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林黨到底是好還是壞?

老虎挨芬


前期還算清明,與閹黨相互制衡。魏忠賢死後,他們就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壞得很。

1.代表士大夫、地主、富商利益,不顧農民死活,提高農民賦稅,直接導致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爆發,明朝滅亡。

2.極度自私、無愛國情懷、無氣節。面對各地農民起義,崇禎希望他們捐款,不捐;希望他們提遷都,不提;崇禎吊死煤山,他們比誰跑得快;清軍入關,他們各種跪舔!


木木大神0111


崇禎沒當皇帝前就是東林黨教育出來的,他的皇后周氏和太子的老師都是東林黨人。一上臺就殺掉魏忠賢,幹掉閹黨(閹黨是被東林黨打壓的齊楚浙宣昆等黨組合而成的),遂了東林黨多年的心願。接著廢除東林清君子口中作惡多端的東廠錦衣衛(這些都是跟著魏公公迫害過東林黨人的),這些都沒問題,因為自身的立場決定的。

只是我們要分析東林黨是不是真的國之干城,清廉奉公,道德典範。因為東林黨是學院派,簡單說就是政治明星培訓學校,真的靠學會八股文就能產生有那麼多又清廉(工資低)又能幹(能力強)還能任事(能做出業績)的人嗎?如果真那麼理想化,也就太不真實了。還有東林學員可都不是孤兒,背後的家族也不單純,就算自己不清白,但他們的背後盤根錯節的家族呢?

首先是稅收問題,鹽礦茶綢等稅(在過去也是北方財政的一大來源),這是赤裸裸的利益交鋒,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私仇,都是利益矛盾,這個矛盾也是魏閹和東林黨的矛盾,也被崇禎廢除了,大快東林黨人心。

二是調不動兵,武官地位大大低於文官,兵權利低下,士氣不振。兵部在文官手裡,相當於在東林黨人手裡。不是說文官裡沒有將才帥才,但比較少,總不能都靠撞大運。但往往文官在軍隊裡位高權重,指點千軍萬馬,加上喜歡搞道德理念來要求士兵,一開始武官不一定會服氣。不可避免就會出現殺武將立威了,如袁崇煥殺毛文龍,孫傳庭殺賀人龍等等。加之文官領兵也是內訌不斷,四處推卸責任,文人找理由和潑髒水的能力天下一絕。這種情況下打仗也就是如同唱戲的鬧舞臺。

三是西北災荒,國家內憂外患開支在增加,商稅工稅減免了,只能在種地的百姓頭上加稅,特別是鬧災的西北(因為西北地區官場上沒話語權)。所以才有消減底層公務員,李自成失業了;所以才有饑荒無法救濟,三邊的收稅才會造成北方嚴重的後果。

四是徵兵問題,以前軍中的老辦法是從礦徒中從頭重新選拔訓練士兵,而不是隻從農民和軍戶中。山東投靠滿清的那些將領、毛文龍被殺後投靠的那些很多都是礦徒出身。但這點是得罪了東林黨背後的資本集團的,所以極力反對,崇禎皇帝也是從善如流廢除了。

其他很多問題不一一細說了,說這些問題就能證明東林黨並不是國之干城。

再來看看東林黨的清廉奉公,這點不用說也知道東林官員身上的清廉二字基本是靠上東林書院演員培訓班學習的結果。

奉公二字基本是體現在如何搗糨糊,然後爭立國本。爭國本爭從龍之功,這是東林黨人最核心宗旨所在。萬曆三大案基本中心就是爭國本,押寶未來皇帝泰昌,泰昌暴亡,又爭立天啟,天啟前三年對東林黨也是感恩戴德的,天啟後又爭立崇禎,眼看崇禎後期不好糊弄了,又把心思打在李自成身上,還有些投資在後金身上。反正就是皇帝輪流坐,百官由我手。從龍之功,布衣卿相,這就是東林黨奉公的本質,什麼國情民生都是狗屁。

道德典範東林黨的祖師洞悉先機,見萬曆想批倒張居正就煽動輿情大罵張居正,張居正恢復名譽了又以張某人門人自居。所謂東林六君子參與爭國本用力過猛的時候被魏公公辦理了,東林黨人馬上斷臂,說是楊左個人行為,待輿論有戲後又極力爭功。這群上至閣老下至言官甚至東林學員都比任何人懂得養望,煽動輿論。自己可以花天酒地包養秦淮八豔,天天喝酒嫖妓,卻可以大罵皇帝酒色財氣。只要一點利益,投降變節輕輕鬆鬆。民族沒界限,投降闖王滿清對於他們來講就是四個字,天下大勢。

