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許昌,地處中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逐鹿的必爭之地。東漢末年,曹操佔據許昌,在此成就了曹魏家業。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則為許昌人留下了不少喝酒的理由。

許昌人愛喝酒、愛斗酒的豪放行為,讓白酒商看中了許昌白酒市場這塊蛋糕,許昌也從兵家逐鹿之地轉變成了商家逐鹿之地。上世紀的90年代,就有白酒商在調查一番後給出這樣的結論,一年7000噸白酒,市場銷售額至少3個億。

也就是那個年代,許昌盛傳著“一年喝倒一個牌子”的傳說。

傳說是從1996年開始的,許昌城內風行一個牌子的白酒,就像颶風一樣,一夜之間,大街小巷內,無論高檔酒樓還是路邊地攤上,基本上喝的都是一個牌子的白酒,高地貴賤之分只能從包裝上分得清。豫坡酒、孔府宴、河套老窖、秦池古酒、東北大高粱、寶豐、賒店、扳倒井、沱牌麴酒、富平春、睢州糧液、寧城老窖、黑土地等近20個品牌的白酒都曾在許昌風靡一時。這些白酒流行時,大街小巷到處都充斥著這些白酒的廣告,但曇花一現之後也會瞬間淡去。

有人說,許昌人喝酒跟風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喝到假酒。因為,哪個品牌的白酒風行,哪個品牌白酒的假酒就會應運而生。於是,許昌人採取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以此來躲避假酒對身體的危害,如此聰明之舉,不得不讓人信服。

按下白酒市場不表,咱書歸正傳,說說喝酒的故事。

早些年間,許昌人組酒局有很多種,正規的紅白喜事等酒局就不再贅述了,但說民間傳說。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某君善飲白酒,在那個沒有禁酒令限酒令的年代,革命小酒天天醉是一種常態。且說,某日臨近下班時,該君的應酬居然出現了空擋期。於是,某君便抄起電話給甲君打去電話:“晚上幹啥?”

“某事啊!”

“來吧,菜備好了,掂兩瓶酒妥啦。”

“中!”

掛斷電話,又打給乙君:“黑了,懟兩杯?”

“中啊,去哪?”

“能去哪?來我辦公室吧,清淨。”

“中啊!”

“酒備好了,兜倆菜吧!”

“好哩!”

再打電話給丙君,說:“酒菜都備好了,就等你了!”

“好的,下班就過去。”

“唉,唉,我這煙某了,來時候捎兩盒吧!”

“好嘞。”

於是乎,天落黑的時候,幾個人聚集在某君的辦公室內,一場豪飲開始了。當酒酣耳熱之際,眾人方才明白,該君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眾籌成了一個酒局。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還有一個類似眾籌的故事,不過這個主人公則是以吝嗇而出名的。

話說某村某人好飲,但又十分吝嗇,常常蹭朋友的酒攤兒過癮。怎麼蹭?傍晚時分,該君常在村中飯館附近晃盪,遇到有結伴去飯店的村民或朋友,遂迎頭而上,假裝邂逅與之搭訕。無論對方是假讓客還是真心實意地相邀,均會爽快地應承下來,共同赴宴開懷暢飲。

如此反覆,眾人知其行徑,便有意躲避起來。

忽然有一天,該人邀請村中好友到飯店內一聚。接到邀請後,眾人心中大喜,都以為他突然想開了,要回請大家吃飯。遂按時赴約。來到飯店後,該君大方地說:“誰愛吃啥,想吃啥,直接給老闆報!”聽到如此大方的話,眾人你一個我一道地點了起來,期間不乏有想趁機狠宰他一刀的點了幾道硬菜。一會兒功夫,一桌菜餚端上了桌。

該君和大家開懷暢飲一番後,趁大家酒正酣之時佯裝出去小解,給飯店老闆說:“誰點的菜,誰買單!”之後溜之大吉。正當眾人左等右等不見該君返回,心中疑惑的時候,老闆過來說:“別等啦,某某早走了。他說,今黑誰點的菜誰買單。”說罷,老闆一一報出菜名,一一對應著某人收錢。大家一一核對後發現,某君居然一個菜都沒有點,他又一分錢沒有花地吃了一頓酒。

於是,該君在村裡留下了一個歇後語:“某某請客,誰點的菜誰算賬!”

