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該不該為明朝的滅亡而負責?


東林黨有沒有責任不好評斷,可以講一個小故事:明代末年培養了一支火器部隊,這支部隊要開赴前線,經過山東時因為沒有糧餉,飢寒交迫,一個士兵偷了一隻雞吃了,這隻雞屬於王象春——東林大佬;結果是這個士兵丟了腦袋,東林大佬還覺得不夠解氣,還要這支部隊領頭的腦袋;這幫人不得已只有造反。這幫士兵的頭兒叫孔有德。


哀公問宰我


東林黨人,最開始以無錫的東林書院為中心,講學傳道。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以道德為信條,重建道德權威,並試圖建立一個以道德為標準的社會秩序體系。這就是所謂的道德主義者。然而,任何團體,一旦它有了政治上的追求,那麼驅動它的就不是原先的信仰和教條,而是自己團體的政治利益。隨著東林黨人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有勢力的團體和黨派,有了黨派的利益和追求,他們自己也很清楚的意識到:如果單單依靠所謂“道德”,根本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這樣一來結果只有兩個:一,利益在和“道德”的鬥爭中佔據上風;二,使所謂“道德”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借道德之名,謀黨派之利。這樣,東林黨人就成為明末黨派之爭的主流。萬曆初年張居正獨攬大權的時代,東林黨人已經開始上書攻擊他。此後東林黨和浙黨是朝廷鬥爭的兩個主要方面,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要一方當權,就盡排擠對方之能事。

先看看萬曆時期的商業是如何繁榮的:

  “國家鹽課,淮居其半,而長蘆、解池、兩浙、川井、廣池、福海共居其半。長蘆以下雖增課,猶可支吾,而淮則窘壞實甚。淮課初額九十萬,而今增至一百五十萬。使以成、弘之政,隆、萬之商,值此增課之日,應之優然有餘也。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萬曆盛時,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端妄費,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樑、梵宇,尚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萬曆駕崩,然後到了天啟初年,東林君子們借三大案之機篡奪朝政後,就變成這樣:

“商之衰也,則自天啟初年。國則??禍日熾,家則敗子日生,地則慕??之棍徒日集,官則法守日隳,胥役則奸弊日出。為商者困機方動,而增課之令又日下,盜賊之侵又日熾,課不應手,則拘禁家屬而比之。至於今日,半成窶人債戶。括會資本,不尚五百萬,何由生羨而充國計為?嘗見條陳私鹽者.一防官船,再防漕舫。夫漕舫自二十年來,回空無計,則折板貨賣,典衣換米。旗軍有誰腰鏹餘一貫者,迤邐臨清道上,買鹽一二百斤,資本罄矣。官船家人夾帶,一引入倉,萬目共見,冠紳一懲而百戒焉,豈復有裂閒射利之人,不繩其僕者哉?”

  明代的財政在萬曆之前以農業稅為主。而張居正改革重在稅收,重點從徵收收農業稅,轉移到徵收工商業的稅收。這自然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在這個背景下,東林黨開始形成。   

  張居正一死, 東林黨人就廢除這個稅收制度。想逃稅,沒那麼容易!萬曆皇帝心知繼續徵收微薄的農業稅,不但國庫不夠用,而且農民也無法忍受。萬曆仍想方設法從江南的資本家中收入稅收。由於管理外庫的的戶部不接受工商稅,只收農業稅,萬曆便把工商稅收到內庫。這就是所謂的萬曆貪財之迷。而實際上,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正是內庫的工商稅。

  當時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發達,而幾乎不用交什麼稅。北方各省的農民則難以忍受高高的稅收,一遇到天災更是食不果腹。遼東戰事吃緊,國庫空虛。怎麼辦!?

  

  正是這種背景下,魏忠-賢出現了。怎麼做的,當然是找東林黨人交稅。經過幾年時間,國庫開始又充足起來。各地開始出現魏忠-賢的生-祠。東林黨怎麼坐得住呢!

