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古滎陽,位於今天河南省鄭州市滎陽縣市周圍一帶,因素有“東都襟帶、三秦咽喉”的稱呼,所以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於是在兩千多年前,一場足以決定天下格局的戰役便在滎陽一帶拉開。又因為參與滎陽之戰的敵對雙方分別是以霸王項羽為代表的楚軍和以漢王劉邦代表的漢軍,所以這場戰爭又被後人稱之為楚漢滎陽之戰。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按史書中記載,滎陽之戰總共歷時一年有餘,雖然並不是同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但卻是在同一地點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役。

因此本文的重點便是依據史書中的記載對這場戰役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描述,從而還原楚漢戰爭中那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滎陽之戰。


滎陽之戰的開端還是要從楚漢彭城之戰的結束說起。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當時彭城之戰中漢軍遭到楚軍重創,而劉邦在獲得樊噲軍和呂澤軍的協助之後便一路向滎陽方向撤退。

此時是漢二年四月,再按史書中記載,劉邦在向滎陽方向撤退的同時還做了一件事:

漢王西過樑地,至虞,謂謁者隨何曰:“公能說九江王布使舉兵畔楚,項王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布,果使畔楚。《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當時劉邦剛剛走到梁地,然後在聽聞麾下謁者隨何提出開展外交戰的建議後,便令隨何出使九江國。

應該說,隨何當時的行為確實也證明了劉邦在彭城的敗退並非就是完全驚慌失措的,而是在撤退的同時已經開始準備反擊了。至於隨何的策略,事實上在當時也確實成功了,只是可惜因為西楚太過強大,所以該策略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接著時間就到了五月了,此時劉邦已經抵達滎陽了: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漢書·高帝紀》

按這裡的記載,當時劉邦已經在滎陽開始構築防線了,同時蕭何所坐鎮的關中也開始將一部分軍卒派遣到滎陽,然後就是大將軍韓信也收集了一部分散兵進駐到了滎陽一線。

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關於劉邦軍在滎陽大本營的軍卒,主要是來自呂澤軍中,還有一部分來自樊噲軍中,因此兵力規模應該就是兩三萬左右。即使再加上大將軍韓信收攏來的散兵,保守估計滎陽當時的軍隊應該也不超過五萬,因此才會導致在關中的蕭何要“發關中老弱未傅者”全部趕赴滎陽。

而漢軍之所以要這麼瘋狂的在滎陽聚兵,唯一的理由那便是楚軍大舉來犯了。

下面再看史書中記錄:

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漢書·高帝紀》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本月漢軍與楚軍在滎陽以南的京、索一帶發生交戰,並且還取得了大勝。

雖然史書中在這裡記錄的非常簡單,可畢竟是楚漢雙方在滎陽一帶進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鋒,所以需要再參照其他人的記錄具體分析。

首先是灌嬰的記載:

漢王遁而西,嬰從還,軍於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從擊破之,攻下外黃,西收軍於滎陽。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漢書·灌嬰傳》

按照這裡的記載,當劉邦逃回滎陽後,灌嬰軍曾在雍丘駐紮,並在王武和魏公申徒反漢後,灌嬰隨從出戰,奪下外黃,接著就是楚騎來犯。

所以滎陽之戰的前期應該就是下面這樣的: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最早的滎陽之戰應該是從外黃開始的。

至於當時在雍丘一帶的灌嬰軍,因為灌嬰當時的地位還不是很高,所以這裡的灌嬰應該只是協助進攻,而具體灌嬰所在的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是誰目前還無法判斷。畢竟如當時的漢軍騎都尉靳歙也有“保雍丘,去擊反者王武”的記錄,而灌嬰那時才只是“中謁者”,所以肯定不是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

而後隨著灌嬰所在的那支軍隊擊敗王武、魏公申徒軍後,由於楚軍已經來了,所以灌嬰所在的那支軍隊便開始向滎陽方向撤去。

那麼在楚軍一路向滎陽方向進犯期間,還有沒有和漢軍交過戰呢?

事實上應該還是有的,正如靳歙在參加完雍丘之戰後的記錄:

漢軍敗還,保雍丘,擊反者王武等。略梁地,別西擊邢說軍菑南,破之,身得說都尉二人,司馬、候十二人,降吏卒四千六百八十人。《漢書·靳歙》

當時靳歙在外黃擊破王武軍後,便繼續向東進攻菑南一帶的邢說軍。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按照《灌嬰傳》中沒有進攻刑說的記錄,則說明靳歙軍確實是獨自出擊。當然了,因為此時的靳歙是騎都尉,所以他也的確是有足夠的部屬可以單獨行動。

但是史書中的記錄卻有一點比較奇怪,那就是原本靳歙軍應該是向東攻“梁地”,但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折返進攻在菑縣以南的邢說軍。而且關於邢說軍是否為楚軍,史書中也沒有明確說明。

