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戰爭的發動,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漢史趣聞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以武漢國民政府“成分不純”為由,單方面在南京另立政府,主政武漢政府的汪精衛則宣佈“開除蔣介石黨籍”,並且召開會議準備派兵東征,從軍事上打垮蔣介石的南京“偽政府”,這就是歷史上的“寧漢分裂”。



(唐生智)

汪精衛當時是具有一定的軍事資本和戰爭底氣的,在北伐軍的最初八個軍中,唐生智的第8軍和張發奎的第4軍都是自己堅定的擁護者。而南京方面蔣介石的只有嫡系第1軍的七個師,其它桂系的第7軍、程潛的第6軍、朱培德的第3軍、譚延闓的第2軍和李福林的第5軍都屬於“騎牆派”,對寧漢之爭處於觀望狀態。

在兩湖地區,由於以汪精衛為代表的粵系“正統”採取“助唐壓蔣”的方針,因此唐生智的實力膨脹很快,已經擁有湖北和湖南的軍政大權(武漢政府的主要轄區)。所以蔣介石反武漢政府、反汪精衛其實也是反唐生智,所以在“姓蔣還是姓汪”的問題上,唐生智沒得選擇,只能力挺汪精衛,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汪精衛)

南京和武漢首先打起來了口水戰,漢方高呼東征,寧方大喊西征,但是並沒有馬上兵戎相見,一方面是雙方對戰勝都感覺沒啥把握,另一方面是江北還有張作霖奉軍和孫傳芳餘部虎視眈眈,如果打將起來,搞不好就容易被北洋軍閥“漁翁得利”。

最積極的當然是唐生智,他當時的野心非常之大,甚至希望通過打垮蔣介石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他與張發奎當時都已經水漲船高成為北伐軍的“方面軍總指揮”,其第四方面軍擴充為第8、第18、第35和第36共四個軍約60000餘人(張發奎是第二方面軍),自認為兵強馬壯。1927年夏,唐生智的部隊溯江東下,發起了“東征討蔣”的戰爭。

(蔣介石)

世事無常,就在唐軍大舉出動的1927年8月,他的攻擊目標蔣介石卻下野了!原來,南京政府的軍事支柱本是黃埔黨軍和桂軍,結果李宗仁、白崇禧與何應欽聯手發難,利用蔣介石在徐州之敗把他攆下了臺,武漢與南京因此正在妥協,“寧漢合流”已成定局。按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唐生智就應該罷兵停戰。

然而已經被權欲和野心衝昏了頭腦的唐生智不為所動,拒絕接受寧漢雙方談好的條件,一意孤行非要進軍南京,擺明了要用軍權問鼎最高權力了。結果,由於老唐倒行逆施,國民革命軍各個派系聯合起來準備揍他,不僅桂系主力全部調來應戰,朱培德、程潛的部隊以及粵軍、黔軍、川軍,甚至馮玉祥的西北軍都加入到圍攻唐生智的戰爭中來。

(唐生智)

這下唐生智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面上了,原本是師出有名站在了“正義”制高點上,一夜之間卻是四面楚歌。南京政府通電宣稱唐生智“通敵叛國”,以白崇禧為西征軍前敵總指揮,以桂系第7和第19軍為前鋒,迅速打垮了唐生智的部隊,至1928年2月,一路逃到湘西的唐軍主力被迫投降,大部被桂系收編。

而唐生智本人則宣佈下野,辭別老師蔣百里,乘坐日本兵艦隻身跑路,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軍事老本輸個精光,由此對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更是恨之入骨。此戰過後,桂軍實力大漲,不久擴編為第四集團軍,與黃埔系的第一集團軍實力不相上下。

(白崇禧)

東渡日本回來的蔣介石視其為心腹大患,復職以後便拉攏光桿司令唐生智,合起夥來再搞桂系,不久蔣桂戰爭爆發,桂系軍隊中的唐生智舊部倒戈,差點活捉白崇禧,這也是民國時期“新軍閥混戰”的重要篇章。


度度狼gg


印度在中國西藏地區邊境線上發動的戰爭就是。

1914年,英國召開西姆拉會議,當時擔任印度外事秘書的英國人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將中國九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劃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印度。但是這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沒有得到北洋政府或國民政府任何一屆政府的承認。

