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歲的小男孩總喜歡搶別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給他還打人,該如何教育呢?

行學主義


大多數家庭對於自家孩子的關心是超乎尋常的,這主要是因為孩子作為家裡的一個愛情結晶般的存在,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聲笑語。

可是我們也能夠發現,孩子在某一個階段,會變得特別的不聽話,甚至於有時候,還會有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行為發生。

比如像你說說的,一個2歲的小男孩,總喜歡搶別的小孩子的玩具,如果不給他,他還會出現打人的表現。

確實有些家長見到這樣的孩子,都會敬而遠之,讓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他玩,但是作為父母,我覺得有必要知道,孩子會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1、他們並不知道搶玩具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周遭的許多事物都沒有大人一般的判斷力,所以,在他們看到一個好玩的東西的時候,搶過來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很多小孩子在不知道搶玩具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時候,做出這樣的行為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沒有一個孩子,能夠在自己無法涉足的領域裡面,找到一個約束自己的辦法。

2、玩具對於他們的吸引力非常大

這種原因相信大家也能夠理解,因為有一些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玩具都是一些普通市面上能夠看到的,因此當自己看到,別人擁有一個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玩具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一定的嫉妒心理。

在這種嫉妒心理和吸引力的雙重作用之下,他們就會有一個相對過激的行為,比如說通過搶過來的方式獲得這個玩具。

其實透過這個動作的背後,更多的是孩子對於玩具,所產生的這種想要佔有的慾望,以及對於這些新鮮事物的好奇。

3、群體當中所產生出來的排斥感

作為一個兩歲的孩子,他們已經開始有想要擁有,一個自己能夠支配的小空間的感覺。

而當他們在與群體相處的時候,總是能夠發現群體與自己格格不入,所以,在這種排斥感強烈的情況之下,掠奪玩具,就是一個宣示自己強悍實力的方式。

孩子在面對群體當中的反對力量的時候,拳打腳踢也是自己捍衛尊嚴的重要途徑,雖然我們聽起來相對難以理解,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們這個階段,最為直觀的表現。

既然我們找到了兩歲孩子,之所以會有這些行為的原因,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①讓孩子有一定的是非對錯區分能力

孩子對於是非對錯不能夠區分,主要是父母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之中,往往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些,並不能夠了解到的領域,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因此當孩子在有了相對較為暴力的行為出現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的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②教會孩子用相對較為正確的方式獲得玩具

小孩子們在相處的過程之中,並不一定都是一個相對立的情況,因此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與別人交換,也能夠獲得這個玩具的體驗,這也是一個化解小朋友之間矛盾的方式。

除此之外,讓他們在有效的範圍之內,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個玩具的佔有感,也必須要來自於家庭當中,給孩子的一種滿足感,讓他們能夠在面對玩具的時候,不至於失控。

③教會孩子與別人相處

父母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更快速的融入到集體當中,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在面對不同的人,所產生出來的感覺出現差異的時候,孩子必須要學會與這些人相處,才能夠讓自己有能力去融入到集體當中,不至於被這種排斥感所包圍。

而想要獲得一個玩具,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特別的困難,不一定非要通過相對較為暴力的方式去獲取,而是可以讓自己與別人成為朋友,在一個相對較為融洽的過程之中得到玩具。


圖圖爸爸


一個2歲的小男孩總喜歡搶別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給他還打人,該如何教育呢?2歲的小男孩總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不給還大人,這其實是一個2歲孩子的正常行為,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一種行為表現,家長需要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引導、培養和強化就可以。

題主疑惑和我前幾天的經歷有些相似。前幾天,我到一個朋友家聚會,他家孩子當天正好和另外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三個小傢伙一個一歲多一點,有兩個三歲不到,三個小傢伙剛開始玩的很開心。可是沒多久,就聽到三個小傢伙爭執起來,原來三個小傢伙在搶玩具,非要搶過來給自己玩,不讓其他小夥伴玩,結果就爭執起來了,其中一個小傢伙還動手打了另外兩小傢伙,最後是大人出面,哄了半天,許諾每個人都給買一個玩具,這事才算結束。

這樣的行為在1—3歲之間的小孩子身上是很普遍的行為,屬於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一種表現。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爭搶玩具,不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太過自私自利,太過小氣,家長一般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身邊和他爭搶的小孩子玩,其實家長這樣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那麼,在面對1—3歲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形成的情況下,家長該如何教育呢?

