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雄主曹操與苻堅的結局為何大不相同?

茳J魚兒的淡淡心事


這個問題問的是統一戰爭失敗後的結局吧。

曹操能在赤壁之戰後退回北方,照樣統治穩定, 滿血復活。而符堅呢,因為淝水之戰的失敗,前秦帝國土崩瓦解,自己也被殺,落魄到竟然戲劇性地請求東晉出兵增援。

1.曹魏統治穩固

曹操不是皇帝,是以丞相的身份南征的,如果是皇帝親征失敗那影響就很大了,對聲望對人心。

赤壁之戰前曹操消滅河北的袁紹殘餘勢力,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為什麼說是基本呢?那時候西北還有馬騰韓遂勢力和漢中張魯遼東還有公孫康勢力,都是暫時放下。曹軍南下荊州,以荊州軍十幾萬的實力完全可以一戰,但劉綜在投降派的忽悠下投降了。

南方就只剩下弱勢的益州和盤踞江東的釘子孫權了。

曹軍號稱八十萬那是虛的,實際也就二十多萬,孫劉聯軍四五萬人。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曹操大敗。曹操所丟失的也不過是一個剛打下來,統治基礎不穩定的荊州而已,還有幾萬精兵。曹操佔據中國人口和屯田最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所以不到五年,曹操就滿血復活,揮師西北幹馬超。

2.前秦外強中乾

前秦是一個統一北方的多民族國家,曹操那時候肯定以漢族為主體,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侵,北方的漢族人口大規模逃難湧向南方。

前秦統治階級是氐族,統治之下的鮮卑,羌族等仍然各懷鬼胎,符堅是個婦人之仁的人。攻滅代國,前燕等國後,對其皇族幾乎一個都不殺,那時候亂世,符堅還養著這麼一大群心懷鬼胎的人當前秦的將領和地方官。

淝水之戰的失敗,符堅身為皇帝親征失敗,全國判亂四起,人心動亂,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叛亂都平不過來。符堅不久被曾經的部下羌族人姚萇殺死,前秦帝國從此名存實亡,在其他民族勢力的不斷攻擊下徹底崩潰。

最逗的是符堅的兒子,曾經差點毀滅東晉前秦帝國的太子符宏,跑路到東晉,成了東晉的將領,類比於曹魏赤壁之戰失敗,曹丕跑路到東吳,給孫權當將領一樣。





醇香威士忌


相對來說,北方雄主曹操是成功者,苻堅是悲劇英雄。苻堅是氐族人,面臨主要難題是解決好各民族之間關係,曹操陣營內部不存在這個難題。

兩人都是英雄,208年曹操南征由於赤壁之戰受挫,曹操操縱的東漢中央政權內部雖然發生點騷亂,但沒有動搖曹操統治,曹操211年征討馬超,取得了關中,統一了北方,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同一時期最有水平人物之一。383年前秦苻堅欲消滅東晉統一全國而遭遇淝水之戰慘敗,囯內四分五裂,385年苻堅被害,394年前秦滅亡。

由於受《三國演義》文學作品影響,在民間曹操知名度好像高於苻堅,但作為前秦皇帝苻堅還是很有作為的,現代臺灣著名作家學者柏楊曾說: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苻堅338年至385年在世,357年20歲當上前秦政權君主,是今甘肅秦安縣人。

苻堅在位時期,重用漢人王猛,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加強生產"政策,重視文化教育,國家強盛,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氐、376年滅前涼、代國、還攻佔了東晉梁益兩州,統一了北方。苻堅是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寬宏大度,武功赫赫之人。

前秦國內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這個政策沒有錯,諸葛亮和李世民都實行這樣的政策,金國第一次提出"中華一統"口號,只是前秦376年統一北方後,苻堅不顧王猛臨終前遺言,沒有徹底處理好鮮卑、羌等族情況,忽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現象,王猛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375年王猛去世對前秦來講,是不可估量損失,前秦把氐族人又派往各處要地駐守,不顧國內人心不穩,根基不牢等情況,一意孤行地堅持383年攻打東晉,同年又派大將呂光攻打西域,兩線作戰分散了兵力,對東晉作戰又爭調全國兵力,戰線過長過大,結果淝水之戰失敗,自己的生命和政治生涯也隨之消失。

