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本期節目的文案有6800字,音頻約25分鐘。

上期節目當中說曾國藩給我們普通人最大的啟示在於,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通過後天的努力和自我完善,可以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另外我特別佩服他的一點,是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但是他真正的做到了吃一塹長一智,讓每次挫折都變成為了他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那我們要聊曾國藩,就從他的人生第一大塹和他人生的第一道關口說起。

人生第一大塹

年少時曾國藩和我們這些現代人也差不多,我們要經歷的人生第一關是高考,而對於曾國藩就是科舉,同樣都是考試。這是當時清代社會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想要出人頭地的話,就必須要闖過這一關。

話說道光12年,也就是1832年,在湖南的湘鄉縣,一對父子早早出門趕考。父親名叫曾麟書,當時43歲,兒子22歲,名叫曾國藩。

這一天父子兩人並肩趕考秀才,我國古代科舉制分三步,秀才、舉人和進士。秀才是最低級的功名,也是最好考的。

但是這對父子卻是屢考不中,這已經是曾麟書第17次赴考,年過40,頭髮都考白了都沒考上。而兒子曾國藩也是接連落第,這是他第6次參考。

考完發榜的這一天一大早,兩人就滿懷期待的去看榜。這一次,曾麟書的大名赫然寫在榜上。實在是大喜過望,老曾家已經500多年沒有出過秀才了。而曾國藩呢?他找來找去榜單上並沒有他的名字,他第6次落榜。

但是在榜單邊上還有一個告示,上面倒是發現了他自己的名字。原來曾國藩被學臺懸牌批責,也就是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給點名批評了。每次考完之後,考官都會挑幾篇範文出來,有正面範文也有反面典型,而曾國藩這次的考卷被當做了“文理欠通”的反面典型拿出來公示。這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這等於讓曾國藩在全省都出名,丟臉丟大了。

這次“懸牌批責”對曾國藩的刺激非常大,是一次奇恥大辱,他自認為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塹。

知恥後勇

回家之後,全家都在操辦父親的慶功宴,而曾國藩則一頭就鑽進了書房,再也不出來了,反思自己這麼多年來的考試經歷,他要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

首先當然是老曾家的基因確實一般,上天並沒有給曾國藩一個與自己雄心相匹配的大腦。要解決其間的差距,只有通過自己超常的努力了。

不過呢,也不能再重複老路用蠻力了,需要尋求改變,那主考官說我文理不通,怎麼個不通法呢?曾國藩把自己歷年來的考卷和那些範文放在一起逐一比對,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裡。

他發現自己寫的東西過於拘謹,重於細節,但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那麼接下來就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通過一年的反思和針對練習,曾國藩打通了之前16年苦讀都沒有打通的關節。這次“懸牌批責”成了曾國藩科舉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第二年,他第七次赴考,終於考中。這一下老曾家算是揚眉吐氣了,他考中秀才和自己的老父親可不一樣,曾麟書已經43歲了,這隻能算是獲得了一個榮譽性的結尾。而曾國藩還有大把的時間考舉人和進士。

中了秀才之後的第二年,曾國藩就跑到長沙參加舉人考試,結果一考即中。同年11月,他就興沖沖的赴京趕考,看看能不能來一個三聯捷。考進士可比秀才舉人要困難得多了。全國每年都才能出100多個進士,當時進士占人口的比例是百萬分之0.48。這可是正兒八經的萬中無一。

所以考進士除了實力之外,真的需要運氣。有很多才華橫溢的人,終生都有沒能打通科舉之路,比如說後面我們要提到的一位重要人物左宗棠就是這樣。

曾國藩這次並沒有一次考中,後來到了1838年,曾國藩28歲的時候高中了進士。當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8歲,曾國藩整整年輕了10歲,這已經算是年少有為了。

中了進士之後,他又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是為了從進士當中選拔人才進翰林院。這次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出色,道光皇帝親自閱卷,非常喜歡曾國藩的文章,直接就給了他一個第二名,欽點翰林。