在《明:景山的晚風》中,作者說一九六幾年,曾經有一位偉大人物,呵呵,是誰就很明顯了,他這樣點評明史,說明初兩位皇帝,幾乎不識字,但是國家治理得很好;一到了明末,“知識分子”當政,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儘管這是特定歷史時期說的話,但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東林黨人最大的弱點。不得勢的時候對當權者口誅筆伐,掌權的時候卻又擺下讀書人的面子,自恃清高,不懂得官場之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和閹黨相比,東林黨裡面不乏能人力臣,清官廉吏。但他們卻無法在黨派的鬥爭當中佔半點上風。他們沒有堅定的核心,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強硬的政治手腕。最終不是在黨派之爭中消耗殆盡,就是為魏忠賢殘忍迫害至死。

東林黨人的下場相當之慘。不僅大部分被驅逐出朝廷,而且魏忠賢還借“三案”之名,對他們展開誣陷和迫害。不單單自己遭來殺身之禍,而且還被誣陷貪汙鉅額贓款。既然是貪汙,那就要把貪汙的錢財交出來。可是東林黨絕大部分是清廉官吏,他們又如何拿得出來。儘管他們自己先行一步,但他們可知道,這捏造出來的罪名給他們的家人,族人帶來多大的苦難。

天啟的死是好機會。崇禎站在了東林黨一邊。東林黨欲殺魏忠-賢而後快,然而崇禎只免除了他的職務,令其守陵。魏忠-賢憂憤而死,崇禎厚葬之。

   東林黨又掌權了,當然,廢除工商稅是第一步。

至於遼東,怎麼少花錢怎麼搞。遼東缺餉,愈演愈烈。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氣及為低下。明軍的將領天天寫奏摺要錢,崇- 禎皇帝一籌莫展。東林黨則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汙軍餉。節流往往流於道德說教;不開源怎麼行!當然,東林黨不會增收工商稅,負擔自然又落到農民身上。

  終於李自成進了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悲劇開始。





易述浮生


東林黨人,最開始以無錫的東林書院為中心,講學傳道。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以道德為信條,重建道德權威,並試圖建立一個以道德為標準的社會秩序體系。這就是所謂的道德主義者。然而,任何團體,一旦它有了政治上的追求,那麼驅動它的就不是原先的信仰和教條,而是自己團體的政治利益。隨著東林黨人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有勢力的團體和黨派,有了黨派的利益和追求,他們自己也很清楚的意識到:如果單單依靠所謂“道德”,根本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這樣一來結果只有兩個:一,利益在和“道德”的鬥爭中佔據上風;二,使所謂“道德”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借道德之名,謀黨派之利。這樣,東林黨人就成為明末黨派之爭的主流。萬曆初年張居正獨攬大權的時代,東林黨人已經開始上書攻擊他。此後東林黨和浙黨是朝廷鬥爭的兩個主要方面,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要一方當權,就盡排擠對方之能事。

先看看萬曆時期的商業是如何繁榮的:

  “國家鹽課,淮居其半,而長蘆、解池、兩浙、川井、廣池、福海共居其半。長蘆以下雖增課,猶可支吾,而淮則窘壞實甚。淮課初額九十萬,而今增至一百五十萬。使以成、弘之政,隆、萬之商,值此增課之日,應之優然有餘也。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萬曆盛時,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端妄費,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樑、梵宇,尚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萬曆駕崩,然後到了天啟初年,東林君子們借三大案之機篡奪朝政後,就變成這樣:

“商之衰也,則自天啟初年。國則??禍日熾,家則敗子日生,地則慕??之棍徒日集,官則法守日隳,胥役則奸弊日出。為商者困機方動,而增課之令又日下,盜賊之侵又日熾,課不應手,則拘禁家屬而比之。至於今日,半成窶人債戶。括會資本,不尚五百萬,何由生羨而充國計為?嘗見條陳私鹽者.一防官船,再防漕舫。夫漕舫自二十年來,回空無計,則折板貨賣,典衣換米。旗軍有誰腰鏹餘一貫者,迤邐臨清道上,買鹽一二百斤,資本罄矣。官船家人夾帶,一引入倉,萬目共見,冠紳一懲而百戒焉,豈復有裂閒射利之人,不繩其僕者哉?”

  明代的財政在萬曆之前以農業稅為主。而張居正改革重在稅收,重點從徵收收農業稅,轉移到徵收工商業的稅收。這自然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在這個背景下,東林黨開始形成。   

  張居正一死, 東林黨人就廢除這個稅收制度。想逃稅,沒那麼容易!萬曆皇帝心知繼續徵收微薄的農業稅,不但國庫不夠用,而且農民也無法忍受。萬曆仍想方設法從江南的資本家中收入稅收。由於管理外庫的的戶部不接受工商稅,只收農業稅,萬曆便把工商稅收到內庫。這就是所謂的萬曆貪財之迷。而實際上,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正是內庫的工商稅。

  當時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發達,而幾乎不用交什麼稅。北方各省的農民則難以忍受高高的稅收,一遇到天災更是食不果腹。遼東戰事吃緊,國庫空虛。怎麼辦!?