亨利·麥克馬洪也說過:“在我離開印度前,沒有能夠使中國政府在三邊協定上正式簽字,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

印度尼赫魯政府一直覬覦西藏主權。

早在解放軍和平解放西藏的時候,尼赫魯就跳出來汙衊中國入侵西藏。

後來和平解放已經成定局,又汙衊中國只是西藏的宗主國,中國沒有西藏的領土主權。

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徹底完成,尼赫魯又跳出來,說“麥克馬洪線”是中印天然的邊境線。

在中國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時候,印度卻開始搞小動作。

並於1953年侵佔中印傳統邊境線以北,“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所有領土。

1954年,尼赫魯對印度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高級官員下達指令:“根據我們的政策以及作為與中國達成的協議結果,北部邊界應被看做是確定的和明確的邊界,不容與任何人進行討論。”

1959年,印度軍先後兩次入侵中國領土,造成郎久、空喀山口兩次武裝衝突。

1960年4月19日,周恩來抵達新德里,同尼赫魯先先後後進行了七次會談,但是一點實質性的進展都沒有。

但是尼赫魯是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在他看來,只有一種方案:中國在東段承認“麥克馬洪線”,在中段和西段所有中國的領土一起交給印度。

如果按照尼赫魯的主張,中國將失去比福建省還多的一塊領土。

而對於這種方案,周恩來根本就不可能接受,最終不歡而散。

1962年,當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大災害的時候。

尼赫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10月份決定入侵中國邊疆。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一開始猶豫不決,畢竟從1959年到1962年已經拖了三年多了,不在乎繼續拖下去。

但是接到印軍準備入侵的情報後,毛澤東堅決了還手的決心。

1962年10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為了打擊印軍瘋狂氣焰和侵略行為,決定殲滅越過“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印軍。在西線,拔除紅山頭和加勒萬河谷印軍14號據點。

10月17日,毛澤東正式宣佈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中國發動反擊戰後,取得重大戰果,擊敗了印軍,俘虜了印度高級將領,收復了被印度佔領的領土。

隨後,解放軍的反擊戰節節勝利,印軍已經處在崩潰邊緣了。

中國解放軍以不可阻擋之勢,收回領土。

但是中國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讓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1月22日零時停火。並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

此時的解放軍已經深入傳統疆域線處達100公里。

這個決定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中國這個國突如其來的決定,與其說使人鬆了一口氣,不如說使使人民大吃一驚。”

中印邊界反擊戰是我國保衛領土主權的自衛戰爭,而不是一場企圖以武力侵略別國領土的戰爭。

中國堅定不移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熱愛古典史籍的“西北王”胡宗南自然深諳此道。因此,在發動閃擊延安計劃前胡宗南集結了於對手近十倍的兵力,正面主攻則由自己嫡系第一軍和整編第二九軍共十六個旅負責,另外配置兩個旅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的交通線和後勤補給線,總兵力十五六萬人;助攻則由榆林方向的鄧寶珊兩個旅及寧青方向的二馬十個旅負責,總兵力七萬餘人;同時空軍司令周至柔出動三個戰機中隊協助其行動。

從目前戰場的態勢來看,國民黨大軍已經對延安這個彈丸之地形成了戰略包圍之勢,延安北面的重要門戶榆林已經被鄧寶珊所佔據,東面就是黃河也是“二馬”進攻的方向,隔河就是閻老西的地盤,而南面有一個突出的囊形地帶封鎖線,是延安對外聯繫的重要交通線,也是胡宗南進攻延安首要奪取的地方。因此,胡宗南認為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不但延安唾手可得,假如延安首腦機關來不及向北突進外蒙或者東渡黃河,很有可能將其一網打盡。

1947年2月下旬,胡宗南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進犯革命聖地延安,首先命令劉戡率領的整編29軍兵分三路對延安南面的囊形地帶發起了進攻,發起了西華池戰役,企圖包圍囊內的西野部而殲滅之。殊不知,胡宗南的部署已經被軍委所掌握,做好了堅壁清野的準備,首戰胡宗南非但連續撲空一無所獲,而且孤軍冒進的七十八師第四十八旅,被正在組織撤退的彭老總順手牽了羊,吃掉了近兩千人,首戰失利令胡宗南很苦惱。

