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朋友的苦恼:接纳养出熊孩子?

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最近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她感到特别失败:

  • 孩子很懦弱,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负,也不敢还手;
  • 孩子特别自私,有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自己,别人吃一口都不行;
  • 孩子不能被拒绝,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哭大闹;
  • ……

我安慰她说:“这是很多孩子身上都会出现的问题,给孩子和自己一点时间,别太焦虑,是可以解决的。”

可是朋友却说:“我也是这么安慰自己的。一开始,我相信只要方法正确就行,所以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尽可能做到温柔而坚定。

我尊重孩子,努力去理解、接纳他的各种行为。可是孩子呢?各种坏习惯反而愈演愈烈。

“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把他惯坏了?如果我使用教育专家所摒弃的打骂教育,是不是更有效?”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朋友的苦恼:接纳养出熊孩子?

我完全理解朋友的苦恼:教育理念指出,家长要无条件接纳孩子,但是到底要怎么无条件接纳呢?

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本然,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行为,甚至还要接纳孩子的错误……

这种毫无原则的接纳,是无条件的接纳吗?可是似乎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更容易培养出熊孩子,怎么办?

其实,这是朋友的误解,是她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接纳。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到底要怎么接纳?是很多妈妈的苦恼。

​如何理解接纳这一概念?

接纳,是指一种心态,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行为。孩子乱发脾气,家长任其发作,不加干涉,并不叫接纳,叫放纵,两者不在同一个维度,根本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就对“接纳(否定)/控制(允许)”这两个维度做出了研究,并进行交叉匹配得到四种教养方式:接纳/控制型(权威型)、接纳/不控制型(纵容型)、否定/控制型(专断型)和否定/不控制型(忽视型)。

请先看下图,我再详细进行讲解。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提到的教育方式。

横坐标代表父母对于孩子是否接纳:

“接纳”就是“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表现出什么行为,父母的爱永远不变;

“否定”则是“有条件的爱”——只有孩子听话、乖巧,你够好够优秀,爸爸妈妈才爱你。

纵坐标代表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积极干涉:

积极的干涉方式是“合理的控制”——父母帮助孩子找到方法或制定规则,并坚定实施;

消极的干涉方式是“忽视”——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让孩子缺乏管教。

而这两个维度组合出来的四种风格,其实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教养方式,在生活中也特别常见。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父母的接纳,对孩子至关重要。

4种养育风格,道出接纳的真相

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这种父母不接纳孩子,认为要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就需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即使孩子努力,也会不断否定孩子,防止其骄傲。

第二种是权威型父母:这种父母愿意接纳孩子,并且会用积极的方式指导孩子,让孩子在正确理念与方法的帮助下,变得更加优秀。即使孩子没有变优秀,也接纳这一现实。

第三种是忽视型父母:这种父母不接纳孩子的缺点,觉得孩子哪哪都不行,又放任自流,不愿意做点什么帮助孩子,懒惰不求上进,却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

第四种是纵容型父母:这种父母可以接纳孩子的缺点,但同时也会忽视孩子身上的问题,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一再纵容,让孩子不知道行为的底线。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4种养育风格,道出接纳的真相。

权威型父母比较难做到,做得过多容易成专制型父母,做得少了容易成纵容型父母,所以专制型和纵容型父母特别常见。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是却不愿接纳孩子,孩子虽然不会被“惯坏”,但长期的否定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纵容型父母是对孩子接纳了,但是接纳之后,去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要求,或者进行积极干涉,导致孩子没规没矩。我那个自称接纳了孩子的朋友,就是这一类型的父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孩子被“惯坏”,原因并不是“接纳”太多,而在于在心里接纳了孩子后,是不是及时做出了积极的干涉!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孩子被“惯坏”,原因并不是“接纳”太多。

举例说明,接纳是怎么回事?