到這裡,曾國藩在仕途上已經獲得了一個絕佳的起點。

消息傳回老家,整個湘鄉縣都沸騰了,出了個翰林,這是全省的大事兒。老曾家一下子就從社會底層的普通農家上升到了金字塔接近頂端的官宦人家。就和《儒林外傳》中的范進中舉一模一樣,一時間前來攀附的人絡繹不絕,許多人都來送錢送禮物,噓寒問暖。湘鄉縣令都親自來曾家拜訪,和曾國藩的弟弟稱兄道弟,把酒言歡。

“尚拙”的人生哲學

你看,曾國藩的科舉之路,強化了他“越挫越勇”的性格特點。雖然自己比較笨,但是也能走通99%的人都走不通的科舉之路,可見後天的努力遠遠比天分更加的重要。

曾國藩的學習方式非常的笨拙。父親要求他,讀不懂上一句就不看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翻開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任務,絕不睡覺。所以才會有上期節目我們說的那個小偷的笑話。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曾國藩身上培養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和踏實精神,為將來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

曾國藩考秀才考了7次,但是之後考舉人和進士都很順利,完全是因為他有紮實的功底。“懸牌批責”讓曾國藩開了竅之後,就一順百順。相反那些逞小聰明,不肯下笨功夫的人,必定是走不遠的。所以,“笨拙”起步看起來慢,但是隻要他有一個加速度在,往後則會越走越快。這就像是蓋房子一樣,地基決定了最終房子的高度。

曾國藩發現笨拙是有笨拙的好處的。

首先,笨拙的人更加虛心,更願意低頭付出。其次,他們從小受到的挫折就多,抗打擊能力也就會更強。最後,笨拙的人不會投機取巧,所以做事情不容易留下死角。

這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就是崇尚笨拙。

現在的人都尚巧,越巧妙,越少費力氣,越走捷徑越好。而曾國藩則完全不同,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既然自己天生鈍拙,那我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他一生做事都不投機取巧走捷徑,而是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

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後來他帶兵打仗也是講究6字真言“結硬寨,打呆仗”,從來不用奇謀巧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這種方式正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看起來遲鈍,實則鋒利。也如同郭靖的降龍十八掌,看上去簡單笨拙,其實呢?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這是曾國藩一生的成功秘訣,也是他經常向別人談及的道理。正如上期節目我們所說的,曾國藩是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笨的一個,但也是成就最大的一個,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而左宗棠和李鴻章都遠不如他,其中一個關鍵的差別,就是他們都缺乏曾國藩的“尚拙”精神。

自卑與焦慮

道光20年,也就是1840年,曾國藩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始了自己的京官生涯。

翰林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衙門,不僅是一個政府機構,他也是一個學院。翰林們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讀書養望,在這裡進一步的深造,以備他日大用。所以他們都不以官員自居,而是以學者的身份自重,對於自己的頂頭上司掌院大學士,也不稱之為長官,而稱老師。

曾國藩任翰林院檢討是從7品,相當於今天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副處級研究員,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朝廷做一些調研,起草各種文件,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所以經常會和皇帝以及各部尚書也就是各部的部長一類的高級大臣打交道。

曾國藩28歲就中進士,點翰林,確實是少年得志,很了不起,這也讓他自己也有點聛睨一世的感覺。但是到了北京不久之後,他卻陷入到了深深的自卑當中。

因為翰林院就像是今天的北大清華一樣,裡面都是天之驕子,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曾國藩在這些同僚們身上發現了一種氣質,與自己之前在湖南所結識的讀書人完全不同。這種氣質就叫做學者風範或者大儒氣質。

剛到北京的曾國藩,是一個典型的鄉下人,一口難懂的方言,長相和穿著都充滿了鄉土氣息,更重要的是因為他並非出身文人世家,所以他從小到大所讀的書全部都是些應試教材,為了考試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八股文上,除了四書五經之外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就更談不上什麼學術修養了,所以與其他人相比,曾國藩也難免自慚形穢。

到北京之前,曾國藩唯一的追求就是功名富貴,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在他的腦海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進了翰林院之後,他才知道什麼叫做學術,什麼叫做心性之學,才發現原來的自己是這麼的鄙陋。

當他在學習明代的大儒王陽明的時候,書中有這樣一則記錄,說王陽明年少時問自己的私塾老師:“什麼事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老師回答說:“那當然就是讀書做官啊。”王陽明不以為然說:“恐怕科舉仕途上的勝利不是最重要的,而讀書學做聖賢才是。”

