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呢?

趙昱斌


蜀漢與曹魏相比,整體實力相差較大。此外,蜀漢內部也政局不穩定。主要表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第一,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諸葛亮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

第二,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在於領土和國力上的損失,對其爭霸天下,更造成摧毀性打擊。

蜀地本就不是一個進取之地,一旦入蜀,就徹底封殺了蜀漢統一中國的歷史可能性。

第三,劉備急於稱帝,喪失了漢室正統。

劉備曾經因為自己的身份光環與“仁義”獲得過所謂的人心,但此種政治資本在他決定登基之時可能已經丟失了大半。

四,四川本地精英也不認同蜀漢

對四川本地勢力而言,蜀漢本就是一個外來政權,劉備一系在四川不僅缺乏人望,更缺乏根基。本地勢力對蜀漢政權一直以冷戰的形式展開。四川本土知識分子儘管沒有控制住政權,但基本掌握了蜀漢的輿論,長期散發著各種“悲觀論”與“投降論”。

綜上所述,蜀漢儘管有諸葛亮、關羽等人才,終究是無法統一天下的。


春秋老師聊歷史


要想馬兒跑,先給馬吃飽,想要統一天下,就要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而蜀國就屬於看似陣容豪華,卻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通過《三國演義》,我們大多認為,劉備擁有三國第一智囊-諸葛亮,有三國最猛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有仁德之心,有漢室正統,劉備沒能統一天下,讓很多人都十分遺憾。

但如果我們看一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諸葛亮雖聰明,但其實他內政之才強於軍謀,且係數三國,才能不亞於諸葛亮的人並不少,司馬懿、郭嘉、魯肅、周瑜等等,就拿大家津津樂道的《隆中對》來說,早於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局勢的,就有魏國的毛玠,東吳的魯肅。

而五虎上將,只不過是被羅貫中誇大了而已,三國二十四名將(一呂(呂布)二趙(趙雲)三典韋,四關(關羽)五馬(馬超)六張飛, 黃(黃忠)許(許褚)孫(孫策)太(太史慈)兩夏侯(夏侯惇,夏侯淵),二張(張遼,張郃)徐(徐晃)龐(龐德)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中,僅有這五位屬於蜀國(與五虎將同一時期,姜維不算),而且在當時,真正能夠說武將一對一單挑的機會並不多,真正這些武將誰強於誰,究竟強多少,並沒有科學依據。

所以看似豪華的陣營,其實並不佔優勢。

戰爭打的是國家實力,而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

戰爭打的就是實力,曹操為什麼可以面對孫劉聯盟,而安然無恙,就是因為實力強啊。劉備攻打漢中,曹操僅派夏侯淵統領的關中防禦軍,就拖了劉備將近兩年之久,且耗得劉備面臨“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困苦局面,孫權發動合肥戰,前四次,孫權親征,曹操也僅僅是依靠當時合肥的守軍,就擊退了孫權,且孫權第二、四次攻擊合肥,都是在配合劉備在西面的動作,第二次的時候,劉備與曹操決戰於漢中,第四次的時候,正是配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而進行的聯合軍事行動。

即便這樣,雙方都沒能對魏國有寸土之功。

由此可見,魏國實力之強,不是劉備、孫權可比的。

關羽武藝再高強,臨陣對戰,在面對敵方成千上萬的士兵,也有脫力的時候;諸葛亮軍謀再高,運籌帷幄,揮斥方遒,也會因無兵可用,無糧可調而功虧於潰。

更何況就像剛開始說的,這二人並不是神,魏國、東吳也有能與其抗衡的人才。

魏國之所以強橫,關鍵在於兵種相剋

魏國有騎兵,蜀國、東吳沒有,這是劉備永遠無法克服的硬傷。在蜀地、東吳,還看不出騎兵的優勢,因為蜀地多山,東吳有長江天險,皆不利於騎兵發揮優勢。但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可就是騎兵的天下了。即便劉備有一爭中原之力,可進入關內,沒有騎兵,也會被魏國的騎兵以更靈活、更迅速的戰鬥策略所擊敗。諸葛亮接連5次北伐,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能佔領涼州,因為涼州是重要的戰馬產區。

