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放牛娃(朱元璋)出身的孩子,沒讀多少書,是如何做皇帝的?

老兵221772921


朱元璋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可是說是無數下層人士的榜樣和希望了。關於他為什麼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有了諸多的說法,有人認為他天生就是帝王相,有的人就認為他是獲得了什麼寶物。可以說朱元璋接手的幾乎可以算的上是一個非常爛的攤子,在打了非常多年的戰爭以後,幾乎每家每戶都過回了貧困的日子,而且農業系統受到了重創,一個國家的人口大量減少。朱元璋本人就是一個貧民出生的,所以他非常理解下層百姓的貧困生活,所以他剛剛上位的時候就減輕了稅收,甚至還把國庫裡面的錢拿出來給百姓買東西,他甚至會親自下地給農夫們做示範。

而且朱元璋對大臣們說,如果誰有辦法提高農業的產量,那麼誰就有機會升官。在這樣的誘惑之下,朝廷裡面的官員發展農業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就在朱元璋覺得自己對於恢復國家的大計已經快全部實現了的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朝廷中的官員居然沒有幾個會種地的,他們辛辛苦苦播種出去的東西,不管是在氣候非常好的河南地區還是在比較荒蕪的地方都沒有收回多少的糧食。

朱元璋立刻派人去調查原因,發現竟然是因為之前的戰爭,讓很多農民的土地都被軍閥所收割了,所以農夫們只好加入了軍隊當中,而且農民又不會打仗,死了非常多人,就算真的有活下來的也因為太多年沒有種地而遺忘了種地的方法了。而且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多的王朝,他們更愛養馬,所以好的耕地耕地就直接被拿去放牧了,所以農民只會養馬不會種地。

這麼一個大王朝都找不到一個會種地的人就非常好笑了,就在朱元璋非常鬱悶的時候,有一個大臣給了他一本書,看完以後朱元璋就非常激動,說到這真是天助我也。寫這本書的人叫做魯明善,他是一個官二代,他本來可以選擇過一個浪蕩不羈的生活,但是他卻非常有責任心,一直關注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狀況。

他查了非常多的資料,他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而且借鑑了非常多古代文獻資料才寫出了這本書,因為這個確實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所以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講非常有幫助。其實在此之前,雖然元朝的統治者們非常抵制這本書,但是後來也接受了這本書,所以元朝的農業也有所發展。後來因為有了這本書,所以明朝的農業才能恢復的這麼快,使得糧食產量迅速上漲,不僅解決了老百姓吃飽的問題,也解決了明朝經濟方面的困難。


視頻速遞員


朱元璋,一個草根逆襲皇帝的人,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那麼,曾經的放牛娃是如何一步一步坐上權利巔峰的寶座的呢?

1,年少時貧苦的出生和不幸。

1328年10月28日,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鳳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根據史料例外,朱元璋祖上幾代都是務農,可以說是一無背景而無靠山。父親叫做朱世珍,母親為楊氏。 他在家排行老四,家族弟兄排行老八,所以當時朱元璋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由於生活非常貧困,家裡的兄弟姐妹要麼早早嫁人要麼就送人了,他很幸運被留了下來。不過為了過日子他小小的年紀就給地主當放牛娃去了。 1343年,鳳陽縣爆發大旱,隨後又爆發蝗災和瘟疫,1344年父親,大哥,母親相繼過世,在別人的幫助下才得以草草安葬家人,16歲的朱元璋從此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2,為了生活出家當和尚。

由於顛沛流離的生活導致朱元璋時常風餐露宿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毅然去了皇覺寺出家當了小和尚。但由於當時太窮苦了,連寺廟也揭不開鍋了,同其它和尚一樣,他們被寺廟打發出來雲遊化緣。雲遊化緣說得好聽,實際上都知道,被趕出來自生自滅了,從此他再次過上漂泊的生活。

接近三年時間的漂泊對於朱元璋而言,是人生的轉折點。雖然貧苦的日子沒有改變,但是遊歷八方使朱元璋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磨礪了自己。1348年,朱元璋繼續回到皇覺寺當和尚。

3,參加起義軍隊並得到重用,開啟人生的騰飛。

元末明初,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連年天災,不斷加重的賦稅和荒淫無度奢靡的朝廷越來越導致很多地方的不滿,這個時候起義也在各地爆發。

