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閹黨和東林黨哪個更可惡?

我有我的領域


首先說到東林黨與宦官一般特指明末。不多說,個人意見魏忠賢不死,明朝能多挺一段。

那時候的文官集團已經腐朽到底,只顧個人利益,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就說海禁吧,國庫明明沒錢,開海禁絕對能迅速增加稅收,但是文官集團百般阻撓,為什麼,因為所有走私集團背後就是他們文官!說實話,哪怕沒有明末的小冰河時代,大明也苟延殘喘不了太久,國家已經被文官集團蛀空了。\r另外,土木堡之變要說沒有內奸我是不信,明英宗手握的是朱棣、仁宣之治留給他的強大帝國,出征有幾十萬人,就是幾十萬頭豬,瓦剌人殺也得好久。那時的明軍是長年跟蒙古人幹仗的,而且勝多輸少,不是沒有經驗沒有戰鬥力的老弱病殘,而且我記得有個文官當時在宣府好像,就是不去救援,要知道,那個君死臣辱的年代,一般人在皇帝被圍,是會不計後果增援,而且文官集團給人感覺是早知道英宗會被俘虜一樣,迅速讓景泰帝登基,順帶把洗牌朝廷權力,從此,勳貴再也牛逼不起來了,明朝文官集團徹底佔了上風。

朱棣留下的那些軍事遺產至此都沒了,包括劉大夏那傻逼,燒了鄭和寶船的圖紙!!!


捻花擒拿手


在大明王朝的迅速崩塌中,東林黨的危害遠遠比閹黨的危害大,原因如下。

一.以閹黨為首的魏忠賢,雖十惡不赦卻從沒有阻礙過明王朝的重大決策,反而極力維護,而東林黨則不然,說是禍國殃民也不為過。


瞭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魏忠賢雖然十惡不赦且貪權,但他從未伸手貪汙過國家撥給地方賑災的銀兩。舉個很明顯的真實事例,在明朝末期,北方天災頻繁,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崇禎皇帝為了安撫百姓,曾經從國庫撥給地方鉅額賑災銀兩。

當時的魏忠賢尚已經被崇禎迅速除掉,沒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打壓,東林黨迅速恢復元氣。崇禎撥給地方的賑災款項還沒到達百姓手裡,在經由東林黨人手裡下達地方後,款項已經所剩無幾,要知道當時的崇禎皇帝為了這些賑災銀兩可以說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反而被他所認為忠誠的東林黨文人貪汙一空。

而他所認為奸臣的魏忠賢呢?在魏忠賢還在時,崇禎拿不出賑災銀兩,交由魏忠賢辦理,在魏忠賢的脅迫威逼下,東林黨人被迫紛紛拿出自己的銀兩賑災,往下撥款時也沒有任何人敢從賑災款裡拿一分錢。因為一旦拿了,就會被魏忠賢抄家滅族,可以說當時的東林黨人怕極了魏忠賢。正是因為由於魏忠賢的存在,東林黨的文人才敢有所收斂,也只有魏忠賢的雷霆手段能震得住東林黨。


在有關於明王朝的幾乎所有重大決策中,如平叛、賑災等都是魏忠賢等人極力維護和出謀劃策,從來沒有妨礙過。也正是因為魏忠賢的一力震壓和調和下,遼東袁崇煥還能跟當時的努爾哈赤的叛軍分庭抗禮。反而魏忠賢死後,邊關大軍紛紛兵敗如山倒,袁崇煥也被滅殺,大明王朝自斷臂膀,而內又起義不斷,這一切跟東林黨人都脫不開關係。

二.魏忠賢雖然罪大惡極,但自始至終從未想過要背叛明朝統治者,反而是那些虛偽的東林黨人,在明朝滅亡時投降叛國。

不否認魏忠賢實在可惡,但他作為臣子只是貪權而已,就跟後面的鰲拜一樣,雖然爭權奪利功高震主,但本質上並沒有想過要反。反而是朝堂之上的東林黨人,在後期明朝準備滅亡時,連一分錢都不願意拿出來給前線軍隊籌軍糧,哪怕崇禎拉下臉面哀求,他們十萬兩也拿不出。

