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人們常說:急中生智。事實並非如此。
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
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靜心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
因此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道家講:“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正所謂“靜生百慧”,曾國藩對此很是贊同。
他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靜,則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髓。
心若靜,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靜字工夫要緊
古往今來的聖賢,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如何靜心。
必須要經受住世事的磨練,根基才更穩固。
才能按心兵於不動,遇事如靜水般從容。
年輕時的曾國藩,曾經是個滿身缺點的年輕舉子。
後來他考中進士,進京為官。
為了自己的仕途,曾國藩痛下決心改正缺點。
他在日記中給自己列了很多戒條。
甚至為自己改名為“滌生”,發狠說:
“此後直須徹底盪滌,一絲不放鬆。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但還是時常犯些老毛病。
這時候,一位名叫唐鑑的人提醒了他。
唐鑑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字工夫要緊。”
問題浮在表面,唯有讓心靜下來,才有改過的可能。
靜不下來,反省再多,一切都是空的。
這番見解,撥開了曾國藩心中的迷霧。
他開始跟著唐鑑學習靜坐的功夫。
無論公務多麼繁忙,每日都要堅持靜坐四刻鐘。
他在《主靜箴》中寫道:“細思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靜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
用身體的穩定,帶動內心的平靜。
使身心在寧靜中得到和諧。
靜坐的修煉,使得曾國藩受益無窮。
後來他領兵打仗,坐鎮軍帳中,仍然能夠鎮定指揮,都離不開“靜”字的功夫。
閱讀更多 儒風大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