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赫德:出於英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

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英國所奉行的遠東政策是希望維持現狀,即維護英國在遠東的優勢地位,竭力防止出現危及英國競爭利益的競爭者。但是,當時俄國、美國、法國都在覬覦著朝鮮,試圖在朝鮮獲得政治和商貿特權。在日本加緊侵略朝鮮之時,西方各國為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紛紛與朝鮮建立了商約關係,美國是率先與朝鮮建立商約關係的西方國家。

美國與朝鮮簽訂商約後,列強在遠東的利益競奪中,把俄國視為頭號勁敵的英國為抵制它的競爭對手,也希望與朝鮮建立商約關係。朝鮮逐漸與各國建立商約關係。在朝鮮開港設關之事也是迫在眉睫,但朝鮮和大清一樣也是缺乏洋務人才。1882年10月,朝鮮國王呈文大清總理衙門,請求“代聘賢明練達之士,迨茲東來,隨事指導”。總理衙門便徵詢李鴻章和總稅務司赫德的意見。經過商議,最終挑選了在中國海關工作過的德國人穆麟德擔任朝鮮海關的總稅務司,在制度上參照中國海關的制度。從此後,與英國的遠東政策相一致的,赫德把更多的目光關注到朝鮮的事務中來。

英國人赫德:出於英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

甲午議和時的春帆樓

朝鮮海關建立之時,赫德在給金登乾的信中曾經說,“朝鮮不能再給世界添麻煩了,從個人來說,朝鮮正在給我添麻煩(私人的),中國正徵求我在朝鮮設立海關的意見。這也是中國海關的有益的發展,因為朝鮮海關雖然由朝鮮當地官員管理,但卻直屬於宗主國的總稅務司!當然,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不變的報酬,不過這倒有令人感興趣的東西。”[1]

然而,讓大清上下失望的是,穆麟德在擔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期間,不單代表朝鮮與俄國簽訂《朝鮮密約》,而且煽動朝鮮投靠俄國,這自然引起了西方各國(特別是英國)和日本的不滿,在各方壓力之下,朝鮮國王解除了穆麟德的職務。

這一事件的發生,赫德在給總理衙門的信函中說,“伏念朝鮮自通商以來,時有他人窺伺牟利,設法煽惑。稅務司為上國所派駐紮屬國之員,於一切不虞之事即能就近稽察,以防閒於未然。其駐紮該處,於保衛屏障不無裨益。縱使將各關所領之薪俸,由上國全出,亦未為虛靡也。”[2]

赫德此言,雖然有鞏固中國宗主國權益的成分,但更大的因素是增加自己的權力。此後,赫德又推薦了正在海關工作的美國人墨賢理。赫德給墨賢理下達了一項指令,即儘快實現朝鮮海關與中國海關的聯合,由赫德自己兼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這就是所謂的“朝中海關聯合計劃”。他對墨賢理說,“請沉著地記好這個可能,希望我們不久能說肯定,即朝、中海關的聯合”,赫德說,這樣的聯合更有利於鞏固中朝的關係。赫德的這項計劃得到在朝鮮的袁世凱的支持。

英國人赫德:出於英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

甲午戰爭時為保護歐美人員的美英軍艦的官

1885年4月,英俄為爭奪在朝鮮的利益一度劍拔弩張、針鋒相對。在英俄的利益角逐中,英國認為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利用中國的力量是維持在朝鮮利益的好辦法。心領神會的赫德更加強了中國海關對朝鮮的控制。赫德告誡墨賢理說,“不要太急,梨沒有成熟以前,不要搖樹的枝葉。”次年 12月4日,赫德又指示墨賢理:“你現在的位置,以及我和朝鮮海關的關係,其有同一基礎——那就是朝鮮的從屬地位和昭告全世界,說中國是朝鮮宗主國的必要性,這點不要忘記。”赫德的這一系列舉措既滿足了清廷力圖維持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的願望,又實現了英國的意圖,為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加固了一道“安全閥”。[3]

進入90年代,除了列強各國對朝鮮虎視眈眈外,日本對朝鮮的覬覦更是日甚一日。這使英國感到,如果避免衝突,又維護英國的遠東利益十分必要。此時,赫德已經感到了事情的複雜性。

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議會講演時,公開說朝鮮是日本的利益線。美國駐朝鮮公使推薦李仙得為朝鮮內務署協辦,並貸款200萬美元,藉以鼓勵其獨立。總理衙門認為這件事比較棘手,令赫德妥善解決。赫德敏銳地覺察到了問題的複雜性:“朝鮮又生了新的糾紛,前美國駐廈門領事、l872—l873年間曾為日本人佔領臺灣領路的李仙得現在到漢城,背後有日本的支持,目的在趕走德尼和史納機,並且破壞朝鮮與中國的關係。看來這個玩火的傢伙要在朝鮮點燃戰火了!昨日總理衙門要我認真處理這件事,但已經到了時候,恐怕很不容易了。”赫德也認為不好對付,感到了事情的艱難程度:“李仙得為(朝鮮)內務署協辦,他的意圖當然要脅迫朝鮮脫離中國,傾向日本。總理衙門要我去幹預,但我不願意下手,因為這件事看來又將費很多時間,惹許多麻煩。”[4]

英國人赫德:出於英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艦

面對中日在朝鮮問題上日益尖銳的角逐,赫德也不是不想插手,他感到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很希望英國政府能夠插手,那樣也是維護英國利益的需要。當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的時候,赫德很有些憂慮地說:“看來今年恐怕是多事的一年。”赫德擔心這勢必破壞中國與朝鮮的宗主關係,進而削弱英國對朝鮮的控制和造成遠東現狀的改變。中日關係的惡化,赫德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既為中國的命運擔憂,又希望自己的母國在這種紛爭中獲得利益,他說,“中日局勢嚴重,已接近戰爭邊緣。日本在這場新戰爭中,料將勇猛進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俄國已在朝鮮邊境增兵,在海參崴集中艦隊,等‘梨子熟了落在手裡’,好撿便宜。”

不論是出於對自己母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還是出於中國在官場的個人情感,赫德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如果戰爭能拖延下來。中國的資源、人力和它經得起磨難的本領,必能勝過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訓練、組織能力。”同時,赫德也希望“英國應以實力出頭干涉,外交毫無用處,現在機不可失,如不動手,將來局勢可能全部改觀” [5]。赫德希望英國不惜與日本發生戰爭來保護遠東的利益,但是更希望通過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建議英國應該儘快派一個“老成持重、說話有力的公使”出使日本,就朝鮮問題與日本交涉。赫德還向英國政府推薦了駐華公使館代辦寶克樂擔此重任。總而言之,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赫德打出的是“中國牌”——尊重中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來維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

英國人赫德:出於英國在華巨大利益的考慮,都希望中國對日本強硬

本文根據《晚清官場洋大人》改寫

————————————

參考文獻:

[1]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第三卷,第152頁

[2]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頁。

[3]王宇博:《甲午戰爭期間赫德與英國遠東政策》,《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4]王宏斌:《赫德爵士傳:大清海關洋總管》,第300、301頁。

[5]王宇博:《甲午戰爭期間赫德與英國遠東政策》,《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