後來王陽明考進士,也經過兩次落第。落榜的人肯普遍都會覺得羞愧,而王陽明卻說:“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後不能保持平常的心態為恥。”

讀到了這些,曾國藩才猛然覺得自己與古往聖賢相比,他的視野是多麼的狹窄,境界有多麼低劣。

還不僅如此,曾國藩也和絕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身上有不少的臭毛病,性格上有缺陷。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第一是浮躁,耐不性子。

曾國藩留給我們後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而富有耐性,他年輕的時候可完全不是這樣的,他非常的愛交朋友,開派對。

翰林官員是非常清閒的,一個月就初一、十五上兩天班,打個卡,其餘時間都是自己的,主要就是用來讀書學習精進自己。剛當上翰林的進士,就很像我們剛進大學校園一樣,感覺連呼吸都是自由的,開始放飛自我,打遊戲,談戀愛,蹦迪,泡吧。那這樣虛度光陰,用來學習的時間自然就非常少了。

當時曾國藩還有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他就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當時那裡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差五就呼朋喚友去湊熱鬧。所以不沉穩,浮躁是他的第一個毛病。

第二個毛病是傲慢,修養不好,脾氣大。

前面不是說曾國藩好交朋友嘛,其中最要好的幾個朋友都說曾國藩非常的傲慢,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散發出傲慢之氣。因為修養不好,脾氣暴躁。到北京頭幾天經常與人發生衝突。有一次和自己的一個同鄉官員,一言不合大吵了起來,指著對方鼻子破口大罵,甚至還問候了對方的家人。事後曾國藩也是後悔不已,這種行為實在太有辱斯文了。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

這其實算不上什麼大事兒,誰在社交場合不說點場面話,漂亮話,給別人點稱讚呢?但是曾國藩反思自己的時候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毛病。

最後一點,曾國藩認為自己最大的毛病是好色,這必須要改。不是說他整日沉迷眠花宿柳,而只是愛看美女。

這其實說起來蠻可笑的,血氣方剛的年紀,多看幾眼美女也算是本能反應吧。

有一次,曾國藩得知朋友納了一個小妾,非常漂亮,就找了個藉口去朋友家拜訪,然後再三強迫人家把小妾領出來給他看看。見到了小妾之後,曾國藩還調笑了幾句。他後來在日記中也是對此覺得羞愧難當。

你看曾國藩的這些性格缺陷,心浮氣躁、自我管理能力差,脾氣暴躁、傲慢、虛偽再加上好色,可以說是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的缺點和毛病,非常的普遍。

做“聖人”

曾國藩是怎麼改掉這些毛病的呢?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自我完善慾望最強烈的時候,在30歲這一而立之年,這是曾國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在這一年他決定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志要成為一個“聖人”。

什麼叫做聖人呢?

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不生不滅成為佛,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是解脫生死成為仙,儒家學說給自己的信徒的最高目標就是成聖。而且每個人都有聖人之質,人人皆可成為聖賢。

所謂聖人就是完美的人,對社會可以安邦治國,造福於民,而自己也可以立德立功立言,萬世不朽。這是一個極其宏偉的人格理想,這種人格設計當中,人的潛能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們經常都拿出來說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再到最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人的目標是在滿足了一個層級之後不斷的向上攀升的。而曾國藩的終身之志是要成為聖人,是直接把目標確立在了自我實現這一層級,志向極其的遠大。

脫胎換骨的開始:記日記

那具體怎麼做呢?一點都不復雜,就是寫日記。在立志之前,曾國藩也記日記,但是完全不一樣。第一點是之前的斷斷續續,不連貫,而之後他堅持每天都記。

其實能把這件事情堅持下來的人極少。我們看到很多大人物,都有記日記的習慣,像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蔣介石,還有胡適,魯迅,這些人寫日記都是堅持了一輩子。比如說魯迅,魯迅日記的最後一篇是1936年10月18日,為什麼是這一天呢?因為他第二天就去世了。可見每天寫日記是非常鍛鍊人的恆心和毅力的。