一、潤物無聲的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念

當小孩子和別的小孩子爭搶玩具,甚至出手打人的時候,家長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出口呵斥,要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這些小孩子可能還不太懂,不用著急,慢慢的給孩子講,不斷重複的給孩子講,不求孩子一次理解和領悟,這種觀念的影響可以一直伴隨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因為玩具而起爭執,那麼可以告訴孩子每個玩具都有歸屬權,在有歸屬權的情況下,孩子可以通過借、交換等方式獲得自己想要玩的玩具。

二、讓孩子感受和體驗分享樂趣

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和體驗分享的樂趣。比如兩個孩子在玩耍,各自都有一個玩具,這時候,兩個孩子因為自己手裡的玩具玩膩了,都想要對方的玩具玩,但是兩個孩子又都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對方,爭執起來並動手打架。這個時候,雙方家長勸阻後,可以讓孩子交換玩具玩耍,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分享的樂趣。

三、教孩子正確的與人相處方法

教孩子與人正確相處的技巧,讓小孩子從小學會社交能力,通過一些簡單的溝通,獲得對方的認可,從而讓對方願意把玩具給自己玩。


藍山教育談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我是知媽,你的育兒好閨蜜。

“一個2歲的小男孩總喜歡搶別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給他還打人”,在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其實經常會出現類似這樣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一些麻煩事。

我家發生的事兒

其實在我家六六身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只不過可憐的六六是被搶玩具的那一個。但是那個搶六六玩具小朋友的家長,他的教育方法很是舒服,也給我上了一課。

這位爸爸並沒有在得知事情之後就去強迫孩子給我家六六道歉,而是耐心的詢問孩子是不是喜歡這個玩具,也會問他如果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怎麼辦。再耐心的詢問後再去教育孩子,那個小寶寶乖巧的道了歉,也沒有半分哭鬧。


給爸爸媽媽的一些小建議:

第一,區分性質。

搞清楚孩子的不合宜行為屬於故意還是不成熟。要想區分清楚,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徵,比如對於四歲以下的孩子,動手有時候是他表達自己興奮情緒的一種表現,所以家長要注意區分。

第二,正確引導。

如果孩子動手是表達自己興奮情緒的方式,那麼家長要告訴孩子,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比如拍拍小手、蹦蹦跳跳等。如果孩子動手是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可以先把自己的不開心講出來,然後跟小朋友或者家長一起找解決辦法。

第三,耐心培養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思考並發現造成孩子不合宜行為的原因,減少或消除外界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就孩子喜歡動手打人這件事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不合宜行為多數屬於情緒表達不恰當,而非故意打人。當孩子做出打人動作時,家長首先要立即代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因為不管是什麼原因、是否故意,打人都是不對的。同時,孩子小,媽媽先代他道歉,還可以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之後再慢慢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果被打的小朋友哭了,一定要安慰,並再次道歉,請求原諒。道歉的時候,一定要說明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對的。可以解釋一下,是他覺得大家一起玩得太開心了,才會這樣,但不要過分強調,避免孩子以後為自己動手打人找藉口。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自己的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引導他們重新和好,鼓勵兩個人繼續一起玩。

言傳身教對於教養孩子十分重要。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態度和方法,不要訓斥孩子,更不能直接動手打孩子,否則,一切方法就都是無效的了。

實際上,孩子和我們一樣不喜歡說教。用讀書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方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格,品格決定命遠。”好書可以幫助孩子明白對錯、做出正確的行為,最終養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知媽故事


2歲小男孩總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給還打人,這是這個年齡段小孩子的一種反應,小孩子從記事起,爸媽就說:這個玩具是寶貝的,那個槍玩具是寶貝,這個東西、那個東西是寶貝的。