所以,劉備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說到底,就是因為國力不行,再加上關羽、劉備接連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導致蜀國徹底淪為魏國的陪襯。


始終先生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意圖很明顯,而諸葛亮與關公被羅貫中同學著力描繪成了神 人。題主才提出此問題。


一.先說諸葛亮 。

1.諸葛亮品格高潔,折服眾人。在造訪茅廬時:

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雲: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物沒有出場,作者就告訴我們,諸葛亮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的人,為了自己的志向嚴於律己,又心境安寧清靜,時刻惦記著遠大的目標。此聯不僅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也精煉概括出諸葛亮了所追求的境界。我們與劉備一起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這樣不慕虛榮,樸素嚴謹,胸懷大志,嚴於律己的人誰不尊敬呢?綜 諸葛亮的一生 ,他身體力行了自己的“明志”與“致遠”。他的人格魅力在沒有出場前已經感染了讀者,讓人對諸葛亮有極大的好感。


2.諸葛亮知識豐富,能言善變,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為聯吳抗曹,諸葛亮赴吳會群儒 與孫權麾下張昭、顧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進行了唇槍舌劍的交鋒。他以其出眾的智慧,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征服了東吳的元老重臣。其文人風範,武人膽略令人汗顏,叫人五體投地。

不說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了,上面兩個場景就襯托出了他高大上的形象,讓人們覺得他是神,無懈可擊,對他抱有很高的希望。

3.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注於北定中原,攘除奸兇,恢復漢室。常年發動戰事,致使益州疲弊,國庫空虛,尤其是他忽視了後備幹部的培養與教育。儘管自己協助劉備開疆拓土 ,建立了蜀漢帝國,但在魏軍後起之秀鄧艾和鍾會攻擊下,自己精心建立的興復漢室的蜀漢帝國即刻落花流水。

如此品格高尚、智能卓越的政治家,為蜀漢培養的接班人中,除魏國過來的姜維能獨當一面,其它人都乏善可陳,由於事必躬親,後輩都失去了培養和鍛鍊的機會,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結局,令人哀傷。

諸葛亮有迂腐的一面,從來沒有自立之心,“兩朝開濟老臣心”是留下了,美名是留下了。但,自己安漢興劉的終身理想並沒有實現。在阿斗“扶不起”時,他自己不能當機立斷自立為王再伐中原,他的遺憾是自己造成。


二.再說關羽。

1.其政治水平低!不能執行諸葛亮之“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決策。令人惋惜,甚至憤恨!

2.作為武將,他的綜合能力比魏延低!希望題主翻翻三國志,不要被演義欺騙了,他無經天緯地之才,更談不上為統一天下作貢獻了!

3.關公性格孤高自傲,目空一切,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寄希望他有很大的作為。

而曹操與孫權都是強勁的對手,這在隆中對已經可以看到的出來。

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 不可圖也。

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就能理解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三國,以,北魏的曹操,東吳的孫權,蜀國的劉備,為首的三國勢力,

(劉備,手下擁有謀士,諸葛孔明,大將關羽,張飛,等等)

(東吳孫權,手下擁有謀士,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大將有,甘寧,太史慈,周泰,呂蒙,等等)

(曹操,手下擁有謀士,郭嘉,苟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大將有,張遼,徐褚,典韋,曹仁,夏侯惇,等等)

曹操,孫權手下這些人,哪個都不白給,你劉備就憑諸葛亮,大將關羽張飛,想統一三國,保住自己那份就不錯啦,簡單概括。





巴黎街角A




▲關羽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和關羽,一個是最強後衛,一個是最強前鋒,關羽不論是武略還是武藝在三國武將中都是無可替代,而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擁有一定的指揮能力。

▲諸葛亮

但是,蜀國“貧富差距”太大,就拿大將來說,關羽張飛的實力高於魏國吳國的任何武將,而其他的武將要不就是隻能達到魏國中下流、吳國中等水平的武將,要不就是達到魏國中等水平的魏延,而魏延可以說是除關羽張飛之外的蜀國最強武將。

