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你們知道嗎?我們人的身體內部,有一套完整的循環系統,由嘴入內,吸收營養,其餘排出,新陳代謝,生生不息。

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對身體無益的東西都可以順利排出體外。不良的習慣或者身體機能出現障礙,讓許多有害物淤積在體內造成病症。

中醫認為,“積”為百病之源。若體內的“垃圾”不及時清除,必將帶來健康隱患。那麼,身體內常見的垃圾為哪些呢?中醫將其分為五類:氣積傷肝、血積傷血管、水積傷腎、食積傷脾胃、痰積生大病。

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氣積,傷肝。中醫常說:“氣機順暢,則百病不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李曉君教授表示:人的七情與“氣”息息相關,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失常,會導致氣機不暢,形成氣積,對肝臟傷害最為直接。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失常、焦慮抑鬱、易煩易燥等現象經常發生的話,就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的氣機是否順暢,關注肝臟健康。

血積,傷血管。血積是指體內的淤血凝積。血液粘稠度增高時,血流速度會降低,很容易形成血瘀。血瘀通常是由高脂肪高油食物導致,抽菸喝酒也會加劇血瘀狀況。血瘀最直接的表現是:面色暗黃,舌頭有淤血點,女性容易痛經、血塊暗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調理,血瘀很容易發展成血栓。

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水積,傷腎。水是萬物之源,人體內的水,承擔著體內循環的最重要一環。如果人體內水分不足或者積水過多,體內水份不均衡,則會出現“水腫”。中醫認為,腎主水,如果體內積水,腎臟就會收到影響。我們平常會出現的水腫、眼袋、面部浮腫等都屬於“水積”。

食積,傷脾胃。食積,就是“積食”。尤其是小孩喜愛吃零食,不注意控制就會“積食”,還有腸胃功能下降的老人,容易積食。此外,一些人喜歡暴飲暴食,或者飲食不規律,這些都是積食的元兇。經常積食,很容易造成口臭、精神不振還有磨牙等症狀。長此以往對脾胃傷害極大。

痰積,生百病。中醫學中,“痰”一般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此為看得見的“痰”。另外,還有人體內由於病症影響而無法正常運行的體液,它叫“看不見的痰”,它可以導致多種病變,例如中風、噁心、嘔吐等,更嚴重者,有罹患腫瘤的風險。因為這些有害體液常存在於肺部等臟器還有經絡,所以中醫有“痰積生百病”的說法。

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如何用中醫療法調理身體內垃圾淤積?

適量的運動是幫助疏散體內鬱結之氣的好辦法。李曉君教授建議,身體各部的病症需要對症下藥,體內氣鬱的人,適宜做一些養生戶外運動,例如登山、慢跑和打太極拳,可以在疏通鬱氣的同時調理身心。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火的水果,同時也要多喝水,疏肝理氣。

倘若氣積過多便會造成肝氣鬱結,此時更應及時調理。對於疏肝解鬱,清代大師傅山的著作《傅青主女科》中也曾提出2個方法。其一為青帶造成的肝鬱。傅山認為肝木色青,喜潤惡溼,若肝氣鬱結,疏洩失常,氣機上逆,脾溼侮肝木,溼熱留肝經,肝氣與脾溼互相牽制,停留中焦,並走帶脈,遂成青帶。此時疏肝解鬱就要通過清熱利溼的加減逍遙散以“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其二則為鬱結血崩造成的肝鬱,對於此種肝鬱,對症應以開鬱平肝為治法,用平肝開鬱止血湯。

說完氣積,說血淤。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趙豔副教授建議,血瘀的患者不可以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例如快跑、球類等,因為過激的運動會對心血管造成嚴重負擔。散步、健步走、瑜伽等運動比較合適。

此外,水積的患者,需要多吃利於消水腫的食物,然後配合按摩掐合谷、點外關、足三里、三陰交

等穴位,可以有效消除水腫。

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對於“食積”的患者來說,需要合理飲食減量,關注脾胃健康。發生積食後,要減少飯量調整,並且也可配合食療,吃一些容易消化的、健胃補脾的食物。還有中醫推薦的穴位按摩也很有效:用拇指從另一側拇指手掌面的第2節推向指根,可以幫助腸胃清理。

最後就是痰積,這類患者需要注意遠離潮溼環境。遠離潮溼環境可以減少痰積的風險,夏季多雨時,身體較弱的人容易被潮溼的氣息籠罩,導致肺部肺津凝聚而成痰。痰積病人需要多吃化痰祛痰的食物。

氣積傷肝:疏肝解鬱,清代大師提出2個對症之法,不妨瞭解

身體內臟氣脈息息相關,各部分的病症也是有一定聯繫。小草建議大家對症下藥調理體內淤積的垃圾,保持好心情,注意運動鍛鍊,在生活習慣和飲食方面遵照中醫原理,加上穴位按摩等,相信大家都能調理好身心,葆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