然而諷刺的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在當時隨便的一家大臣家裡都搜出了上百萬兩白銀。當搜刮一遍京城的所有大臣府邸之後,搜到了高達七千萬兩白銀,這可是當初在朝堂之上崇禎皇帝苦苦哀求連十萬兩白銀都都拿不出來的東林黨人啊。連最後崇禎皇帝都不得不承認東林黨的禍害:“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總結:事實無論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是東林黨,本質上都是一類人,只不過魏忠賢是貪權不叛國,而東林黨則是貪權貪錢叛國,東林黨人作為臣子的自私程度和危害比魏忠賢遠遠大的多,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經典名言:“書生誤國”。


溫史


不論是所謂的“閹黨”也好,是東林黨也罷,放到晚明之時,他們無一不是明朝的破壞者和掘墓者。

可是倘若一定要讓他們分出一個高下的話,那麼顯然,東林黨比閹黨要更可惡,或者說東林黨對明朝具有更強的破壞力,他們掘墓也更絕、更徹底。

既然說到了閹黨,那便不得不說魏忠賢。

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雖說能力一般,但是用人之術倒還勉勉強強過得去,所以特地扶植魏忠賢來制衡文官集團。

魏忠賢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他也很清楚朱由校扶他上位是為了什麼,所以也是盡心盡力地打壓文官集團,東林黨更是被壓得抬不起頭來,這也是東林黨為何那麼恨魏忠賢的原因所在了。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魏忠賢不僅斷了東林黨的財路,更是擋住了他們的權路,豈不如同誅人九族?

魏忠賢貪則貪矣,但他自己心裡也有分寸,不能只顧著給自己斂財,也得分皇帝朱由校一份,讓朱由校能夠拿得出錢來維繫明朝政府的運行。

更何況,當時後金正在明朝北方肆虐,正是用兵之時,用兵須用錢,倘若朱由校因為沒錢用兵,讓後金打了進來,朱由校當不成皇帝了,他魏忠賢到時候別說繼續掌權和斂財了,活路都沒有。

魏忠賢貪則貪矣,但是他貪的更多的是地主、官紳這些既得利益階級的錢,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農民的賦稅。

雖說羊毛終究出在羊身上,但是至少魏忠賢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他能力終究有限,有些事讓他防不勝防而已。

他薅了官紳地主的羊毛,官紳地主又去薅百姓的羊毛,他對此確實頗為無力,他也想過去招攬有才之士為自己出力,但是買他賬的人卻不多,譬如孫承宗,魏忠賢便一直想要拉攏孫承宗,但是孫督師不買賬。

當然不論如何,以魏忠賢的能力,加上他的貪婪,絕不可能讓明朝走出困境,只會加速明朝的滅亡。

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明朝和崇禎時期的明朝相比,更像是天黑之前的最後一抹餘暉,他薅官紳地主的羊毛越狠,官紳地主薅百姓的羊毛也會越恨,這是一個不可解的死循環,至少對於魏忠賢而言是這樣。

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更貪婪,他們是有能力,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放在如何爭權奪利上。

也正因為東林黨比閹黨更有文化,更有能力,所以他們對明朝的破壞力才會更強。

魏忠賢想不到的辦法,他們想得到。

魏忠賢不敢用的辦法,他們敢用,因為他們掌握了筆桿子,他們能讓黑的變成白的,也能讓白的變成黑的。

他們多數時候有底線,但是沒底線起來絕對讓人膽戰心驚。

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本和柳如是約定好了一起投水殉國,誰料事到臨頭,他卻用一句“水太涼”盡棄風骨。

後來,他又用一句“頭皮癢”去剃了頭髮,在後腦勺拖上了一條“豬尾巴”。

當時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恰恰將錢謙益這樣的人視為股肱之臣,將挽救明朝的重任託付給錢謙益這樣的人。

讓錢謙益這樣的人掌權,焉能不亡?

朱由檢被東林黨人忽悠得剷除了魏忠賢之後,因為不懂用人之術,更不通制衡之道,以至於讓東林黨一家獨大。

東林黨掌權之後,可沒魏忠賢那麼客氣,他們以前被魏忠賢颳走了那麼多錢,這時輪到他們掌權了,他們哪能不撈回來?

