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許慎傳世之作《說文解字》中稱:“鼎,三組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雖然受到儒家方正思想的約束,現代可見的大多數鼎器都是四足,但三足卻是鼎最初所採用的形狀。由此也有了“三足鼎立”這一成語,而此詞也無巧不成書的成為了東漢末年的“代名詞”。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中國亂世那麼多,可為何三足鼎立這一誕生於商周的成語會獨獨成為漢末亂世的專屬名詞?

何為三國鼎立

歷史中最著名的花名冊莫過於誕生於唐宋,完善於明清的“武廟”。身為十哲之一的諸葛亮無疑是其中的頭牌“花魁”。而被這為“花魁”用盡一生去完成的《隆中對》,既是三分天下這一概念的起源。

確實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努力下,這一概念逐漸被劉備實現,並在強敵曹操死後正式三分天下。雖然遼東還活著一個公孫淵的燕國,但畢竟其體量只有一個郡,又處在偏遠的遼東,成不了大器便被許多人帶著有色眼光無視了。再加上他向曹魏和孫吳兩面討好,即受過孫權的封賞又有曹丕的親授王位,只能算得上是曹魏和孫吳的附屬國,並沒有與他們平起平坐的資格。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公孫家自公孫豹出任遼東太守之後,其勢力以及向朝鮮半島、東北地區、遼西擴張,後來渡渤海佔領山東部分土地建立營州,不管職位如何,已經是事實的國王,而且歷經5代。

不過其核心地區在朝鮮半島,若按地理來講也不能攘入漢地十八省,而中國歷史恰恰是以誰佔據漢地十八省誰為正統,否則司馬遷的《史記》可不得給西域的那一群山大王每人都寫個本紀。

三足鼎立的故事得從青梅煮酒論英雄開始講起。曹氏集團的CEO,謀主荀彧通過曹操認識了劉備之後,他就發覺劉備是個英雄。本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核心思想,他開始千方百計的想著除掉劉備。

荀彧的能力毋庸置疑,不然成語字典裡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和他有關的成語,例如:坐著膝前(出自世說新語)、荀令留香(長的帥,美男子一枚)、王佐之才驅虎吞狼等等。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軍師聯盟》中的荀彧

其中的“驅虎吞狼”由於在《三國志》中機會沒有被提到,所以他的的真實度不高,但足以看出荀彧對劉備早有殺心。

荀彧想殺劉備,劉備對荀彧卻是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過;一個長得像通臂猿猴,一個卻是正兒八經的美男子。這麼一比較,劉備只能選擇跑路。

先徐州後荊州,陶謙、劉表、呂布相繼被他剋死,成就了劉備“老大殺手”的名號。最後沒轍了只能跑到了漢津自己做老大,為防止曹操尋仇,又派諸葛亮去和孫權商議聯盟抗曹。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

此時曹操正巧在準備南下打赤壁之戰,孫權讓周瑜和諸葛瑾看著辦,周瑜一分析,發現荊州缺乏兵力,便就想借劉備之手替自己擋住曹操的西線部隊;諸葛瑾又是諸葛亮的親兄弟,只要不危害自己,能幫就幫。於是,在文武兩大核心的贊同之下,孫劉兩家第一次聯盟抗曹。

三足鼎立

赤壁最終以曹操戰敗告終,戰後曹操自身難保、孫權則乘機收復淮河以南。兩人對劉備的無視也就成為了其發家致富的基礎條件。之後劉備以荊州為跳板收下西蜀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談,還順道留下一句著名的諺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即位的曹丕比較狂妄自大。先是不聽父親的勸阻“代漢自立”,而後又除掉了曹彰、曹洪、于禁這些在立嫡之爭中站在自己對立面的名將。他們雖名號不如關張趙馬黃這些人來的響亮,但能力卻絲毫不遜色一絲一毫。

撇開他弟弟曹彰不談。曹洪是曹操的親友團之一,魏國的開國元勳、頂樑柱,雖然能力不太出眾,但勝在名聲大、經驗足。另一個于禁,樊城之戰因天公不作美輸給關羽,可這並不能代表他能力差。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三國演義》中的曹洪

于禁草根出生,從一個步卒爬到假節越、左將軍的官職,位列五子良將之首位,特別有名的張遼也只是他的副將。在整個曹魏集團除去曹操,也就夏侯惇比他官高一級,活脫脫的山村少年翻身做高官的勵志故事。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三國演義》中的于禁

曹丕對有功之臣和曹氏親友團的屠殺,從長遠來看基本上就是導致日後內亂的罪魁禍首,而從短期看則是直接導致魏國前中期進入無人可用的地步,曹魏不得不將國策由主戰更替為“以逸待勞”。

這一舉動也給足了孫劉兩家稱帝的機會。在曹丕稱帝后不久,劉備和孫權也跟著相繼稱帝,畢竟此時全天下的諸侯只有他們三個,(公孫淵不算)他們也沒必要逢場作戲,弄死其餘兩個統一全國才是正道。此後三足鼎立的局面算是正式形成。