苻堅如果淝水之戰獲勝,可能把隋文帝楊堅589年統一全國提前206年,也將是第一個統一全國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很有能力的君王,由於驕傲輕敵,指揮失誤,最終功虧一潰,身死國亡。




大白白野


曹操當時除了孫劉等外面的政敵(烏桓匈奴等少數民族可以忽略不計,直接被他就地錘或分化瓦解了)內部主要是各個士族集團。

士族最大的代理人是袁紹,可他真的不爭氣,幾年時間這個河北軍事集團灰飛煙滅 ,自此北方沒有軍閥給士族撐腰了。

曹操一套雷霆手段很有效果,讓士族抬不起頭,像孔融禰衡及至後來的楊修都直接或間接死於他手,他靠的就是一個“法”字。身份地位無所謂,誰有本事誰上,一切按“法”辦,一般的寒門開開心心地為曹老闆賣命了。士族想起來?不好意思,到手的果實不會讓你們搶去。即使赤壁失敗,曹操回老家依然穩固,因為他的政敵無法興風作浪。

再看大秦天王,這可真是個仁君,靠著王猛和不錯的家底,竟然奇蹟地滅掉了實力強於他的前燕,並且再接再厲統一了北方。要說厚道歷代帝王恐怕李世民也不如他,對失敗的對手那個好啊,高官厚祿給著,地皮送著,太學上著,甚至軍隊指揮權也毫不吝惜,自己氐族的死忠粉都沒這待遇。什麼叫以德服人,以情感人,說的就是他。

那些亡國者也確實服服帖帖,表現不錯,大秦一片繁榮。然而王猛有清醒的認識,總結下來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其實他也未免片面,鐵石心腸會被真情融化的,但這需要時間。被前秦征服的各個勢力不甘心是有的,他們的本族榮譽感還尚在,解決之道還是用長久的和平繁盛逐漸化解,長期的安逸會讓人喪失侵略性的,如同後來的女真人入主中原在金世宗金章宗的帶領下弓拉不開吟詩作畫倒有一套 。

苻堅的失敗是太急於求成,太想在他手裡完成統一大業了。但他忽略了之前被征服者僅僅是形式上的歸附,心理層面還差的遠,他既然玩的是仁義路線就應該貫徹到底,繼續消化,也許到他兒孫時代各族勢力(他們也是兒孫了)早已習慣在前秦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非分之想都是胡鬧了。那時估計東晉繼續衰敗前秦繼續向上,統一大業沒準就實現了。

但我們的天王偏偏在沒有吃益生菌胃脹難受時集結各族人馬兵鋒直指南方。他就沒想過如果勝天下第一明君固然跑不了,如果敗呢,他內部有沒有反對勢力蠢蠢欲動?不僅有,還強大得很!

這就是赤壁之敗和淝水之敗的區別,引發的後續結局大大不同,歸根到底各自內部政敵實力相差懸殊的結果。


仰望蘇格拉底


兩個人最直觀的差異,是統治者的民族問題。民族問題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與漢人的關係問題,另一個是其他民族的關係問題。

一、與漢人的關係

曹操雖說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好聽,但畢竟是漢人,在心理認同上是沒有障礙的;苻堅本人雖然漢化程度很高,但整個氐族其實還是蠻落後的,漢化程度跟前燕相比差得遠,而且即使漢化程度很高,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想得到漢人的擁護,這是很難的。

得到漢人擁護很重要嘛?當然很重要。

在談論魏晉南北朝歷史的時候,有一股力量在正史中若隱若現,但實際卻是非常強大的,這股力量就是民間豪強的塢堡。誇張一點說,勢力的大小,就看有多少當地豪強擁護你。袁紹得冀州豪強擁護,匹馬得冀州;劉表得荊州豪強擁護,匹馬得荊州;曹操得兗州之後,有點得意忘形,殺了邊讓,兗州豪強因此轉投呂布,差點讓曹操死在濮陽城。在官渡之戰中,青徐豪強的站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北伐烏桓的時候,當地豪強田疇的貢獻巨大;在曹魏政權內部,像李典、樂進、許褚,都是地方豪強出身。