在小孩的幼小的心靈裡,小孩子認為,所有的玩具、所有的東西是自己的,所以看見小朋友手裡的玩具,認為是自己的,認為小朋友搶了自己的玩具,搶了自己的東西,必須搶過來,所以就去搶,如果不給還要動手。

遇到這樣的小孩子,家長也不比過多擔心,要正確引導,教育小孩子,你有玩具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小朋友的玩具是小朋友家的。你不要去搶小朋友的玩具,你們可以一起玩,你們是好朋友,你們是好夥伴。好朋友小夥伴是不打仗的,是不搶小朋友的玩具的。家長要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多和孩子互動,同孩子一起玩玩具,說孩子話,做遊戲,有意培養他,不搶小朋友玩具的習慣,不動手打小朋友的習慣,這樣以來慢慢地孩子的一些習慣就改掉了。


超越平凡161778296


2歲多的孩子,正處在“執拗期”和“和順期”之間,很多能力都不如比他大的孩子,比如學習能力、分享能力、友善能力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孩子在集體中常常被忽視,因此他就做些過激的行為,以此證明他的存在,他的價值,他在內心深處渴望被承認、被認可。

對個年齡段的孩子,做父母的彆著急,一方面要耐心等待他的身、心成長,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帶著寬容的心態一點一滴地引導他。3歲後,他就會變的友善、平靜、樂於分享,不會再那麼地調皮了。

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告訴孩子讓別人傷心,這樣的事是不能做的。讓別人感到高興的事情的可以做的。2歲多的孩子是可以理解這個概念的。

第二,教給孩子得失觀。寶寶搶了別人的玩具, 那個小朋友就會很難過,如果搶弄壞了別人的玩具, 媽媽就要買一個一模一樣地賠別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則。這樣媽媽就失去了本來屬於自己的錢,這些錢也許可以給家人買些別的東西,現在就不行了。孩子知道了這些,再打算搶別人玩具時會遲疑的。

第三,媽媽要請老師幫忙,在幼兒園多給孩子一些關注,也讓小朋友們多與孩子互動,讓孩子感覺他在老師心中,在幼兒園小朋友中是被關心的、被重視的,孩子的這個心理需要滿足後,就不會發生搶玩具、打人的事情了。


父母心理育兒


這種無需教育,只要引導就好。

在孩子那裡,自己沒有的東西別人有,而且還那麼好玩,為什麼不拿過來?拿過來以後自己不就有了,可以玩了。

他不懂什麼是搶,他想要就拿過來。很簡單的心理。

大人定義為搶才會覺得這行為惡劣太嚴重要教育。

孩子小不懂什麼規矩,不給我我打人就給我了,為什麼不能打人?

但大人看來,別人的東西怎麼可以這麼理直氣壯,無法無天了,於是憤怒不已,想著要教育。

有父母一把奪過孩子手裡的還給別人,然後屁股或手心啪啪啪打幾下以示懲戒。

如果打了別人還會拉孩子給人道歉,不道歉更上火,生怕對方覺得自己教育孩子失敗,沒素質,氣不打一處來,自己先下手揍孩子,訓起來,直到訓哭了聽話了,願意了父母才覺得解氣。

整個過程父母的表演比孩子更惡劣,但父母義正辭嚴,我這是懲罰你搶別人還打人。

那父母搶東西打人又怎麼說呢?

孩子的世界不會懂大人那一套。除了害怕父母兇、傷心、不愛自己之外別的什麼也沒有。

其實,一般情況孩子之間會處理好的。

我家小孩那時候搶別人東西,別人轉圈不給,他轉圈搶。我碰巧撞見了先沒作聲,因為我看到別人小孩還手了,兩個人拉扯只要不造成大的傷害,他們需要自己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這時候父母不要先強出頭。等孩子們處理完畢,父母引導更好的處理方法,讓孩子知道,原來除了搶過來還有更好的辦法。

以後他就不會只知道搶玩具,而是懂得一起分享一起玩才更快樂了。


大眼心語


咱們先一起看看,下面是2歲左右的小朋友對“物權”的理解:

1、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我們常見的,一些小朋友在一起玩著玩著就搶。例如,一個小男孩看到一個陌生的小男孩在玩恐龍玩具,前一個小男孩伸手就把恐龍搶走了,他可能還哭喊說“玩具是我的”。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他覺得好玩就想要,他還沒有“你的”、“我的”界限。


2、經過“加工”的,就成了“我的”了

我們也見過一些小孩到別人家玩,例如一個小男孩到小玩伴家玩,玩的是積木,他把積木拼成了一間小房子,很開心,臨走時他抓起小房子就走,結果爭搶就發生了。很多大人常常覺得這樣的小孩太貪婪,玩了別人的還要帶走。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為什麼?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經過‘加工’的,就成了‘我的’了”。他們不懂得玩具變了樣子,仍舊還是那個玩具。


3、“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在公園裡,一個小女孩玩搖搖馬,她是第一個先玩的,這時又走過來另一個小朋友,在一旁靜靜地等。這時小女孩不高興了:“你不能玩,搖搖馬是我的。”很多大人想“這小孩太自私”……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我先玩的就是我的”。他們沒有公共資源的概念,需要大人引導。


4、不懂得“送給別人”的意義

有一個2歲半的小女孩,送一個布娃娃給玩伴過生日。在生日會進行時,玩伴開始拆玩具,這時讓媽媽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小女孩撲上前就爭搶,還說“玩具是我的,讓我拆”。很多大人可能會想“不想送就別送嘛,葛朗臺、吝嗇鬼”,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玩具是我和媽媽買的,是我的”,她還不明白“送”的意義,也不知道送出去了就屬於別人的了。


5、“這是我的,別人不能玩”

很多爸媽說,自己小孩很多玩具,平時都不玩,大部分時間都放在客廳角落招灰塵。但哪天來客人了,來了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孩,當客人小孩開始玩耍時,他們家的孩子就要跟別人搶。孩子可能還會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這時很多大人可能會想“自私鬼啊,自己不玩了也不肯給別人玩”。其實這時小朋友對物權的定義是“玩具是我的,我要捍衛我的玩具所有權”,這些小孩還不懂“分享快樂”的意義。


下面說說我跟孩子們是如何玩的。

話說有一天,我家孩子搶了鄰居家孩子的樂高玩具,還一不小心就把剛拼好的小房子摔地上了,全散了,小夥伴很不開心。我提議“玩一個小遊戲”,兩個孩子擺出了他們最喜歡的幾個玩具,“誰搶到就是誰的,只准搶,不準打人”,在限制了肢體衝突後,兩個孩子開始搶。1分鐘後,時間到了,爭搶停止。這時我家寶哭了:“媽媽,姐姐搶了很多。”妹妹力氣小,所以她面前的玩具全被搶光了,姐姐哈哈大笑。我趁機說:“你看,玩具被搶是不是很難過?”女兒點頭,“你剛才搶姐姐的小房子也是一樣啊,姐姐也很難過。以後不能搶了,要詢問姐姐能不能給你玩。姐姐也是,也不能搶妹妹的玩具……”後來,女兒有一次去淘氣堡玩,看到兩個陌生孩子搶一個玩具玩,突然就說:“別搶啦,搶玩具會很傷心啊。”


如何幫孩子去改變這種行為呢?

1、幫助孩子懂得“物權”

理解“私人物品”vs“公共物品”。


我經常給孩子們舉的例子是“廁所”。我跟孩子說:“你看,在街邊的廁所,所有人都可以去,是不是?這是公共設施。你再看看我們家的廁所,只有我們才能上,別人是不能隨便來我們家上廁所的,這叫私人設施。”有時我帶孩子們上公園時,我也會指著很多小孩玩耍的滑梯說:“那是公共物品,所有小孩都可以玩。”有時我帶孩子們到玩具店,我也會指著一排排的玩具說:“在我們沒付錢之前,所有人都可以買這些玩具。當媽媽給了錢買了玩具,那個玩具就屬於我們的了,別人不能買走。你看,剛剛有個小妹妹買了一隻玩具小兔子,小兔子就是她的,不是我們的。”

