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在慶陽華池縣,當提起竇生滿時,人們總會對他讚不絕口。竇生滿1971年10月參加工作後,一直在華池縣糧食和經貿系統工作。從1994年開始先後任華池縣糧油加工廠副廠長、華池縣飼料公司經理、華池縣白瓜籽開發公司經理。現為華池縣鳳川白瓜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竇生滿成長在革命家庭,父母那種愛憎分明、艱苦樸素、吃苦耐勞、與人為善、扶弱濟困的優秀品質,在他的腦海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從小就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社會需要時,他總是毫不猶豫的衝在前面。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曾多次冒險滅火搶救國家財產丶破冰搶救落水兒童等。他為人憨厚、老實,生活儉樸、舉止文雅。在平易近人中透著儒雅之氣。他善於學習,崇尚傳統文化;喜詩文、愛攝影、好收藏;他的詩集《北地草》即將印刷出版,他寫詩只為予發個人情感,卻從不投稿,後經朋友推薦在甘肅經濟日報丶甘肅飛天雜誌、隴東日報、南梁、陜甘邊等刋物發表六十餘首。他深有感慨地說:“攝影是一門髙雅藝術,通過攝影使我對家鄉的歷史文化丶風土人情丶自然景觀丶社會發展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同時,廣交了朋友,豐富了自已,鍛練了身體,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他還免費為老革命、勞動模範、道德模範、農村老人及《劉巧兒》原型封芝琴與劉志丹女兒劉力貞等拍攝了許多工作、生活照片。其攝影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市縣攝影展並獲獎。他奉公守法,以誠待人;在生意場上始終堅持以法經營,照章納稅。奉行“寧人負我,我不負人”的為人之道。他樂以助人、不計回報。他淡泊名利、行事低調。近年來,隨著他的名氣增大,中央省市縣各大謀體竟相採訪,都被他一一謝絕,當別人問及為什麼時,他淡然一笑說:“能為社會做貢獻,是我的人生願望,只是能力所限,貢獻太少不值得炫耀。”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竇生滿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出資協辦華池地方刊物《黃土地》,併兼任責任編輯。他先後多次資助、組織華池縣文聯、作協、書協、攝協、詩詞協會到南梁、延安、馬欄等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紀念地開展采風創作活動,為紅色題材創作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13年5月,時任華池白瓜子公司經理的竇生滿在城南玄聖山發現了華夏文化重要線索。他在這裡拍照時,發現民工正清理的瓦礫中有殘碑碎塊,他通過細心辨認,發現有“聖母”二字。接著他找到了碑頭,上有“重修玄聖山各殿碑”。通過竇生滿的電話,《上古慶陽》作者竇彥禮經過認真分析,這幾個字的全稱就是“重修玄天聖母山各殿碑”。他立即從西安趕往慶陽與民俗專家姚生奇等同往華池,會同華池學者折興發、孟建智等分析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可稱為玄天聖母者,唯有華胥氏,因為她是傳說中天帝伏羲的生母。這個建於秦漢之前的上古文化遺存,後經歷代整修擴建,成為當地巍峨宏偉的廟觀。她的歷史根系早於合水胥妵山,在慶陽諸多上古文化遺存中,這裡的玄聖殿當屬第一。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玄聖山位於柔遠城的南大門,其山形呈靈龜狀,陡峭玲瓏而不險峻,坐北朝南,拾階而上,山門內外,沿山形成七大建築層次,最高一層有108個臺階;東西兩面高高隆起的山樑,猶如二龍戲珠,騰躍起伏,緊緊拱圍在玄聖山兩側,成為聖母仙山的天然屏障。據現存廟碑記載,玄聖山原有廟殿70餘處,由於年久失修,塌毀大半。經近年民間集資搶修,現已恢復到40餘處,其廟殿之多,堪稱慶陽之最。從塌毀的建築殘片中,可以看到先秦時代,濃郁的原始文化符號與兩漢時期精湛的雕刻藝術。雖然融入了濃厚的道佛文化,但是仍然顯露出遠古人文歷史進化的古樸痕跡。現在能看到的原始記錄,只有殘碑上的隻言片語與幸留的古老圖騰。這裡的主神位,已由玄天聖母變成了無量祖師。這一變化,也說明了玄聖山歷史的悠久。因為無量祖師的神位最早莫過於夏代,以此證明殘碑上的玄天聖母神話,即是當地遠古先民世代口耳相傳的人文歷史。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這些真實歷史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時代變更、兵禍戰亂的原因外,也有各個朝代的政治因素。特別是乾隆年間的文字獄波及到文化歷史的各個層面,除官方按照朝廷指令刪改地方史志記載的元史外,凡史書經典中帶有“玄”字的地名、人名、藥名,統一改“玄”為“元”,所以華池、環縣的“玄城”被改成了“元城”。

玄聖山之“玄聖”二字,更犯了清皇室的大忌,“玄”犯了康熙“玄燁”之名諱,乾隆尊康熙為“聖祖”,所以“聖”字成為康熙名號的至尊稱謂。就這樣,“玄聖山”在乾隆初年改成了“柔遠山”。玄聖山歷經萬年時光的時移世易,悠悠天地,漫漫歷史長河,能存留下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蹟已經很不容易了。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竇生滿發現玄聖山文化遺址,在慶陽地方媒體中多有報道。由此,他成為竇彥禮等上古史研究者的得力助手。他先後為《上古慶陽》《絲路先聲》在環縣、合水、寧縣、西峰、慶城等地收集資料。他陪同作者竇彥禮考察了華池華始山、黃帝山、木瓜嶺、鎮原太陽池、西峰小崆峒、合水胥妵山、葫蘆城、慶城太極山等地。2015年5月,竇生滿隨同竇彥禮在子午嶺密林深處找到了寧縣盤克鎮九尾溝的禹王洞;2016年5月,陪同竇彥禮採訪了華池太古塬89歲的老農張興城,考察了傳承悠久的華夏源頭民俗文化無極姥姆廟。早在2013年,竇生滿就為出生於華池的環縣皮影中心鍾彩銀《華夏遺韻》一書,拍攝圖片資料。在竇生滿的帶動下,華池縣湧現出了折興發、孟建智、白世隆、張曉娟等一批年輕的華夏文化研究者,他們先後華池太陽臺、黃帝山等地找到多處古人類遺址。

2017年5月,竇生滿與他的華夏文化研究團隊,接待了陝西文化學者李少鋒等在華池的華夏文化考察。

《記為尋找華夏文化遺址而奔波的竇生滿先生》

2018年8月,竇生滿又出資接待了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18人在華池的全部考察過程;2019年6月,竇生滿出資主持召開了由竇彥禮、路健綱發起的《紀念華池出土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百年座談會》,帶領與會者考察了華池太古塬無極姥姆廟與玄聖山華胥氏文化遺址,本次活動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曾被數十家新聞媒體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