  

  正是這種背景下,魏忠-賢出現了。怎麼做的,當然是找東林黨人交稅。經過幾年時間,國庫開始又充足起來。各地開始出現魏忠-賢的生-祠。東林黨怎麼坐得住呢!

在《明:景山的晚風》中,作者說一九六幾年,曾經有一位偉大人物,呵呵,是誰就很明顯了,他這樣點評明史,說明初兩位皇帝,幾乎不識字,但是國家治理得很好;一到了明末,“知識分子”當政,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儘管這是特定歷史時期說的話,但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東林黨人最大的弱點。不得勢的時候對當權者口誅筆伐,掌權的時候卻又擺下讀書人的面子,自恃清高,不懂得官場之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和閹黨相比,東林黨裡面不乏能人力臣,清官廉吏。但他們卻無法在黨派的鬥爭當中佔半點上風。他們沒有堅定的核心,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強硬的政治手腕。最終不是在黨派之爭中消耗殆盡,就是為魏忠賢殘忍迫害至死。

東林黨人的下場相當之慘。不僅大部分被驅逐出朝廷,而且魏忠賢還借“三案”之名,對他們展開誣陷和迫害。不單單自己遭來殺身之禍,而且還被誣陷貪汙鉅額贓款。既然是貪汙,那就要把貪汙的錢財交出來。可是東林黨絕大部分是清廉官吏,他們又如何拿得出來。儘管他們自己先行一步,但他們可知道,這捏造出來的罪名給他們的家人,族人帶來多大的苦難。

天啟的死是好機會。崇禎站在了東林黨一邊。東林黨欲殺魏忠-賢而後快,然而崇禎只免除了他的職務,令其守陵。魏忠-賢憂憤而死,崇禎厚葬之。

   東林黨又掌權了,當然,廢除工商稅是第一步。

至於遼東,怎麼少花錢怎麼搞。遼東缺餉,愈演愈烈。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氣及為低下。明軍的將領天天寫奏摺要錢,崇- 禎皇帝一籌莫展。東林黨則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汙軍餉。節流往往流於道德說教;不開源怎麼行!當然,東林黨不會增收工商稅,負擔自然又落到農民身上。

  終於李自成進了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悲劇開始。


文章是自己的好


東林黨人,最開始以無錫的東林書院為中心,講學傳道。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以道德為信條,重建道德權威,並試圖建立一個以道德為標準的社會秩序體系。這就是所謂的道德主義者。然而,任何團體,一旦它有了政治上的追求,那麼驅動它的就不是原先的信仰和教條,而是自己團體的政治利益。隨著東林黨人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有勢力的團體和黨派,有了黨派的利益和追求,他們自己也很清楚的意識到:如果單單依靠所謂“道德”,根本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這樣一來結果只有兩個:一,利益在和“道德”的鬥爭中佔據上風;二,使所謂“道德”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借道德之名,謀黨派之利。這樣,東林黨人就成為明末黨派之爭的主流。萬曆初年張居正獨攬大權的時代,東林黨人已經開始上書攻擊他。此後東林黨和浙黨是朝廷鬥爭的兩個主要方面,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要一方當權,就盡排擠對方之能事。

先看看萬曆時期的商業是如何繁榮的:

  “國家鹽課,淮居其半,而長蘆、解池、兩浙、川井、廣池、福海共居其半。長蘆以下雖增課,猶可支吾,而淮則窘壞實甚。淮課初額九十萬,而今增至一百五十萬。使以成、弘之政,隆、萬之商,值此增課之日,應之優然有餘也。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萬曆盛時,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端妄費,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樑、梵宇,尚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萬曆駕崩,然後到了天啟初年,東林君子們借三大案之機篡奪朝政後,就變成這樣:

“商之衰也,則自天啟初年。國則??禍日熾,家則敗子日生,地則慕??之棍徒日集,官則法守日隳,胥役則奸弊日出。為商者困機方動,而增課之令又日下,盜賊之侵又日熾,課不應手,則拘禁家屬而比之。至於今日,半成窶人債戶。括會資本,不尚五百萬,何由生羨而充國計為?嘗見條陳私鹽者.一防官船,再防漕舫。夫漕舫自二十年來,回空無計,則折板貨賣,典衣換米。旗軍有誰腰鏹餘一貫者,迤邐臨清道上,買鹽一二百斤,資本罄矣。官船家人夾帶,一引入倉,萬目共見,冠紳一懲而百戒焉,豈復有裂閒射利之人,不繩其僕者哉?”