再參照此次靳歙軍的戰果,光是中高級軍官就俘虜了“都尉二人,司馬、候十二人”,至於投降的普通軍卒更是多達“四千六百八十人”。而此時的靳歙才只是一個騎都尉,所以靳歙軍此次應該是擊敗了至少兩倍於其兵力的敵軍。而史書中只有靳歙的記錄中記載了這次輝煌勝利,所以目前推斷刑說軍應該也是類似於王武、魏公申徒那樣的反漢諸侯軍,並不是楚軍,否則《高帝紀》和《項羽傳》中就沒道理不記載。

而在參加完這場戰鬥後,靳歙軍應該也和楚軍先頭部隊交鋒過,但因為敵軍實力太強,所以他也只得退回滎陽。

下面就是楚軍來犯之時於滎陽一帶的楚漢正面交鋒了:

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漢書·灌嬰傳》

如上記載,當時來犯的楚軍規模是“來眾”,也就是人數非常多的意思。

而後漢王劉邦便聚集全軍中善於騎兵作戰的軍卒補充進郎中騎兵,然後在軍中選取善於指揮騎兵的人擔任郎中騎將的最高統帥。經過一番選擇之後,劉邦便任命原中謁者灌嬰為中大夫全權負責指揮郎中騎兵,而原三秦舊將李必和駱甲則為左右校尉,負責輔佐灌嬰。

接下來就是灌嬰所領導的那支郎中騎兵和西楚騎兵展開的交戰了。

按照《灌嬰傳》中的記錄,當時郎中騎兵是與楚軍交戰於“滎陽東”,然後就是“大破之”。再依據《高帝紀》中的“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則這兩處的記載應該是指的一個意思。

雖然一個是戰滎陽東,一個是戰滎陽南,但都是“破之”的情況下,楚軍不可能在兩處同時進攻,而漢軍也沒有這麼多的軍隊應付,另外其他人的記錄中也沒有補充,所以這裡應該只是史家記錄有誤,當然也有可能是把後期項羽抵達後的參戰記錄也包含進去了。

同時再參照《靳歙傳》的記錄“破楚軍滎陽東”,很顯然當時的騎都尉靳歙軍應該也是隸屬於郎中騎兵,並且也參與到了那場在滎陽以東進行的楚漢騎兵大作戰。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對於這場騎兵大作戰是如何進行的,目前已經無法獲悉了,但可能是因為沒有項羽的緣故,所以楚軍還是敗了,甚至敗的很慘。當然了,漢軍大勝也只是《高帝紀》中的一面之詞,不能全信。不過《項羽傳》中記載的“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也的確說明了當時的楚軍騎兵部隊確實是奈何不了漢軍。

所以時間到了六月,鑑於滎陽戰況已經有所緩解,於是劉邦便帶著一部分將領和軍隊回到關中解決最後的那個問題了:

六月,漢王還櫟陽。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雍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漢二年六月,漢王劉邦迴歸櫟陽,並正式冊立二王子劉盈為太子。同月,漢軍水淹廢丘,雍王章邯自殺,自此以雍國為首的三秦正式覆滅,而漢政府在關中也是全面開始設立郡縣。

之後的七月,史書中沒有記載任何有關本月的內容,所以也算是楚漢戰爭中難得的和平日子。

接著到了八月,楚漢雙方的國家機器便開始全速運轉,而楚漢滎陽之戰的第二次交鋒馬上也就要開始了。

秋八月,漢王如滎陽,謂酈食其曰:“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食其往,豹不聽。《漢書·高帝紀》

漢二年八月,漢王劉邦抵達滎陽,並讓酈食其去勸說西魏王魏豹繼續與漢結盟。熟料西魏王魏豹已經決定反漢,於是不久後便爆發了漢魏之戰。

對於漢魏之戰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大概內容就是漢王劉邦以大將軍韓信為左丞相,令其率領漢軍一部進攻西魏國,從而保障漢軍的側翼安全。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左丞相韓信率領的軍隊就是從北攻入西魏國內。再按照《高帝紀》中記錄的“與曹參、灌嬰俱擊魏”,可以獲悉當時受到左丞相韓信節制的軍隊,除了屯紮在關中的曹參軍外,連同灌嬰所控制的郎中騎兵也都劃到了韓信麾下。

而郎中騎兵之前是負責對戰西楚的,甚至還在之前的幾個月裡參與了“別擊楚軍後,絕其餉道”的作戰行動,因此對於西楚而言,漢軍的這支郎中騎兵是對於西楚威脅最大的軍隊之一。因此當這支軍隊一旦參與到北攻魏國的戰鬥之後,那麼毫無疑問漢軍在滎陽的防禦就會出現很大的漏洞。

