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科嘉和管理合夥人王戈:“硬科技”賽道有獨特的投資邏輯

近兩年,投資者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受2018年全球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以及國內金融行業去槓桿、防風險的各項政策推動,VC/PE機構“錢荒”加劇——對於大多數投資人和創業者而言,“資本寒冬”比預期來得更迅速;另一方面,隨著科創板的推出,資本市場層次進一步豐富完善,也催生了很多投資機遇和成長機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風向和趨勢有何變化?11月16日,在國科嘉和2019CEO峰會之後,國科嘉和管理合夥人王戈將自己投資的心路歷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娓娓道來。

在王戈看來,目前機構投資主要依靠過去積累的存量資金,大額交易的明星項目顯著減少。同時,PE/VC投資傾向“兩極化”,大多聚焦早期(投早、投小、投散)和後期(確定回報)輪次的企業。作為專注投資科技賽道的投資人,王戈提醒稱,“硬科技”企業不會像互聯網企業那樣在短時間內實現爆發式增長,缺乏技術“護城河”會被迭代。

談科技賽道:不會像互聯網爆發式增長

在創立國科嘉和基金之前,王戈在中國科學院已經待了二十餘年。源於這一背景,王戈堅持國科嘉和基金在信息技術(TMT)、生命科學等科技創新行業篩選項目。

王戈將其篩選的項目定位於“硬科技”領域,在交談的過程中,“技術壁壘”是他反覆強調的關鍵詞。“如果企業技術壁壘不高的話,在激烈的競爭中很容易倒下。”王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甄選科技賽道的企業時,技術一直是其關注的核心;其次,應用場景、運營能力和人才也十分重要。

“相較於互聯網企業、遊戲企業、新消費企業,科技賽道的企業過去一直比較低調、孤獨,而科創板則驅動這個行業加速成長。”談及與資本密切相關的科創板,王戈表示,科創板的設立讓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科技賽道。

专访国科嘉和管理合伙人王戈:“硬科技”赛道有独特的投资逻辑

國科嘉和管理合夥人王戈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在衝刺科創板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有一些企業未能成功進軍科創板。對此王戈指出,科創屬性不足是失敗的一大原因。部分公司由於較早申報科創板,對於科創屬性和定位尚處於試探階段,所以主營業務未能體現較高的科創“含金量”。從研發費用率和研發人員數量佔比可以看出,這類公司由於科創屬性不足而主動撤回IPO申請。

此外,一些公司未能有效解決或解釋清楚同業競爭、關聯交易、核心技術等問題,存在法律、財務方面的硬傷,亦是未能成功進軍科創板的原因。

在王戈看來,科創板自身的審核思路和體系建設也在不斷完善和探索過程中,這也讓外界加深了對於“硬科技”領域企業投資的思考。王戈認為,“硬科技”賽道的企業有其獨特的投資邏輯。在成長週期方面,賽道的週期更長,需要資本耐心接力陪伴企業成長;在成長速度方面,很難像互聯網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爆發式增長,通常以漸進的線性方式增長;在成長內核方面,關鍵是技術驅動。

談融資變化:B輪融資挑戰較大

在外界看來,投資人能夠為企業注入持續的力量,項目未來的發展和他們息息相關,投與不投之間也會改變企業的命運和發展軌跡。事實上,篩選好的項目並非易事。

接受記者採訪當天,王戈和團隊剛看完一個項目從青島回來。王戈笑稱:“其實我們基金也是創業企業,每天日程表都很滿,都在拼體力,和時間賽跑。”

在這場體力與時間的“賽跑”中,王戈感受到目前資本市場的變化。雖然科創板讓資本市場層次更加多元,為科技賽道注入更多的可能性,但從整體投資環境來看也有一些波動。王戈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募資困境暫難紓解,一級市場前三季度募資投資雙下降。

具體而言,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總額約8310億元,同比下降20.4%;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包括早期投資、VC、PE)投資總額約為4300億元,同比下降53.7%;投資案例數量約為5400起,同比下降36.9%。

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的融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王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當下企業融資除了滿足傳統的融合、注資、運營、研發、擴張的需求,在投融資數量下降的情況下,市場會自然地過濾,有些創業者出局,但也有新的優秀創業者裂變、新生。目前,企業保持現金流尤其重要,待到“春天”來臨,公司的價值才會凸顯,才能在未來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在融資額度整體下降的情況下,一些融資挑戰也開始凸顯。王戈認為,目前B輪前後的融資難度較大。這一結論的原因在於,當下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更為謹慎、保守。

目前,PE/VC投資傾向“兩極化”。一部分投資機構會選擇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企業和具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企業,在較為靠後的階段,集中投資頭部企業;另一部分投資機構則傾向於分散投資初創企業,例如將一筆投資B輪企業的資金,換成投資多個A輪企業或者更多的初創企業,拓展投資範圍,提高實現投資收益的概率。

談投後溝通:不能只告訴投資人好消息

事實上,在融資速率變慢的情況下,如何正視自身的成長能力,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王戈提醒稱,企業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注重不同要素的管理。例如,對於初創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資源、創始人綜合能力、募資及企業上下目標一致性,為後續成長奠定基礎;而高速成長型企業則需要具備主營業務專業化、學習型創業團隊、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多渠道的融資能四個特質,實現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一個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不斷壯大需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構建與自身架構匹配的人才隊伍。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業獲得融資之後可能會盲目地擴張團隊,超出了企業自身負載的能力。

“除了正視企業自身的成長節奏,匹配該階段的成長要點,科技企業的長期發展也離不開掌舵者對市場較高的敏感度。”王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科技背景較強的CEO擅長用技術邏輯解決問題,有時候容易忽視市場和銷售方面的匹配。科技企業打通技術、市場、銷售的閉環才能實現真正融合,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心態沒有轉變過來,邏輯沒有變通,企業也不會長久。

最後,王戈還提醒道,投資人和企業的溝通十分重要。

一直以來,外界都有一個有趣的比喻——投資人和被投企業雙方的關係如同戀愛關係。但在王戈看來,“談戀愛”的階段是雙方互相選擇是否建立資本鏈接,在投資之後就步入了共同經營的“婚姻”階段。

王戈指出,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很多企業融資之後,基本不會和投資人溝通壞消息,但真正溝通的時候已經到了危機時刻,投資人也很難幫助企業回到正常運行的軌道。

因而,企業在融資成功之後,也需要調整自身的心態。在融資之前注重展現自身的優勢和亮點無可厚非,但在投資機構進來之後的經營中,也應該將自己遇到的每一個細節問題直接和投資機構溝通,共同面對。投資機構才能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給予及時的幫助,提供合作資源,推動企業成長,建立一個良性的合作生態。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