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有什麼內在聯繫嗎?

泰林說趣史


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這兩件明朝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和一個人有關聯,他就是歷史上,史無前例兩次登基稱帝的,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青年登基做了大明第六任皇帝時,當時的大明國力強盛,武力橫掃大漠長城內外,壓得蒙古瓦刺喘不過氣。四方臣服。而這個底氣,就是因為當時大明的軍方,武臣勳貴集團依然有很多的強兵悍將存在,所以武力值非常恐怖,此時的武臣勳貴集團,把以後耀武揚威的文官士大夫官僚壓的抬不起頭,直不起腰。雙方矛盾日益激烈,衝突不可避免。


1449年,瓦刺權臣也先領兵進犯大明宣同二鎮邊境。一場普通的邊境戰爭,成了引發大明文武兩個統治階級衝突的導火線,以是土木堡之變爆發了。年青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以于謙為首的文官士大夫集團狠狠擺了一道,在土木堡恥辱的被俘了。更悲慘的是武臣勳貴集團的完全摧毀,很多會打仗善於戰爭的,大明良帥猛將在土木堡以身殉國,赫赫有名的有: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逐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至此,強盛的大明軍隊被打斷了脊樑,武臣再無制衡文官士大夫的權力了。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順理成章擁護早有勾連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北京保衛戰勝利阻擊了瓦刺也先想攻陷北京城的圖謀。老奸巨猾的也先不想讓于謙什麼便宜都佔全,把他當槍使,以是眼珠子一轉,把俘虜了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大方的送回了大明。也先想看一場龍虎鬥京華的大戲,結果是明英宗朱祁鎮被軟禁,大明沒有內鬥,讓也先好不失望。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大道風波詭異,樹欲靜而風不止。



1457年,由於謙為首文官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大明內部統治階級鬥爭矛盾又激烈起來了。此時的明英宗朱祁鎮蟄伏巳久,憑成熟的政治智商,與內外朝臣宦官曹吉祥,武清侯石亨,文官徐有貞,許彬,張輒圖謀復辟,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逝。趨勢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歷經磨練和挫折,又成功政變復僻登基稱帝,顯示了老辣的城府和權謀。奪門之變的結果是,于謙下獄問斬,原太子朱見深重回東宮,明英宗朱祁鎮笑到了最後,再次執政大明。


紅紅火火講歷史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是有內在聯繫的,可以說沒有土木堡之變就沒有奪門之變,這個事件的關鍵人物都是明英宗朱祁鎮。

何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當時由於瓦剌也先率瓦剌部大舉入侵大明邊境,由於大同守將不敵,敗報不斷傳到京師,權宦王振於是唆使明英宗御駕親征,群臣勸諫,奈何明英宗並不聽,一意孤行,堅持要御駕親征。

公元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命其弟朱祁鈺留守北京,自己和王振則率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但是由於組織不當,王振得以主管一切軍政大事,而王振就是個軍事文盲,不久明軍便大敗而逃至土木堡,後被也先大敗於土木堡,此役明軍大敗,王振以及隨徵的大多文武百官皆歿於此役。明英宗也被也先俘虜北上。俗話說得好“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以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文武百官的擁護下,代宗朱祁鈺得以登基稱帝,並遙尊遠在北方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何為奪門之變?

代宗朱祁鈺剛開始對皇位其實是拒絕的,但耗不過群臣的堅持,只得登基稱帝,但是一坐上皇位便不捨得這位子。

也先剛開始是打算將英宗作為資本抓在手裡,沒事就敲下大明的竹竿,但沒想到大明王朝立了新的皇帝,還打退了也先的好幾次進攻,也先突然發現他手中的英宗沒有了任何利用價值。他便想著將英宗放回去,但這是輪到朱祁鈺不開心了,你這把英宗放回來不明擺著是跟我搶皇位麼?

