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吃烩面


随笔:吃烩面

若要寻得到近于乡愁的情愫,堂皇的酒楼是不行的。林林总总的菜肴之后,一声酒足饭饱的“上主食”,那无论蕴涵着多少匠心的美味,立刻沦落成酒宴行将结束的标示。

遍布于大街小巷的随意找的烩面馆也是不行的。汤里少了刻印于心的滋味,辅料缺了熔铸记忆的内容,熟悉的乡音里没有触动灵魂的浓意,再香再足的味道,也只是一次充满感动的邂逅。


随笔:吃烩面

必须还是那条街,那个招牌,那间人来人往的摆了十来张桌子的店面。半斤随意切成块粒的熟牛肉,一盘面筋、藕片、粉丝、豆腐、花生米等各色凉菜的乱拼。几瓶啤酒,三五亲朋,家常里短,天南地北,将每张桌子变成了激昂的舞台,合奏出一种奇特的喧哗,偶尔还会有一句盖过其他声音的话飘来:“俺可不是瞎吹咧,那会儿……”

在烩面还没有送上桌的空当,可以要一碟牛肉或是素菜拼盘,在灯光阑珊的角落一边细嚼慢咽,一边随兴地分辨合奏中的各种话题——经过乡音演绎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是最好的下酒菜,也是最好的佐料。


随笔:吃烩面

热气腾腾的烩面终于端来。“你要了小碗?”老板娘确认后,把碗往桌上一放,立刻转身招呼刚进店的老乡。其实店里只有一种型号的碗,说是小碗,不过是比大碗少了一根面,汤料、配菜没有区别。

一时间,一种莫名的充实感涌来。厚实的面体浸在满是细密油花的高汤里,海带、粉条、豆腐皮儿若隐若现,数片暗红色诱人的牛肉和一小摄香菜搁在中间。用筷子缓缓拌动,无比熟悉的味道随热浪喷薄而出,瞬间灌满了身体、充盈了宇宙。


随笔:吃烩面


作为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美食,汤是中枢,一碗好面全在汤。乳白的汤里有牛肉的气息,有胶原蛋白的影子,有恰到分寸的火候的痕迹。一口汤下去,“子率以正”,烩面的灵魂绽露无遗。

一根宽宽的面条正好是一小碗的份量。用筷子挑起来,轻轻咬上一口,柔韧的劲道和着汤的鲜美,幻化成一幕亘古未变的场景——从中心路往南,经过新华书店左拐,沿街的烩面馆一家接着一家,牛肉味阵阵飘来,谗了我整个高中求学时期。


随笔:吃烩面

配菜也很讲究。以都多是豆腐皮、海带丝、粉条、黄花菜、香菜、葱花,现在又多了牛肉丸、鹌鹑蛋、中药材乃至海参、鱿鱼。时代发展如斯,不管什么佐料,只要琴瑟协和,都未为不可。

食客散了聚、聚了散,小店建了拆、拆了建,再走在这条街上时,那店那人那招牌已全无踪影,就连街道的名字也换得完全陌生。除了怅然,那欲望只能压制在心底,只怕是慢慢会变成冰冷的汉字,一如“乡愁”。

随笔:吃烩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