1947年3月11日,怒不可遏的胡宗南下令了全線進攻延安的命令,同時要求東線的“二馬”積極配合行動。由於地形不熟而且沒有群眾基礎,胡宗南部時不時遭到了西野的襲擾,極大延緩了其推進的速度,於3月19日才正式佔領了延安空城。一向好大喜功的胡宗南為了博得主子的歡心竟扯了彌天大謊,憑空捏造出所謂的“陝北大捷”。而就從胡宗南閃擊延安的這一刻起,開始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曾經風光無限擁兵數十萬的“西北王”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胡宗南佔領延安休整了五天後開始尋求於西野主力進行大決戰,而胡宗南軍事能力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為了截斷西野的增援部隊或者防止向北撤退,胡宗南佔領的延安南面的囊形地帶必要部署大量的兵力,導致能抽出機動作戰的兵力其實並不多,為了尋找西野主力竟然使出了昏招將機動兵團東調西調,再加上地形不熟悉和群眾基礎差無異於一個無頭蒼蠅,在局部作戰胡宗南除了裝備外並不具備優勢,這也給了彭老總看到了戰機。

從佔領延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胡宗南非但沒尋找到西野的主力而且連續損失了三個精銳旅,在陝北山溝間一直被彭老總牽著鼻子走的胡宗南可謂一籌莫展,只好把軍隊蝟縮在一起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彭德懷為了調動胡宗南部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圍攻榆林重鎮,胡不得不不出兵增援,結果剛空運過來的整編36師主力不久在沙家店全軍覆沒。

胡宗南自吹自擂的在三個月至半年之內結束陝北戰爭的狂妄企圖,一次次地被無情的打臉,從搬起“延安”這塊石頭那一刻起,其徹底失敗的命運正一步步朝著他自己的腳上砸,十幾萬精銳被彭老總牢牢地牽制住了,可謂寸步難行。陝北宜川關鍵一戰,胡宗南損失了自己的嫡系整編29軍近三萬人,至此“西北王”的雄心不再,被迫退守漢中。而在漢中的諸多戰役中自己的起家部隊第一軍精銳所剩無幾,胡宗南無奈放棄了經營十年的西北,從此一蹶不振。


賽門之略


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日本自掘墳墓的一次“成功”偷襲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

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鐘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意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1942年5-6月的珊瑚海之戰,中途島戰役美軍消滅了日軍大部分航母和艦載機的精銳,直至1945年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可以說日本對美國的挑釁是日本走向覆滅的直接原因之一。


戰武拌豆腐


歷史長河如同滾滾的江河一去,奔騰不復返,戰爭與人類的發展密不可分,在人類歷發展史上,發生的戰爭無數次,有些是正義的,有些是非正義的,今天講解兩場個人觀點非正義的戰爭,蘇德戰爭、伊拉克戰爭。發起方都是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一.蘇德戰爭。



1939年的希特勒在閃擊波蘭、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佔領法國等等橫掃西歐戰場時期,希特勒“第三帝國”達到巔峰時期,自古都說不作不死,此時希特勒圖謀更大的野心,想要征服世界,開始制定“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22日開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蘇聯由於被大清洗過後,在戰爭一開始,德軍閃電戰戰術推進速度極快,蘇聯損失慘重,但是別忘記了,蘇聯不是歐洲小國,蘇聯地跨歐亞大陸,戰略縱深寬大,德軍閃電戰戰術在征戰歐洲小國時期非常實用,在面對毛熊如此廣袤領土時期,希特勒及“第三帝國”高級將領們都非常樂觀認為,在蘇聯冬季來臨之前,佔領莫斯科,就完全佔領蘇聯,於是在這種錯誤觀點之下,沒有經過周密糧草後勤準備。




當年,拿破崙就是過於自信,統帥60w大軍遠程沙皇,結果大敗而歸,敗給莫斯科嚴冬,德國的550w精銳主力投入在蘇聯,到1941年的10月德軍推進蘇聯首都莫斯科,這時,秋雨季節開始了;泥濘的道路,嚴重阻礙德軍裝甲部隊推進,蘇聯此時戰爭機器被全部打開,進行全國兵力總動員,蘇軍迅速擴大,婦女、童、老人都已經動員起來,全國糧食都進行按分配配給,蘇聯大量工廠已經完成東遷西伯利亞地區,蘇聯上下同仇敵愾,蘇軍抵抗也越來越強烈,戰局僵持著。