1353年,朱元璋在一些原因下放棄當和尚,轉身投奔了當時的一隻起義隊伍――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朱元璋作戰勇猛,並且為人聰明機智,很快就得到郭子興賞識,職位不斷提高,娶了郭子興養女後,朱元璋可以說已經成為了紅巾軍的核心人物之一。

4,發展自己勢力,隊伍不斷壯大。

由於當時紅巾軍兩派內部的不合,導致朱元璋離開了紅巾軍,自己回家鄉同兒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等拉起了隊伍。由於在紅巾軍時朱元璋早就名聲大震,所以很快就拉起了一隻小隊伍,雖然前期只有700多人,但是慢慢的,人越來越多,在不斷攻克元軍進駐城鎮村落後,人數一度擴張到了3萬多人。

在隨後和紅巾軍整合之後,郭子興的去世讓朱元璋成了這隻隊伍實際的元帥,人數約10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的朱元璋在以後的日子裡每打下一個城池必安撫民心,同時整頓軍隊紀律,寬大處理降兵降將,廣招人才,聲望極高,部隊不斷不斷的補充,成為了一支反元中堅力量。

5,四面楚歌,一統江南。

這個時候,抗元起義軍有主要的五支,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根據地的隊伍為一支,上游以陳友諒為首的一支,下游以張士城為首的一支,東南面為方國珍,南面則為陳友定領導的起義軍。

雖然同屬反元隊伍,但一山不容二虎,非常不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隨後朱元璋和這幾隻隊伍爆發了戰爭,在逐一消滅掉這些隊伍特別是威脅最大的陳友諒之後,朱元璋整合所有成了唯一的反元武裝,同一江南勢力。

6,建立大明王朝,推翻元朝統治。

在整合了所有勢力後,朱元璋領導的隊伍更是所向披靡,元軍節節敗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武洪。至此徹底脫離元朝統治,形成了對立國。隨後開始了大舉的攻打元朝,收復中原的軍事行動。



也就是在同一年,隨著元朝皇族棄大都(今北京)逃亡蒙古,統治了中國97年的元朝覆滅!


由此,朱元璋從一個草根真正逆襲到了權利的巔峰。可以這樣說,真的是教科書式的逆襲!


塵沙史料


人們常說,歷史上只有兩位出身最底層的皇帝,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朱元璋。相比於劉邦,朱元璋的出身更加低微,最終奪得帝位亦更為不易。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打下江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元帝國陷入極大統治危機。到元順帝登基,大元帝國已不復祖上的容光,雖然帝國疆域仍然極其遼闊,但多年的內鬥,使得蒙古勢力並非鐵板一塊。同時,自元帝國建國初就確立的等級制度此時更是爆發了巨大的負面力量,漢人基數龐大,卻是三等或四等人,統治階層無休止的剝削壓迫,逐漸激發漢人骨子裡的反抗意識。再加上天災,飢餓和死亡不斷侵蝕元帝國的統治基礎。所謂時勢造英雄,朱元璋身處這樣的時代,其童年和青年時期固然是不幸的,但正是這樣糜爛的時代,給予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

第二,個人魅力招攬大批人才。朱元璋雖然出身低微,出道伊始並沒有多達的號召力,但其情商頗高,能力早就現出端倪。比如,朱元璋從皇覺寺投奔發小湯和,湯和此時已擔任千戶,而朱元璋只是六根未盡的僧人,但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千戶湯和對朱元璋鞍前馬後,態度極為恭敬。再後來,迎娶馬皇后,招納李善長,劉基,宋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這些人都是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重要因素。反觀同時代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尤其是陳友諒,勢力曾遠遠超過朱元璋,但因手下人才凋零,終至功虧一簣。因此,朱元璋善於識人用人亦是成功的法寶。

第三,韜光養晦政策得當。自最開始追隨郭子興開始,朱元璋便懂得低調的道理,儘管立有不少戰功,但始終以郭為尊,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已經算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諸侯,但他仍然宣佈服從小明王韓林兒的領導。儘管韓林兒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不能夠左右任何事,但朱元璋這招妙棋收攬了不少民心。同時他聽從了謀士“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繼續積蓄力量。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是非常英明的,因為當時元帝國的政策是誰稱王揍誰,因而朱元璋的勢力並未受到蒙古軍隊的過多削弱。