但對於大臣們來說,卻非常樂意將明英宗迎回來,不久,大臣們便趁朱祁鈺不備將英宗迎接了回來。英宗回到京師後,被安排住在南宮,朱祁鈺為了防止英宗奪位,將他牢牢地困在南宮裡面,英宗的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直到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趁著朱祁鈺病重,將英宗從南宮中解救出來,並將他重新擁立為帝。不久朱祁鈺病逝並被廢為郕王。

混沌說

英、代二宗本是親兄弟,因為皇位而反目,英宗在南宮受盡煎熬,代宗不得善終。英宗親征時,將國家重擔託付於代宗,可見他對代宗的信任。而代宗被群臣擁立為帝之時,一開始也是辭而不久,說明其內心對兄長還有一份尊崇,直到後來,因執拗不過群臣只得稱帝,不稱帝到不打緊,一稱帝便嚐到了甜頭,對這個位子是再也捨不得了,最後兄弟反目。所以說,人性有時候在權力面前真是不堪一擊。如果當初英宗不寵幸奸宦王振也就沒有這麼多事,只是歷史並沒有如果。


混沌聊史


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有什麼內在聯繫嗎?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土木堡之變明朝遭受瓦剌重創,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代宗朱祁鈺繼位,之後朱祁鎮回國被朱祁鈺軟禁,而最後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的擁護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王。可以說土木堡之變是奪門之變之母,沒有土木堡之變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奪門之變。


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下這兩次事件的經過。

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年少繼位,執政初期由三楊輔佐,加上皇太后的監督,還頗有明君之風,然而隨著三楊和太后老去,大太監王振權傾朝野,無人掣肘,加上朱祁鎮的極度寵信,更加無法無天。於是在王振的慫恿下,年輕的皇帝御駕親征瓦剌,夢想能跟太祖成祖一樣馳騁沙場,建功立業。

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一個毫無打仗經驗的皇帝加上一個貪生怕死的太監,在見過瓦剌的兇殘之後,頓生懼意,打了個照面之後就下令班師回朝。本來這樣也就慫了一點,是單純的面子問題,誰知王振花樣百出,走的是觀光旅遊的線路,於是明朝大軍在鷂兒嶺大敗,之後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殲,隨軍出征的文武大臣死傷殆盡,罪魁王振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 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 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明史英宗前紀》

而在得到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後,于謙為顧大局,穩定軍心,擁立朱祁鈺為帝,組織軍民抵抗瓦剌,並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江山。

奪門之變

而瓦剌見明朝已另立新君,手中的朱祁鎮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就把朱祁鎮放回了國,而此時的朱祁鈺已經品嚐到了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滋味,於是他表面上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暗地裡將他軟禁於南苑。

而由於朱祁鈺對權力的慾望過度貪戀,性格變得越來越偏激,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滿。加之當時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於是給了野心家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機會,他們立即擁立朱祁鎮復辟,攻入南宮門,廢掉朱祁鈺,史稱“奪門之變”,之後更是為了師出有名,殺掉了民族英雄于謙。

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明史英宗後紀》



內在聯繫

那麼我們從這兩件事件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內在聯繫了,起因就是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讒言,兵敗被俘,從而導致了朱祁鈺登上帝位,本來朱祁鎮也心灰意冷,不會對朱祁鈺的皇位構成威脅,然而物極必反,朱祁鈺太過害怕失去權利,反而激化了矛盾,失了皇位,其中對錯也只能留給後人憑說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大明的英雄,中流砥柱,于謙於少保。可以說沒有他,大明江山能不能保住猶未可知,而他一生為國,忠於社稷,卻成為了皇權鬥爭的犧牲品,可惜可悲可嘆!



總結:土木堡之變使明朝國力受到重創,大明江山搖搖欲墜,也幸虧有于謙等人的苦苦支撐才得以保全,而之後的奪門之變則屬於政治鬥爭,雖然兩者性質不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


臨石觀海


這兩個事件是有關聯的,其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下的結果,具有必然性。而且主角都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

1449年,蒙古也先進犯邊境,英宗想效法祖先,幹一番大事,太監王振是他的寵臣,摸清了其意圖,為了討好皇帝,唆使其御駕親征,由於指揮失當,英宗被俘虜而去。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劇照)

北京城下,也先拿英宗要挾大明打開城門。危急存亡關頭,不能受制於人,兵部侍郎于謙勸服太后,立次子朱祁鈺為新帝。

為什麼不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呢?這樣做,非常符合繼承原則,如果立了他,不就沒有後面的事了嗎?原來當時朱見深只有兩歲,沒有理政能力,于謙的出發點是避免主少國疑,才立了朱祁鈺,此舉為八年之後的多門之變埋下了種子。

大明有了新君,也先手裡的朱祁鎮就失去了利用價值。第二年,也先把英宗還了回來,被安置在南宮,過起了太上皇的日子,其實是軟禁起來了。

在隨後的日子裡,新君朱祁鈺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經過一番努力,甚至賄賂群臣,最終如願以償。