轉到了11月,莫斯科冬季已經以前到來,零下幾十度天氣,德軍大炮、坦克全部被凍的開不了火,最可憐是德軍士兵,此時德軍士兵還是穿著夏季單衣,零下幾十度莫斯科大雪裡浴血奮戰,雖然在二戰德軍戰鬥素養確實令對手起敬,但是550w德國精銳此戰被凍死、凍傷、陣亡,損失一百多萬精銳,後期斯大林格勒戰力,德軍再次損失百萬精銳,從此,德軍開始從戰略進攻走向戰略防禦,第三帝國開始節節敗退。那麼,希特勒及“第三帝國”高級將領們在開戰前,沒有客觀、周密進行戰前準備工作,被戰前橫掃西歐巨大勝利帶來衝擊,盲目自大。如果希特勒“第三帝國”在進攻蘇聯前,進行周密後勤準備,在糧草、石油、士兵禦寒服裝等等都精心準備,以德軍戰鬥素養,在蘇德戰場,未必會敗給莫斯科寒冬。所以說德軍進攻蘇聯,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斷送加速滅亡希特勒的“第三帝國”。

二、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又稱第二次海灣戰爭,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同意,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借反恐為由,懷疑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趁機清除薩達姆反美政權一場戰爭。直到今日,美國也沒有在伊拉克搜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此戰,雖然大規模軍事行動地面戰鬥僅僅幾周就結束了,推翻了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但是自從伊拉克國土開始陷入戰火不斷,美軍深陷伊拉克戰場長達9年,直到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於12月14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發表講,伊拉克戰爭才正式結束。歷時9年多伊拉克戰爭結束了,但是這場戰鬥給兩國帶來災難深遠長久。




美軍在歷時9年伊拉克戰爭中,超過9千名軍官陣亡,5.6w多人負傷,此戰,美軍付出了近8000億美金軍費開支,至今在美國這場戰爭都引起極大爭議,美國經過伊拉克戰爭退役士兵,每年都有大量退役老兵自殺,戰爭給美軍帶來戰後創傷巨大。美國國力也大損,在戰前美國國債欠5.6w億美金,到今天美國國債已經超過22w億美金。

作為受害一方,伊拉克可謂是國破人亡,至今,伊拉克還是戰火未斷,伊拉克戰爭導致超過10w伊拉克平民死亡,流離失所的不計其數,伊拉克本國損失更是無法統計,每天時刻都有自殺式襲擊恐怖事件發生,可謂這場戰爭給伊拉克本國帶來水深火熱災難。



歷時9年伊拉克戰爭,美軍在付出高達8000億軍費、付出傷亡幾萬人代價,毫無結果撤出伊拉克,美軍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我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小姐姐講史



蔣介石主動挑起的內戰無疑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實力也到達了巔峰,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想趁熱打鐵實現對全中國的統治,不顧八年抗戰後老百姓想休養生息的願望,悍然發動了內戰。


自以為兵多將廣,裝備先進,佔盡各種優勢,就覺得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殊不知,現在的解放軍早已不是當年的紅軍,武器裝備也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槍”。縱觀整個解放戰爭,國軍都沒有取得過決定性的戰役勝利。而在蔣介石的辦公桌上則是堆滿了各地的戰報,基本上都是捏造、誇大戰果,使得蔣介石沾沾自喜,彷彿自己當初的目標就要快實現了。可短短三年時間,蔣介石這個巨人就被打敗,含恨逃離大陸去了臺灣。


這真是得不償失。



如果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召開的重慶談判期間,對我黨稍微讓點步,估計蔣介石的領袖還是無人撼動的。可歷史終歸不可以假設。在解放戰爭剛剛爆發時的志得意滿,到1949年狼狽逃往臺灣,不知道蔣介石是怎麼想的。


當然在外人面前,蔣介石的姿態表現的依然很高。對於為什麼丟失政權,蔣介石從不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失敗原因拋給了其他人,例如“四大家族”的另外三家。


而且在臺灣的蔣介石時刻不忘“反攻”大陸,這似乎成為了蔣介石晚年的常態,而其他人也已經習以為常,大家都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皇帝的新衣,沒有人去捅破他而已。



當然,蔣介石作為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並不會因為他的身死就蓋棺定論,相反,關於蔣介石的研究還在繼續。不過作為中國人,蔣介石堅守“一箇中國”的底線,還是值得點讚的。


對此,你覺得蔣介石發動內戰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題主的問題是:歷史上哪些戰爭的發動,屬於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歷史上有一次,有一個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都把自己的腿砸斷了!