這就是明末東林黨,本來應該是個歷史長河中普通的官員朋黨,卻意外的產生了大量信徒,因為煽動能力太強悍加之用力過猛,讓人們誤以為他們就是釋迦摩尼默罕默德的合體,是來挽救天下蒼生的。非要把明亡所有責任推在東林黨身上也不客觀,但這個從頭到尾都在沽名釣譽的團伙卻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堪比宗教,也是足夠後人反思的。


海洋說歷史


對於東林黨人的評價,有兩種觀點:一派認為東林黨和齊、楚、浙及閹黨一樣,“都是從派性出發爭奪權勢而已”;另一派則認為東林黨“不務空談, 主張躬行實踐, 不是為講學而講學, 而是要過問政治, 以達到經世致用”。

  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然而,東林黨人初心雖好,最終卻還是捲入他們極力反對的黨爭中,並最終因此慘敗在閹黨手下,這對於他們而言,不啻為一個極大的諷刺。

  東林黨倡導經世致用,道德濟世,但他們經世的具體內容, 主要體現在“清議論政”和“生民關懷”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活動的內容、過程及其後果,也不難看出東林道德經世的可操作性是何等缺乏。更重要的是,東林黨人對於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藍圖也並未真正推行,相反,他們當政期間忙於黨政,扶植同黨,對宿敵齊楚浙党進行殘酷打擊,欲將其一網打盡。雖然這是時勢所迫,是權力鬥爭的必要手段,但東林黨的腐化卻也是明顯存在的。由此看來,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縱使他們在黨爭中擊敗閹黨,也只不過迎來新一輪的黨間、黨內派系爭鬥罷了。無論如何,他們平息黨爭,拯救時弊的目標是無法達成的。

  我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非此即彼”的認知模式和“善惡兩分”的絕對化政治思維定勢導致他們的行為趨於極端且不識變通,將大批正直的中間派官員逼入“反東林”派系中。謝國楨先生曾感慨:“我們最可惜的是東林的壁壘森嚴,黨見太深, 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 都斥為異黨。”

  二、對於現實問題的錯誤判斷和濟世手段的不切實際。明末社會積弊甚多,王朝可謂危如累卵,東林黨對於最根本的國庫虛弱,經濟危機卻視而不見,他們意圖用道德手段代替技術手段,殊不知,這種方法對於解決現實問題並無多大幫助。相反,嚴厲的道德批判反而加劇了黨爭。

  三、士本身的侷限性。士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越感使他們自傲,孤僻,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之上,導致他們在現實中的孤立(這一點在與閹黨的鬥爭中尤為明顯)。同時,東林黨人中多有迂腐和呆板者,缺乏審時度勢處理複雜政治事務的靈活機變,難以在紛亂時局中有所作為。

  四、複雜、嚴峻的社會形勢使他們忙於權力鬥爭,黨同伐異,根本沒有精力實行救國之策。


我是小平凡君


東林黨是公元1640年(明萬曆三十二年),由時任吏部郎中顧憲成為主,以東林書院為講學基地,創立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

東林黨創立之時並不稱“黨”,是當時的政治反對派(主要是宦官集團)對該集團的蔑稱。

東林集團從創立直至與明朝滅亡時一起消失,共歷經約四十年。

東林黨成形初期,正值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針砭時弊,要求振興吏治、革除積弊、反對權貴枉法。這些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代表了當時歷史進步的方向。

隨著形勢的發展,以清流自詡的東林黨人難免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歷史怪圈,直接帶來了明朝末年的黨爭。在同時期,比較有名的朋黨有:以山東人為主的齊黨、以湖北人為主的楚黨、以安徽宣城人為主的宣黨、以江蘇崑山人為主的昆黨和以浙江人為主的浙黨。

明朝暮年的黨爭直接帶來了明政權行政效率低下,應對社會矛盾不力的嚴重後果,為明朝的滅亡造成了無法逃避的影響。

從歷史進化的角度來說,東林黨人士多半都是道德理想主義的殉道者,然而他們又滯留在理想主義之中難以自拔。其人格精神無疑值得讚揚,但其嚴格的門戶之見、以及書生意氣、紙上談兵,對明朝的社會治理實踐幾無建樹。同時挑起劇烈的晚明黨爭,是不值得稱道的。

其聲聲念念的名族理想,反而敲響了明帝國大廈將傾的喪鐘,可謂是“空談誤國”的典型教材。


陶蜀山翁


東林黨都是好人嗎?或者說東林黨都是壞人嗎?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一群人構成的一個集體裡要麼都是好人,要麼都是壞人,這很扯淡,況且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黑白分明。