然而天不隨人願,新太子中途死了,皇帝又沒有其他的兒子,百年之後將無人繼承皇位的局面。如果新太子好好地活著,也不會出現後面的事了。太子的死是又一顆種子。


(朱祁鈺劇照)

於是,大臣于謙和朝中群臣又開始勸皇帝重新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但皇帝不想,事情一直僵持著,拖著。如果早點立朱見深的話,可能也沒有後面的事了。沒有及時立朱見深是第三顆種子。

1457年,皇帝朱祁鈺病重,武官石亨敏銳地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秘密地稟告太后,對太后而言,誰當皇帝都一樣,都是自己的兒子。徵得太后同意後,石亨又找到宦官曹吉祥和政客徐有貞,準備擁立朱祁鎮為帝。而掌握軍權的于謙雖然知道他們的行動,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制止。可能他已經看透了形勢,即使挫敗了他們的陰謀,最終的結果和他想要的是一樣的,仍然是朱見深繼位,老子當皇帝,和兒子當皇帝,有何不同呢。為了避免社稷再次出現動搖,他選擇了沉默。自己當初種下的因,就應當自己承受現在的果。如果於謙最後出手,也不會有奪門之變了。



(于謙畫像)

1457年正月十六,當大臣們走入奉天門的時候,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生米煮成熟飯了,眾人只得接受了。這就是奪門之變。

正準備上朝的景泰帝朱祁鈺聽說哥哥當了皇帝,說了一句:“好,好,好”。轉身回到床上,面朝牆壁躺下了。也許,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吧。


流淌的歷史長河


時間上的順承,主人公都是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

一、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幾十年前被永樂大帝打的抱頭鼠竄的蒙古瓦剌部強勢起來。對明朝邊疆形成威脅。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帶著全國精銳想要學他祖爺爺朱棣親征蒙古。結果自己能力不夠。信任的宦官王振也是指揮打仗的門外漢。所以在今天張家口地區的一個叫土木堡的小地方被蒙古人包了餃子。連明英宗本人都成了也先的俘虜。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明英宗被俘後,大明朝陷入混亂。有人已經提出遷都南京了。好像靖康之恥又要再來一次了。畢竟大明精銳全軍覆沒,皇帝被別人捉了。北京眼看也保不住了。

關鍵時刻。大明留守群臣在於謙等人的主張下,立英宗的弟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積極組織抵抗,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讓也先沒有取得預期的好處。朱祁鎮這個人質也因為明朝另立皇帝失去價值。成為明朝太上皇。一年之後,也先覺得朱祁鎮幹吃白飯虧大了。求著明朝把他領回去了。

二、奪門之變

這朱祁鎮回去之後地位變得尷尬。皇帝已經有人,他以前感情極好的弟弟在皇位的誘惑下也變陌生。把他鎖在南宮監視起來,成為一名高級囚徒。

這中間他弟弟坐穩位置後還把他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廢了,另立自己獨子朱見濟。

結果朱見濟福緣不夠,兩年以後就夭折了,代宗朱祁鈺沒有其他兒子。這皇位不能由自己兒子繼承,心情大受影響的朱祁鈺開始廣種種子。結果身體大受影響。在景泰八年一病不起。於是幾個投機分子私下聯繫上南宮囚徒朱祁鎮。想要擁立朱祁鎮復位以換取榮華富貴。

之所以說這幾個人是投機分子,是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朱祁鈺病重,沒有兒子,他死後繼承人必然是他哥哥朱祁鎮的兒子。原太子朱見深,所以所謂奪門之變其實本質上明英宗奪的是他兒子的位。

於是在某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那幾個投機分子打開了南宮的大鎖,迎著軟禁幾年的朱祁鎮登上了金鑾殿的寶座。一路上因為是太上皇復位。而且據說掌握京城兵權的于謙有意不加阻擋。所以明英宗順利復位。

其實明英宗復位之舉於大明王朝真的是巨大的冒險,如果皇宮侍衛認真阻攔,那朱祁鎮此舉是就是誅九族謀逆,明英宗一系自然失去皇位繼承權。朱祁鈺沒有兒子。那麼他們兩的爹明宣宗朱瞻基一系自然就失去皇位了。無異於靖難之役對明朝皇統造成的影響。

所以後來反應過來的朱祁鎮趕緊剁了那幾個投機分子並暗暗後怕不已。

當然因為奪門之變。明朝有那麼幾天有兩個合法天子在位。因為英宗復位忘了廢黜代宗。不過代宗沒過幾天就死了。死前被英宗廢掉皇位,封回郕王,死後取消皇帝待遇。抹殺了他在位八年的歷史。第二個倒黴的就是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于謙。