這次事件就是最著名的秦國和趙國關於韓國上黨郡的爭奪戰。

我國曆史上戰國時期是一個恢弘大氣史詩般的歷史時期,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經典戰爭,產生了無數讓人驚歎不已的戰例!

其中,最著名的戰役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上黨郡爭奪戰中最重要的戰役。

這場戰爭,讓趙國損失了幾乎一代人,也讓趙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對抗,也讓秦國為自己統一掃除了最後一個強大的對手。

如果不是因為秦國後來國家領導人更換頻繁,可能還沒有到秦始皇時期天下就已經統一了。

公元前262年,韓國和秦國爆發戰爭,韓國軍隊遭到了秦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慘重,把野王也丟失了。野王的丟失,讓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繫被切斷,而下一步秦軍的目標就是把上黨吃掉。

上南郡的老百姓對秦國這些年的侵略深惡痛絕,他們不想成為敵國的子民,於是上黨人決定和趙國取得聯繫歸順趙國。

趙國當時是天下屬二屬三的強國,基本上除了秦國之外,他算是最強大的了。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巨大提高,而在此期間,趙國也出現了很多名將,例如趙奢、廉頗等人,這些人指揮強大的趙軍攻城略地,不僅在和戰國其他國家發生戰爭的時候取得了很多勝利,和秦軍也是互有勝負不相上下。

(廉頗影視形象)

可以說,趙國是當時唯一敢和秦國對抗的一個國家,也是唯一一個能夠和秦國在對抗中不落下風的國家。

不想成為秦國子民的上黨人民,想到了這個同為三晉之一的趙國,也只有趙國敢於接受他們吧。

當上黨人聯絡上趙國國君之後,趙王一時也沒有辦法決定到底是否接受這樣的地方,畢竟接受上黨意味著和秦國之間就要爆發直接衝突了。

虎口奪食,趙國可以嗎?

於是,趙王和國內的高級官員進行了溝通,平陽君認為不妥,但是平原君認為可以接受!

雖然朝中意見不統一,但是上黨眾多的人口和肥沃的土地還是讓趙王心動不已。想到和秦國之間的對抗曾經不落下風,趙王認為可以冒險接下上黨郡。

上黨郡就這樣成了趙國的一部分。

秦國得知之後勃然大怒,於是和趙國引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公元前260年,左庶長王齕率領秦軍入侵上黨,引發了和趙國之間大戰的序幕。

聽說秦軍入侵,趙王命廉頗率領大軍前往上黨郡接應,於是雙方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

廉頗雖然名為四大名將之一,但是在虎狼之師秦軍面前仍然不能抵禦,大軍只得接連向後撤退。

(強悍的秦軍)

當趙軍撤到長平這個地方的時候,廉頗依靠當地複雜的地形修築百里長牆和秦軍對壘!

秦軍猛攻猛打,很快奪下了趙軍的西壁壘,殺掉了好幾個趙軍的高級將領,但是秦軍也損失慘重,不得不暫停進攻!

就這樣雙方開始了漫長的對峙。。。。

秦國和趙國兩國綜合國力相差還是比較大的,面對漫長而無終止的對峙,趙國是越來越感到吃力。

趙王希望廉頗能夠主動出擊擊退秦軍,說實話如果廉頗能做到這一點,他幹嘛退到長平和秦軍對壘呢?

主動出擊攻打秦軍就是自取滅亡,廉頗深知這一點,所以拒不出兵,再加上當時秦國的細作在邯鄲城裡邊散佈謠言,聲稱只有趙括才能夠擊退秦軍,於是趙王決定臨陣換將。

趙括是戰國後期另一位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雖然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但是他軍事理論極為紮實,在和其他將領辯論的時候也經常獲勝,所以趙括之名在趙國甚至天下都是被人們交口稱讚!

