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質疑“赤腳醫生”?他們有代表可是上過世界衛生大會的

世界衛生組織評價:

遠在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以人為本的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性之前,中國的赤腳醫生就已經在向社區提供這種保健服務。

還在質疑“赤腳醫生”?他們有代表可是上過世界衛生大會的

◎ 委員簡介

方來英,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兼任市醫院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現任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讓廣大農民能夠在家門口看病,在黨中央的關心下,一個特殊的群體——“赤腳醫生”應運而生了。世界衛生組織評價:遠在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以人為本的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性之前,中國的赤腳醫生就已經在向社區提供這種保健服務。

“赤腳醫生”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出現的。那時,有限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村依然缺醫少藥。黨中央決定在農民中推選出一些優秀人才去進行一定的醫學培養,學成後回來為村民服務,成為半醫半農的衛生員,這也是一支專門為農民解決基本醫療問題而成立的隊伍。

我們在新中國70年成就展看到“赤腳醫生”用的藥箱和賬本,還有這張照片———那是上世紀60年代,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王桂珍為村民看病的情景。1968年,《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關於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王桂珍等人的事蹟。“赤腳醫生”就此成為一個特定稱謂。

對於“赤腳醫生”的功績,毛澤主席給過很高的評價,人民群眾也很歡迎這個制度。第一,實實在在解決了問題。農民兄弟們生小病,開點藥就解決了,這種在身邊的醫療服務很管用。第二,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因為這些醫生本身來自農民,他們瞭解農民的辛苦和需求,想盡辦法降低成本,有的醫生還自己採藥,所以當時很形象的說法是,他們用一把草藥、一根針,解決了我們農民面臨的健康問題。第三,貼近村民。鄉村是一個熟人環境,人們很看重名聲,醫生也不例外,服務好壞都有口碑的,很容易形成一種魚水之情。

還在質疑“赤腳醫生”?他們有代表可是上過世界衛生大會的

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作為一個解決邊遠地區醫療衛生問題的典範。在那年召開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王桂珍代表中國的“赤腳醫生”出席會議,在大會上作了交流發言。在與這個群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感,“赤腳醫生”根植於中華傳統文明,深深地融在農村生活裡面,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一直以來,不乏對“赤腳醫生”專業性的質疑聲。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他們與專科醫生解決的問題不一樣。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腹瀉、咳嗽,或被鐮刀割傷了、被蜜蜂蜇了等等這些小問題。對於這種簡單的醫療處理,“赤腳醫生”在長期醫療實踐當中積累了許多經驗,不必要勞煩專科醫生去解決。而且,他們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也收集了許多“偏方”,時間證明多數也是奏效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療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2004年1月1日,我國實行《鄉

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自此,“赤腳醫生”這個稱呼逐漸淡出歷史,演變為了鄉村醫生。鄉村醫生是要經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的,這是與赤腳醫生的不同。

誠然,今天的鄉村醫生是“赤腳醫生”在新時代的一個延續,他們面臨的問題也值得去關注。例如,政府每年給鄉村醫生一定的補貼,作為公共衛生經費的一部分。但是這些醫生的生存狀態和收入水平究竟怎樣?這是影響我們這支隊伍穩定性的一個方面。再如,醫療是一個體系,我們的專科醫院、鄉鎮衛生院跟鄉村醫生應該建立聯動機制。我想,或許再過若干年,我們會發現,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被髮展抹平了,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也會越來越高。

口述:方來英

記者:司晉麗

視頻:賴仁杰

審核:周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