總的來說,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無論是對朱祁鎮兄弟還是明朝,都是巨大的悲劇。朱祁鎮兄弟兄友弟恭的感情回不去了,而強盛的大明也一去不復返。


丁強888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中間還有一個北京保衛戰,三件事聯繫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首先,我們從土木堡之變看起,明朝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首領也先統帥大軍,分四路大舉嚮明朝騷擾。也先率主力進攻大同,大同兵戰敗,“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前線戰敗傳至北京,太監王振煽動明英宗御駕親征。英宗偏信王振,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帶領朝臣100餘人50萬大軍自北京出發,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當時,一切軍政大軍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雖然是大將,但在王振面前竟然也得膝行而前。當大軍到達大同後,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但王振卻仍然執意北進。後來,又聽到前方明軍慘敗,有驚慌後撤。在退兵過程中,為了顯示威風,又想要英宗在退兵的時候經過他的家鄉蔚州,想要富貴還鄉。到了家鄉,有怕大軍損壞家鄉人莊稼,又改變注意,仍讓大軍從原路返回,多次變換行軍路線,最終不僅把士兵們搞得疲憊不堪,更被瓦剌大軍追上,在土木堡打敗明軍。這一戰,明朝50萬大軍被也先幾萬騎兵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文武官員死傷五十餘人,勇將重臣多人戰死,士兵死傷數十萬,京軍精銳毀於一旦。最令明朝恥辱的是堂堂大明皇帝英宗竟然被瓦剌俘虜。而罪魁禍首王振被英宗侍衛軍官樊忠憤而殺死。



當前方大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京城大亂、國家危急。皇太后召集百官商議,確定了英宗弟弟朱祁鈺為監國,然後商議對策。這時竟然有人提出要遷都南京。此提議被兵部尚書于謙嚴詞拒絕。于謙提出擁立朱祁鈺為皇帝,防止也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清算王振餘黨,統一了明朝內部。然後著手防衛北京,決心在北京城下與也先決戰。面對也先大軍,于謙身先士卒、親自督戰,並下令將九門全部關閉,規定: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在於謙的帶領下,明軍上下一心,士氣高漲,大敗也先軍隊,史稱“北京保衛戰”。此戰中,將軍石亨力有大攻被封候。這裡面,主張遷都的叫做徐有貞,和將軍石亨在後來的奪門之變中都是重要人物。



本來也先手握英宗這張王牌,滿心希望在明朝大撈一筆,不僅明朝另立新君,又把自己打得大敗,英宗朱祁鎮失去了利用價值,反倒成了也先的包袱,於是也先迫不及待把英宗送回了明朝。回到北京後,英宗兄弟二人見面,痛苦一番,兩人將帝位互相“謙讓”“推脫”一番,最終景泰帝朱祁鈺仍然做皇帝,而已經成為太上皇的英宗朱祁鎮被軟禁在南宮。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本來之前英宗朱祁鎮已經冊立自己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後來景泰帝想讓自己兒子做太子,於是廢了原太子,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但誰知天不遂人願,這個新太子竟然病死了,太子之位又成了問題。在景泰八年元旦,景泰帝病倒,他又無子可立。於是,武清候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趁機潛入南宮,擁英宗自東華門入宮,升奉天殿,這就是“奪門之變”。早晨大臣們上朝時,才發現自己要朝拜的人竟然已經換了人,英宗復辟後,景泰第在一個月後就病死了,在奪門之變後,英宗在石亨等人勸說下,以謀反罪名,冤殺了于謙以及大學士王文等人。明英宗復辟後又做了八年的皇帝,在復辟之初,對石亨、徐有貞等人恩寵無比,但隨著他們驕縱恣肆、不可一世,最終又被英宗一一收拾。



在這三件事,又可看做一個整體,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是因,奪門之變是果,正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被俘,才會有北京保衛戰中景泰帝登基,最後,又有了英宗奪門復辟。


一壺清茗品春秋


歷史上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有著前後的因果關係,而且對於明朝的歷史進程影響十分深遠。

“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的主角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建立之初明軍的實力還是很強,朱元璋時代多次組織對蒙古人的北伐,而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更是先後六次親自帶兵討伐蒙古,而後經歷了明仁宗、明宣宗,歷史來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時代。

