東林黨人淪為了平常人,甚至於貪官汙吏。

  • 東林誤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亡國時,寫下了一句:“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此後,這就是東林誤國這一說法。其實,李自成從陝西起義,率領農民起義軍,浩浩蕩蕩開進北京。這和東林黨在主政時期,實行的“納稅”政策密切相關。陝西本來就是一個貧瘠的地區,氣候乾旱,農作物生長困難,而東林黨又推行嚴重的“賦稅徭役”,致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在無路可走之下,只好發動起義,以求自存。

而且在東林內閣時期,對於遠在東北遼東,抗金前線的士兵的軍糧補給,東林黨不僅沒有多加錢糧,反而到處剋扣、截留,致使前線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士兵飢寒交迫,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大降低。明軍的節節敗退、內憂外患,東林黨是要負一定職責的

但明朝的滅亡,主要還是在於皇帝,在於封建專制制度。

明朝的亡國,崇禎應負主要職責

崇禎死前說“君非亡國之君, 諸臣皆亡國之臣”,但我卻想說:“崇禎,不能怪於別人,你應該對亡國負主要責任”!

  • 崇禎無辜殺害大將袁崇煥,致使明朝自毀長城

寧遠之戰中,袁崇煥將軍一人固守孤城,至始至終矢志不渝,發動城內所有能動員的力量,眾志成城,抵抗外敵,致使努爾哈赤多次進攻寧遠未遂,遲遲沒能拿下,後來還被紅衣大炮所傷,憂憤而死。寧遠之捷,給滿清入關造成了重大打擊,制止了滿清入主中原的腳步!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上皇位,繼續進行著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然而袁崇煥就如邊疆的一塊磐石,始終屹立不倒。皇太極在寧錦之戰中,大敗而歸,拿袁崇煥絲毫沒有辦法。只要袁還駐在東北邊境,清朝想要推翻大明王朝,那是非常的困難。

皇太極見“硬”的不行,便想了一條妙計。故意捉了兩名太監,讓他們偷聽自己的談話, 說袁崇煥和自己有密約, 將要投降清朝,然後再把這兩名太監放回去報信,告知崇禎帝。皇太極的這條“反間計”,使身在中原的崇禎居然信以為真,在身邊宦官的鼓搗之下,下令袁崇煥火速回京,回京之後,崇禎以“袁崇煥咐託不效, 專恃欺隱, 以市米則資盜, 以謀款則斬帥, 縱敵長驅, 頓兵不戰, 及至城下, 援兵四集, 盡行遣散, 又潛攜喇嘛, 堅請入城”,九項罪名,處於袁崇煥於碟刑。

(皇太極劇照)

一代名將袁崇煥沒能戰死沙場,卻“意外”地死在了自己人手裡。袁崇煥被碟刑之後,明朝再也難找出一位如此優秀、忠義的將領,去對抗皇太極的清軍,袁崇煥在東北重鎮建立起固若金湯的防線,由此而逐漸崩潰。這正是崇禎自食其果的結局,崇禎親手毀掉了明朝最後的,也是最為堅固的長城, 在後來的十幾年中,明朝對後金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不僅嚴重消耗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而且也為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伏筆!

  • 崇禎未能攘外必先安內,放棄了和談機遇,他不懂得妥協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明朝末年,對外: 不僅要面臨滿清的騷擾; 對內,更是要面對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內憂外患,導致這個本身就不景氣的國家,更加難以支撐。不過歷史還是給了崇禎一次機會的!