於是,隨著漢軍一部主力的離開,項羽親率的西楚主力便開始對滎陽方面展開進攻了。只是關於楚軍到底是何時發起進攻的,目前史書中並沒有很清晰的記載,所以目前也只是猜測此時的西楚主力已經開始推進了。

九月,信等虜豹,傳詣滎陽。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郡。信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與之。《漢書·高帝紀》

漢二年九月,漢魏之戰結束,漢政權在西魏國境內設立了三郡。而後左丞相韓信又請命繼續進攻其他諸侯國,並又向劉邦要了三萬人,於是劉邦便又給了韓信三萬人。

到此,漢軍主力中至少有一半多都被左丞相韓信調走了。

接著到了十月,也就是漢三年了。(秦漢曆法以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末,因此漢二年九月結束後就是漢三年十月)

楚漢雙方依舊在滎陽一線對峙,不過年初的幾個月裡項羽好像並沒有抵達滎陽一線,因為按照《漢書》中的記載,當時楚漢雙方並沒有互相進攻的記錄。

下面就對這幾個月發生的事簡單介紹一下:

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獲趙王歇。置常山、代郡。甲戌晦,日有食之。《漢書·高帝紀》

漢三年十月,左丞相韓信部順利攻滅趙國,殺代王陳餘,俘虜趙王趙歇。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隨何既說黥布,布起兵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布,布戰不勝。《漢書·高帝紀》

漢三年十一月,隨何的外交戰勝利,九江王英布成功反楚。之後就是西楚和九江國的全面戰爭,很快九江王英布便慘敗而逃。

十二月,布與隨何間行歸漢。漢王分之兵,與俱收兵至成皋。《漢書·高帝紀》

漢三年十二月,英布率領殘部歸漢,然後劉邦便主動為英布分了一部分軍隊,令其駐紮於成皋一線。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這就是當時英布軍的駐紮位置。

然後再依據《樊噲傳》中的“以將軍守廣武一歲”,以及《周勃傳》中的“還守敖倉”,則當時漢軍中的其他主要將領的分佈就是這樣的: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所示,當時的漢軍基本是以滎陽為核心,其他任意方向受到進攻,都會遭遇漢軍的合力圍攻。

但可惜即使如此嚴密的防衛,還是在之後的幾個月裡被項羽給徹底打破了。

十二月......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漢書·高帝紀》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楚軍最開始並沒有直接進攻滎陽,而是先進攻滎陽與敖倉直接的甬道。很顯然,項羽就是要切斷滎陽的糧草供應。

那麼這麼做是否真的有效果呢?

因為史書中對漢三年一月到三月之間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記錄,所以目前也無法獲悉這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但是到四月,原本部署完備的滎陽漢軍便淪落成這樣了:

夏四月,項羽圍漢滎陽,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當時項羽已經將滎陽完全包圍了。接著就是劉邦主動求和,並且願意與西楚以滎陽為界,二分天下。

自從漢二年三月漢軍對楚全面宣戰以來,即使是在彭城之戰後劉邦也沒有立刻求和的打算,但是到現在劉邦卻已經生出了求和的打算,可想而知當時項羽率領的楚軍給予劉邦了多麼大的壓力。

哪怕當時的漢軍韓信部已經攻滅了魏、代、趙三國,哪怕當時的整個北方諸國都已經成為了漢政權的勢力範圍了,劉邦仍然沒有必勝的想法,無疑這都能說明當時的劉邦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再按照史書中的記載,當時項羽確實是準備答應劉邦的求和了,畢竟西楚連年征戰,西楚後方也是一堆問題。只可惜由於亞父范增不同意,所以項羽也沒辦法乾綱獨斷,於是楚漢之間便再無緩和的餘地,只能是不死不休了。

接著就是“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這裡的意思自然就是指的楚軍開始全面進攻滎陽城。而只要此城一下,那麼毫無疑問,漢政權將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畢竟當時漢政權中的主要領袖,如漢王劉邦、太尉盧綰、御史大夫周苛都在滎陽城內,如果他們都被項羽抓住或者殺了,則毫無疑問漢軍就會不攻自破。

其實當時被圍在滎陽的漢軍也並不是全部漢軍,但可惜其他地方的漢軍要麼是實力不濟,要麼就是遲遲不肯動身,比如在趙國駐紮的大將軍韓信部,他是有足夠的實力援助滎陽的,只可惜一直到五月他們都沒有動身。

迫於無奈之下,劉邦只能選擇主動突圍了。

按照史書中的記錄,當時的劉邦一方面是留御史大夫周苛率眾留鎮滎陽城,一方面則又是讓和自己長相相似的將軍紀信假冒自己出城投降楚軍,以吸引楚軍的注意力,最後劉邦則是率領數十騎從西門突圍。