  明代的財政在萬曆之前以農業稅為主。而張居正改革重在稅收,重點從徵收收農業稅,轉移到徵收工商業的稅收。這自然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在這個背景下,東林黨開始形成。   

  張居正一死, 東林黨人就廢除這個稅收制度。想逃稅,沒那麼容易!萬曆皇帝心知繼續徵收微薄的農業稅,不但國庫不夠用,而且農民也無法忍受。萬曆仍想方設法從江南的資本家中收入稅收。由於管理外庫的的戶部不接受工商稅,只收農業稅,萬曆便把工商稅收到內庫。這就是所謂的萬曆貪財之迷。而實際上,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正是內庫的工商稅。

  當時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發達,而幾乎不用交什麼稅。北方各省的農民則難以忍受高高的稅收,一遇到天災更是食不果腹。遼東戰事吃緊,國庫空虛。怎麼辦!?

  

  正是這種背景下,魏忠-賢出現了。怎麼做的,當然是找東林黨人交稅。經過幾年時間,國庫開始又充足起來。各地開始出現魏忠-賢的生-祠。東林黨怎麼坐得住呢!

在《明:景山的晚風》中,作者說一九六幾年,曾經有一位偉大人物,呵呵,是誰就很明顯了,他這樣點評明史,說明初兩位皇帝,幾乎不識字,但是國家治理得很好;一到了明末,“知識分子”當政,國家就開始走下坡路。儘管這是特定歷史時期說的話,但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東林黨人最大的弱點。不得勢的時候對當權者口誅筆伐,掌權的時候卻又擺下讀書人的面子,自恃清高,不懂得官場之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和閹黨相比,東林黨裡面不乏能人力臣,清官廉吏。但他們卻無法在黨派的鬥爭當中佔半點上風。他們沒有堅定的核心,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強硬的政治手腕。最終不是在黨派之爭中消耗殆盡,就是為魏忠賢殘忍迫害至死。

東林黨人的下場相當之慘。不僅大部分被驅逐出朝廷,而且魏忠賢還借“三案”之名,對他們展開誣陷和迫害。不單單自己遭來殺身之禍,而且還被誣陷貪汙鉅額贓款。既然是貪汙,那就要把貪汙的錢財交出來。可是東林黨絕大部分是清廉官吏,他們又如何拿得出來。儘管他們自己先行一步,但他們可知道,這捏造出來的罪名給他們的家人,族人帶來多大的苦難。

天啟的死是好機會。崇禎站在了東林黨一邊。東林黨欲殺魏忠-賢而後快,然而崇禎只免除了他的職務,令其守陵。魏忠-賢憂憤而死,崇禎厚葬之。

   東林黨又掌權了,當然,廢除工商稅是第一步。

至於遼東,怎麼少花錢怎麼搞。遼東缺餉,愈演愈烈。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氣及為低下。明軍的將領天天寫奏摺要錢,崇- 禎皇帝一籌莫展。東林黨則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汙軍餉。節流往往流於道德說教;不開源怎麼行!當然,東林黨不會增收工商稅,負擔自然又落到農民身上。

  終於李自成進了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悲劇開始了!


西安年貨會


筆者認為,東林黨沒有必要為明朝的滅亡而埋單,怎麼說呢,東林黨只是明史上的一個小黨派,並未對朝政起什麼大的作用,而且,在魏忠賢時己將其解散,受到重創,為明朝埋單的應是崇禎皇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要不是明帝殺了不少忠臣,武將,何致於讓闖王輕易攻入北京,後明將吳三桂降清,闖王與之在山海關鏖戰,清軍突然殺出,清朝建立滿清,李自成兵敗,從始至終,與東林黨並無太大關係,歷史潮流不可擋也


內蒙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