(崇禎皇帝)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通過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向崇禎提出“和議”的條件,但崇禎的態度是一直搖擺不定,最終聽信了宦官、朝臣的鼓搗,把陳新甲比作是秦檜,竄通賣國,理當問斬,崇禎親下諭旨,斬決了陳新甲。陳新甲的死,讓明朝再也沒有了議和的機會。

其實崇禎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如果他能給後金優待,互通市場,以此來緩和雙方矛盾,一旦東北的戰場暫時穩定,明朝就可以騰出手來,全力的去鎮壓農民軍,同時提拔清官,打擊閹黨,整頓吏治,嚴懲腐敗,發展經濟。待西北亂平之後,吏治清明,國力恢復,即可集中兵力與後金決一死戰,以雪當年城下之恥。

然而崇禎並沒有這麼做,他以正統自居,不肯放低身位與後金和談,至此外患非但沒有解決,內憂更是此起彼伏。此時的崇禎在歷史的抉擇時刻,他沒得懂得其實有時候,妥協也是一種智慧,一種進步!

然而明朝滅亡也不是轟然坍塌,頃刻之間崩盤的,也不是由單獨的一種原因造成的。除了崇禎的決策失誤,晚明時期,財政困難、宦官干政、吏治腐敗、饑荒嚴重、農民起義等等,都以明朝的滅亡脫不了關係。

(崇禎煤山自縊圖)

但他們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皇帝是最終的“掌舵人”,他的好與壞、有才或無才、有能或無能、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關係著國家的生存與滅亡。明朝的滅亡,或者說古代封建王朝的滅亡,根本原因就在於封建君主專制,專制下的君王決定著國家的一切!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

夏燮.《明通鑑.卷八一.》

張廷玉等《明史莊烈帝本紀》

餘同元.《崇禎》


文史議春秋


1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明光宗

朱常洛即位才滿一個月就一命嗚呼,留下一個疑竇叢生的“紅丸案”,一個沉迷於木匠活兒的少年儲君朱由校,以及一個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

黎明破曉,群臣火速入宮。

當以東林黨為首的大臣們趕到乾清宮外時,守門的太監卻手持刀棍強行阻攔。

從中作梗的人,是深受朱常洛寵愛的李選侍

明朝後宮中一共九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才人、選侍、淑女。

選侍在宮鬥劇裡連龍套都算不上,但由於朱常洛即位後沒有冊封皇后,李選侍作為朱由校的養母,一同居住在乾清宮中,她有意在朱常洛死後挾持新君,干涉朝政。

大臣們在宮門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唯有兵科都給事中

楊漣忍無可忍,上前呵斥:“奴才!皇上召我等入宮,爾等卻擋在門口,是何居心!”

楊漣氣場強大,罵得太監們一愣一愣的,只好放眾臣入宮。

李選侍仍不願妥協,將朱由校藏在乾清宮暖閣中。

這時,與東林黨交好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跟李選侍說,皇儲必須面見朝臣才能即位,您這樣藏著也沒用啊。

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李選侍就把朱由校交給王安,可看到他領著朱由校急匆匆地往外跑的樣子,她就知道上當了,立刻命身邊的太監去把太子追回來。

然而,為時已晚,眾臣先迎朱由校至文華殿冊立為太子,之後要求賴在乾清宮的李選侍移宮,以便新君即位。

為了打倒李選侍,眾臣上疏,各顯神通。東林黨人左光斗

的批評尤為尖銳:“武氏之禍,再現於今,將來有不忍言者!”這是說李選侍要勾引朱由校,以達到當皇后的目的。

幾番交鋒之後,李選侍知道自己確實不是那幫文臣的對手,只好放棄抵抗,黯然離開乾清宮,徒步走到專供妃嬪養老的噦鸞宮。

九月初六,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次年改年號為天啟。

2

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外廷,在以王安為首的司禮監協助下,成功輔佐天啟帝即位,明朝又恢復到萬曆初年張居正輔政時“宮府一體”的局面。

一時“東林勢盛,眾正盈朝”,東林黨人似乎就要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

東林黨肇始於萬曆年間,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

他們以清流自命,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大多出自社會中的“中等階級”,處於豪強地主與下層民眾之間。

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在東林書院撰寫的一幅對聯,反映其高尚的志節,一直流傳至今: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然而,自明末至今,東林黨譭譽參半,甚至有明亡於黨爭一說。

