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導語:

歷朝歷代以來的中原王朝,大多以農立國,注重耕種業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總是會受到周圍一些遊牧民族的襲擾,就比如兩漢時期的匈奴,漢武帝耗費了巨大的心血才將這一問題解決。而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也有一個威脅中原統治的國家,那就是高句麗。高句麗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讓隋煬帝與唐太宗都御駕親征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高句麗的來由

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當時已經立國六百餘年,佔據了我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當時,朝鮮半島西南部由同為扶余人建立的百濟政權統治,而百濟政權和日本列島的大和政權同樣關係密切,彼此言語互通。現代語言學家通過高句麗政權遺存的漢字注音文獻,判斷高句麗語和現代朝鮮語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語有相當密切的親緣關係,也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高句麗地圖

換言之,當時的東北亞地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同種族、同語言的"扶余共同體",包涵了關係密切的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個國家。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人,要麼在百濟國為上層扶余人所統治,要麼侷促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國,被扶余人建立的三個政權全部包圍。

強大的實力

這個以高句麗政權為首的"扶余共同體",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擊敗的慕容氏後燕政權、滅亡馮氏北燕政權起,已經佔據了中國遼東地區二百餘年,以農耕為主業,依山修築無數易守難攻的城池,可說是枝繁葉茂,根深蒂固。有史學家考證,高句麗總動員兵力高達六十萬人。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考古發掘的高句麗時期壁畫

因此,高句麗絕不是如後世的李氏朝鮮那般的孱弱政權,而正類似於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建州部的滿清那樣,是中原王朝在東北方向的強大威脅。因此,當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後,也勢必要將剷除、摧毀這樣的巨大威脅,提上帝國優先日程,而絕不僅是因為君主好大喜功,只為收復遼東地區這一地區。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隋朝地圖

公元598年,高句麗軍萬餘人,試探性進攻隋朝遼西地區,被隋軍挫敗。隋文帝楊堅當即下令發兵三十萬,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加以反擊,豈知隋軍陸路出臨榆關(山海關),軍中突然爆發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風暴,船多覆沒,尚未與敵國開戰,士卒已經多死於路途。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高句麗首領高元畫像

然而,隋朝面對挑釁的堅決和鐵血,已經令剛即位不久的高句麗國王高元大為惶恐,他當即遣使請和,請求罷兵。此時,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國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亞洲爭霸戰爭,剛好也正是和達頭可汗、都藍可汗一決勝敗的關鍵時刻。為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楊堅暫且同意了高句麗的請和。

隋煬帝親征的失利

縱觀隋文帝楊堅的一生,他始終將北方的突厥汗國視為頭號強敵,隋軍將士連年出塞,深入沙漠數百里,不斷施加武力打擊,同時更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不斷分化利誘,挑撥離間其酋帥。突厥人幾乎連戰連敗,覆軍折將不可勝計,累積殺傷、俘虜、投降多達數十萬騎,終於不得不向隋朝稱臣請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為公認的亞洲第一強國。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隋煬帝畫像

到隋煬帝楊廣繼位後,他西征青海,壓制西域,又調兵遣將,定交趾,平契丹,為了完成隋文帝楊堅的未竟之志,徹底解除帝國在東北方向的威脅,因此,征討高句麗之役,已是勢在必行。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隋末農民起義畫像

我們常常認為,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便是三徵高句麗失敗。隋軍與其說是輸在戰場上,倒不如說是明明已奮勇殺敵,幾次將敵方打得幾近亡國,卻輸在楊廣的荒唐決策和虛榮心上,才會屢中高句麗拙劣的詐降計,貽誤寶貴戰機。三十萬隋朝府軍精兵九軍盡陷,僅剩下二千七百騎,如此巨大的損失幾乎打斷了帝國軍隊的脊樑,才讓野心家們嗅得機會,紛紛起兵至天下大亂,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唐太宗消滅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挫敗四方群雄,登基稱帝后,連續攻滅東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國,加冕"天可汗"令大唐王朝重新成為東亞霸主,甚至連開創吐蕃帝國的一代雄主松臧乾布,在松州之戰失利後,也不得不向唐朝臣服,受封為大唐的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李世民畫像

"天可汗"孤峰絕立,拔劍四顧,此刻唯有東北方向的高句麗,這個擁兵三數十萬、多次擊敗前朝的勁敵,或許堪為對手。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之戰,親率兵馬不過十萬,卻在野戰連連以少勝多,斬殺高句麗軍4萬餘人,俘虜其兵士10萬人,獲牛馬各5萬匹,並俘虜其民戶6萬、人口16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酋帥子弟3500餘人,而唐軍損失微乎其微,只因為頓兵安市城這座堅城下,天氣漸轉嚴寒,這才暫且撤軍。

為什麼隋煬帝和唐太宗都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李世民御駕親征路線圖

李世民回國後總結教訓,發展海軍,水陸並進,持續騷擾,令高句麗國疲於應付,元氣大傷。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繼續多次出兵東征,唐軍名將程名振、薛仁貴等連續大敗高句麗軍,多次取得斬俘逾萬的大勝。最終,公元668年,年過古稀的開國老將軍,英國公李勣掛帥出征,歷時兩年,一舉功成,將高句麗國犁庭掃穴,完成了李世民、同時也可說是楊堅楊廣的未竟之志。

結束語:

高句麗雖然是遊牧民族建立的,但是它也注重農業發展,具備了封建王朝的雛形,這對中原王朝來說是巨大的隱患。為了保衛國家,隋唐數代帝王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終於是將這個危險扼殺在了搖籃中,這不得不說是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