但是隻有他的爸爸知道自己這個兒子軍事理論紮實,但是實用性不強,所以很怕趙括因此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殺身之禍。

但別人不知道啊,趙王認為趙括這麼厲害那就讓他率領軍隊抵禦秦軍吧。

(趙括影視形象)

趙王這個想法除了病急亂投醫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趙括的爸爸趙奢這一生就指揮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趙奢取得了完勝,他的對手就是秦軍!

所以,趙王很可能希望趙括也能夠像他的父親一樣,一戰成名!

趙括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敢的接下來這個決定趙國命運的任務。

可惜,他的對手是白起,這個當時天下第一的名將。

天下第一的名將,指揮著天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成功將趙括摔著趙軍擊敗,數十萬趙軍灰飛煙滅!

戰後,趙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軍對抗了,只能苟延殘喘!

哪怕後來在李牧的帶領下取得了幾次對秦軍的勝利,仍然沒有挽回丟城失地的結局。

等李牧被反間計所陷害,趙國就再也沒有能力和秦軍對抗了!

回想起來,如果趙王當時沒有接受上黨地區,秦國和趙國之間決定著戰國走向的這場大戰也不會發生,趙國也不會損失如此重大。

如果給趙國足夠的時間,等趙括成長起來,李牧成長起來,那麼,在戰國末期一個實力強大又擁有兩大頂級名將的趙國。

一定會給秦國統一天下帶來更大的困難!

所以,上黨爭奪戰可以說是趙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歷史風暴


黃橋戰役中,韓德勤處心積慮要滅掉江北新四軍,沒想到遇上硬茬,自己反而被打殘了。

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毫無疑問是華東地區最擅長游擊戰的軍隊,可是,正是因為擅長游擊戰,擅長從日軍哪裡獲取繳獲,這讓抗戰事業中的動搖派十分警惕,始終必欲除之而後快。

新四軍成立後不久,就挺進江南,到最危險的抗日前線去,到日本鬼子佔領的後方去。可是,這樣的發展速度,明顯讓第三戰區顧祝同十分難受,他命令手下兩個人進行圍堵和攻擊新四軍。一個是江北的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個是江南行署主任冷欽。

冷欽是黃埔一期畢業生,一上任就遇上了大麻煩。老蔣從西安軍官學校調來50個江蘇籍畢業生,讓冷欽護送到江北去。要通過日軍的江北防線,冷欽又不敢,只好請新四軍幫忙。新四軍用一個月時間,順利把50名有志青年送到了江北,可是顧祝同卻大罵“冷欽你個傻子,這50個不是忠於黨國的嗎?怎麼這麼快就成了親共分子了!”沒辦法,新四軍雖然武器裝備硬件比較軟,可是思想工作的軟件相當硬!

新四軍幫了冷欽的忙,冷欽不僅不感謝,反而不斷指使各縣保安隊與新四軍發生摩擦,江南對於新四軍來說,已經成為是非之地。尤其是,第三戰區從大後方調來三個野戰師,配合冷欽所部,對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新城了東西南三面包圍。唯一的突圍路徑,便是情況更為複雜的江北。

1940年6月18日,冷欽率部圍攻新四軍,雙方發生多次襲擊戰和遭遇戰,不過烈度並不大,誰也不願意承擔破壞抗戰的罪名。恰在此時,先期渡江的葉飛所部先是被日偽軍掃蕩,後又被韓德勤限期離開江北。李長江和李明陽在韓德勤指使下以2萬兵力圍攻葉飛2000多人的郭村,江北危急!粟裕只好帶兵偷渡長江,一招金蟬脫殼使了出來。

就這樣,獨立於新四軍軍部的江南指揮部,變成了江北指揮部。不過,兵力實在是少得可憐,只有3個縱隊9個團7000多人。而韓德勤勤各部,則有10萬多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韓德勤這個草包,不僅排擠新四軍,就連替他打葉飛吃了敗仗的泰州二李也排擠。泰州二李吃了虧,在新四軍進駐黃橋時,就主動借道,朝天放槍,新四軍也假裝奪路而去,韓德勤居然沒有發現。