其實,東林黨議涉及很多問題,他們也曾提出過一些先進的主張。

一是注重“公論”。

東林黨不贊成君主獨斷專權,而是希望以“天下之公論”作為君主制的施政基礎。

在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一事中,東林黨極力要求萬曆儘早立朱常洛為太子,就是因為這關乎到皇帝是否遵守規則和迎合輿論。

當時,萬曆寵愛鄭貴妃,本想廢長立幼,立她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結果實在拗不過大臣們,才立朱常洛為太子。

顧允成指出:“以私而掩公,以一己而掩天下,亦已偏矣。”在東林黨眼中,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因此,皇帝的所做作為不能拂逆民意。

二是關心民間疾苦。

萬曆年間,宮中派遣到各地礦監稅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

如此行為就不符合“公論”,東林黨看不下去了。數十名官員對礦監稅使提出抗議,李三才上疏譴責:

“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皇上愛萬世,人亦戀妻帑。奈何皇上欲黃金高於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粃升斗之儲?皇上欲為子孫千萬年,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之安?”

東林黨反對礦監稅使,並非只是打打嘴炮,而是付諸行動。他們大多為官清廉,“持名檢,勵風節,嚴氣正性,侃侃立朝”,被譽為“清節姱修”

在湖廣,武昌兵備僉事馮應京因反對稅監陳奉殘害百姓,惹怒上級,被逮捕入獄,當地上萬名百姓紛紛為之鳴不平。

在江南,東林黨人錢一本高攀龍等創立同善會,以救助貧苦為主要目的,使“寒者得衣,飢者得食,病者得藥”,主要經費來自於會員的捐款。這種慈善組織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

同善會不僅救濟窮苦,還教化民眾,勸人為善,比如對“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以及年力強壯遊手遊食”之人,該會都不予幫助。

東林人士一心想重振明朝後期衰敗的道德風氣,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他們始終不忘經世之志。

可是在很多人看來,東林黨中也不乏小人,與其對立的齊、楚、浙黨等對立陣營並無不同,兩派之間的爭鬥對國事毫無幫助。

魯迅先生評價這番看似公允的言論為“瑜中求瑕,屎裡覓道”,他又說:“苟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3

正當東林黨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時,天啟一朝卻成為他們的噩夢。

一個由掌握大權的太監和齊楚浙黨組成的政治聯合在天啟即位後,逐漸掌握了權柄,即所謂閹黨,其領袖是魏忠賢

魏忠賢原是一個市井無賴。萬曆十七年(1589年),因為一次賭博,魏忠賢連褲子輸光了,一怒之下自行閹割,入宮當太監,真有志氣。

後世為了貶低魏忠賢,常說他目不識丁。

事實上,魏忠賢也不是文盲。他入宮時30歲左右,雖然老大不小了,可也在宮中專門的宦官教育機構——內書堂學習過,其老師還是進士出身。

內書堂實行強制性學習,“凡背書不過、寫字不堪或損汙書仿,犯規有罪者”,或責打,或罰跪,絕對不像現在某些高校一樣,可以渾渾噩噩混張文憑。

因此,魏忠賢好歹也是正兒八經大明宦官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

他讀過啥書不好說,《水滸傳》肯定是讀過的。後來,閹黨打壓東林黨,為了讓魏忠賢熟悉東林黨,作了一本《點將錄》,將東林黨人仿照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列為名單。

入宮十幾年,魏忠賢一直在底層太監的行列,直到通過賄賂,做了朱由校生母的伙食管理員(典膳),成了朱由校的心腹。

魏忠賢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朱由校會將帝國的權力交給他。

升職加薪後,魏忠賢勾搭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結為對食(太監與宮人結成相好)。

朱由校自小由客氏帶大,一直到16歲,還和她住一起,形影不離,感情深厚。即位後,乳母不得繼續居住在宮中。結果客氏才離開兩天,朱由校竟然“思念流涕,至日旰不食”,只好不顧群臣反對又把她接了回來。