東林黨這個群體,生活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最發達的地區,是明末江南士紳的政治代表。他們飽則思淫慾,吃飽了就胡思亂想、想個人自由、想擺脫封建禁錮、就不與皇帝貴族一條心、不肯老老實實做韭菜,風氣所及;雖然朦朧的提出否定君主制的見解,也沒有完成民主共和的建設,連理論都沒提出來,只是一個意識,發動群眾更是念頭都沒有。



若是在盛世,東林黨這群人或可以教化萬民,使文風昌盛。但是恰恰在明末亂世的環境中,東林這群人的思想理論多是書生空談,他們只顧理論不顧實際或者只謀一域不謀全局。而且在他們眼裡家族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為了家族或個人利益絲毫不顧及國家利益。因此他們很多政治建議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他們雖說要注重百姓的利益,可關心的還是自身利益。而且東林黨人思想過於迂腐,他們不能根據社會實際來應對實際情況,難以在時局中有所作為。最為重要的的是東林黨這群人缺乏治國才能,和今天社會上的大V公知很相似,空談誤國。當然這裡面也不乏一些治國能手,像楊漣、 孫承宗這種為國為民的“好人”,但是更多的東林黨是阮大鋮、房可壯、張鳳翔這種可以蓋棺論定的“壞人”。

總的來說,東林黨壞處大於好處。就明末亂世來講,閹黨的作用是大於東林黨的。雖然他們的個人能力比不上東林黨人的佼佼者,但是他們會變通,而且懂妥協,邊關大事也不會因為黨爭而派一個草包過去。東林黨,多是讀讀聖賢書,罵罵當權者,胸中有千言,卻無一實策!



衣服洗淨


崇禎沒當皇帝前就是東林黨教育出來的,他的皇后周氏和太子的老師都是東林黨人。一上臺就殺掉魏忠賢,幹掉閹黨(閹黨是被東林黨打壓的齊楚浙宣昆等黨組合而成的),遂了東林黨多年的心願。接著廢除東林清君子口中作惡多端的東廠錦衣衛(這些都是跟著魏公公迫害過東林黨人的),這些都沒問題,因為自身的立場決定的。只是我們要分析東林黨是不是真的國之干城,清廉奉公,道德典範。因為東林黨是學院派,簡單說就是政治明星培訓學校,真的靠學會八股文就能產生有那麼多又清廉(工資低)又能幹(能力強)還能任事(能做出業績)的人嗎?如果真那麼理想化,也就太不真實了。還有東林學員可都不是孤兒,背後的家族也不單純,就算自己不清白,但他們的背後盤根錯節的家族呢?首先是稅收問題,鹽礦茶綢等稅(在過去也是北方財政的一大來源),這是赤裸裸的利益交鋒,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私仇,都是利益矛盾,這個矛盾也是魏閹和東林黨的矛盾,也被崇禎廢除了,大快東林黨人心。二是調不動兵,武官地位大大低於文官,兵權利低下,士氣不振。兵部在文官手裡,相當於在東林黨人手裡。不是說文官裡沒有將才帥才,但比較少,總不能都靠撞大運。但往往文官在軍隊裡位高權重,指點千軍萬馬,加上喜歡搞道德理念來要求士兵,一開始武官不一定會服氣。不可避免就會出現殺武將立威了,如袁崇煥殺毛文龍,孫傳庭殺賀人龍等等。加之文官領兵也是內訌不斷,四處推卸責任,文人找理由和潑髒水的能力天下一絕。這種情況下打仗也就是如同唱戲的鬧舞臺。三是西北災荒,國家內憂外患開支在增加,商稅工稅減免了,只能在種地的百姓頭上加稅,特別是鬧災的西北(因為西北地區官場上沒話語權)。所以才有消減底層公務員,李自成失業了;所以才有饑荒無法救濟,三邊的收稅才會造成北方嚴重的後果。四是徵兵問題,以前軍中的老辦法是從礦徒中從頭重新選拔訓練士兵,而不是隻從農民和軍戶中。山東投靠滿清的那些將領、毛文龍被殺後投靠的那些很多都是礦徒出身。但這點是得罪了東林黨背後的資本集團的,所以極力反對,崇禎皇帝也是從善如流廢除了。其他很多問題不一一細說了,說這些問題就能證明東林黨並不是國之干城。再來看看東林黨的清廉奉公,這點不用說也知道東林官員身上的清廉二字基本是靠上東林書院演員培訓班學習的結果。奉公二字基本是體現在如何搗糨糊,然後爭立國本。爭國本爭從龍之功,這是東林黨人最核心宗旨所在。萬曆三大案基本中心就是爭國本,押寶未來皇帝泰昌,泰昌暴亡,又爭立天啟,天啟前三年對東林黨也是感恩戴德的,天啟後又爭立崇禎,眼看崇禎後期不好糊弄了,又把心思打在李自成身上,還有些投資在後金身上。反正就是皇帝輪流坐,百官由我手。從龍之功,布衣卿相,這就是東林黨奉公的本質,什麼國情民生都是狗屁。道德典範東林黨的祖師洞悉先機,見萬曆想批倒張居正就煽動輿情大罵張居正,張居正恢復名譽了又以張某人門人自居。所謂東林六君子參與爭國本用力過猛的時候被魏公公辦理了,東林黨人馬上斷臂,說是楊左個人行為,待輿論有戲後又極力爭功。這群上至閣老下至言官甚至東林學員都比任何人懂得養望,煽動輿論。自己可以花天酒地包養秦淮八豔,天天喝酒嫖妓,卻可以大罵皇帝酒色財氣。只要一點利益,投降變節輕輕鬆鬆。民族沒界限,投降闖王滿清對於他們來講就是四個字,天下大勢。這就是明末東林黨,本來應該是個歷史長河中普通的官員朋黨,卻意外的產生了大量信徒,因為煽動能力太強悍加之用力過猛,讓人們誤以為他們就是釋迦摩尼默罕默德的合體,是來挽救天下蒼生的。非要把明亡所有責任推在東林黨身上也不客觀,但這個從頭到尾都在沽名釣譽的團伙卻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堪比宗教,也是足夠後人反思的


