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吃燴麵


隨筆:吃燴麵

若要尋得到近於鄉愁的情愫,堂皇的酒樓是不行的。林林總總的菜餚之後,一聲酒足飯飽的“上主食”,那無論蘊涵著多少匠心的美味,立刻淪落成酒宴行將結束的標示。

遍佈於大街小巷的隨意找的燴麵館也是不行的。湯裡少了刻印於心的滋味,輔料缺了熔鑄記憶的內容,熟悉的鄉音裡沒有觸動靈魂的濃意,再香再足的味道,也只是一次充滿感動的邂逅。


隨筆:吃燴麵

必須還是那條街,那個招牌,那間人來人往的擺了十來張桌子的店面。半斤隨意切成塊粒的熟牛肉,一盤面筋、藕片、粉絲、豆腐、花生米等各色涼菜的亂拼。幾瓶啤酒,三五親朋,家常裡短,天南地北,將每張桌子變成了激昂的舞臺,合奏出一種奇特的喧譁,偶爾還會有一句蓋過其他聲音的話飄來:“俺可不是瞎吹咧,那會兒……”

在燴麵還沒有送上桌的空當,可以要一碟牛肉或是素菜拼盤,在燈光闌珊的角落一邊細嚼慢嚥,一邊隨興地分辨合奏中的各種話題——經過鄉音演繹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是最好的下酒菜,也是最好的佐料。


隨筆:吃燴麵

熱氣騰騰的燴麵終於端來。“你要了小碗?”老闆娘確認後,把碗往桌上一放,立刻轉身招呼剛進店的老鄉。其實店裡只有一種型號的碗,說是小碗,不過是比大碗少了一根面,湯料、配菜沒有區別。

一時間,一種莫名的充實感湧來。厚實的面體浸在滿是細密油花的高湯裡,海帶、粉條、豆腐皮兒若隱若現,數片暗紅色誘人的牛肉和一小攝香菜擱在中間。用筷子緩緩拌動,無比熟悉的味道隨熱浪噴薄而出,瞬間灌滿了身體、充盈了宇宙。


隨筆:吃燴麵


作為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傳統美食,湯是中樞,一碗好面全在湯。乳白的湯裡有牛肉的氣息,有膠原蛋白的影子,有恰到分寸的火候的痕跡。一口湯下去,“子率以正”,燴麵的靈魂綻露無遺。

一根寬寬的麵條正好是一小碗的份量。用筷子挑起來,輕輕咬上一口,柔韌的勁道和著湯的鮮美,幻化成一幕亙古未變的場景——從中心路往南,經過新華書店左拐,沿街的燴麵館一家接著一家,牛肉味陣陣飄來,讒了我整個高中求學時期。


隨筆:吃燴麵

配菜也很講究。以都多是豆腐皮、海帶絲、粉條、黃花菜、香菜、蔥花,現在又多了牛肉丸、鵪鶉蛋、中藥材乃至海參、魷魚。時代發展如斯,不管什麼佐料,只要琴瑟協和,都未為不可。

食客散了聚、聚了散,小店建了拆、拆了建,再走在這條街上時,那店那人那招牌已全無蹤影,就連街道的名字也換得完全陌生。除了悵然,那慾望只能壓制在心底,只怕是慢慢會變成冰冷的漢字,一如“鄉愁”。

隨筆:吃燴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