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昨天,我应邀去邻居家玩,一进门,就看到5岁的小波正在一边堆积木,一边大声地自言自语“对了,这里要放一块正方形的,噢,三角形的屋顶在这呢……”。小波奶奶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家这傻娃,经常自己跟自己说话,跟他说别这样,他还发脾气。”

“小波为什么会这样自言自语,我要不要纠正他?”小波妈妈神情有些焦虑。

据了解,小波平时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身体、精神各方面都没啥反常,就是近来玩玩具时喜欢边玩边自言自语。

“没事,这种行为完全符合5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我安慰小波妈妈。

确实,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波这种自言自语的行为恰恰表明了他正处于某个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

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幼儿在生活中自言自语的情景其实挺多的,比如我的5岁的侄子玩七巧板游戏时,会对自己说:“红的在哪?这个是蓝的,不行,放这不合适,换块黄色的。”

以往,“最近发展区”理论多用于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但其实,维果茨基认为婴儿一出生便存在“最近发展区”,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加以重视并积极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和促进其各项能力发展。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来一起认识“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指介于儿童现有能力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潜能范围”,这个区域内,儿童单独完成任务很困难,但可以在成人和其他技能熟练的同伴帮助下完成。

  • ①“最近发展区”是动态发展的。

每个年龄段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变为下一个年龄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年龄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本质上等于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所得。

  • ②“教”和“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在适应孩子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挖缺其潜能,提出更高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比如,父母在孩子学会拼4块拼图的基础上,引导其学习拼更复杂的6块、8块拼图。

  • ③学习存在最佳年龄期。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指出儿童学习有最佳年龄期。“如果教育脱离了儿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比如,一个3岁的儿童,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掌握言语,从3岁起才开始学说话,那么,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3岁儿童学说话要比1岁半的儿童困难得多。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把握“最近发展区”,可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 ①自信和乐观

关于自信,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两个概念,“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感觉满意指的是认为自己有权利高兴和享受努力之后的成果。表现满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日常挑战。詹姆斯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也即是,孩子需要先从生活中得到掌控感,获得“表现满意”,进而才能达到“感觉满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感觉满意”也可等同于“自我价值感高”,意思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发自内心的自信,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在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各种掌控行为,比如孩子学着自己吃饭、上厕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通过自身努力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从而获得对这些技能的控制力。那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比较高,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同时还能帮孩子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

  • ②自控力

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是一个有关延迟满足的示范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孩子等待时间的长短与他长大后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所取得的分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推翻了之前心理学家提出的智商能预测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观点,从而自控力取代智力,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学龄前的孩子中,他们多用个人言语(也即自言自语)以及假装游戏来进行“最近发展区”的学习。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对自己说话时为了自我指导,研究表明,在儿童感到任务较难,不知如何解决时,就会较多地使用这种个人言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言语会变成小声言语和无声的唇部动作。与不善言谈的同伴相比,在困难的活动中能灵活使用个人言语的儿童,其注意力更集中、更投入,任务也完成得更好。

维果茨基指出,“假装游戏是一种独特的、影响广泛的最近发展区”,假装游戏能够促进各种认知和社交技能。有研究发现,参与假装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遵守班级规则和调节情绪方面表现得更好,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控力。

  • ③社交和情商

“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沉浸于各种各样的假装游戏中,通过与年长的儿童、成人互动,孩子扩展认知技能,学习本土文化。在这过程中,无论是“教”的孩子还是“学”的孩子,都能从中获益,发展出社交互动的技能。

有研究发现,3~4岁时,儿童就会给弟弟妹妹提供丰富和富有挑战性的刺激,认真承担起教育责任。8岁时,哥哥姐姐能以高超的技能给两岁的弟弟妹妹示范,怎样用假装游戏来假装日常活动,如洗衣服和做饭。他们常在游戏时用言语和动作指导弟弟妹妹并作出反馈。在这种积极互动中,孩子右脑的共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即“情商”得到了发展。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孩子间的假装游戏

尽管“最近发展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但在养育中,很多父母通常会忽视或错用“最近发展区”,比如以下4种情形。

  • ①预期过高

即忽视了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直接把“最近发展区”或是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当成孩子的现有水平,对孩子提出不当的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错过对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开发,更容易导致揠苗助长,有损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有心理学家曾就此做过实验:

将一群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摘悬挂于半空中的苹果。两组摘苹果的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组学生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第二组学生,苹果悬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达到的高度,然后逐步提高高度。心理学家认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对两组学生的诱惑力是相同的。因此,两组学生开始时都很兴奋,不断跳跃,尝试去摘苹果。

摘苹果的结果不难想象:第一组的学生根本摘不到苹果,因为悬挂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跳跃极限;而第二组的学生不仅摘到了不少苹果,保持着刚开始的激情,而且跳跃能力也有很大的进步。

心理学家紧接着让两组的学生都摘同样高度的苹果,令人吃惊的是,情况大不一样了:第一组学生懒洋洋的,他们中的多数人走过场地应付几下了事,明显感觉失去了兴趣;第二组学生则充满活力和兴奋,他们不断跳跃,跳跃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第一组。

所以,真正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应以其现有水平为基础,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 ②插手太多或代替

有些父母的控制欲太强,看到孩子玩玩具或者练习穿衣服、吃饭,不是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是嫌弃孩子太慢,或是担心孩子把东西弄乱弄脏,又或者“爱孩子,为孩子多做一些”,于是,忍不住插手,或是直接剥夺孩子的探索机会。