即使到了晉末,異族人的武力已經超越漢人,但政治上不招攬漢人的,政權全都死得快。所以,後趙、前燕等有遠見的統治者,全都要籠絡士人,竭力拉攏那些名門望族。每一個士人背後,都是一股地方勢力啊。但是效果嘛,只能說呵呵。

而且,漢人統治漢人另有一個好處,就是會有一群家鄉人民做為死忠,比如說西漢的豐沛功勳團、東漢的南陽功勳團、隋唐的關隴集團等,曹魏也有譙沛集團。

相比之下,前秦就比較可憐,他們族人本來就不多,要統治那麼多新徵服的地方,只能把族人分散到各地做空降領導,即分散自身實力、治國也只能勉強維持個局面,但是不分散又不行——農村裡兄弟多的家族勢力大,人丁單薄的家庭被人欺負。同一個道理。

另一個層面,地方豪強既是亂世的產物,但它又是延續亂世的原因,但是呢,它又是盼望著亂世結束的。

因此這就很考驗統治者的能力了。在有能力的統治者手裡,它是結束亂世的工具,比如說曹操。曹操雖是藉助豪強力量起家的,但是他始終在做消除豪強、加強政府集權的努力,殺邊讓、不拘一格招賢令、帶兵在外以家人為質,都旨在削弱豪強;後來曹丕借南征的名義,解決了青徐豪強,九品中正制也帶有“保你家庭榮華富貴、以換你忠心”的妥協贖買的意思;後來晉武帝統一天下,罷天下兵馬,其實也有消除民間武裝的用意。

相比之下,前秦苻氏這方面就做得差遠了。以它當時的統治能力,只能維持住局面,想讓這些地方勢力出錢出人,遠離家鄉打一場無利可圖的仗,那必然是怨聲載道。這些士兵上了戰場,也是士氣全無的。

二、與其他民族的關係

在晉末以前,有一個觀念是深入人心的,“自古無胡人為帝者”。大家都默認漢人才能做皇帝,這倒也相安無事。

曹魏時期,收服鮮卑,消滅三郡烏桓,扣壓匈奴單于、分匈奴為五部,這些異族人都是臣服於漢人的。日後建立成漢政權的巴氐,當年也是被曹操強硬搬遷到關中去的。

但是,到了前秦時期,匈奴漢國、前後趙、前燕,匈奴、羯人、鮮卑,都做過皇帝了。事實證明,胡人做皇帝也是可以的。那麼,就是比誰拳頭大啦。

而且,由於前秦政策上的失誤,那些失敗了的少數民族,依然可以聚族而居,依然保持著良好的武力。這是極大的安全隱患——這一點眾所周知,不多說了。

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的具體情況也相差很多

一、規模不一樣

淝水之戰只是整個南伐中的一個環節,當時前秦是傾全國之力在攻打東晉,戰線沿長江一線有幾千裡之長,這個氣勢是赤壁之戰無法比擬的。如果真的要找一場戰役來比較,我覺得還是拿西晉咸寧五年討伐孫吳的統一之戰比較合適,只是結果西晉勝了而前秦敗了。淝水之戰一失利,全線崩潰,就因為規模太大,傷筋動骨,所以失敗之後的後果也就嚴重得多。

赤壁之戰的規模則小得多,按周瑜做的算數術題“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而且真正損失慘重的,是荊州水軍。曹操自身實力的損失,是有限的。

二、戰敗時的狀態不一樣

按曹操的說法,赤壁之戰之時因為軍中有瘟疫,所以初交戰不利,他就焚燒掉了軍輜物品,主動後撤——不管這話是真是假,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曹操軍隊的損耗並不大,軍隊是成建制撤退的——赤壁之戰後,曹操依然保存著實力。

淝水之戰就不一樣了,其實直接在戰鬥是被殺的人並不多,但因為士氣實在太差,兵敗如山倒,除了慕容垂等部,都已不成建制——那是徹徹底底的大潰敗,苻堅輸得都沒底褲了。


馬齋雜談


曹操雖說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好聽,但畢竟是漢人,在心理認同上是沒有障礙的;

苻堅本人雖然漢化程度很高,但整個氐族其實還是蠻落後的,漢化程度跟前燕相比差得遠,而且即使漢化程度很高,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想得到漢人的擁護,這是很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