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1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我常說我們這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究竟想要我們國家的孩子學成什麼樣子?教育方法也有問題,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

《大學》講的內容,就是觸動中國教育的一個方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從什麼開始啊?從心性修養開始。

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不論你是什麼職業,什麼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2

只要孩子做個好人、有門手藝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

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係,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我只吩咐孩子們,不要一定想升官發財,一定想做什麼大事業,一定想讀什麼名大學,只要好好學個謀生技術,可以生活餬口,一輩子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就好了。發財做官,都是過眼雲煙的事。我對孩子的教育是這樣,一切要他們自立發展,這就是古人所說“人貴自立”的道理。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3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害孩子

我認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個錯誤,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地寄託在孩子身上,可是卻忘記了自己子女的性向與本質。

做父母的應當思考,如何正確地培養與輔導孩子,讓他們成人立業。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讀書、考試、上進,希望出人頭地,是極大的錯誤觀念。這樣愛孩子,其實只會害了他們。

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偉大,就在要改變人的缺陷,而補充圓滿他的遺憾。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4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儘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託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學讀書。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和興趣,也不瞭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地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導致)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後果。

我簡單明瞭告訴大家,《大學》上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父母對兒女有偏愛,所以只看到他的優點,而不曉得他的缺點。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這兩句古聖先賢的告誡。

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說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點,是父母須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稟賦性向,因為老師和別人不見得真正全盤瞭解每一個學生。

現在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只是過份寵愛關心,反而對子女的稟賦性向都沒有深切關注。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5

千萬不可溺愛,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古代的孩子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用心培養,忍心把十二、三歲的孩子送出來當學徒,絕沒有像我們現在父母對孩子這樣溺愛。……一個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麼事業是他的本事與命運。

我也是十八九歲自己混出來的,我不是偉人,你看那些偉人們都是自己站起來的,沒有什麼教育,都是自學出來的。我再一次跟你們講,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講愛的教育,中國古文有一句話,“恩裡生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恩情,可是“恩裡生害”,愛孩子愛得太多了,反過來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來了。

譬如父母教育孩子、罵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他長大了,才知道你這打、你這罵對他多有用處。用痛苦磨鍊人的教育,雖然當時他恨得要命,過後他會越想越對,就是“害裡生恩”。

現在你們教育孩子用西洋化的教育方法,我絕對不贊成,處處將就孩子,統統把青年人害了。所以現在青年人沒有幾個有用處的,都是在溫室裡養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女子之手”,終究很難有大用處。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06

教育要從胎教開始

傳統上,中國的教育是從胎教開始,從懷胎就開始教育了,都有規定的,夫妻分房,然後家裡掛的畫、用的東西都要改變,胎兒會知道。生出來以後重要的是家教,不是靠學校的。

《禮記》裡早有記載,依照中國上古的道理,女性一懷胎,習慣就要改,看的書也不同了。其實胎兒在孃胎裡三個月,已經知道了,五六個月以後,父母吵架等種種行為,好事、壞事,他都清楚知道,這是知性,意識已經成長,不過他出生就忘記了,可是那個影響染汙得很深。

所以中國文化教育是從胎教開始,父母兩個的意見,一切言談、行為,不斷地影響孩子,這種影響就是教育。

教子有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