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东人闯关东,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南方呢?

闯关东顾名思义是从山海“关内”向山海关以东的“关外”进行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这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持续时间和迁徙人口都是历史之最。那么山东人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南方呢?

清末山东人闯关东,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南方呢?

第一,关东地区地广人稀。事实上,山东的百姓谋生的最佳选择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比如上海、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北部都是理想的选择。但这些地区的人口接近饱和,而据统计,从清末至民国初期,闯关东的百姓超过3000万人。

南部地区不可能再容下这么多人。而东北地区虽是严寒之地,但这里地广人稀,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地,且闯关东的百姓又以善于耕种的农民为主,所以对他们而言,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东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清末山东人闯关东,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南方呢?

第二,闯关东得益于清末的开放政策。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以山海关为界限,禁止关外民众进入关东地区,其目的主要是保护所谓的龙兴之地。而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有些力不从心,为了抵御北部沙俄的虎视眈眈及其对东北的侵蚀,清政府就开禁放垦,并鼓励关内的百姓移居关外。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山东、及河南的百姓为了谋生,就纷纷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于是就兴起了闯关东的热潮。

清末山东人闯关东,为何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是富饶的南方呢?

第三,南方战乱不断,关东地区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虽然当时沙俄和日本已经开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进行侵蚀,但总体来说,并未爆发什么太大的战争。而此时的南方有太平天国起义。老百姓都是图个安稳日子,自然不希望每天活在枪林弹雨中。所以在那个时代,闯关东的人要远远超过南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