有客氏相助,魏忠賢進一步取得朱由校的信任。

朱由校自小失去母親,又沒有儲君階段東宮師保的教育,乳母、太監、宮女就是他最親近的人。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人,愣是把天子慣成了山村野孩子,也導致他親宦官而遠大臣。

朱由校即位後,魏忠賢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隨後又將東林黨的盟友王安驅逐出宮。

相比繁重的政務,朱由校更喜歡宅在宮裡做木工,掌握批紅大權的魏忠賢從此一手遮天。

▲魏忠賢。【劇照】

昏庸的朱由校將大權交給魏忠賢,在聖旨中,口口聲聲“朕與廠臣(東廠總督)”如何如何,朝中大事全都靠魏忠賢“幹國精忠”,“一腔忠臣”。

善於鑽營的官僚們早已看出,魏忠賢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與東林黨對立多年的齊楚浙黨等紛紛前來投靠,蠅營蟻聚,形成閹黨,“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

其中,“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孫”之輩臭名遠播,朝野上下只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上。

東林黨在佔得先機的情況下頓失依靠,從此屢遭排擠,東林黨人中的一些小人甚至也轉而投靠閹黨。

4

魏忠賢得勢後,舉國上下掀起一場瘋狂的個人崇拜,滿朝文武對一個閹人歌功頌德,成為晚明一出荒誕劇。

魏忠賢的黨羽們為了投其所好,為他創造了各種“無上名號”。

閹黨五虎之首的兵部尚書崔呈秀,稱魏忠賢為“殿爺”,將其當作王侯尊崇。薊州巡撫劉詔不甘落後,稱魏忠賢為“老祖爺”,還送去金盃玉器討好,他聽說兵備副使耿如杞見了魏忠賢的雕像只作長揖而不拜,立馬對其進行參奏。

這樣的稱呼似乎還不能滿足魏忠賢的權力慾望,於是閹黨又高呼“千歲”、“九千歲”,乃至“九千九百歲爺爺”這樣的雷人稱號,距離皇帝的萬歲僅一步之遙。

此外,位高權重的魏忠賢膝下“兒孫滿堂”,朝中重臣為了巴結他,聲稱將其視同親父。

崔呈秀拜倒在魏忠賢腳下,以乾兒子自居。內閣首輔顧秉謙,想效仿崔呈秀,又怕魏忠賢不收,就厚顏無恥地對魏忠賢說,您若是不肯收我這個老頭做義子,可否請您收我兒子做孫子呢。

為表忠心,閹黨眾臣甚至還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生祠,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上疏為魏忠賢歌功頌德,說大明“途歌巷舞”,“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釐革”,都是魏忠賢的功勞,不為他建祠天理難容。

閹黨似乎早已習慣將功勞算在魏忠賢身上,譬如紫禁城三大殿的修繕,與魏忠賢毫不相干,他也不是學土木工程的,可大工完成之後,朝廷上下一致歸功於魏忠賢。

遼東戰事不歸東廠總督指揮,魏忠賢也不懂兵法,可是所有捷報都記在他頭上。天啟六年的寧遠大捷,袁崇煥率軍取得明朝十餘年來難得的一次大勝,魏忠賢卻獨居功勞簿之首,還唆使言官排擠袁崇煥。

潘汝楨的奏疏得到朝廷中肯後,各地競相效仿,為魏忠賢建造生詞。當時,全國最氣派的新建築就是魏忠賢的生祠,那建設力度也許可比申辦奧運會和世界盃。

薊遼總督閻鳴泰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一口氣建了七座生祠,花數十萬兩白銀。這錢自然不是出自閻鳴泰的腰包,而是從軍費中開支。