此時蒙古草原的政局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初蒙古分為瓦剌和韃靼兩部,韃靼作為黃金家族的直系,是成吉思汗的嫡親後代,而瓦剌則是成吉思汗時代征服而稱為蒙古人的後來征服的部族,在蒙古帝國時代,瓦剌人並沒有表現出不順從,而隨著元順帝北逃草原,瓦剌與韃靼人實力此消彼長之下,瓦剌人擊敗韃靼人稱為草原的主宰。

而明朝一隻對於瓦剌和韃靼實行分而化之的政策,分別進行封王,並通過開市貿易開約束瓦剌和韃靼的不斷侵擾,同時輔之以軍事打擊,明英宗時期瓦剌人前來朝貢,並帶來馬匹來與明朝交易,但是瓦剌人也不傻,他們雖然需要明朝的茶葉、食鹽和鐵器等,但是他們帶來的馬匹也都是歪瓜裂棗,於是瓦剌與明朝互市貿易出現了問題。繼而引發瓦剌與明朝的軍事衝突。

此時明英宗意氣風發,加上宦官王振的蠱惑就想要像自己的祖爺爺朱棣一樣,在草原建功,於是不顧群臣阻撓,親自率領大軍數十萬與出關與瓦剌交戰,結果明英宗的軍事能力欠奉,而且子朱棣以後明軍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幅度下降,結果在土木堡附近遭到瓦剌軍隊包圍,繼而明軍大敗,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眾多的明軍將領死在戰場上,明英宗也被俘虜,明軍遭遇到了明朝建立以來的空前慘敗,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

明軍土木堡大敗的消息傳到北京,京城大為驚駭,因為土木堡本來在長城以內,距離不遠,而當初明英宗出征的時候幾乎帶有了北京所有的軍隊,這些軍隊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軍隊沒了、皇帝被抓了。京城之內一片恐慌,甚至有人提出要遷都逃走。

此時那位吟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臣于謙站了出來,他抨擊了那些提出了遷都逃跑的大臣徐有貞等人,而後為了降低瓦剌首領也先利用俘虜的明英宗來吉大明軍士氣的影響,他與太后、大臣們商議,奉明英宗為太上皇,而再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

這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起初朱祁鎮封弟弟朱祁鈺為郕王,明英宗被俘虜後,于謙要輔佐朱祁鈺為皇帝,最初朱祁鈺堅決不從,因為如果沒有如此變故,皇帝寶座壓根跟他沒有任何關係,而在於謙的堅持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而後于謙組織北京軍民守城,併發出天下勤王令,而也先本來以為帶著皇帝來北京城下喊兩嗓子,就會拿下北京,沒有想到北京城內又有了新皇帝,而還擊敗了瓦剌軍的圍城,而後各路明軍相繼來援,瓦剌被迫退軍。

後來眼見手裡的皇帝沒有什麼用,瓦剌就將明英宗朱祁鎮給送回來了。此時如果朱祁鈺讓賢歸還皇帝寶座,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變故了,可是朱祁鈺品嚐了絕對的權力之後,就不想交權了。不及如此朱祁鎮回來之後,朱祁鈺以太上皇的名義將他安置的在皇宮之內,卻不允許重臣去探望,而且他還進一步將當年朱祁鎮的所立的太子朱見深給廢掉,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陰差陽錯成為皇帝的朱祁鈺

可惜朱見濟的命太短,不久之後就死去,而後來朱祁鈺的也很快身染重疾,此時對於謙和朱祁鈺不滿的石亨、徐有貞等人趁機護送朱祁鎮重新奪取皇位,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

而當初擁立朱祁鈺為皇帝的于謙等人則遭到反攻倒算,被處以死刑。而後朱祁鈺也病死,其死後被明英宗惡諡為"戾",稱"郕戾王"。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成為明朝唯一一個沒有皇陵的皇帝。

不過後來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在位期間,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

于謙流傳千古的《石灰吟》

“土木之變”之變後,明朝皇帝不在輕易出宮,除了後來明英宗的重孫子明武宗朱厚照這個非主流的皇帝之外,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的明朝皇帝終其一生,幾乎都生活北京城內,不在輕易到城外去,早已經沒有了朱元璋、朱棣時代動輒親征的情況。


大東北的小豆包


土木堡之變是奪門之變的前因,奪門之變是土木堡之變的後果之一。

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沒想因為王振瞎指揮反被圍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在大草原上吃了幾年的土。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也就是明景宗。

後來明英宗被放回,但是景宗怕其奪位把他幽禁在南宮,後來英宗又在一部分人的支持下成功奪權復辟,是為奪門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