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資基金才能獲得穩健收益率(一)


如何投資基金才能獲得穩健收益率(一)

隨著國內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張,投資基金已經成為了國內居民的主要理財方式之一,而國內投資者投資的基金主要分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等。

股票型基金主投資股票市場;混合型基金是可以投資股票、債券、貨幣市場的一種靈活型基金,根據投資標的、比例、策略的不同,混合型基金又分為偏股型、偏債型等多種類型;債券型基金是指以國債、金融債、信用債等債券作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貨幣型基金投資於貨幣市場,如銀行存款、央行票據、短期國債等無風險資產。

還有QDII、ETF、FOF等一些創新基金,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從概率學角度來說,選基金與選股實際上是相差不大的,關於如何選好基金,這在美歐市場都是大難題,國內也同樣如此。



美國各州養老基金1987~2013年的歷史業績統計數據顯示,其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都不及一個簡單的60%股票指數與40%債券指數的組合,這說明就是美國的養老基金想從眾多基金經理中選擇出有實力的基金經理也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普通投資者。因此國內的基民一大半以上也是處於虧損當中。


所以想做好基金投資並不簡單,還是要掌握一些選擇基金的方法,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建立一個基金投資組合,從收益與風險兩個方面的平衡來贏得長期穩健收益率,並儘可能擴大超額回報。

一、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是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波動性勝於收益穩定性的態度。對於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與風險決策三者之間的關係,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市場對個人風險偏好的測評方式也有不同,有的是採用五種風險偏好類型,有的則簡單劃分為三種,還有其他一些劃分方法。

五種類型的劃分主要為:保守、穩健、平衡、積極、激進。三種類型主要劃分為:保守、穩健、積極。對自己的投資偏好加以測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往往決定了投資者的投資策略與標的的選擇,以及所要承擔的風險度,在投資過程中與最大回撤、止損等風控管理密切相關。所以對自身投資的風險偏好做一個測評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的投資者一般採用三種風險偏好類型,保守型可承擔的最大損失為10%;穩健型可承擔的最大損失為10~30%;激進型可承擔的最大損失為30%

以上。這是普遍認可的劃分方法,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籠統,並不嚴謹,具體的劃分主要還是與各類資產的市場平均收益率相關。一些細節問題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再具體詳談。


二、資金配置

現代金融的有效市場理論、隨機理論、組合優化以及分散投資原則等要求不要輕易集中投資,因為市場中經常存在一些黑天鵝事件,譬如集中投資個股出現踩雷現象,那就會為整體投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從數學角度來說,先損失10%後再賺回10%,會明顯影響投資回報率,更何況遭遇黑天鵝事件,這容易導致長期投資徹底失敗,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在投資過程中基本上都要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係數,因此投資基金時也要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這個組合中的基金類型差異性要大一些,才能更好地平衡風險,組合數量基本上以4~6只基金為益,再多的話並一定有利於普通投資者有效平衡風險,因為普通投資者在資金配比、風險再平衡、現金再投入等方面存在一些弱勢,所以選擇的基金數量過多反而不利,會加大風控的難度。


老基民的經驗之談,給出投資基金時的資金配比如下:

保守型:債基50%+股基20%+貨基20%+QDII10%

穩健型:債基40%+股基40%+貨基5%+QDII15%

激進型:債基10%+股基70%+貨基5%+QDII15%

這個資金配比有成功經驗,但在資金配比上存在很多細節問題,譬如每一種類型的基金中的資金配置問題。當前隨著ETF指數基金與其他一些基金的發展,這個資金配比模型還是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但是大方向還是可取的。

還有一種簡單直接一些的資金配置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將基金劃分為保守資產與偏風險資產兩種,譬如貨幣基金屬於保守資產,而股票基金屬於偏風險資產。然後再將手中資金平分三等份,做三個投資組合。

1組:保守資產75%+偏風險資產25%

2組:保守資產60%+偏風險資產40%

3組:保守資產40%+偏風險資產60%

這種投資方法也相對比較有效。不過這些資金配置都是一些死框架,並不是固定的,在投資過程中由於採取的主動、被動策略不同,擇時與所選擇的標的不同,因此資金配置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嚴格講起來是一個大課題,但是對於普通投資者則越簡單有效越好。

在投資過程中資金的配置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度,所以投資者需要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往往資金配置合理,對於長期盈利將會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有效監測市場風險度的情況下,資金配置的調整會決定投資的成敗。(待續)(本文系馨月說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頭條號馨月說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