哈佛心理学博士斯科特•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放到亲子个关系上,就是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互利的,有助于对方成长的。只有让孩子自个体验,才能发展掌控力,才能从“表现满意”中获得“感觉满意”。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 ③自信附加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提到一个案例:

汤姆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姐姐。

有一天汤姆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汤姆模仿姐姐,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汤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汤姆赶不上她。汤姆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后来他把积木扔向姐姐。

汤姆的父亲看到了,就来安慰他,夸汤姆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但汤姆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汤姆的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汤姆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汤姆父亲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自信附加。父亲“为了让汤姆高兴”,直接替汤姆做了个他自己做不到的东西。

这样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时候,你就得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这实际上反而是在教汤姆无助。

失败本身不可怕,让孩子习惯性无助才可怕

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是家长经常犯的错误,这并不能让孩子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反作用。

说白了就是,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

汤姆的父亲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试图直接将信心加到孩子身上。其实他应该说实话,向汤姆解释,当汤姆像姐姐那样长到9岁的时候,他做的东西就会更结实。他还可以向汤姆解释,当姐姐6岁的时候,做的东西跟汤姆是一样的。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 ④一成不变

当孩子已经掌握了“最近发展区”学到的技能,就应该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引导孩子进入下一个“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一成不变。否之,容易使孩子形成“固步自封”的学习舒适区,而不愿发生改变。

之所以会形成“学习舒适区”,就是因为原有环境中的应对方式让人最熟悉,能让人有控制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踏出舒适区的勇气,有了畏难情绪。

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拼图一错就放弃、搭积木一倒就哭、学舞蹈不肯练新动作等等,就是舒适区在作怪。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去引导他们在一个接一个的“最近发展区”里接受挑战,孩子长大后就更可能迎难而上。

利用“最近发展区”挖掘孩子的潜能,我们可以从这3方面入手。

  • ①父母提供脚手架指导

脚手架指的是建楼时,在楼房外围提供临时支持的支架,一般是搭一层脚手架,盖一层楼,高楼建成后就会拆除脚手架。

孩子的发展就跟建楼似的,父母如脚手架,在孩子学习新事物时,给予支持,随着孩子慢慢成长,父母逐渐撤除支架,让孩子独立。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扮演好“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当孩子用个人言语自己玩游戏时,不要打扰;参与并引导孩子进行假装游戏,还可以通过儿歌等给孩子口头提示。例如,在教孩子系鞋带时,可以用有趣的形象进行提示:小兔子绕着小洞跑,一下子从小洞里钻了过去。

《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提到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杰西发现一岁的儿子经常爬到沙发后面的角落,尽管她试图堵住那个通道,但小男孩还是会使出吃奶的劲,卖力地钻进那个角落,每次爬进去他都会高兴的欢呼,似乎在宣称那是他的领地。

后来,杰西慢慢发现,儿子喜欢攀爬的挑战,打这之后,杰西没再阻止孩子的探索,她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给孩子制造新的挑战,比如用旧箱子和枕头盖一座城堡,把木偶藏在城堡里,让孩子去找,当孩子找到之后都会兴奋地拍手欢呼,杰西会分享孩子探险后的骄傲。通过这种做法,杰西帮助儿子得到掌控感,还会不断地为她的儿子创造获得掌控的新机会。

总结一下,父母应指导、激励、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首先,对孩子进行动态评估,清楚了解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其次,选择恰当的活动目标,使学习任务适应最近发展区,不至于太难或太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太容易达到的目标孩子会无感,太难的目标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有难易适中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得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支持。当孩子快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发展水平时,父母不能完全将孩子的探索过程包办,也不能对孩子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

有研究表明,父母这种脚手架式的支持和儿童的游戏掌控、语言表达、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存在正向相关。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 ②重复练习和鼓励输出

脑科学有研究发现,只有经过充分练习的人,才可能精通脑力活。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重复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就能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所以,有目标、有方法地在最近发展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

人脑的记忆系统偏好小批量的持续练习,这样最能加深记忆。所以合理安排,分散时间,多次练习的模式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和提高技能。

另外,研究还发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会让脑部与记忆巩固相关的区域活动水平更高,能促进深度学习。也就是说,我们每次从记忆中检索一个知识点,它在脑子里的信号就更强、更稳定,因为大脑判定这个知识点将来更有可能被我们用到,这就是提取练习效应。所以,除了让孩子输入知识,也鼓励他提取记忆,前后联系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输出。

比如,我给2岁的孩子讲绘本,讲了两三遍后,我会尝试让她讲给我听。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后,她自己边看绘本边描述的能力越来越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我还会提醒她提取同类绘本的记忆,描述出来。

  • ③给予反馈,提升自信,进入下一最近发展区

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认为,对待孩子的学习过程,家长通常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环,即提供反馈。

“反馈就是看看孩子努力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

给孩子反馈,家长要做到:及时、全面、具体。发现孩子哪里不足、哪里优秀,要及时告知孩子,但只需要描述状态,不加评判。同时,不要简单的表扬或是只给负面反馈,而应该具体全面,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哪一点做得好,哪一点做得不够好,以便他调整发展策略,获得掌控感。

维果茨基认为:

仅依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的、落后的,有效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发展。

因此,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孩子潜在的发展水平,引导孩子进入下一“最近发展区”,把握养育的最佳期限,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才有效?心理学家:孩子在潜能发展区自信和自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