還有人將生祠建到了皇帝祖墳邊上,如孝陵衛指揮李之才建生祠於孝陵前,河道總督薛茂相建生祠於鳳陽皇陵旁。

國子監生陸萬齡沒錢建生祠,但他畢竟是做學問的,便別出心裁地向朝廷提出,以魏忠賢配祀孔子,以魏忠賢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國子監西側建魏忠賢生祠。

他盛讚魏忠賢,除東林黨猶如孔子之誅少正卯(春秋時魯國大夫),編《三朝要典》猶如孔子寫《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

對魏忠賢大肆吹捧的官吏們未嘗不知他原先只是一個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的流氓,可是在權力的面前,小人們寡廉鮮恥,卑躬屈膝,他們的名字將和魏忠賢一起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閹黨不僅讓朝堂烏煙瘴氣,還將從古自今一直存在的官場潛規則放到了檯面上。後世史書皆唾罵閹黨,對反抗閹黨的東林人士大書特書,固然大義凜然,但閹黨的風氣其實從未消失。

5

閹黨的所作所為讓東林黨的士大夫們十分憤慨。儘管東林黨中良莠不齊,也有不少敗類,但大多數人還是堅守住了底線。

曾在扶持朱由校即位時挺身而出的楊漣不畏強權,上疏陳述魏忠賢二十四條該殺之罪,包括干預朝政、殘害忠良、逼死妃嬪等。

可是,楊漣寫完奏疏,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將其送到皇帝手上。皇帝整天不上朝,在加班做木工活,也不看文件。不出楊漣所料,這份奏疏果然落入閹黨手裡。

魏忠賢讀完之後,決心對東林黨實施報復。

天啟五年

(1625年)六月,楊漣與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被閹黨誣陷收受賄賂二萬兩白銀,行賄者為遼東經略熊廷弼。

這六名東林黨人被打入詔獄。詔獄由錦衣衛北鎮撫司主管,只對皇帝負責,可以不通過任何司法程序,隨意抓人,嚴刑拷打。如今皇帝不管事,那就是對魏忠賢負責。

楊漣等六人被捕入獄,遭到錦衣衛鎮撫司提督許顯純的酷刑折磨。短短几日後,六人都被打得血肉模糊,可依舊寧死不屈。

許顯純一定要讓他們交出贓款,可他們為官清廉,根本湊不齊“贓款”。楊漣的老母親和兒子為了救他,甚至賣掉房子,向鄉親們請求捐款,可還是湊不齊閹黨誣衊其收受的贓款數額。

魏忠賢沒有耐心等待,命許顯純將六人趕盡殺絕。一夜,許顯純趁楊漣昏睡時,將裝滿沙土的麻袋壓在他的胸口,想活活悶死他,沒想到楊漣竟活到了第二天早上,推開麻袋就起來了。

▲楊漣入獄。【劇照】

氣急敗壞的許顯純看楊漣沒死,便命人用銅錘將他的肋骨砸斷,可楊漣還是沒死,又將兩枚鐵釘釘入其雙耳,楊漣昏了過去,可到晚上又堅強地爬起來。

憤怒的許顯純看楊漣還活著,用一枚鐵釘狠狠地釘入他的頭頂,這一回,沒有再發生奇蹟,楊漣永遠地閉上眼睛。

四天後,錦衣衛通知其親友來認領屍體,由於正逢盛夏,楊漣的屍體已經腐爛生蛆。

據說,楊漣被害之前,曾對其兒子說:“往後萬莫再讀書,當以我為戒。”一句話,看似平淡,內心悲苦,不可名狀。

劣幣驅逐良幣,古往今來,屢見不鮮,唯有無奈。他一個科舉入仕的文人,被一個宦官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半文盲害得家破人亡,最後只能殺身成仁,堅守信仰。

為揭露案件真相,楊漣曾在獄中寫下血書,藏於牢房的角落。

一名獄卒在收拾牢房時發現這封血書,本打算交上去領賞,轉念一想,還是留了下來。他的妻子知道後嚇壞了,可獄卒卻堅持說:“我要留著,將來用它來贖我的罪過。”