不僅要撈,還要比以前撈得更狠。

東林黨將很多不利於他們的政策一一廢除,然後開始了他們的瘋狂斂財之路,這造成了明末的時候,國庫沒有錢,可是官紳地主們卻個個富得流油。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朱由檢沒錢了,想讓他眼中的股肱之臣拿一點錢出來救濟國難,可是那群貪權好利的東林黨諸公們卻一個個使勁地搖頭說沒錢,說什麼也不肯借錢給朱由檢,朱由檢卻也只能搖頭嘆氣。

如果說魏忠賢時期的明朝是一地雞毛的話,那麼崇禎時期的明朝那就是一地雞毛加滿天飛的鴨毛。

至少魏忠賢還知道維護朱由校和明朝,但是東林黨諸公卻只顧著維護自己的蠅頭小利,渾然不顧明朝。

所以說呀,雖然魏忠賢和東林黨都不少什麼好貨色,但是東林黨卻要更可惡得多。


寧糊塗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十年前,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閹黨都是壞人,東林黨都是正人君子。可是放到現在,我覺得事實未必如此,東林黨未必就代表著正義的一方,閹黨就未必一無是處。甚至我覺得,東林黨對於大明朝的滅亡,所承擔的責任,比閹黨更大。

閹黨是投靠太監頭子魏忠賢的政治勢力,可不都是由太監組成的。在魏忠賢當權的時期,魏忠賢可謂是想著方子幫皇帝撈錢,當然這其中他自己也能撈到不少好處。但是利用這些礦監,稅使,通過向有錢人徵收商稅,海外貿易稅,使得明朝的財政在天啟年間出現了好轉。

我們不管魏忠賢的初衷是什麼,但是從結果來看,他的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效果,而且並沒有加重農民的負擔,這是極為關鍵的一點。

有錢之後,大明朝的軍隊也就有了戰鬥力。在對付滿清的戰爭中,由於軍餉得到了保障,再加上任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將領,大明軍隊開始變的能打仗了。在和滿清的戰鬥中,明軍的勝率開始提高。

而當東林黨上臺之後,他們一句與民爭利,就把這些政策全部拋棄。缺少了這麼一大塊收入之後,明朝政府再次變成了入不敷出的狀態。大地主大商人身上的壓力驟輕,成為了東林黨人執政的最大贏家。

其實這很好理解,就像特朗普總統上臺軍工類股票暴漲一樣,特朗普的背後就是這些軍工企業。而東林黨人的背後,就是這些江南富紳,東林黨上臺之後,自然投桃報李。

只可惜他們這樣做,苦了老百姓,因為國家沒有錢,但是國家還得打仗,只能向老百姓伸手,加派稅收。這樣一來,原本還能活下去的升斗小民,再也沒辦法糊弄下去,只能鋌而走險,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員。

可以說,東林黨人是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起義軍大佬的鐵桿盟友,沒有他們的幫助,這些起義軍,早就被明朝政府軍消滅了25次了。

之所以每一次大敗之後,他們都能夠迅速的崛起,正是因為東林黨人的好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得不加入起義軍的隊伍。所以,李自成應該頒發給東林黨人一枚大大的獎章,所謂功勳章裡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應該這麼說,東林黨是很好的在野黨,有他們的存在,執政的閹黨不敢過於放肆,能夠使得國家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不至於出現逆行等情況。

有人說魏忠賢如果不死,明朝不至於滅亡,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你品,你細品,發現好像還真是那麼一回事。閹黨這些人就是貨真價實的真小人,東林黨這些君子們一臉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可是他們做過什麼有利於國家的事情嘛?