▲文臣

文官更不用說了,諸葛亮治國理政天下無雙,居然在武略上還能和曹真抗衡,但這種水平的文官在蜀國也只有三人而已,完全比不過魏國吳國的眾多謀士。


▲古代武將

而且在古代士兵是關鍵,並不是像小說中說的那樣,士兵在將軍面前就是窩囊廢,在現實世界中,兵力兵力兵就是國家的力,一力降十會,力大了才有資本,武將文丑才有勇武之地。


南政昔風


因為魏國、吳國的人才比蜀國還要更興盛。


魏國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陳群、鍾繇、程昱等,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淵、張遼、徐晃、樂進、張頜、于禁、田豫等。


吳國文有魯肅、張昭、朱治、虞翻、諸葛瑾等,武有周瑜、呂蒙、陸遜、甘寧、周泰、朱桓、徐盛、淩統、朱然等。


最關鍵的是,魏國和吳國的人力資源要比蜀國多得多。麥城和夷陵兩戰後,蜀漢好不容易積攢的人力資源大半都消耗一空,後續補充就遠遠跟不上了。


所以說,諸葛亮雖然才能還可以,但即使蜀國積攢了人數足夠多的軍隊,也沒有更多的農民來生產和運輸軍糧了。(陶慕劍)



陶慕劍工作室


歷史是人寫的,難免摻雜個人成見。

《三國演義》作者以正統觀點描述三國曆史。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是漢室的合法繼承人,而曹操則是竊賊。

所以褒劉貶曹是《三國演義》的主弦律。對蜀漢多有誇大神化,不切實際的描寫。誤導後人覺得諸葛亮五虎上將乃天兵天將,無所不能。

曹操麾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比蜀漢東吳強大得多。

曹操據有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域,無論人口、經濟都遠勝吳蜀。

論政治智慧,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強者,但曹操在孫刻二人之上。

曹操雖掌漢末實權,但不稱帝,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也是作者的說法。說明曹操很聰明,他才是漢室的擁護人,而孫劉反而是反逆者。

曹操據有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實行了有效統治,得到人民的認可。諸葛亮六出歧山,卻沒有看到關中有人揭杆而起響應北伐就是證明。

蜀漢雖號稱天府之國,且擁有漢中富饒之地。無奈秦嶺阻隔,再多糧餉,不可能源源不斷供應歧山前線。

六出歧山,只是一廂情願,諸葛亮落得客死五丈原的悲劇下場,令後人唏噓嘆息。一


辛福先


1.綜合國力。

統一天下除了個人能力也要看國家的綜合實力。通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可以知道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眾,而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現,只不過是必然的偶然。蜀國只有益州一州,曹魏佔據中原地區地盤大很多。另外,東漢以來中原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再加上當時人口中原地區最多,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中原地區最為發達先進。拼綜合國力,蜀國肯定是拼不過曹魏的。

2.軍事力量。

消耗綜合國力比不過曹魏,諸葛亮也沒那麼多時間,所以他能把蜀國弄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速戰有沒有可能?在夷陵之戰,蜀國損失幾乎所有精銳部隊以及老將。接著諸葛亮不斷北伐失敗證明,速戰用軍事力量速勝也是不靠譜的,曹魏畢竟是擁有整個北方60萬強軍的強國。

而且要知道戰爭是必須要依靠綜合國力的!就像漢武帝北征匈奴一樣,那是有文景之治的底子!即便是這樣,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依舊被罵窮兵黷武,可見戰爭消耗的就是綜合國力。諸葛亮不斷北伐,但是蜀國的國力根本撐不起來,而且在不斷透支蜀國的國力。

綜合國力比不上,不是一個關羽個人勇武的或諸葛亮個人的才華可以改變的,歷史的潮流也永遠不是一個個人可以改變的。





喵喵槍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影響深遠,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物在人們印象中都是當世不二之英雄或者能人,但是為什麼劉備麾下天下英雄齊聚會可就是不能奪取天下,甚至不能和曹魏或者東吳其中之一較量呢?