以上,是為個人見解,歡迎探討。


七號美凌格


由於封建社會的帝王之位大多都是傳承的,所以許多皇帝都是從小就飽讀詩書的,這是學習安排沒有辦法的事情,哪怕是不喜歡讀書的隋文帝,其實也算是讀了不少書。

但是卻有一類人,往往不見得就是這樣的,那就是開國皇帝,往往開國皇帝有一部分是因為舊朝的沒落,揭竿而起,也就是本身很可能就是沒有文化的人,所以讀書對於他們實則是一個很難經歷的事情。

現在我們常說的這樣的人,有兩位,一是劉邦,二就是朱元璋。

當然,劉邦不讀書,其實也是誤會,他因為《史記》中的記載,經常被認為是個不學無術的無賴,討厭儒生,是一個地痞文盲,但是實際上他深藏不露。年少時,劉邦就和發小盧綰一起讀書,《史記》中有“及高祖、盧綰壯,具學術,又相愛也”的記載,說明劉邦是讀過書的。而且在後來張良就對劉邦的學習能力很震驚“沛公殆天授”,說明劉邦只是不認真讀書,但是學習能力是很不錯的。

那麼朱元璋又如何呢?

朱元璋幾乎所有的皇帝裡面出身最不好的了,也算是史上最後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從小就出身貧窮,當然更沒有錢讀書,其原名朱重八,是因為在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朱元璋是後來改的名字。

那時候元朝壓榨百姓,民族矛盾尖銳。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但是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終於成了乞丐,也是大家十分熟知的一段歷史。

但是要注意,其實朱元璋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不代表其沒有文化,其文化學習,很有可能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因為古代寺廟常常會有抄經等工作,所以在這段期間,他很有可能學習了一些文字,畢竟在之後流浪期間,他是很難有機會學習的,可是就在看見大江南北的慘狀後,已經有了起義的想法。

就在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

重點就在這裡,一個從未讀書的人,如何讀的了信?所以其實他已經有一些文化的底子了,這一點,其實還有證明。

就在加入郭子興後,朱元璋由於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瞧,粗通文墨幾個字,其實已經說明了。

而他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又會籠絡人心,於是之後就與郭子興養女馬氏成婚,並正式更名朱元璋。

從這時候起,我們已經能看到,朱元璋不是不通文墨,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智商情商都不低,所以一路做到了起義軍的元帥。

而且不光是朱元璋其實有一些文化,他還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並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

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召見儒生唐仲實 ,詢問漢太祖高帝、漢世祖光武皇帝、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那之後,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成功了。他成了我們口中的“明太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雖然也有很多人不贊同朱元璋,是因為他出身很不好,又沒有文化,所以不相信這樣的一個人可以做好一代帝王,可是事實告訴我們他做好了,他創建了一個強盛的朝代。

而且他也不是沒有文化的,他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且對於文化人的看重,又怎麼能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呢?況且一個能留在史冊上的皇帝絕非偶然,如果他沒有進取心,沒有思想都不可能走到今天。

而這些都是與文化一樣,是成為一個優秀皇帝的條件!

所以才有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開創了一個安穩的社會生活年代的事蹟。最後還成功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統一中國,作出了偉大的業績。


井夫子


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共歷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放牛郎,似乎與帝王毫不沾邊,那麼他是如何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大明帝國的呢?讓我為您一一分解。



一、朱元璋的出生

元天順元年(1328年)十月,朱元璋出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因其在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取名朱重八。朱家世世代代靠給地主種田為生,生活異常貧苦,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所以朱元璋打小就給地主放牛。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壓榨百姓,以致民怨沸騰。蒙古的統治者將漢人視為低等的賤民,蒙古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佔有漢人的財產,而殺死一個漢人的代價僅需要罰一頭驢。

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進而發生嚴重的蝗災及瘟疫,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死於災荒,在走投無路之下,朱元璋進了皇覺寺當了和尚。然而廟裡由於災荒也斷糧了,只好打發一眾僧人出去化緣。而這一出去就是三年時間,這三年的顛沛流離,朱元璋的足跡幾乎遍佈安徽與河南,他看到了民眾生活的疾苦,許多人活活被餓死。他也看到了統治者的專橫殘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卻不撫卹,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橫徵暴斂。這三年經歷,路途的所見所聞所感,對於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加入反元鬥爭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反元義軍,朱元璋猶豫不決,但是由於被人告發,所以他不得不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