他們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地圖開疆,輿論救國,對於當時的明朝,沒有任何的好處!甚至在民族氣節上,閹黨分子似乎也比東林黨做得更好。閹黨馬士英一直被作為奸臣罵了幾百年,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當福王覆滅之後,這位馬大奸臣碾轉各地,組織抗清,最後壯烈殉國。

而東林領袖錢謙益,竟然因為水太涼而不敢以身殉國,竟然不如一個江南名妓柳如是,這位劉大美女到死都沒有想到自己千挑萬選的大英雄竟然是這麼一個慫貨。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東林黨人的成色,一個個都是嘴強王者,除了一張嘴,什麼都沒有。

之所以東林黨人能有這麼好的口碑主要在於他們都是一些名士,控制了當時的輿論,為自己臉上貼金的事,他們沒有少幹。其實說起實在的,他們對於大明帝國的貢獻,遠遠不如被他們看不起的那些閹黨。


歷史評說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閹黨和東林黨在主要的人員構成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士大夫,文官。閹黨主要是政治鬥爭失敗的一群士大夫,逐漸匯聚於內廷太監的身邊而形成的勢力。

明朝自朱瞻基天才的開始教太監讀書之後,逐漸形成了以士大夫集團為主的外廷和以皇帝直接掌控的太監帶隊的內廷兩股勢力,達成了朝堂的平衡。

這種平衡維持的很好的時候,朝廷運轉就很正常。

例如嘉靖,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一個修仙一個數錢,但國勢並未危險。

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則國家就會危險。

例如明英宗時代,內廷大於外廷了,就有土木堡,崇禎時代,外廷徹底壓制了內廷,就有歪脖樹。

萬曆年間,東林黨逐漸成為了朝廷內勢力最大的政治團體,開始黨同伐異,挑起了黨爭,外廷勢力逐漸強大了起來。

為恢復這種平衡,天啟任用魏忠賢,團結了一批政治上被東林黨所政治追殺的其他黨派的失意政客,形成了閹黨,對東林黨進行反擊,逐漸恢復了平衡。

天啟就可以繼續天天在皇宮裡做木匠活兒了。

東林黨和閹黨說不上誰更可惡,都是一夥子人,只不過因為利益而分成了兩派而已。

從歷史危害性來說,由於閹黨在崇禎時代隨著朱由檢這個中二少年被東林黨忽悠得腦殘之後退出了歷史舞臺,顯然東林黨在明朝滅亡的問題上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可怕之處在於,東林黨是滿腔熱誠的以救國的名義禍國,以忠誠的名義亡國。

個人利益永遠高於家族利益,家族利益永遠高於黨派利益,黨派利益永遠高於國家利益,這就是東林黨人!

或者說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所有士大夫所結的黨。

因此如果一定要說,東林黨和閹黨誰更可惡,那無疑是東林黨了。

因為閹黨依附於內廷,天然的失去了身份上的正義性,成了板上釘釘的奸佞和真小人,所作所為就會受到牴觸和制約。

而東林黨這群偽君子,道貌岸然之下藏著的是齷齪之心,卻打著救國救民的正義之旗,口號震天響,不但忽悠了皇帝和天下軍民,連自己也給忽悠了。

所以說真小人不可怕,偽君子才是最可怕而危害性最大的啊!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用事實說話,東林黨禍國殃民,危害甚於閹黨。



來看看東林黨當政期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丟失撫順、清河兩城。



天啟元年(1621年)瀋陽之戰,明軍再敗,損失兩萬餘人,最重要的是渾河一戰明軍精銳白杆軍、浙軍全軍覆沒,丟失瀋陽、遼陽兩城。

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之戰,明軍十四萬兵力潰敗,丟失廣寧,遼東巡撫王化貞、經略熊廷弼放棄山海關以外所有領土,後金軍攻陷包括義州、錦州在內的40餘座城堡,明朝在遼東二百年基業盡失。

天啟二年(1622年),同樣是東林黨人的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把金兵放棄的錦州以西四百里疆土重新築起堡壘防線,奉行以“遼人守遼土”的方略,這算是東林黨人的一次自救,也是他們向皇帝證明自己能力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們做的好的話,那估計就沒魏忠賢什麼事了。



可是,只是如果。

天啟五年(1625年)柳河之戰,山海關總兵馬世龍率8000關寧軍進攻所謂後金防禦空虛的的耀州城(大遼河入海口東側),結果遭到後金突襲,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戰死,明軍損兵千人以上。這還不是最關鍵的,事後兵部派人核查關寧軍人數,發現原本號稱十萬八千的關寧軍,竟然只有五萬七千人,一半的空餉,再加上柳河之戰一觸即潰,熹宗對東林黨人徹底失去了信任。