其實在原著中已經交代的很明白了,魏蜀吳三足鼎立,分別佔了天時,人和,地利,下面咱們來說說天時,地利,人和的具體含義。

先說天時,就是指朝廷的整體的制度體制,完善成熟的組織結構,分工細密,並行不悖。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編入隊伍,得到能發揮他的長處得位置,而組織還能有效地避免他的惡略的本性對組織的破壞。這就是曹操的高明,手下無論君子還是小人都能各司其職,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當然這根他繼承了東漢朝廷的舊班底有很大的關係,文臣武將都是東漢體制內的儲備人才。

再說地利,說白了就是有錢,江浙一帶是東漢的財政府庫,魚米之鄉物阜民豐,經濟開發得非常好,大規模的民間財團很多,就相當於現在的世界五百強集團都駐紮在這裡,你想得有多牛?東吳實際上就是靠大財團們立國的,尊重維護他們的利益是東吳的根本國策,開始時孫策無視他們的利益結果被暗殺了,讓孫權看清了形式。

最後是人和,人和就是人才,人氣,人心,才能,本事等等,劉備網羅的都是江湖英雄,民間志士,這些都是當世絕頂能人,這些人的特點是個人能力超強,善於鬧事,若舉旗起義,攻堅克難這支隊伍銳不可當,但守城治世卻鮮有成功的。用現代話說就是戰術高超而戰略很失敗,開始時的隆中對就有很大的錯誤,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向一個方向進攻。這些能人都是孫悟空,試想在一個團隊裡有很多個孫悟空,結果不會是戰鬥力增強,而是容易在內部鬧事,因為多個孫悟空互相不服氣。當外部壓力大時還好一致向外,稍微一安頓下來內部矛盾就突出了。諸葛亮在治理經濟方面很有才能,但卻不能建立朝廷體制,因為他的權威不夠,有很多政敵,另外也有個人偏見。西蜀朝廷派系很多,有荊州派,宜州派,有文官穩妥派,還有武將投機派等等。

因為西蜀沒有準確的戰略目標,缺乏成熟的組織體系,有沒有富甲天下的經濟規模(當時四川的開發程度還很低,只是沃野千里,並不是魚米之鄉,人口又少),所以空有天下英才其薈萃,卻不能殺曹賊復漢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彬彬說三農


首先得要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應該看三國志。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物質基礎上來看,曹操佔據的黃淮流域,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打仗無外乎錢糧,有了雄厚的而且持續的物質基礎,曹操佔有了巨大優勢。

二,從歷史大趨勢來看,中國歷史上從北往南從西往東統一天下者,不勝枚舉,反之則寥寥無幾,有人對此專門做研究非常有道理。

三,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曹操的青州兵兗州兵,體格強壯驍勇善戰,以及後來征服的隴西地區,可提供更多騎兵,為曹操增強的軍事實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從政治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從未越君臣之禮,表面上仍是漢室之臣,反觀劉備則完全可以被扣上亂臣賊子的罪名。

五,從領導能力上來看,曹操千古奸雄人所共認,而劉備及其蜀漢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產物,後世對其美化的成分比較大,所以對我們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干擾,論個人領導能力,劉備與曹操相去甚遠。

六,從團隊合作上看,曹魏人才濟濟層出不窮,這說明其本身人才儲備比較好,也說明其用人機制合理,能夠讓人才不斷浮現,形成人才梯隊。而蜀漢則更多的靠個人魅力,小團體,雖說諸葛亮個人能力超群,但人才培養機制匱乏,靠一己之力對抗團隊,註定充滿悲情,雖然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容易博得人們的同情和崇拜,但這並不能有助於獲得勝利。

最後,像關羽這樣的將領,實際上並沒有傳說中的神勇,更多的是因為其忠義的精神得到後世的推崇,所以不斷被神化。有句話叫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如果把蜀漢和曹魏看作兩個團隊的話,同樣能力的人才,在弱一點的團隊當中,更容易成為萬人矚目的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