進入軍隊的朱元璋如魚得水,此時他的才能便施展出來了。朱元璋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為人講義氣,夠朋友,打勝仗後得到的戰利品從不中飽私囊,總是獻給上級,上司的賞賜也會分給手下的弟兄。而且他粗通文墨,機智靈活,頗有謀略,便很快得到了統帥郭子興的賞識,升朱元璋做自己的侍衛親兵,後郭子興又將養女馬氏,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許配給朱元璋,部隊人都稱他為朱公子,之後他便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此前他一直叫朱重八)

三、另起爐灶單飛

朱元璋很快發現郭子興心胸狹隘,鼠目寸光,跟著他難以成事,便決定回鄉拉人單幹,並很快募集了數萬人的隊伍,這其中就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將徐達,湯和,常遇春,李文忠等。憑藉朱元璋前瞻的戰略眼光與正確的作戰部署,其軍隊一路攻克滁州,和縣與浙西大部,並攻克了採石、太平,蕪湖等糧食重鎮,解決了軍隊糧草問題。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戰略,積極籠絡知識分子,逐步壯大實力,成為元末三大抗元勢力之一。



四、幹掉競爭對手

朱元璋除了元朝軍隊外有兩大勁敵--長江上游的陳友諒與下游的張士誠,朱元璋要想成帝業,必須要解決這兩個人。但是這兩個人先打誰,朱元璋內部爭論不一。陳友諒心高氣傲,而且軍隊實力遠強於朱元璋,尤其是陳友諒的水師令朱元璋寢食難安。而張士誠目光短淺,偏安一隅,胸無大志。最終朱元璋決定先打陳友諒,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朱元璋首先派人詐降於陳友諒,讓其出兵,然後裡應外合,陳友諒信以為真,果真發兵進攻,結果中了朱元璋的埋伏,陳友諒大敗,逃往九江,朱元璋繼而攻克安慶、江州,陳友諒敗逃武昌。最終在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徹底打敗陳友諒,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隨後發動平江戰役,包圍了張士誠。張士誠率部突圍幾次均被打退回來。平江戰役歷時一年多,最終張士誠部糧盡,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被俘,被朱元璋處死。

五、建立大明王朝

解決了內部的競爭對手後,朱元璋終於把槍口對準了元朝。元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途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廣大民眾紛紛加入反元的大軍。北伐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元朝軍隊,昔日橫行歐亞的蒙古鐵騎,現已腐化得不堪一擊。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改南京為應天,作為帝國的都城,大封諸將為公侯。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進攻大都(北京),元順帝攜後宮妻兒倉促逃亡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至此,蒙元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餘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一躍成為開國皇帝,這恐怕當時還是和尚的朱重八想都不敢想的事,這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如果沒有童年的苦難,沒有親人的離世,沒有三年的在外磨鍊,也塑造不了朱元璋鐵一樣堅強的性格,深遠的謀略與遠大的志向,這是必然因素。若朱元璋流浪三年歸來,沒有接到好友邀請從軍的信件,更沒有人告發,可能朱元璋會在廟裡做一輩子和尚,也許饑荒過後會還俗,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偶然因素。所以朱元璋的成長、成事經歷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工作,都大有裨益。苦難與挫折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沒有徹底的失敗,也沒有永遠的成功,有的只有永不放棄的勇氣!


蔣翰禹


幾位答主說的都挺好,而且朱元璋這樣一位知名的皇帝,他的事蹟可謂是人盡皆知,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說的。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供大家參考。

《太祖皇帝欽錄》裡記錄了朱元璋晚年時的自述,裡面提到,每天晚上,他的御榻“周匝群宮人鋪睡”,就是說必須由宮女在他的床周圍打地鋪,而且是嚴嚴實實、密不透風,這位疑心的皇帝方才能夠安然入睡。一旦有一個位置出現了空缺,那一場某個心懷不軌的“賊子”經由那塊空地,一躍而上將他刺死的大戲就立刻會在朱元璋的腦海中上演,將他攪得輾轉反側。

從這個記錄中,我們可以一方面看出,朱元璋的性格並未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得敦厚,相反卻愈加走向極端;另一方面,有一個細節頗值得注意,為什麼打地鋪的必須是宮女,太監哪裡去了?