6

一同入獄的左都御史左光斗同樣慘遭酷刑,被施以炮烙之刑的他,幾乎體無完膚。

他的學生史可法得知老師蒙冤,每天守在監獄門外,心急如焚。有一天,史可法終於找到機會,花了五十兩銀子買通獄卒,裝扮成清潔工潛入監獄。

一見到左光斗,史可法頓時一陣心酸、失聲痛哭,他看到老師左膝以下的筋骨全被打爛,炮烙讓其雙眼失明,只能倚坐在牆根,身體猶如焦炭一般。

左光斗聽到史可法的聲音,大罵:“蠢貨!這是你能來的地方嗎?國家都爛成這樣了,我也是將死之人了,你竟然不顧生命危險來看我,根本是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還不快走!”(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史可法的淚水止不住往下流,只好跪在地上,默默與恩師告別。他始終不忘老師的教誨,二十年後,史可法站在揚州城頭,誓死抵抗,不降清廷,直至城陷,慷慨就義。

被捕的六名東林黨人有五人先後被許顯純所害,只剩下顧大章。許顯純擔心六人都死在獄中難以服眾,就將顧大章提交刑部定罪。

刑部會審時,顧大章當眾揭露閹黨命人嚴刑拷打、殺害忠良的內幕,可是在閹黨的操縱下,還是判決其斬首。

顧大章深知無法翻案,在獄中飲毒藥自盡,沒死成,於是再上吊自殺。

此案過後,閹黨對東林黨人大肆迫害。

第二年,閹黨誣陷東林黨人黃尊素、周順昌等七人貪汙受賄,將他們逮捕入獄,史稱東林七君子案。

黃尊素17歲的兒子黃宗羲為救父親,四處奔走。然而,黃尊素還是在當年六月被殺,臨死前他在獄中賦詩一首,長嘆:“正氣長留海嶽愁,浩然一往復何求?”

在恐怖氣氛的籠罩下,東林黨人高攀龍在絕望之際,來到東林書院,心懷悲憤寫下《過東林廢院》詩十首。其中最後一首雲:

蕞爾東林萬古心,道南祠畔白雲深。

縱令伐盡林間木,一片平蕪也號林。

高攀龍以木喻人,堅信有氣節的士大夫是砍伐不盡的。寫下此詩不久後,高攀龍被閹黨追捕,憤而投水自盡。

7

閹黨的好日子,在天啟七年(1627年)朱由校病死後戛然而止。

由於朱由校沒有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檢接過皇位,改年號為崇禎。

朱由檢沒什麼不良愛好,也不願當傀儡,上臺後沒不久就勒令魏忠賢退休,到鳳陽看管皇陵。

這時,官員們敏銳地察覺到宮中動向,一些閹黨的小嘍囉也迅速脫離組織。揭發魏忠賢罪狀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飛進京城。

魏忠賢逃過一死,發配鳳陽。一路隨從護送,車馬相隨,四十多輛大車滿載金銀財寶,途徑阜城縣南關,在旅店中過夜。

此時,魏忠賢已得到密報,朱由檢要置他於死地,於是坐在房中長吁短嘆,坐立不安。相傳,那天半夜,一個京師來的書生在隔壁房間高唱一曲《掛枝兒》,譏諷其昔日權勢和如今慘狀。

不堪受辱的魏忠賢懸樑自盡,四十車財寶也讓隨從和百姓一搶而空。

這時,那個藏著楊漣血書的獄卒,將血書拿出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我一生為人仁義,卻死在詔獄之中,這不能說沒有死得其所,面對上天,我沒有遺憾,面對世人,我沒有怨恨。在血書的最後他寫道: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與我何有哉!”

