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很早之前看過一次《燃點》,被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ofo創始人戴威,還有papi醬、馬薇薇等創業者鼓舞了一段時間。

最近重新刷了一次,又有不一樣的體驗。畢竟非常有話題性的羅永浩和意氣風發的戴威,雙雙跌落神壇,按照老羅的話講“拍了這個片子以後,公司都出事了”。

創業者群體成功概率低、穩定性差、風險極大,很容易讓人覺得這部片子就是一碗聞著很香卻寡然無味的雞湯。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創業者群體又是可敬可佩的。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羅永浩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說,創業的路上佈滿了失敗的白骨,腰纏萬貫的人和一無所有的人,眼裡卻有著同樣的光芒。

很早就在想,如果這些各行各業的創業者主動走下神壇,用自己的戰略眼光、不服輸的精神、堅持和毅力,不是來創業,而是來打工,又會怎麼樣?

創業與打工,未必是取捨關係,還可以做融合,即“創業式打工”。

用創業的心態去打工,用老闆的心態做員工,或許是一種更高效的途徑。

01 創業是熬雞湯,打工是煮開水

《燃點》紀錄片拍攝的14個創業者中,跟我聯繫緊密些的是老羅與戴威。

戴威說起來都知道,如日中天的時候不少人坐過他的小黃車,聯想到ofo遙遙無期的押金退款,《燃點》這碗雞湯有點燒心。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戴威

至於羅永浩,我有一個同事,從老羅教英語那會就是他的粉絲,老羅到他們學校講課,他都坐在最前排,老羅的語錄能說上一大堆,後來老羅創業後,他成了錘子手機的忠實用戶。

我問他,你怎麼看老羅創業?

他用老羅語錄來回答我,“有出息的男人,需要氣氛悲壯一點。”

是啊,想當年他講老羅頭頭是道、激情四射,錘子手機一上市就買新款,現在最後一個版本放到抽屜裡了,倒是沒壞,就是怕壞了沒地方維修,姑且當一個情懷和念想。

這也告訴我們,生活過日子,單靠喝雞湯、打雞血,販賣成功學是不靠譜的。

《燃點》導演關琇也說,“你如果沒病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去創業,那是一種亡命徒,才會追求的人生體驗。”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張穎

太刺激濃郁的雞湯固然反胃,但生活像白開水一樣也是不行的。

從週一到週五,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按時上班,盼著下班,清清淡淡過去,很快就會被時代徹底拋開。

我們要學會把“創業”的雞湯兌入“打工”的白開水中,為每日的工作生活,注入些溫吞的、持續的營養。

這樣有激情、執著,而不偏執盲目,急功近利,同時謙虛謹慎,而不碌碌無為,死氣沉沉。

體會到勤奮工作中蘊含的溫度,用源源不竭、溫潤無聲的力量撬動夢想與抱負。

“創業式打工”,就是要有一個實實在在、能掙錢吃飯的工作,還得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正如“打工皇帝”李開復所說,“夢想的目的從不是為了實際,而是給你帶來快樂和意義。”

做一份能容納夢想的工作不就是很好的創業嗎?

02 創業者習慣一個人走夜路,打工者的對手處在明面上

徐小平說,“我覺得創業帶來的最偉大的東西,就是那些走投無路的人、一無所有的人,成了這個時代的驕子。”

如果按照“路”來來形容創業和打工區別的話。

創業就是走一條未知的路,你不知道前方有多少敵人,不知道誰會把你打敗,也不知道自己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又會有多少同行友商因你衰敗破產,你只有一往無前。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傅盛

用《燃點》中獵豹移動創始人董事長傅盛的話講,“創業者是一個人在黑暗中跑步。”

創業者把企業當身家性命,習慣了謹小慎微、通盤考慮,以預防前方隨時飛來的流彈和後面的黑槍。

打工者的道路就明確多了,如果不離職的話,公司的發展路徑,就是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所有的競爭對手都看得見、摸得著,可能就是你部門的一個同事,或者團建時一起碰過杯的傢伙。

