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江豚“困死”漁網,千餘頭長江江豚生存境況如何?

洞庭湖江豚“困死”漁網,千餘頭長江江豚生存境況如何?

11月7日,洞庭湖大橋水域發現一頭死亡江豚,尾鰭上綁著紅色磚頭。圖/岳陽市東洞庭湖生態保護協會微信公眾號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11月7日,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大橋水域發現一頭死亡江豚,尾鰭綁著紅磚。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徐亞平告訴記者,根據多年救護受傷江豚、打撈死亡江豚屍體的相關情況分析,應當是有人誤捕江豚致死,卻害怕被追究責任,於是有意“沉屍滅跡”。

記者從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獲悉,該死亡江豚為成年雌性,已輕度腐爛,體重40.5公斤,體長1.37米,頭圍0.8米,胸圍1.2米,體表有輕度擦痕,尾鰭用尼龍繩捆綁並吊有紅磚。

據瀟湘晨報11月13日報道,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的屍檢報告顯示,綜合各項檢測數據,推測遇害江豚系誤撞入漁民正在作業中的漁網中後,掙扎窒息而死亡。根據體表傷痕和擦痕,誤傷江豚的是一種叫“流刺網”的合法捕撈工具。

報道稱,因漁民發現江豚遇害後害怕被追責,於是在尾鰭系尼龍繩綁上紅磚沉入湖底,後被其他漁民發現並舉報。

據介紹,目前,涉事漁民還沒有找到,後續調查工作還在進行中。

追問1

長江江豚面臨哪些生存危機?

——非法捕魚等人類活動直接威脅江豚生存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表示,影響長江江豚生存的仍是人類活動。“漁業活動、航運、航道整治、涉水工程建設、水質汙染、挖砂等,都會影響江豚的生存環境。以挖砂為例,挖砂會對水生動物及魚類的產卵場、育肥場等造成破壞,影響到江豚的餌料資源,另外挖砂攪動形成的汙染物、船隻作業產生的噪聲、運輸船的航行等都會干擾江豚的生存。”

此外,洞庭湖等水域的捕魚尤其是非法作業方式下的捕魚,會給江豚帶來直接威脅。2012年,洞庭湖水域曾在短短40余天內發現12頭江豚死亡,那是洞庭湖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江豚集體死亡事件。根據屍檢結果,其中一頭被電暈後死亡,另一頭遭螺旋槳“絞殺”。

徐亞平告訴記者,這是6年來第二次出現同類傷豚事件。其介紹,2013年11月,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在東洞庭湖鹿角水域打撈起一頭死亡江豚,其尾鰭上用尼龍繩繫著一塊紅磚,同此次被發現的死亡江豚如出一轍。

徐亞平介紹,洞庭湖漁民來自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省,數量巨大,出於家庭生存和發展需要,他們摒棄了千百年來升帆、搖擼、撒網捕魚的歷史,“創造性”開展了炸藥、迷魂陣、地籠王、矮圍、海網、滾鉤等捕撈行動,這些都危及到江豚的生存。此外,非法排汙和大噸位、大運量、大噪音的運輸船舶,也嚴重影響了江豚的安全。

追問2

當下長江江豚保護形勢如何?

——快速下降趨勢得到遏制,但極危狀態沒有改變

農業農村部2016年發佈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顯示,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結果表明,洞庭湖、鄱陽湖中長江江豚的數量分別約為90頭和450頭,長江干流長江江豚的數量僅約500頭,長江干流長江江豚的年均下降速率起13.7%,且呈加速下降。

該計劃還提到,如果不採取人為干預措施,預測在未來10餘年內,長江江豚種群極可能下降到野外滅絕的臨界數量。

2018年7月發佈的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2017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長江干流445頭(2012年505頭),與2012年相比略有減少但無顯著性變化;洞庭湖110頭(2012年90頭),相較2012年略有增長;鄱陽湖457頭(2012年450頭),維持相對穩定。

王丁告訴記者,目前基本可以判斷,長江江豚過去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一些地區的種群數量出現恢復性增長,但極度瀕危的狀態並沒有改變,影響生存的不利因素沒有完全消除。

王丁表示,長江江豚保護並不僅僅是物種保護工作,實際上是長江大保護重要的抓手。長江江豚的保護應結合“長江大保護”的理念,繼續加大科學保護的力度。“目前來看,保護前景還是好的。”

追問3

未來如何加強長江江豚保護?

——長江江豚集中區域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是根本出路

在徐亞平看來,要保護江豚,首先必須保護長江溼地生態系統,不斷提升溼地和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能力與自覺。同時,在沿江創建政府和志願者協同的護水、護豚、護鳥機制,日夜監督並依法打擊長江流域的非法排汙、非法採砂、非法捕魚。

“近年來,政府部門下大力氣整治洞庭湖上危害江豚的非法排汙、非法採砂、非法捕魚,洞庭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江豚種群的安全係數提高到歷史最好水平。這7年洞庭湖江豚意外死亡得到了很大的扼制,當然,偶爾也會發現江豚被困、受傷和死亡的事情。”徐亞平說。

徐亞平認為,相關部門應儘快解決漁民上岸、子弟進城讀書,減少洞庭湖、鄱陽湖和長江的非法捕魚行為,確保水生生物資源的安全。

“坦率地說,江豚的危機就是漁民的危機,漁民與江豚是一對長久的矛盾。要解決江豚的危機,各級政府要重視漁民的生存現狀,制訂政策,幫他們轉移上岸就業。”

王丁認為,在長江江豚集中的區域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才是最根本的出路。“目前在長江建有8個長江江豚的原生地自然保護區,但這些保護區級別各不相同,這些原有的保護區也應當儘快升級,並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強保護工作。”

此外,王丁介紹,目前長江江豚在人工飼養方面已得到完全突破,人工繁殖也有重要進展,但不能將人工繁育作為江豚保護的最主要措施。“長江江豚是哺乳動物,靠人工飼養群體去補充野外群體是不現實的。人工繁育的目的是提供更多的研究機會,這些研究工作能夠為野外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科普】

長江江豚被稱“水中大熊貓” 屬極危物種

長江江豚是一種小型齒鯨,隸屬於鼠海豚科江豚屬,俗稱“江豬”,體型略呈紡錘形,皮膚潤滑頭圓而鈍,額部前凸,吻短闊,口裂較寬,上下頜具同形圓錐狀細齒。體色暗灰,無背鰭,體長一般為1.5米左右,體重50公斤左右。

長江江豚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是江的中唯一淡水亞種,也是江豚由海入江進化歷程的唯一見證物種,同時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鯨類物種之一。在2007年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我國淡水水域唯一的胎生哺乳動物。2013年,長江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物種(僅次於滅絕和野外滅絕)。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