另一段沒能“鼎立”的三國

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這段時間並不算多久,僅有正巧60年,在古代的年曆計算法中正好一個“甲子”。這也無巧不巧的應了開啟東漢亂世的那句“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算上張角造反的那段時間,從漢末至西晉統一足足有184年戰亂。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排去周朝五百年的群雄爭霸,這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亂世之中排第二長的。而統一三國的晉王朝統一沒過多久就“長江後浪推前浪”整出一箇中國最長的戰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公元304年—589年,共近300年。

提起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就不得不提起中國的另一段三國亂世:東魏、西魏、南梁的三國時代。

這段歷史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開始,至隋文帝統一結束。但在隋文帝統一之前,最有可能終結亂世的南梁卻“先帝創業而中道崩殂”。南梁被趕到了江夏,原來南梁的土地上就蹦出一堆小國。

當然北邊的東魏和西魏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尷尬。西魏的建立是因為丞相奪權另立新帝,廢帝逃到關隴集團的地盤上,關隴集團的宇文氏、楊氏便通過扶持這個被廢的皇帝建立了西魏。

西魏至始至終都打著“清君側,扶幼帝”的名號,因此,嚴格來講東西兩魏應該算一家,他們名義上的皇帝都是一家人。有點類似明末燕王朱棣和他侄子孝文帝爭皇位,雖然有兩個朝廷,但還都是大明朝的天下。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因此這也就算不上“鼎立”了,鼎立的意思是三個勢均力敵國家互相對壘,而這三個國家貌似都沒打過幾次大戰。

並且這段時間就比較短了,從534年至557年,僅僅只有20年,即使算上後來的隋文帝的統一(公元581年)也不足50年。也因此這段歷史不論是與之前的三國和五胡十六國相比都遜色不少,後來的隋唐亂世知名度更是後來居上。

就像常言說的那句:“看你是否成功,主要還是看能不能混的比周圍人要好”,而被夾在這三位裡面,它想出名簡直就是白日做夢。這20年,其中能青史留名的人物興許只有陳慶之、侯景兩人,但認識這兩人的是少之又少。知名度低自然也搶不了“三足鼎立”的名牌。

北周、北齊、南陳三分天下

上文提到的宇文氏和楊氏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隋文帝楊堅和其丞相宇文化及。後來天下局面已定,關隴集團的那群人便開始覺得魏帝沒多大作用,東魏、西魏便開始被北齊、北周代替,南邊的南梁也在分裂後被篡權的南陳取代。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這段時間的名人就比較多了,英雄、美人層出不窮。不過這裡的“美人”不是指女人而是指“美男子”。

建立南陳的陳霸先就是因為長的好看,被上司看中才從一個縣裡捕快平步青雲一直到當上皇帝。他的養子陳倩的歷史評價頭一句就是“美姿豔”,陳倩不僅名字女性化,性格也是特別女性化,在他當上皇帝之後也是世界首次立男人做皇后。依《陳書》的記載“男皇后”韓子高更是“容貌美麗,狀似婦人”。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傳說摘下面具就會讓敵人不忍心拔刀的美男子蘭陵王高長恭也是同時期的北齊皇室子孫,出任北齊大司馬。北周的天下第一老丈人獨孤信一樣是家門口無論春夏秋冬永遠都有少女前來獻果子。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影視劇中的蘭陵王

不過因為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苟活了一個一直以皇帝自居的南梁,再加之這段歷史僅有40年,這還是算上與之前的兩魏重疊的時間,若只算三個國家相互鼎立的時間也只有不足10年。因此一樣算不上三國鼎立。

宋、遼(金)、西夏的三國格局

最後一次三國割據發生在北宋、遼(金)、西夏的時代,依舊是按照之前所說的誰佔據漢地十八省誰是正統王朝的說法。

朝代歌的“唐宋元明清”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遼還是西夏,他們在史學家眼裡都稱不上正統王朝,反而是一直交“歲貢”的宋朝才是中國“正統”。原因自然還是因為漢地十八省在北宋手裡。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北宋時期

從現代的角度看,遼、金、西夏與宋朝的戰爭是一場內戰,這一說法是世界公認的,在俄語中“遼國”即是中國的意思。但對於當時的宋朝而言,即使兩國是“兄弟國”,可遼國的存在和佔據燕雲十六洲的行為依舊是外族入侵。

歷史上多次出出現三國並存,為什麼只有魏蜀吳稱三國鼎立?

南宋時期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正如岳飛的《滿江紅》中所寫,岳飛對金國的戰爭不是一場結束割據統一戰爭,而是一場抵禦外族入侵的報仇行動。金、遼、西夏的地位也就和匈奴、烏桓這些國家一樣,如果他們要湊成三國,那麼蒙古、月氏也必須要一併加入。那更稱不上三國鼎立了,所以中華五千年,唯有東漢末年的三國割據稱的上“三國鼎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