wuhua11


評價歷史人物最需要避免的就是陷入臉譜化的歸類中。

東林黨人作為一個有政治訴求的團體,其主張必定有積極地一面,也有自私、不利於明王朝發展的一面。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

對東林黨人的評價歷史上歷來褒貶不一,正面來看:“從主觀上說,東林一方投入到黨爭之中,目的是要挽救朝廷的政治危機”,“如果說黨爭無補於時政,那麼東林黨只是無心之失,不應受到過多的責備。相反,諸邪黨以及閹黨他們處處與東林為敵,加重了朝政的紊亂,破壞了正常的統治秩序,使國政在非良好的狀態下運行,因此他們應負最主要的責任”。鄧澤森的文章稱:“有的論著在辨析東林黨著意政治改革時,持論似有失偏頗,認為‘他們的運動在體制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倒退了一大步',是從張居正‘所採取的立場的重大退卻'。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忽視了對上述兩次改革客觀條件差異性的認識”。東林黨人的活動正是一小部分知識分子,代表著‘社會良心'發起的政治自救運動。東林領袖在同封建統治集團裡邪惡勢力的較量中,遭到徹底毀滅,但是他們仍以基督式的悲壯殉難,給後人樹立起一座巍巍豐碑”,“他們為民請命的義舉和不畏強暴的抗爭精神,猶如點綴封建末世夜空裡的璀燦星辰。這是封建時代正直知識分子給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

從負面來說:“東林黨人在時局動盪之際,能夠以道自任,致力於社會道德文化秩序和政治法律秩序的重建,知行合一”,“其人格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讚揚,欽佩的;但是在現實的經驗操作過程中,東林黨壁壘森嚴的門戶之見,以及……意氣用事,挑起了晚明劇烈的黨爭,既給自身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也給國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綜合來看,東林黨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深陷儒家思想的泥潭,很多皇帝需要他們做的是受限於他們的道德準則無法去做,因此效果並不好,和閹黨之間的鬥爭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而山說


我個人認為東林黨是壞的,東林黨代表了當時地主大商人階級。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

東林黨黨爭嚴重,滿口道德仁義。為國為民很少。

東林讜,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不是一個正讜,這是一個朋讜。正讜是有自己的正治主張和正治理想的,但是朋讜不一樣,朋讜是利益集團,為了某些共同的利益聯合在一起,排斥異己,爭奪權力,朋讜成員之間的關係,用勾結最為恰當。




時時樂天天樂


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壞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好的一面:東林黨代表的是江南知識分子和地主工商的利益,在今天看來可以看作資本主義萌芽。東林黨的成員大部分是讀書人,自幼飽讀詩書,倡導廉潔奉公、廣開言路、振興吏治,是進步的理想主義份子

2.壞的一面:東林黨這一套放在太平盛世可以錦上添花,但這時的明朝已經內憂外患,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這時候明朝需要什麼什麼?

需要的是生存,而不是理想主義那一套。什麼樣的政府能維持生存?一定是強權政治。而東林黨恰恰相反,讀書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想法,整個明朝擰不到一塊去(當然崇禎的責任更大)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明朝滅亡


陸一說歷史


好的! 東林黨是明朝後期出現的以中下級官員、中下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的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的政治集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才有所抬頭。後來,東林黨的殘餘勢力一直與權臣鬥爭,一直持續到南明的滅亡,前後達4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