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古語說“亂世出英雄”,在群雄並起的東漢末年,

曹操、劉備、孫權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三位英雄:曹操經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天下九州得其六”,佔據了中原地區;劉備白手起家,浴血奮戰佔據蜀中地區,地盤雖小,但是有沃野千里、物阜民豐;孫權繼承父兄基業,雄踞江東。

然而三國時期並不乏英雄豪傑,為什麼最終會形成這樣的三國鼎立之勢呢?其中的原因紛繁複雜,內政的清明、君主的賢德、軍事實力的強大,都是這三個國家興盛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這三位君主都慧眼識人,正因為有眾多人才的輔佐,他們才能在亂世中有所成就。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蘇格拉底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既肯定了人本身的價值,同時又說明了人的重要性。縱觀歷史,我們發現人才是任何成功者走向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秦昭王重用范雎,秦始皇重用李斯、蒙恬,秦國六代明君,“振長策而御宇內”,加上賢臣輔佐,最終有天下之一統。而三國時期更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在三國前期的歷史中,濟世賢臣燦若星群,而各位君主的用人之道,也是各有特色。

一、曹操:亂世奸雄的“人才選拔”能力

在各種小說和演義中,曹操都是狡詐小人的形象,甚至在戲曲臉譜中,他也是白臉的形象,白色代表狡詐。然而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曹操卻絕非如此,他知人善用、唯才是舉,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感嘆到:“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充分的表達了他對於人才的渴望:人才猶如天空中的明星一樣繁多,我該如何才能得到他們?

一想到這些人才可能為別人所用,我的憂愁就無法斷絕。作為一位優秀的“老闆”,曹操的用人之道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1、“世家大族”:我的最愛

在群星璀璨的東漢末年,曹操並不是最耀眼的那顆明星,相反因為他是太監的養子,處處受到排擠,袁紹曾輕蔑的評價他為:閹宦餘孽。孔子曾經說:若要為官,必先正名。在極其看重名聲的東漢末年,曹操如果想要擁有地盤並壯大自己的勢力,就必須要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於是著名的潁川世族後人荀彧,來到了曹操的身邊。

荀彧年輕時就被稱為“王佐之才”,他與郭嘉的智謀不相上下,並料事如神,早年投靠“四世三公”的袁紹,然而他很快就看出來袁紹並非明主,如同曹操對袁紹的評價一樣“匹夫豎子,不足與謀”。此時的荀彧看中了曹操,因為曹操想要維護漢室名聲的舉動贏得了荀彧的青睞,

荀彧稱曹操為“明公”曹操也同樣激動的對眾人說到:“此乃吾之子房也。”在後來曹操收復兗州“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著名的官渡之戰中,荀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荀彧加入曹魏陣營,為曹操網羅了一大批人才:如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人,都在東漢末期甚至曹魏後期的政壇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著名的清河世族崔琰,更是教會了曹丕為君之道,讓曹丕免於沉淪在玩物喪志的漩渦,在曹操想要立曹植為太子時據理力爭,最終力保曹丕繼位,開創了大魏的盛世。而為潁川世族的司馬懿則在曹丕重蹈覆轍想要廢太子的時候,同樣據理力爭,使魏明帝曹睿成功登基,將曹魏政權延續了下去。

2、唯才是舉、不計前嫌

曹操用人的第二點,表現在他對於人才的要求。曹操曾經說過:“在東漢時期,人們選拔人才注重的是德行,而現在是亂世,選拔人才要看能力。”比如

楊修,他雖然才高八斗,但卻是袁紹的外甥,然而曹操在選用他時,絲毫不顧忌他是袁紹的外甥,讓他為官渡之戰出謀劃策最終一舉擊敗袁紹。至於後來楊修被殺,也是由於魏國的朝堂之爭。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陳琳曾經投靠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曾為袁紹作檄文斥責曹操,甚至同時侮辱了曹操的父親,然而當曹操看到陳琳的文章,竟然猛然坐起,連困擾他多年的痛風都一時間痊癒了。後來陳琳投奔曹操,曹操更是親自迎接,絲毫不與陳琳計較之前的事,讓他擔任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並且對陳琳的文章加以珍藏,到了手不釋卷的地步。

而本該與曹操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張繡,更是被曹操奇蹟般的接納了。公元197年,曹操南征時色心大發,娶了張繡的妻子,本來已經投降曹操的張繡聞之大怒,引兵偷襲曹操。在這場混戰中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全部戰死,還折損了猛將典韋,然而當張繡幾年後又率眾歸降曹操後,曹操親切的拉住他的手,讚揚其驍勇善戰、被堅執銳,堅持將他留了下來。

這些僅僅是曹操用人之道的一小部分,曹操手下文臣武將燦若群星,有一直跟從他的,也有半路向他投降的,還有反叛之後再次投降的,曹操都能欣然接受,

可見其用人的標準是才華,而他寬廣的胸襟,也使曹魏政權能有人才輔佐,最終滅亡蜀漢。

二、劉備:“賣草鞋”的聚才之道

1、“三顧茅廬”、“隆中對”:千古佳話

劉備出身皇室,到他那一代時已經衰落,靠“織蓆販履”為生,然而劉備胸懷大志,一心想恢復漢室基業。因此他與關羽、張飛兄弟三人三顧茅廬,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感動,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將天下形式分析的井井有條,“臥龍出世”,為蜀漢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2、宵衣旰食,感動刺客