面對韓德勤的優勢兵力,我黨宣佈,如果韓德勤膽敢進攻新四軍,我八路軍第五縱隊就進攻韓德勤。可是遠水不解近渴,粟裕還得自力更生。

韓德勤對黃橋新四軍的攻擊,自1940年9月3日發動。戰前預定增援的八路軍第五縱隊、新四軍第五支隊無法到達,黃橋的新四軍,真的要孤軍奮戰了。

就在韓德勤進攻黃橋時,新四軍果斷亮劍,使用了調虎離山之計,守備姜堰的敵人原有六個團,調走四個,兵力空虛。我軍一舉攻克了姜堰,殲滅了敵人兩個團。可是這一戰,我軍損耗依舊很大,因為新四軍實在是新兵太多戰鬥力不足。

韓德勤丟了姜堰,惱羞成怒,要求新四軍必須退出姜堰,否則就把新四軍趕下長江去!此時我軍顧全大局,請江蘇知名人士調停,要求“抗戰有地”。其中韓國均說,只要新四軍讓出姜堰,韓德勤一定會罷兵!

結果,新四軍讓出姜堰,韓德勤得寸進尺,反而再次要求新四軍退出黃橋,回到江南。社會各界紛紛譴責韓德勤的背信棄義。新四軍的“退避三舍”團結了進步勢力,爭取了中間勢力,孤立了韓德勤頑固勢力。

1940年10月3日,韓德勤主力89軍和獨六旅15000人進犯黃橋。新四軍以不足2000兵力死守黃橋,指揮員為第三縱隊陶勇。新四軍另外的5000主力,則是在外圍機動,首次殲滅了獨六旅3000人,回到黃橋裡應外合,89軍一萬多人也兵敗如山倒。

在黃橋戰役中,粟裕為代表的新四軍指揮員,運用了調虎離山、中間開花、退避三舍、裡應外合等計策,以少勝多,本想一舉殲滅江北新四軍的韓德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只剩下1000殘兵逃回興化。


歷史知事


晉陽之戰是一場搬起石頭結果砸了自己的腳的戰爭。

晉陽之戰的歷史背景


春秋末年,晉國國君的地位嚴重下滑,主持朝政的是晉國的六卿,也就是範式,智氏,中行氏,韓式,趙氏,魏氏。六卿中又數智氏的勢力最大,當時智氏的智瑤位列上卿,同時智氏又有著最大的土地。

卿大夫之間也在不斷的進行著鬥爭,瓜分晉國的土地和人口。直到智氏聯合韓趙魏滅掉了中行氏,還有範式,晉國由此變為了四卿。我們前文提到,智氏的權力最大,因此,在瓜分範式和中行的時候,智氏依仗著他在晉國的勢力,幾乎把中行和範的土地和人口全部收回自己。

晉陽之戰導火線

智瑤為人比較狂妄,自大,並且很有貪慾。(當然,我並沒有否定智瑤在幫助晉國恢復霸主地位,振興晉國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智瑤假借著要幫助晉國國君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自願捐出自己的一萬戶人口和土地,智瑤作為老大都已經做出表率了,作為小弟的韓趙魏自然也要做出一些犧牲。

其中,韓氏和魏氏比較忌憚智氏的勢力,並且他們的謀士也勸他們不要輕舉妄動,因小失大,先要靜觀其變,因此,韓氏和魏氏也獻出了自己有著幾萬戶人口的城邑。但趙氏沒有聽從智氏的命令,跟智瑤對著幹。智瑤這下子就不滿意了,這是在挑戰我的權威啊,其實讀到這裡,智氏的做法有點像趙高的指鹿為馬,誰對自己不滿意,誰對自己不是忠心的,就把誰除掉,當時的範式和中行也是智瑤找了一個藉口把他們除掉的。

晉陽之戰,韓魏反水

趙襄子拒絕向晉國國君獻出自己的土地和人口,為了討伐趙襄子,智瑤和魏桓子,韓康子聯手圍攻晉陽。

晉陽城內糧草充足,城牆完整,兵器又完備,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準備戰爭。智韓魏聯軍由於趙襄子的積極備戰,晉陽城久攻不下。智伯見久攻無效,因此切斷晉陽城的所有出入通道,決堤汾河,以汾河之水灌晉陽城,大水淹了晉陽城三年,晉陽城百姓士兵頑強抵抗,但長時間的圍困,城內生活十分艱難,糧食眼看著也要沒有了,消極,投降的思想不斷滋生,眼看著晉陽城就要被攻破了。