無論任何史料,包括一些詆譭這位明代開國君主的野史小說,從未強調過朱元璋是一個好色之徒,那打地鋪的只有宮女而沒有太監就不能用想當然的理由來推測。傳統觀點認為,明代的宦官干政極其嚴重,但是太祖朝卻是一個例外。據說,朱元璋曾立過一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鐵碑,到了英宗正統年間,太監王政擅權時才被撤走,這也成為了日後宦官權力不可收拾的一個重要標誌。

然而,翻檢史料,我們卻發現,事實完全不是這樣。以洪武二十八年由朱元璋親手刊定的《禮儀定式》為例,在這本詳細規定各種官員相見禮儀的國家經制大典中,如果三品(如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四品的官員在遇到超品級的公侯、駙馬等皇親國戚時,必須引馬迴避;而當時最高品級僅有六品的內官在碰到這些權貴時,僅僅需要下馬側立一旁即可,連回避也免了。也就是說,在行用禮儀方面,有品級的內官是超越六部中的二把手——侍郎的。

再舉一列,明人都說宦官出鎮、監軍的惡習始於明成祖朱棣,多半還是因為這位奪取侄兒皇位的皇帝內心覺得自己得位不正,恐怕天下人不服,所以才重用宦官。不過,哪怕在持有相同觀點的《明史》中,也明明白白的記錄了十幾條洪武年間派遣內官代表皇帝巡閱方面的事例。最早的是洪武元年十一月,遣“奉御馬仲良”往諭廣西左右江。而在《祖訓錄》中,更是明確記載,所有的朝議大事都由宦官衙門——紀察司寫在“欽錄簿”上,以備皇帝察考,這已經與後世權傾內外的司禮監的職能極為相似了。

如此一來,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所謂太祖御內官甚嚴及不得干政的傳統觀點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出於後人對於宦官擅權的不滿而編造出來的“祖制”,意圖以此來規勸後世的君主不要重用內官。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中來,既然朱元璋不排斥甚至相當重用內官,為什麼到了晚年難以入睡時卻不允許太監在他的周圍打地鋪呢?這其實與他的統治權術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回答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瞭解朱元璋憑什麼能從一個卑微的小乞丐成為君臨天下的至尊。

在政治統治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制衡、牽制,放任任何勢力一家獨大都是極其危險的事情,我國古代豐富的歷史故事早已為這個原則添注了無數血淋淋的註腳。朱元璋開國的大將不放心,所以要舉起屠刀大肆殺戮,同時還要安排一些低層武將來填補這些權力空缺;而在這些武將逐漸長成一股勢力後,朱元璋又大興文教,破格提拔一大批民間儒士來輔佐朝政,約束武將勢力;當文官集團也漸成氣候之後,皇帝的眼光又投到與他密切相關的太監身上順乎情理。而當太監也有羽翼豐滿的趨勢時,更為親近的宮女就成為了防範太監的最佳人選。

史載,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因病去世,這位剛強一生的皇帝極其悲痛,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不過,蹊蹺的是,本該由皇后統領、治理後宮的女官機構並未隨著皇后的消失而有所裁減,相反,其品秩、規模卻一路暴漲。甚至,女官機構的權力開始超越內宮,向著朝政領域進發,部分的侵奪了原本由太監把持的記錄朝政大事的權力。而這時的女官領袖也並未是任何後宮中的嬪妃,而恰恰是朱元璋本人。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史料中的詭異一幕,在宮外耀武揚威、代表天子巡視四方的太監,在其原本的職能範圍內,卻被疑心的皇帝驅逐,代之以相對柔弱的宮女。而縱觀朱元璋的發家史,我們也能看到,此種疑心和制衡,從一開始就伴隨著這位傳奇皇帝。在他剛起家時,一方面重用那些很早便跟隨他的大將,典型的如徐達;另一方面,他也在積極的尋找和重用中途投靠他的人才,典型的如常遇春和李善長。再到後來,籠絡敵方人士成為了他頗為著力的事情,著名的王保保以被朱元璋成為“天下奇男子”而為人們熟知,實際上,當時被他稱為奇男子的又何止一人!只不過投降以後就再也不提罷了。