再來看看魏忠賢的閹黨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起初,魏忠賢也就乾乾修建神宗和光宗陵墓這種活,由於東林黨人的無能,選將用人導致遼東局面不可收拾,熹宗被迫讓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東廠太監,派出太監赴遼抓情報工作,順便恢復了嘉靖夏言時期廢除的太監監軍制度,這項工作其實是比較成功的。



天啟六年(1621年)魏忠賢的親信高第接任薊遼經略,他準確預估了努爾哈赤將對遼西走廊發動的新一輪攻勢,便把尚未建好城牆的錦州兵力撤回關內,還緊急撤走右屯的三十萬石糧食。結果親東林黨的袁崇煥自以為是,堅守寧遠,後金攻城幾日不破,損兵七八百人,轉頭進攻了附近的覺華島,當時冬天島與陸地連成一片,島上七千多明軍連同七千多商人全部被後金兵屠戮,兩千多隻船隻被毀,八萬多石糧食被搶,孰勝孰敗,自己權衡。



此外,魏忠賢還在熹宗的授意下重啟了萬曆時期的太監徵稅制度,這為緩解遼東戰事帶來的財政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以看到的就是,崇禎即位以後,魏忠賢及其黨羽被打倒,一時間眾正盈朝,可是國勢好轉了嗎?魏忠賢死後第二年,金兵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的情報工作,做到哪裡去了?


春秋正義


網絡上指責東林黨,大致有幾條罪狀

1、不收工商稅。東林黨人汪應蛟在天啟年間任戶部尚書時,提出的來源措施就有典鋪酌分和房屋契稅。那為什麼說明朝不收工商稅?因為明朝歷來就不重視,明太祖規定商稅為三十取一,正統以前朝廷徵收的商稅比例不足田賦十分之一,以至於後期徵稅變得相當麻煩,如葉向高所言:“各處關稅所入不過數十萬,今欲加徵,亦不過原額一倍”。至於礦稅,浙黨、齊黨、楚黨甚至部分閹黨都是反對者,萬曆自己也打算死了就作廢,僅僅屬於元首任內的行政命令。

2、有錢不出錢。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後蒐羅出七千萬,這筆錢的構成是什麼呢?

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侍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平寇志》所掠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宦侍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國榷》進拷索銀七千萬,侯傢什三,閹人什四,宮眷什二,商賈什一。——《後鑑錄》

如果取《傳信錄》記載,李自成抄出十萬的只有三人:周奎、王之心、丁時學。周是皇后的父親,王是東廠太監,丁是把戶部藏銀拿來充數了。要說不出錢,閹黨皇親才是大戶。

3、東林黨集體降清。最大典型是錢謙益,彷彿他就是東林黨代表。那為什麼談孫承宗、袁可立、孫傳庭、盧象升的時候,又忽略他們的東林身份?史可法、張煌言、範景文、鹿善繼、陳子壯、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抗清的東林黨人多的是,拿個例當典型,實在不是正常的邏輯方式。

東林黨自身當然有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道德潔癖,而且把邏輯道德帶入政治理性中,使黨爭更加激烈,當然也給自己引來了強烈的政治排擠。到了崇禎一朝,17為首輔中只有3人為東林黨,基本邊緣化,滿朝被楚黨和浙黨把持,如果說真要找主要責任人,那也是“文官集團”,而不是文官集團的東林黨分支


曉窗讀史


這個問題很好玩,說說自己的看法。

閹黨本就是一個侮辱性稱呼,因為筆桿子掌握在文人手裡,各種宣傳其構陷忠誠啊,生理原因造成心理不全啊一類的負面,其實他們沒那麼可惡。。

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衝突由來已久,明朝最盛。要說誰好誰壞要看他們的政治訴求和代表了什麼利益集團。

為民?宦官集團基本不涉及民事,他們其實代表的是皇帝的訴求,他們也從來沒有干擾過民事的重大決策。至於東林黨作為文官集團,可惜他們代表的地主和官宦階層的利益,所以為民他們也沒做過什麼好事,可以說他們出臺的政策更加損壞了基層民眾的利益。