其次,大多數人包括之前的曾國藩,日記就是記流水賬,路上看見個美女,去誰家吃了頓飯。不是這樣的,日記最大的作用在於每天反省自己。

曾國藩立志之後,把寫日記當做了一件大事兒,寫日記要用楷體,以一種誠敬的心態,畢恭畢敬的寫。他通過每天的日記不斷的對自己的性格進行反省。

比如之前我們說的他和同鄉官員吵架,問候人家父母這件事兒。他就記到了日記裡,然後進行分析,這件事情雖然兩個人都有責任,但是想要做聖人,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曾國藩撂下筆,馬上就去向對方道歉。對方也非常的感動,本來我們兩個都有錯,可人家曾國藩主動登門道歉,於是兩個人把酒言歡,冰釋前嫌。

對於戒色,曾國藩也是下了苦功夫,一旦在大街上多看了哪個美女一眼,動了心,起了念,就在日記裡就要記下來,斥責責自己一番。甚至他對自己的夫妻之事都戰戰兢兢,對“色慾”的恐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特別的底色,人們認為縱慾是伐其根本的事情,會讓身體急速衰落。所以對夫妻之事曾國藩都是能免就免。

他有一天的日記中說,自己早上起來讀書,到了中午人慾橫熾,不能自制,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於是罵自己是簡直禽獸一樣。

所以我們看到,聖人的標準實在是太超絕了,它要求人每分鐘都展開對自己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可謂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啊。

曾國藩為了堅持下來,還做了一件事兒,就是把自己的日記拿給朋友們傳閱點評,就像是每天發個朋友圈,把對自己的反思和立志要做的事情都寫到朋友圈裡面,讓朋友們點贊評論的同時也監督自己的行為。

個人的意志力都有極限的,所以需要藉助朋友的監督這個外力來幫助約束自己。就好比一根基因不是很好的竹子,如果讓他自己生長,可能長得彎彎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種在竹林裡面,和周圍的竹子一起競爭陽光,他自己也會長得筆直。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師友夾持。

就這樣,通過記日記,曾國藩的氣質與習慣一天天的發生變化。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最重要的品質:“有恆”

在學聖人的道路上,他取得的第一項成功就是把煙給戒了。很多人都會說戒菸那還不簡單?我一年要戒好幾十次呢。說明這真實一件起心動念容易,但是堅持下來很困難的事情。曾國藩發誓說從今天起,我再吸一口煙就天打雷劈。結果從此之後,他一輩子都沒再摸過煙具。

成功戒菸給了曾國藩極大的信心,他以為只要繼續這樣做,就可以迅速改掉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是過了幾個月之後他發現,戒菸不過是成聖之路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其他事情要困難得多得多。

在他的日記裡,記錄了一次又一次的犯錯和反省,再犯錯再反省,不斷的重蹈覆轍,也不斷的日省月修。曾國藩自己也意識到,改變自身性格上的缺點,並不像是戒除嗜好一樣的容易。要戒菸只要不在碰煙具就行了,而性格上的缺點是深植在人的本性之中的,是我們血肉之軀的一部分,想要把他找出來並剔除掉是非常之困難的。

所以學做聖人是一個終生的事業,那些根深蒂固的缺點和毛病,通過一段時間的猛火煮是無濟於事的,他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不斷反覆的去提醒和修正,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慢火溫,才有可能被慢慢的化解。

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覆、失敗、挫折甚至是倒退,而最最重要的關鍵是不能放棄。因此曾國藩一生最最推重的品質是“有恆”。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磨礪的一生,一天都沒有停止過腳步。每天都在日記中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從生到死,他都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中。

即便到他62歲,早已功成名就的時候,翻開他的日記,依然是充滿了自責自省,與30歲立志做聖人的時候一模一樣。這就叫做幾十年如一日,他用30天的時間戒掉了煙,然後用三十年的時間來戒掉其他的毛病。

在一次次的反覆磨鍊中,曾國藩做事越來越有毅力,接人待物也越來越厚重、周到和真誠。他的品質也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也越來越遠。

晚年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怠慢。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的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的成熟。

等我們一起回顧完曾國藩的一生你會發現,立志對於一個人人格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我們自身所擁有的巨大潛能往往是我們無法自知的,曾國藩對此認識極深。他說立志就如同打地基,只有基礎廣闊、結實,才能在上面蓋起宏偉壯觀的生命殿堂。

曾國藩立志高遠要做聖人,這是他一生成功的第一個要訣,這個遠大的志向,驅使他一生都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