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前些天,芽芽妈去亲戚家里串门,他家有个可爱的宝宝,刚刚满6个月,我们家里人都很喜欢这个爱笑、笑起来还有酒窝的孩子。白天孩子爸妈上班,宝宝就由奶奶照看。刚开始宝宝还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的起劲,过了一会大概玩累了,见没有人关注,选择了一个高亢的调门后,就嘹亮的哭起来了。我起身就要去抱起来,却被孩子奶奶拦住,说宝宝刚喂饱,也换了尿片,不会有事的。他们家刚刚从邻居那里学到了照顾娃娃的新方法,叫哭声免疫法,就是宝宝哭就不抱,不哭才抱起来,这样适应几次以后他就会知道哭是没有用的,也不会没事就哭,照顾孩子会很省心省力,邻居家的宝宝现在就是这样。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相信很多宝妈都听过与之类似的说法,那就是孩子哭闹时不要直接抱起,而是先让宝宝哭一会,等他什么时候不哭再抱。这种说法还真有出处,是心理学鼻祖人物华生提出的。

这种育儿方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训练孩子不依赖于父母,但是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固定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可能有的父母实行后效果不错,但也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就像约翰·华生自己的两个孩子,居然多次有过自杀的行为,究其原因竟然是缺少爱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吗?其实并不是,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时候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才是重点。否则许多孩子在这种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缺失感,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最终酿成悲剧...

有研究者曾经用特殊的高速相机比对妈妈和宝贝的交流过程,发现宝宝发出声音后,妈妈也立刻回应他的的这种行为对话,翻译出来大概的意思就是:

娃:“妈,在?”
妈:“是的,我在。”
娃:“现在的你是否依然爱我?”
妈:“是的,依然爱你。”
娃:“那我就放心了。”
妈:“好的。”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宝宝每天会重复多次这种行为,就是他在核实,是否每天都有人关注自己,爱自己,是一种确认自己是否安全的行为。在得到了回应之后,宝宝的情绪会变得稳定。刚出生不久的宝宝缺乏自我安抚能力,时刻能得到爱的回应,可以帮助宝宝锻炼这种能力,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慌。

美国儿科学会(AAP)的一篇《Crying and Your Baby: How to Calm a Fussy or Colicky Baby》报告中指出,宝宝的哭泣是有目的的:当感到饥饿和不舒服时用以寻求帮助。哭泣还可以避开太强烈的视觉刺激、声音和其他不舒适的感觉,有助于缓解紧张。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了解了宝宝为什么会哭闹求关注,接下来,我们想象假如宝宝没有得到回应,会发生什么呢?

心理学家指出:从小得不到父母积极关注和回应的孩子,内心很难建立安全感,也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环境。成年后甚至极有可能会成为低信任者和低安全感者,容易感到自我挫败,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会存在困难,也不容易给予别人真正的爱。

美国一项学前智力研究曾对几百名2岁的孩子进行跟踪测试,结果发现,以三年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力数据和正向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孩子却下降了。研究者非常好奇,对数据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进行家访后,惊奇地发现:“孩子智力发育的快慢,正向性格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频率和准确性。另外还发现,经常被父母抱着或背着的孩子,与父母交流的频率和准确性是最高的。”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在孩子的心里,抱就是及时回应就是爱。他们从父母的怀抱里吸取并衍生所有的正能量,包括爱,温暖和力量。

那到底什么时候采用“娃哭不抱,不哭就抱”教育方式好呢?答案是三岁以后。孩子在三岁前都是在怀抱中长大的,这个时期的宝宝心里非常的脆弱与敏感,这个时候,哭就是他们的本能。而三岁以后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减少,这是自我识别得到强化和安全的表象。他们更愿意和别的小伙伴一起合作玩耍。

0-1岁是宝宝形成安全感,懂得爱的最为核心的关键阶段!婴幼儿时期经常得到父母爱抚、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不但不会过度依赖父母,反而会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强的社交能力。

芽芽爸在芽芽小时候也被这种言论荼毒过,孩子每次哭闹时也会常对我说:“别抱,你就不能让他哭一会儿?孩子都被你惯坏了!”于是,我就把利弊分析给他听,了解了这样做的后果以后,再听到孩子哭,他跑的比我还快。

你们家的宝宝哭闹时,你都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来和芽芽妈一起探讨育儿中遇到的那些问题。


宝宝一哭就抱会被惯坏,心理学家:结果恰恰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