《三國志》中曾如此高度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魏書》曾經記載:有一個叫劉平的人,他十分瞧不起“織蓆販履”起家的劉備,認為在劉備手下工作是在侮辱自己,於是派刺客前去刺殺他。刺客到達劉備住所,發現劉備席地而坐,府中飲食粗疏,物品陳列也十分簡單,沒有任何貴重的器物,於是深受感動,默默地退出了劉備的住所。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3、名將輩出:蜀漢的“智囊”和“戰神”們

劉備其用人之道,不同於曹操的“巧取豪奪”,雖然二者都以誠待人,但是曹操想要得到的人才,想盡辦法也要得到,而劉備則是以他的真誠和感化他人的能力來招攬人才,比如徐庶就是這樣被他感化的。這也使得蜀漢人才濟濟,論智謀,有“臥龍鳳雛”之美名的諸葛亮和龐統;論武功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由此可見,蜀漢事業的興盛,與劉備的用人之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三: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1、少年得志的“老成”君主:以度量容人

孫權其人,與曹操和劉備都不一樣,他少年得志,繼承父兄基業,朝中老臣都不看好他,認為他“年少才淺,不足以擔當大任。”然而孫權上臺之後,很快就展現出了他慧眼識珠的能力。在電視劇《三國》中,當魏國君主問道孫權有何長處時,使者答到:“我主拔呂蒙於行列,納魯肅於凡品,是英明睿智、有廣闊的胸襟的一代賢主。”事實的確如此,孫權雖然不懂軍事,但是他有廣闊的胸襟,即使魯肅年少、呂蒙粗野,他也一樣重點培養,不因為他們的過失而惱火,作為一個少年君主,他是持重有方,對於人才的選拔,更是獨具慧眼。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2、循循善誘:“吳下阿蒙”與“火燒連營”

著名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故事,就出自於孫權和呂蒙。呂蒙出身行伍,只懂得帶兵打仗和衝鋒陷陣,對於讀書的事很少涉獵,孫權覺得不妥,經常勸導呂蒙要多讀書,並且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呂蒙讀書,後來才有了魯肅稱讚他“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的溢美之詞。

同樣對於年少的陸遜,孫權每常告誡他:我繼承父兄基業年方十八,周瑜赤壁建功也不過三十歲,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萬萬不要失意,要在戰場上有所建樹。於是就有了後來“火燒七百里連營”的豐功偉績,江東從此聲名鵲起。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3、對下屬極度有“愛”

春秋時期有吳起親自為受了箭傷的士兵吸取膿血,而孫權在對下屬的關心程度上,絕對不比吳起少。他曾經撫養過淩統的幼子、為去世的臣屬哭泣,聽說呂蒙受了傷,他趕緊前去探望,因為害怕打擾呂蒙休息,就派人偷偷的在牆上鑿洞觀察,見呂蒙精神有所好轉才去探望。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這樣的舉措,怎麼能不令臣子感激涕零?呂蒙從此更加忠心,為東吳開疆拓土,打下了東吳近百年的基業。

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孫權的意志非常堅定,只要他認準的人,就絕對會讓他們放手去做,從不橫加干涉。甘寧是投誠過來的,當他提出攻打黃祖擴充地盤時,遭到了眾多臣子的反對,而孫權卻力排眾議,堅持啟用甘寧的計劃,最終大獲全勝,江東闢地千里。孫權的侄子孫桓,在朝廷人才凋落之際提出死守秭歸但他只守了三個時辰秭歸就失守了,於是孫桓退入彝陵,最終取得勝利。

在朝中老臣極力反對、甚至是丟失城池的情況下,孫權仍然沒有懷疑他,只是說道:“吾侄知恥而後勇,是少年英雄也”。而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孫權的知人善用,是江東百姓的福祉,正如其兄孫策臨終前所說:

“若論排兵佈陣,決勝與兩軍之間,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造福江東之眾,我不如你。”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孫權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勢力和地盤雖然並不大,卻是最有能力的君主。反觀曹魏和蜀漢後期的君主,曹丕、曹睿皆是薄情之人,對朝臣深諳駕馭之道,卻暗中埋下了滅亡的種子;而

劉禪雖然為人忠厚老實,但是其才智平庸,不是帝王之才。

關於人才,曹魏後期人才凋落,郭嘉、荀彧、崔琰,都因為各種原因去世,曹操失去了左膀右臂,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全面潰敗,所有的人才中,只剩下了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蜀漢政權有過之而無不及,關羽、張飛都被殺害、五虎上將也相繼離世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終病死在五丈原,而承擔了輔佐大業的姜維,終究能力有限,未能挽救大廈於將傾。

只有相對穩定的吳國,沒有太多的政權更迭,人才也沒有過多的流失,平安的度過了幾十年。這與“東吳大帝”的人才選拔的能力,有著很大的關係。

總結

三國是一個“大火拼”的時代,在這場耗盡了智謀、能力、武功的鬥爭中,各國君主對人才的把控,都是有著相當高明的手段的。曹操重用荀彧、崔琰等人,穩定了政局、統一了中原、立下了明君為太子,

使魏國強大,首先稱帝;劉備重用“臥龍鳳雛”、“五虎上將”,使蜀漢政權短暫的耀眼過一瞬間。

群雄並起、亂世爭霸:聊聊三國“創始人”的用人之道

東吳大帝將周瑜、魯肅、呂蒙等人視為兄弟,奠定了東吳百年基業。在亂世之中,他們即是帝王,也是政治家,其對人才任用的藝術,在今天的諸多領域都值得學習和借鑑。“以史為鑑,方能知興替”,那個縱橫捭闔、群雄並起的時代,雖然漸行漸遠,但是他們留下的用人之道,會一直流傳下去,為後人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