一有機會就給孩子講,慢慢地,孩子們就會明白“我的”,“你的”,“他/她

的”,“公共”的概念區分,也慢慢地知道“我的”才有自我支配權,“你的”,“他/她的”需要徵求別人同意,“公共的”是誰先到就誰先玩,遵守秩序,不能霸佔。


2、演練小遊戲,幫助孩子同理他人

很多小孩在爭搶玩具時,看到對方哭了還堅持搶,甚至不惜把對方推倒在地,這是同理心不足的表現。同理心是小朋友未來交友的寶貴品格,最好從小重視。在這方面,大家可以通過陪孩子玩“演練遊戲”。遊戲比說教有趣多了,孩子們不僅喜歡,大腦也容易吸收。

如果對我的答案表示認同,還請各位家長多多點贊,評論給我一些支持呀。我們自己也有幾個個討論育兒的大群,純公益性質的,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如果想進的私信我呀!謝謝


麻麻很忙


兩歲小男孩愛搶玩具,不給還打人。這些現象是不是大多數媽媽都經歷過的呢?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都有一個特定的詞語,那麼兩歲小寶寶的這個行為的特定詞語就是:自我。

在孩子兩歲時,逐漸萌芽的自我意識就會促使他變得有些“霸道”了,不過家長們別急著給他們戴“標籤”,這只不過是孩子們表現的強弱不同罷了,和性格也有一定得關係。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可以把自家的玩具和別人的玩具區分開,在玩之前和孩子“講規矩”。當然,有規則就意味著有獎有罰哦,家長們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最喜歡的動畫片就不能看了等等。

孩子愛搶玩具,家長還可以從一開始他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時,就一起參與進這個遊戲裡,有助於及時發現苗頭,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兩歲的孩子在一件事物上,專注力能達到2到3分鐘就是很不錯的表現了,所以當他想搶玩具時,只要用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他,一般就會使“危險”自行解決。

平日裡家長的教導也不能落下,儘管兩歲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有的甚至不聽。但是教育就是這樣“潤物無聲”嘛,只要你經常說,隨著寶寶慢慢長大,他就會理解家長的意思。

運用這幾個方法,相信“小霸王”的情況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吧。


米粒兒7390


2歲小男孩總喜歡搶別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給他就打人。這是因為2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更多會意識到“我”“我的”,而忽略了“你”“你的”“他”“他的”,等他有了這些意識,他就會慢慢減少搶的行為。

因此,家長可千萬別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愛搶別人東西就給他貼上“自私”“霸道”等標籤哦!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來引導教育這個時期愛搶別人玩具的孩子呢?

第一,引導他認識“你”“我”“他”概念。

只有認識了“你”“我”“他”概念,他才能理解除了自己,原來還有別人的存在。東西也不是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別人的。

第二,要拿別人的玩具,要先徵求意見,不能直接拿。

其實,在我們看來,孩子是在搶,但在孩子的角度裡,他只是在拿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教養的訓練。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徵求別人意見,等別人同意了才能拿。比如“你可以把這玩具借給我玩嗎?”

第三,不能隨便打人,這是不禮貌的。

2歲的孩子不太會完整表達,一心急就會直接上手打人。所以家長要不斷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打人,暴力在什麼時候都是不被允許。

總之,2歲的孩子因為年齡和自身發展的侷限,他很多行為都不是出於惡意。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引導,千萬別打罵孩子,更別給他貼標籤。

*我是星主,專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教育之道。

星主說教育


“視野所及,皆是王土”

寶寶在2歲之後才會有分享的概念,在此之前,他們的佔有慾是極強的。其實在孩子眼中是沒有歸屬概念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這樣說: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係,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方法。

碰到搶玩具,家長要及時制止,但不能蠻力。

引導和轉移注意力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一起玩,碰到一次衝突,就引導一次,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明白了。

轉移注意力也很簡單,換另一種玩具或者換另一種遊戲方式。只是我總覺得治標不治本,孩子遲早還是要面對問題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態度。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兩家大人為給自家孩子搶玩具,居然打起來了!這可不只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