兩種方式各有弊端,夜路走多了難免孤獨和焦慮。

傅盛說:“這種孤獨感和焦慮,到了我自己都沒法想象的程度,你跟家裡說,家裡說別幹了,跟投資人說,投資人嚇跑了。”

路途太明亮也不好,因為未來是可預期的,沒有多大盼頭的;對手都在明面上,就沒有太大的競爭積極性;沒有直面市場的廝殺,溫水煮青蛙式的日子會產生職業倦怠和各種惱人的辦公室圈子。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燃點》見面會

最好的辦法是以走夜路的姿態前進在光明大道上。

“創業式打工”說的就是這麼回事,以老闆的心態打工,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員工。

在外人眼裡,你就是這家企業的職工,企業強盛、衰敗,走向何方,不勞你憂心忡忡,也不會給你帶來太大損失,出一份力拿一份薪水就行了;

幕後,你把自己當成老闆,或者合夥人,而不是一個朝九晚五的打工者,將競爭視野放在門戶之外,而不是蕭牆之內;替企業長遠謀劃,靠自己的預判和智慧,影響決策層和企業戰略,你的頭腦本身就是最大的資本。

正如《領導力》上說,“偉大的領導者都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以所有者的姿態,或者是企業大股東的角度去思考和運作,雖然無論從財政角度還是法律角度,他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大股東。”

03 創業者由家庭供養,打工者在供養家庭

《燃點》導演關琇曾說,“創業者不代表個人,身後還站著一家公司,一個品牌,動輒過億計的資產。”

這說的是成功的創業者。同樣的,要是創業不成功,犧牲的可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親戚、朋友,背後牽連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喜。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安傳東

《燃點》中,安傳東可以說是最普通的一員,大學畢業、農村出來、想出人頭地,卻經歷一次次的創業失敗。

創業失敗後,他拿著父親攢下的血汗錢,給員工發了最後一筆工資,想到家裡父母想要的安穩和那未完成的逆襲之路,他哽咽掉淚。

安傳東代表了創業的常態,據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介紹,只有7%的創業公司能活到3年以上。

這些公司存活下來以後,發展壯大、激烈競爭將再次抽取創業者身上的所有精力和資源。

新氧科技創始人金星在《燃點》中是成功者一員,“每個創業者都會遇到一個非常痛苦的選擇”。

他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事業上,換來的是老婆的怨言、孩子的疏離以及自己的愧疚。

再看《燃點》:創業、打工,不如“創業式打工”

金星

相對而言,打工者又是另一番景象。

好處是家人不用擔心你欠債跑路,不擔心你天天不著家,不需要時刻關注市場波動,同時你又能實現時間、精力分配的均衡,合理調節工作和家庭關係。

壞處是一輩子沒有成名,沒有發財,摳摳縮縮、勉強把老婆、孩子、老孃照顧好了。

“創業式打工”是融合兩者優點,將有限的資源,進行一次優化配置,一方面用打工的心態來兜底,讓夢想貼近現實;一方面用創業的心態去搏擊,把現實推向更高層次。

我有個鄰居,第一次下海很順利迅速積累第一桶金。馬不停蹄開始進軍康養產業開始第二次創業,卻因為步子太大,資金鍊斷裂,創業失敗。

想東山再起沒有資金,父母的養老金都墊上了還不夠,他整個人渾渾噩噩。

讓他出去工作,掙點錢,先把欠供應商的錢給換上,他就嚷嚷:我去年交過的稅,比上班拿的年薪都多,你讓我怎麼回去?

這類就屬於心態崩了。

世界不缺少心懷遠大夢想的人,也不缺少碌碌無為的人,缺少的恰恰是擁有不凡夢想卻甘於平凡而最終又超出平凡的人。

把工作當成一份值得奮鬥的事業,因為沒有拼搏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別把事業當成生活的全部,因為你的人生值得更豐富多彩一些。

“創業式打工”或許就是這樣一條成功率更高的路徑。

-END-

作者:道非,再渺小的人也能為時代背書,但在此之前請先多背幾趟書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