其實,在許昌民間最普遍的眾籌酒局就是吃“兌乎”,這倆字具體是哪倆字,許言君也搞不清楚,但音應該是這樣的,暫且就以這倆字來代替吧。

吃兌乎的玩法,大致雷同於現在的AA制,只不過AA制一般情況下是參與者均攤費用。而吃兌乎,許昌人則喜歡利用一種遊戲,參與者通過這個遊戲而分攤費用多少不等,幸運的話還有白吃白喝的。遊戲中有抽牌點的,有抓鬮的,有執色子的等等不一而足,規矩提前協商好,參與者一起響應執行就可。最普遍的是一種“畫撇拉”的遊戲,這種遊戲是選一張白紙,發起人按人頭多少在白紙上畫幾條曲線,而後將白紙對摺起來,在一面的每一根線頭端標註上應該承擔的費用多少,有100的,有50的,有20的,有10塊的,還有0元的,數額多少根據人數多少大致確定,總數基本上夠參與者集體消費就可。標註好後,每一個參與者在白紙的另一面認領一個線頭簽名,而後順線尋找對應的分攤數額,對應多少就分攤多少。大家把錢集中在一個人都手中後,便一起出門尋找飯店進行“好嗨喲”模式去了。

無論怎樣湊起的酒局,許昌人都超級豪爽,對個別人的小氣只會當作笑料,並不會因此而給一個人貼上標籤,從此斷絕來往。因為,許昌人知道,喝酒之事本來就是圖樂之事,酒場上的有些事有些人有些話是不必當真和考究的。


酒喝大了,當然會產生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故事。在許昌,流傳著很多與酒有關的故事,其實,在許昌流傳最廣的當屬“喝四個不倒”了。這則故事,每逢酒席進行到敬酒環節,就有人會提及。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話說,某年某月某天的晚上,某君在市區某大酒店參加朋友酒局。酒至半酣,該君出門小解。小解完畢返回房間時,醉眼朦朧的他居然進錯了房間,推開房門,裡面的酒局恰好行至尾聲,最後一道主食的小碗麵條都已經端上了桌。

一腳跨進房門,某君楞了,而那一席的人也楞了。因為某君也是一干部身份,這些領導們有的認識他,有的不認識他,而他環視一圈發現尷尬的時候,真是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無奈,只得硬著頭皮走上前去說:“我來給各位領導敬個酒。”見一席人無人表態,他端起酒杯連喝四杯白酒,說:“領導們都沒少喝,我喝四個不倒了!”說罷連聲告退,退出了房間。

此故事,有說是長葛的,有說是鄢陵的,還有說是許昌市區的,被傳得有鼻子有眼的,還有人說該君因禍得福,因領導欣賞他隨機應變的能力,後將其提拔重用了。傳說而已,其真實性無從考究,權當一樂。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遙想當年,許昌市區新興路的河邊有一空地,有好事者在取得相關部門許可後,將此地開闢為大排檔,火爆異常,人稱“萬人坑”。

每當夜幕降臨,人們呼朋喚友直奔“萬人坑”,找一桌凳,點上三兩盤涼菜,要幾串烤串,搬一箱啤酒,圍桌在一起,吃著烤串喝著啤酒,居然能鏖戰半夜。

話說某晚,一哥們參與如此豪飲良久,膀胱幾欲撐爆,遂起身到河邊小解。站在河邊,搖搖晃晃地小解時,一回頭看見一個哥們也與他並排而立,共同釋放體內壓力。醉眼朦朧中,看著身邊的男子似曾相識,遂大聲打起招呼來:“嗨,哥,你,你也在這啊?”

“嗯,啊,幾個哥們沒事,噴會空兒。”

“哦,啊,在哪個桌子坐著呢,一會兒過去倒到酒!”

“好啊,東邊第二排第二桌。我等你啊!”

說完,二人小解完畢,提上褲子,摟著肩膀,一搖一晃地走到那邊的酒桌。拉一凳子,填一套餐具,開酒!

先喝為敬。一仰脖,一口氣將一瓶啤酒吹乾。而後,再拿起一瓶啤酒,挨個敬酒,碰酒,噴得熱火朝天。直到一起來的朋友過來相勸,方才鳴金收兵,迴歸本位。

待這哥們離去,那桌上的人被灌了不少啤酒後,齊聲問:“哎,這哥們是誰啊?”