楊漣等東林義士讓我們看到一種難能可貴的獻身精神,值得後世同情,正如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總結的12個字:“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

可是,此時明朝將要面對的,卻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無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已救不了大明。


最愛歷史


這個鍋不能由東林黨自己背。明之亡,是在於國家的所有的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結果。首先做為統治者項端的皇族和勳貴大量佔用國家財政收入,瘋狂兼併土地,魚肉地方百姓,所犯之罪是罄竹難書

武將集團更是一團亂麻,衛所制度荒廢,中上層武將只知侵佔衛所田畝,奴役衛所軍士,吃空額,喝兵血。邊關武將走私物資,倒賣情報,致使邊防空虛。高層武將豢養家丁,行軍閥之事。

最說到文人集團,明中以後就黨爭不斷,不問派別不問對錯,貪汙腐化,氣節全無!闖來降闖,滿來降滿!

而東林黨只是他們當中的一股勢力。是各方勢力的集體合力致使明朝滅亡!


不形不形東北第三


明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東林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也不能將明朝的滅亡全部罪責加在東林黨身上。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這40年的時間裡面,東林黨加劇了明朝從滅亡,他們的主要問題有加劇黨爭,影響朝廷賦稅,弱化中央集權,進一步將明朝推向深淵。

東林黨是一幫書生,但是他的最熱衷黨爭,在萬曆時期起,他們就利用黨爭排除異己,於是形成了東林黨與楚黨、齊黨、宣黨、浙黨的鬥爭,這種鬥爭直接延伸到萬曆皇帝的繼承人身上。後倆又利用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逐步掌控朝政。

到天啟皇帝的時候,天啟帝為了打壓東林黨,開始重要魏忠賢,於是以魏忠賢為首,包含齊黨、楚黨、浙黨等形成了反東林黨,兩派相互爭鬥,但是由於魏忠賢背後還有天啟帝的支持,所以使得朝廷的政令還有通達的時刻。天啟皇帝去世之後,崇禎想依靠東林黨,但是最後崇禎發現,這幫傢伙只會黨爭,其它的就是戴高帽子,其它別無所長。

東林黨為了保證江浙一點的地主利益,不顧國家空虛的情況,制止國家增收商業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這也是東林黨自私自利的一種反應,為大明朝的滅亡奠定了伏筆。

就黨爭和阻撓稅負的兩條罪責,東林黨對明朝的滅亡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明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的小冰川時期,當時天氣寒冷,農村收入減產,生活困難,到處是流離失所,這是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

明朝統治下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裡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這種結果與明朝中期以來的官員貪汙腐化有關,如嚴嵩的斂財和徐階的佔地。而各級官員的貪腐,也加劇的了農民的不滿,這些不是東林黨所能左右的事情。

即使沒有東林黨的存在,明朝晚年的貪腐情況也不會有好轉,而農民起義還是會發生,所謂的東林黨只不過是掛了一個名頭,他實質上還是貪汙腐敗的官員,還是自私自利的官員,有他們的存在的,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總體而言,明朝的滅亡東林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他們出現與否,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在貪汙腐敗的朝堂之上,滅亡的沙漏已經開始。


帝國烽火


明朝滅亡到底是不是東林黨造成的?劍風就來給大夥兒捋一捋

我們都知道歷史問題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用是與非,黑與白來陳述。歷史雖然是一面鏡子,但同時也是一位被人任意梳妝打扮的小姑娘。因此探究歷史的真實痕跡,我們必須用歷史的邏輯思維來分析。

東林黨

晚明時期,江南一帶 的官僚、士紳、文人等,逐步形成了帶有一定政治理念,反對宦官專權,和主張開放言路的集團,由於他們很多人都在東林書院講過學,所以又稱他們為東林黨人。

初期東林黨也還是屬於較為進步集團,開始也的確是這樣。東林黨最初是以楊漣為首的較為正直的文人為主,有正氣、敢拼命,以文死諫。後來逐漸的官僚化,利益化,最後成為了江南士紳財閥的代言人。東林黨人把控輿論話語權,拼命為地主士紳巨賈謀利,在皇室面前高唱讚歌以清流自居。他們在那個時代與宦官集團在朝堂上角力、較量,兩者處於某種微妙的平衡之中。