比較幸運的是,劉邦終於逃了出去。只可惜那些留在滎陽城的漢軍重臣們,便是再無逃生之路了。

當然了,因為滎陽城內的漢軍糧草和兵卒還有很多,所以楚軍一時還打不進去。另外應該也是項羽一直在防備劉邦反撲,所以楚軍應該也沒有發瘋式的進攻,從而讓留守在滎陽的那部分漢軍得以多存活了一段時間。

漢王出滎陽,至成皋。自成皋入關,收兵欲復東。《漢書·高帝紀》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所示,劉邦經由成皋向西入關,並準備重新東出。

然後在下屬轅生的建議下,劉邦率部出武關抵達南陽郡的宛城,從而吸引項羽軍來攻,間接上緩解滎陽的壓力。

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漢書·高帝紀》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如上圖所示,項羽聽聞劉邦抵達宛城後,便只留了一部分兵力圍攻滎陽,而自身則率一部主力南攻宛城。

只可惜因為劉邦固守宛城,所以這裡的項羽和之前面對滎陽一樣,依舊是無法快速攻下。

剛好此時西楚後方對彭越的清剿失利,多員西楚戰將被殺,於是項羽只得放棄進攻宛城的劉邦,從而回軍支援後方。

另外再按照下面這一條記載:

羽使終公守成皋,而自東擊彭越。漢王引兵北,擊破終公,覆軍成皋。《漢書·高帝紀》

說明當時在劉邦逃出滎陽經過成皋之後,項羽其實已經率軍攻下了成皋,所以這也解釋了劉邦為什麼要回關中。

於是項羽在離開的時候,又令麾下將領終公留守成皋,所以之後的局面就又成這樣了: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很快,劉邦軍便順利擊敗駐守在成皋的終公軍,兵鋒直指滎陽。

然而眼看漢軍就要解圍滎陽的時候,不料項羽又回來了: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覆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錄,漢三年六月,項羽在成功擊走彭越後便又帶兵回來了。

當項羽聽聞劉邦已經成功收復成皋後,知道滎陽不能再留了,另外滎陽此時內部的防守力量應該也是嚴重不足了,所以項羽在抵達滎陽一帶後,便下達了總攻命令。

鏖戰滎陽:楚漢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很快,楚軍便順利攻入滎陽,並活捉了漢軍的三號首腦人物御史大夫周苛。

面對周苛,項羽一開始還是保留有足夠的尊重的,並且只要周苛投降,項羽還開出了“上將軍”和“封三萬戶”的封賞。只可惜周苛寧死不降,並辱罵項羽,於是項羽便將周苛給活活烹煮了。

當然了,此次被活捉的漢軍重臣也並不只是周苛一人,比如在漢元年便封侯拜將的孫赤。

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錄:

堂陽侯孫赤:以中涓從起沛,以郎入漢。以將軍擊籍,為惠侯。坐守滎陽降楚免。

孫赤和周苛一樣,都是劉邦從沛縣帶起來的的老臣,多年來功勳卓著,所以在漢政權成立後,孫赤便成為了少數得以封侯拜將的漢政權重臣,與曹參、周勃等人並列。

只是可惜因為此次滎陽失陷,再加上孫赤選擇了投降楚軍,所以他在漢政權中的一切身份和地位便全部消除了。雖然之後孫赤在迴歸漢庭後又立了新功,而且劉邦也還是封了孫赤為列侯,但可惜他已經再也無法和曹參、周勃等人比肩了。

從周苛和孫赤的例子就能看出,此次漢政權在滎陽的損失雖然因為劉邦等人的逃走相對減少了,但還是非常大。

再說項羽攻下滎陽之後,便在成皋一帶與漢軍展開了新一輪的對峙,所以狹義上的滎陽之戰基本也就到此結束了,畢竟之後的戰爭就主要是圍繞成皋了。

總結:

從漢二年五月到漢三年六月,雖然這期間楚漢雙方並不是完全在滎陽交戰,但從他們雙方的部署來看,卻都是以滎陽為核心的。而在滎陽先後進行的兩次正面對抗中,漢軍可謂是先勝後敗,並且只要項羽在,漢軍就很難取得勝利,反之對於楚軍而言,只要項羽在便可以取得很不錯的勝利。

當然了,又因為雙方最終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所以楚漢戰爭並沒有在滎陽真正結束,而且隨著漢軍一度被楚軍逼上了絕境,雙方更是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在這之後,楚漢雙方的交戰也就不僅僅侷限於軍事鬥爭了,甚至包括外交戰、情報戰、間諜戰也開始全面打響了。

另外在滎陽之戰中,雖然楚軍的記錄很模糊,但從漢軍中的騎兵改制就能看出,此役對於雙方的軍事制度變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說,這場持續一年多的滎陽之戰對楚漢雙方都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甚至對之後的楚敗漢勝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