以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这个最常见的难题为例,专制型的父母会认为,孩子不能惯着,哭闹是不对的,便用惩罚、冷暴力等方式,阻止孩子哭闹。

这种不接纳孩子的做法,虽然一时有效,当孩子有能力反抗时,就会失去效果。

而且,孩子表面上是服气了,也改正了哭闹的行为,可实际上情绪并没有得到认同和理解,反而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如果是接纳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这类家长会有这样的认知:孩子哭闹,是因为情绪控制不好,有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可以理解的。

权威型和纵容型家长表面上都做到了,但一个是接纳孩子,一个是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也导致做法的差异,导致结果的不同。

权威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供正确的帮助,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后,再和孩子讨论解决办法。如果孩子下次又出现类似行为,也不否定,继续这一行为。

纵容型家长则会选择消极地应对问题,要么在孩子一哭闹时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么利用其他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两种应对行为一比较,前者更能帮助孩子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被接纳的孩子,成长中会更快乐!

接纳加后续教育,不会养出熊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接纳了孩子后,我们还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管教,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熊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个需要系统学习的事情,一个教育理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即使家长的做法全都正确,也不能保证,孩子就不会出各种幺蛾子。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内心接纳孩子,并积极努力地管教,相信孩子不会被惯坏。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接纳孩子,并且进行积极帮助,成为权威型父母呢?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接纳加后续教育,不会养出熊孩子。

如何正确行动,接纳出好孩子?

1. 接纳孩子,对不当的行为淡然处之

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各方面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需要给予反馈和注意,而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允许他犯错,并且也相信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和孩子讲清楚,他错在什么地方。大人和孩子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孩子未必能够领会到错误,或者并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错误。

如果我们不把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孩子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虽然即使孩子犯错,我们也会接纳他,但是有方法让孩子少走弯路,我们又怎么会拒绝呢?

比如,孩子刚刚学习了新的生字,练习书写时总是会写错,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可能是因为对方法掌握不熟练导致的,我们会陪着他多练习,肯定可以写对。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接纳孩子,对不当的行为淡然处之。

2. 不主动惩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

与错误行为无关的额外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虽然会迫于大人的压力进行改正,但当外界压力消失后,又会恢复本来的面貌。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承担事情带来的自然后果。

所谓自然后果,是指事情持续发展下去所造成的自然结果,比如不吃东西会饿,不穿衣服会冻感冒,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不好好学习考不到好成绩等。

昨天,小侄子又背着我们,拿了几个生鸡蛋玩,结果,鸡蛋破了,满地都是蛋液。妈妈要帮忙收拾,我拦住了,拿了纸巾递给小侄子,让他打扫干净。

一开始,小侄子还很排斥,说自己擦不干净,满脸的不乐意。我告诉他,先要纸巾擦一擦,再用拖把拖干净。

结果,小侄子照做了。我想,他以后即使拿鸡蛋玩,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的了。因为这次自己收拾残局,已经让他认识了后果。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不主动惩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3. 坚持立场,执行统一而稳定的“政策”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都会出现立场不坚定的情况。对于之前订立的规则,也是说打破就打破,完全看心情。

这种行为,意味着家庭教育“政策”不稳定,对家长影响是不大,可是对孩子的危害却非常大。

比如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家长心情好,就没有计较;下次孩子又犯了,结果被家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使得孩子无法得到一致的教育,也让家长丧失了权威。

如果提前和孩子定好了规矩,并坚持执行,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各种行为结果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学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坚持立场不等于不接纳孩子,而是在接纳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心情好一切都好说”的教育,要不得。

4. 教育出现失误时,及时向孩子道歉

我们都希望能接纳孩子,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是人无完人,很多时候事情并不顺利,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当教育出现失误时,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在做了一个好示范的同时,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其实,处理孩子的问题,亲子关系很重要。关系好了,家长说什么,孩子也愿意听,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关系不好,家长磨破嘴皮子也没有。

当然,向孩子道歉,还是有风险的,万一孩子不原谅自己,我们也毫无办法。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气鼓鼓地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你”,让家长特别难堪。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无条件接纳让孩子变任性?心理学家:因为家长忽略了教养的维度

教育出现失误时,及时向孩子道歉。

接纳孩子,这4个字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一不小心,还可能因为后续行动没跟上,导致孩子被惯成“熊孩子”。

接纳孩子,也是在接纳自己,希望我们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最能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的合格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