為國?其實他們都一樣,不論哪個集團都沒為大明朝想過,都是在為自己所代表的集團謀取利益和話語權,所謂結黨營私就是這個意思。

為皇權?這個差別就大了,對宦官集團來說皇帝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一切,因為他們的權利全部來自於皇帝,他們也是皇帝的話筒和執行人,宦官們都是陪同皇帝一起長大的身邊人,對皇帝的忠誠無可置疑。文官集團就不一樣了,文官集團的存在就是為了限制皇權,皇帝為了集中權利才推出宦官集團來對抗,對文官來說換個皇帝他們還是官於利益無損,就算改朝換代他們也是官。。

總體來說他們都不是啥好人,但文官集團結黨營私危害更甚,他們為一個階層牟利,而宦官最多僅僅為自己牟利不影響民生更無損皇帝。


一馬青塵0612


直接一點,偽君子和真小人那個讓人討厭。

想要回答樓主的問題,不能光看表面,還要看內在。

第一,考慮明朝末年的問題,不能說東林黨沒有好人,只是很是稀少,東林黨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聖天子垂拱而治,天下大事皆交於東林之手,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東林黨對內殘暴,對外軟弱也就能理解了,畢竟什麼東北野豬皮,蒙古人等等,只不過是搶錢搶女人,反正又沒搶他們的錢和女人,管他呢。

第二,明朝中葉,富人大規模支持文人,這些人當了官自然要照應那些商人,所以明朝後期有這麼一個笑話,天子但凡想著從富商身上收稅,立刻就是朝野一聲,都勸天子不要與民爭利,說的難聽點,這些人是民嗎?

第三,看了上面兩點你就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明天子要放出宦官了,奶奶的,老子貴為九五至尊,讓你們做著你們不做,做哪你們還是不做,真當老子是傻子啊,放魏忠賢,咬死你們。

第四,宦官雖然貪財,殘暴,但是這些人沒了小弟弟,錢和色,色是無能為力了,也就只能在錢上哇抓下,平民百姓有錢嗎?還不都是窮鬼,因此,倒黴的不是富商就是官員,這些傢伙有冤枉的嗎?有,但是絕對不多。

最後說一點,之所以宦官的名聲比文人差,只需看看筆桿子握在誰手上就明白了。


最愛王星星



東林黨以君子自居,以家國情懷自居,私德總體較好,東林黨是宋明理學不斷僵化的產物。他們是北宋司馬光的徒子徒孫,個個以胸懷天下為己任,按照僵化的那一套去思考問題,在具體操作上,也是眼睛裡容不得沙子。

天啟皇帝在位期間,一開始還是比較信任東林黨的,比如葉向高、李三才、楊漣、左光斗等人。天啟皇帝15歲登基,他在位7年。22歲就病死了。

天啟皇帝在位前3年,是站在東林黨一邊的,這個看《明熹宗實錄》就知道,可能這3年被東林黨煩透了,後3年,天啟皇帝就像換了一個人,他基本是站到了魏忠賢那一邊。

魏忠賢手下的一幫人,有個特點,比較務實聽話,但是可能品行不是很好,比如霍偉華、許顯純等人。

東林黨把團結在魏忠賢身邊的人稱為閹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其實楚王朱華奎也是閹黨,連天啟皇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也是閹黨,因為他們也支持魏忠賢,要求在封地武昌、洛陽給魏忠賢建生祠。

總之,東林黨是腦子僵化,徒有忠君愛國思想,天天以敢逆龍鱗、罵皇上為本事和驕傲。但是,他們自己沒有應對危局之策,而且整天拿祖制和法律壓你,足以讓想做事、想變革的人一事無成。

閹黨其實就是天啟皇帝的帝黨,按照宋明理學的標準,這些人可能人品不好,但是是識時務的一批人,是真正為皇帝著想的那一批人,是真正為艱難時局擔憂的人,是真正想解決困局的那一批人。

天啟七年七月,22歲的天啟皇帝在彌留之際還不忘告訴繼承人弟弟信王朱由檢: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天啟皇帝這麼說,也代表他到死都認為東林黨不靠譜,靠譜的是閹黨,是魏忠賢。

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榆木疙瘩,理解不了哥哥這話,這才不久亡了國。

現在知道那個更可惡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