“俺也想不起來了!~”

一桌人面面相覷一陣後,居然放聲大笑起來。

還有一老兄,素善飲,但有一特點,逢酒必醉,從不見熱菜。人稱“不吃熱菜”。因為知道自己的特點,或許出於安全起見,這位老兄從不駕駛機動車,出門就是騎一輛二八自行車,這個輛車除了鈴鐺不響,其他的都響。老兄說,這樣的自行車,跟著嗜酒的他安全,因為無論他醉倒在哪裡,都不會有小偷偷他的車。確實,這位仁兄的破自行車實在是忠誠,從沒有離開過他。

但有一次,這位老兄與酒友酣戰至半夜之後,騎著自行車暈暈乎乎地回家,走到市區七一路與轉盤處時,酒勁上湧,兩眼迷糊,但他為了儘早地趕回家,還是賣力地蹬著自行車向前趕路。可是,無論怎樣,他卻很難駛離這個圓圓的轉盤,圍著轉盤不知道轉了多少圈。直到東方拂曉時,有一個起早的路人看到他的怪異行為後,大聲地吆喝了一聲,他才猛地一激靈,騎著自行車離開轉盤,回了家。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相比而言,許昌人在酒桌上還是比較文明比較溫柔的。很多年前,我曾在豫東某縣城目睹過當地人勸酒的狠勁,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

那一天,應邀到該縣城參加一開業儀式,中午商家招待。我們被安排到一個擺放了兩張檯面的房間內用餐。我們這一桌都是許昌去的朋友,也均因下午要返許忙工作,眾人齊聲拒絕喝酒。另一桌則是當地的客人,聽言語看談吐應是當地的村幹部之類的,他們七八人坐了一桌。各自坐定後,便打開白酒喝了起來。起初,我們這邊埋頭吃飯,並不關注他們喝酒時發出的豪放聲音。當時,一個人站起來敬酒的洪亮聲音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只見這個人站起身,聲音如鍾地說:“我給各位領導敬酒,希望都給我個面子。”說罷,取一小瓷碗倒滿酒,一仰脖灌了進去。而後依次倒酒敬酒,當敬到一稍瘦小的男子面前時,該男子倒了一碗酒雙手恭恭敬敬地遞了過去。瘦小的男子說:“我不喝酒!”

“您喝不喝?”

“我不喝!”

“好,您不喝,我喝!”

說罷,敬酒男子一仰脖一碗白酒下肚。隨後,他又倒滿一碗酒遞了過去。

“我說了,我不喝酒!”

“您真不喝?”

“真不喝!”

“好,您不喝,我還喝!”

同樣是一仰脖,又一碗白酒下肚。他又倒了一碗白酒後,“噗通”一聲,雙膝跪地,雙手舉起酒碗,大聲說:“爹,您喝不喝?”

見此情形,聽其如是說,整個房間內頓時鴉雀無聲,如果那時掉一根針,我想絕對能聽得見針落地的聲音。

只見,瘦小的男子站了起來,楞了片刻,臉也由紅變白。隨後,接過酒碗,仰脖,一氣將碗中白酒喝淨。慢慢放下酒碗,轉身離去。眾人看著他稍顯趔趄的身影,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

許昌酒事:喝四個不倒!這個典故有多少人知道?

有人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喝酒能不能年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酒喝多了誤事,喝得過多了要命。

那一年冬天的中午,某單位的辦公室主任和領導一起赴宴,酒後離世。後其家屬將同桌的領導等人起訴到法院索賠,成為許昌喝酒致死案件第一例,曾經轟動一時。

此後,許昌人在喝酒時多了一個討論的話題的同時,也發出瞭如此感慨:喝酒有風險!於是乎,在喝酒的時候,眾人不再極力勸酒,勉為其難了。而是提醒說,根據狀況自己把握,能喝多少喝多少。

當然,也有個別不信邪的好酒之人說:“喝死比驢踢死強!懟吧!”在眾人的蠱惑下,無論善飲不善飲,皆是開懷暢飲。

但隨後,許昌又發生了幾起因為飲酒而致命或致病的事例,這些事例經過法院判決,同桌飲酒者需要承擔責任。如此身邊活生生的例子,以身說法,以案說法,讓許昌人猛然驚醒:原來,同桌飲酒真的有風險!

酒桌上不強制勸酒,不發狠斗酒,已然成為許昌人酒桌上不成文的規矩了。所以,許昌的酒桌上少了很多程序,少了很多遊戲,多了幾分文明,幾分平和。

更值得一提的是,酒駕入刑後,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已經成為了共識,眾人在酒桌上更是多了一個擋酒的理由:“開著車呢!”就連明天要開車,也成為了不喝酒的理由。因為,交警查酒駕,不單單在晚上查,還在上午查隔夜酒。隔夜酒被查出來了,同樣需要受到處罰的。

為了喝酒而去犯法,不值當。這是大家的共識,也讓我們許昌人的酒桌文明瞭不少。

無論怎樣,許昌人的酒事,從最初的豪飲斗酒,到現在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溫柔,體現出了文明許昌的涵養。

酒,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文明,則讓人與人之間更加融洽,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