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导语:

历朝历代以来的中原王朝,大多以农立国,注重耕种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总是会受到周围一些游牧民族的袭扰,就比如两汉时期的匈奴,汉武帝耗费了巨大的心血才将这一问题解决。而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也有一个威胁中原统治的国家,那就是高句丽。高句丽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隋炀帝与唐太宗都御驾亲征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高句丽的来由

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当时已经立国六百余年,占据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当时,朝鲜半岛西南部由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政权统治,而百济政权和日本列岛的大和政权同样关系密切,彼此言语互通。现代语言学家通过高句丽政权遗存的汉字注音文献,判断高句丽语和现代朝鲜语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语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点。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地图

换言之,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扶余共同体",包涵了关系密切的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个国家。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人,要么在百济国为上层扶余人所统治,要么局促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被扶余人建立的三个政权全部包围。

强大的实力

这个以高句丽政权为首的"扶余共同体",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击败的慕容氏后燕政权、灭亡冯氏北燕政权起,已经占据了中国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业,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可说是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有史学家考证,高句丽总动员兵力高达六十万人。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考古发掘的高句丽时期壁画

因此,高句丽绝不是如后世的李氏朝鲜那般的孱弱政权,而正类似于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建州部的满清那样,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因此,当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样的巨大威胁,提上帝国优先日程,而绝不仅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只为收复辽东地区这一地区。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隋朝地图

公元598年,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加以反击,岂知隋军陆路出临榆关(山海关),军中突然爆发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风暴,船多覆没,尚未与敌国开战,士卒已经多死于路途。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首领高元画像

然而,隋朝面对挑衅的坚决和铁血,已经令刚即位不久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大为惶恐,他当即遣使请和,请求罢兵。此时,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亚洲争霸战争,刚好也正是和达头可汗、都蓝可汗一决胜败的关键时刻。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坚暂且同意了高句丽的请和。

隋炀帝亲征的失利

纵观隋文帝杨坚的一生,他始终将北方的突厥汗国视为头号强敌,隋军将士连年出塞,深入沙漠数百里,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同时更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不断分化利诱,挑拨离间其酋帅。突厥人几乎连战连败,覆军折将不可胜计,累积杀伤、俘虏、投降多达数十万骑,终于不得不向隋朝称臣请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为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国。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隋炀帝画像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又调兵遣将,定交趾,平契丹,为了完成隋文帝杨坚的未竟之志,彻底解除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威胁,因此,征讨高句丽之役,已是势在必行。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隋末农民起义画像

我们常常认为,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三征高句丽失败。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三十万隋朝府军精兵九军尽陷,仅剩下二千七百骑,如此巨大的损失几乎打断了帝国军队的脊梁,才让野心家们嗅得机会,纷纷起兵至天下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唐太宗消灭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挫败四方群雄,登基称帝后,连续攻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国,加冕"天可汗"令大唐王朝重新成为东亚霸主,甚至连开创吐蕃帝国的一代雄主松臧干布,在松州之战失利后,也不得不向唐朝臣服,受封为大唐的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李世民画像

"天可汗"孤峰绝立,拔剑四顾,此刻唯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这个拥兵三数十万、多次击败前朝的劲敌,或许堪为对手。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亲率兵马不过十万,却在野战连连以少胜多,斩杀高句丽军4万余人,俘虏其兵士10万人,获牛马各5万匹,并俘虏其民户6万、人口16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酋帅子弟3500余人,而唐军损失微乎其微,只因为顿兵安市城这座坚城下,天气渐转严寒,这才暂且撤军。

为什么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李世民御驾亲征路线图

李世民回国后总结教训,发展海军,水陆并进,持续骚扰,令高句丽国疲于应付,元气大伤。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继续多次出兵东征,唐军名将程名振、薛仁贵等连续大败高句丽军,多次取得斩俘逾万的大胜。最终,公元668年,年过古稀的开国老将军,英国公李勣挂帅出征,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高句丽国犁庭扫穴,完成了李世民、同时也可说是杨坚杨广的未竟之志。

结束语:

高句丽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但是它也注重农业发展,具备了封建王朝的雏形,这对中原王朝来说是巨大的隐患。为了保卫国家,隋唐数代帝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终于是将这个危险扼杀在了摇篮中,这不得不说是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