趙襄子派丞相策反了韓康子,魏桓子二人,給他們講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二人臨陣倒戈,背叛了智伯,和趙襄子聯合起來,決汾河之水倒灌智伯的軍隊,最終,智伯被殺,智伯的軍隊投降的投降,被殺的被殺。

戰爭結果及影響

並且,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人瓜分了智氏的封邑,殺掉了智氏兩百多人,以絕後患,並且趙襄子用智瑤的頭當做飲酒的酒杯,三家的做法令天下震驚。

晉陽之戰是一場由智瑤發動的,聯合韓魏一同伐趙的戰爭,最終韓魏臨陣反水,智氏大敗,這一戰,無疑是一場搬起石頭結果砸了自己的腳的戰爭。


小宇聊文化


1、淝水之戰——苻堅自己斷送了自己的帝國;

前秦皇帝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臣王猛,治理國家,使得前秦國力大振,北吞代國,西並前涼,遠征西域,完成對北方中原的一統,形成與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重臣王猛死後七年,即公元383年,苻堅自認為伐晉的時機已成熟,於是決定調集全國軍隊大舉攻打東晉。

淝水之戰,前秦軍隊總兵力加起來號稱百萬之眾,比東晉軍多出數倍,苻堅更是自稱投鞭斷流。

然而,苻堅在兩軍決戰之際,卻神推鬼撞般的聽信了豬隊友後退再戰的錯誤戰略,下令讓前方部隊渡江後撤,再與晉軍作戰。結果,就在前方部隊後撤過程中,原東晉降將朱序卻突然在前秦軍陣後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

由於,當時的前秦才剛統一北方不久,軍隊成分本就複雜鬆散。朱序這麼一說,前秦軍各部立馬大亂。苻堅最終在肥水之戰中慘敗,而前秦也因此四分五裂,走向滅亡。

2、海陵伐宋——完顏亮死於兵變;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客觀來說,海陵王完顏亮也算是個文采飛揚、胸懷大志的金國皇帝。然而,由於為人過於兇殘,多行不義,最終也遭至兵敗身死的悲慘下場。而這一切,全都是因為自己發動的伐宋戰爭所造成的,也可謂是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1161年,完顏亮為了完成自己在《題臨安山水》中說寫道的偉願,兵分四路,發動對南宋的全面進攻。完顏亮親自率領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史籍記載:金軍“眾六十萬,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遠近大震。”

完顏亮的伐宋戰爭開局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快就突破了宋軍的防線,迫使宋軍只能退保江南。然而就在此時,完顏亮的後院卻起火了。其從弟完顏雍(後來的金世宗)乘完顏亮南征,後方空虛之際,在東京(遼陽)稱帝,得到百官的擁戴,甚至不少南征的將士也有從前線逃回去,投奔到完顏雍的旗下。

面對此困局,完顏亮卻還是一意孤行的堅持南征,結果在金軍水師在採石磯被虞允文打得慘敗,軍心動搖。然而,完顏亮還是不死心,勒令將士:“三日渡江不得,將隨軍大臣盡行處斬。”最終導致兵變,完顏亮被叛軍所殺。

3、金宣宗伐宋——便宜沒撈著,反而自斷後路;

某種程度來講,金國應該算是一個經常發動“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戰爭的朝代。除了完顏亮自己把自己坑死外,之後的金宣宗也因為發動對南宋的戰爭,最終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金國晚年,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金國在北方不斷被蒙古鐵騎按在地上來回摩擦。自野狐嶺之戰後,金國再無力阻擋蒙古鐵騎,後來金宣宗不得不南遷汴京,而飽受蒙古人侵略的黃河以北的地區,基本上就選擇自動放棄了。

面對北方的接連失利,金宣宗居然採取“取南補北”的戰略,發動對南宋的侵略。結果,便宜沒撈到,還損兵折將,並且徹底與南宋鬧翻,將南宋推向了聯蒙滅金的道路上。可以說,金國最後滅亡得那麼慘,金宣宗此次伐宋,應該說是得負重要責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