不一樣的魏忠賢

天啟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逐漸勢大,老魏利用東林黨與楚黨、浙黨之間的內部矛盾,離間挑撥他們互相攻擊,削弱對方,並且趁機罷免了一大批腐朽無能帶有東林背景的官員。在一定程度上肅清了一些吏治,東林黨在那個時期處於被動守勢,政治上被魏忠賢整的很慘。

據諸多史料證明,魏忠賢這個人貪婪無恥,打擊異己,道德上臭名遠播?不過卻在關係朝廷安危的事上處理的比較妥當。如魏忠賢打壓江南財閥榨取他們的財富,用於彌補朝廷在政治上的巨大財政虧空。

魏忠賢還推出了工商稅,組建了以太監為班子的徵稅司(主要徵收礦稅、茶稅、鹽說等眾多項目稅收,徵收對像以大商人為主),從而保證東南的賦稅能夠較為有效地進入朝廷國庫。託“閹黨”的福,朝廷對於百姓的稅賦還不算太重,日子相對還算過得去,社會還較為安定!

魏忠賢在對待遼東後金女真作亂方面頗有建樹。他大膽啟用了很多無背景的賢良人材。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等一大批名將就是在老魏的提攜下,才能夠在平遼作戰中歷史留名,讓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對著錦州防線哀嘆不已,並最終死在了袁崇煥的利炮之下!

東林集團對魏忠賢等人的憎恨與日俱增。1627年崇禎皇帝成為明朝的掌舵者,剛開始還算相對平衡。後來魏忠賢等人遭遇清算,明朝以往平衡的政治被打破了。

崇禎的困境

魏忠賢一倒臺,東林黨集團重新得勢,他們利崇禎年少不知朝局的深淺,慫恿崇禎皇帝取消大部分的工商稅。這下可就要了大命了!那時正是明朝的多事之秋,國家的各項開支都很巨大。工商稅一廢除,商人開心了,明朝的財政隨即陷入了枯竭期。

國家需要錢啊,咋辦?收稅唄,收誰的誰?富商巨賈和大士紳只是象徵性的交了少部分稅,到後期崇禎甚致連這象徵性的稅都收不上來。大部分的稅又只能落到了百姓頭上,百姓愈發貧困,苦不堪言。屋漏偏逢連夜雨,小冰河時代的到來,使氣候反常,洪澇大旱頻發,饑民遍地,餓殍千里,百姓己處於絕境當中。崇禎向江南大戶們增收稅餉,無奈這些東林黨人百般抵制,盡力拖延。崇禎悔不當初,不該聽信東林黨人的讒言殺了魏忠賢!

朝廷財政枯竭無以為繼,崇禎只能折東牆補西牆,即使這樣也毫無作用。遼東前線吃緊,軍餉越欠越多,明軍屢戰屢敗。不僅如此,整個明朝天災不斷,人禍不絕,百姓食不裹腹,饑民遍地,流離失所,民變四起。崇禎曾有南遷的想法,但是被這幫東林的清流們以各種方式給堵了回去。崇禎末年,局勢不斷地惡化,首輔換了一個又一個。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崇禎皇帝厭惡透了朝堂上這幫偽君子,但卻為此毫無辦法。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城。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一棵歪脖子樹下上吊自縊,明亡!

結束語

歷史就是這樣的弔詭,被釘入歷史恥辱柱遺臭萬年的大奸人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用自己“禍國殃民”的“卑鄙”手段讓疾重難返的明朝得以緩過一口氣來,讓局勢得以朝著好的方向邁進,讓百姓不致於因征斂無度而積貧積苦。

而自詡為正人君子的東明黨人卻讓朝廷內外交困,國家分崩離析,讓百姓餓殍遍地,流離失所,民變四起,最後斷送掉了整個大明王朝!

到底是誰葬送了明朝?相信終有一天,歷史會有最公正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