有史以來,明太祖的出身在歷代皇帝中可謂是低賤的無以復加,連與他並列的漢高祖都是一個亭長,而他卻是一個乞丐。拋卻其它一切諸如學習能力、堅韌不拔及運氣等因素,制衡和疑心可謂是朱元璋能夠走向天下至尊併成功安撫全國的關鍵性因素。在這種權術指導之下,那些所向披靡的大將一個個引頸受戮,完全沒有一丁點反抗能力。那些以黨爭為能事的文人敗類也一個個俯首帖耳,不敢有任何非分之念。那些失去了部分生理功能的內官,也從不敢有太過分的舉動,生怕皇帝一時興起,將他們所剩無幾的內宮職權徹底剝奪,成為沒有依靠的孤魂野鬼。而那些最受信任的女官,也要面對其它勢力的虎視眈眈,失去了皇帝的庇佑,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她們什麼都不是。

經過這一系列的權力結構調整,整個天下都處於朱元璋精心構建的網絡之中,而那根可以決定任何人命運的繩索卻牢牢的攥在了皇帝陛下的手裡,每個人都必須盡心竭力,否則後果難以預料。只不過,這種統治術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它太過於精妙和複雜,除非也經歷生死鬥爭,否則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在明成祖朱棣和仁宗、宣宗之後,明代皇帝的統治能力一路下滑,最終走向了無盡的黨爭的漩渦。


甲日終始


所謂時勢造英雄,朱元璋靠的是元末大起義起的家,當時元順帝驕奢淫逸,朝廷綱紀廢馳,民不聊生,帝國境內狼煙四起,大小勢力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大多數義軍將領因取得了一些勝利從而驕傲起來時,朱元璋做為義軍將領中的一員,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清醒,你的政治綱領是:高築牆,廣聚糧,緩稱王。槍打出頭鳥,朱元璋的低調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準備時間,同時他虛心納諫,重用人才,使得自己的集團越來越大,最終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明。


風雲濟會


任何一個開國之君,都有過人之處。還得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家人在災難中紛紛離去,使他沒有了後顧之憂。後來在寺廟中度日,在寺廟無法維持時,在外流浪幾年。一個人在絕境中首先的活著,人在兵荒馬亂之際為了活著比和平年代要殘酷的多,不是現代人可以理解。能夠活著必須把禮義廉恥拋於腦後,用不正當思維方能生存。這正是他能夠發展起來最重要的東西。

天時:此時天下叛亂紛爭不斷,他投靠義軍,討好郭子儀,巴結上司,為了活著衝鋒在前,有了利益分給大家,籠絡人心。此時他的目標轉換為做首領。因為只有做為首領才能減少戰場死亡率。籠絡人心是為了有更多的兄弟為自己衝鋒陷陣。後來聯絡同村兄弟,李善長等人,慢慢壯大隊伍,以至於直接控制隊伍。

地利:郭子儀去世,朱元璋有了部隊控制權,用6 年時間休養生息,嚴明軍紀,使自己有了根據地,慢慢壯大,找準時機吞併陳友諒,張士誠等,慢慢統一全國。

人和:所謂人定勝天,初期的迎娶郭子儀義女,同村發小湯河,徐達,郭英,李善長等,並收義子20幾人,其中的沐英等都為他立下汗馬功勞。還有重用的劉基。後來的常遇春,馮勝,鄧愈等,此時的朱元璋只需要管理好這些大臣就行了。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同心協力才能夠成就大業。


永恆的青春88240411


太正常了,劉項原來不讀書。。。曹操也不治產業任俠放蕩,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可見多讀書並不是白手起家當皇帝的必要條件


歷史心發現


自古英雄不分出身,有志者事竟成!

一個放牛娃沒讀過多少書的人做皇帝,首先要有寬廣的胸懷,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思維,洞察一切細微,能治理江山的帝王一定是平衡文武,善於用人,知人善用的頂級天才,經歷過苦難的帝王更會痛恨貪官汙史,治理那些不法分子不會心慈手軟,至於是不是一個人好皇帝只能由後人評說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