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岁的小男孩总喜欢抢别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给他还打人,该如何教育呢?

行学主义


大多数家庭对于自家孩子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个爱情结晶般的存在,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可是我们也能够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阶段,会变得特别的不听话,甚至于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行为发生。

比如像你说说的,一个2岁的小男孩,总喜欢抢别的小孩子的玩具,如果不给他,他还会出现打人的表现。

确实有些家长见到这样的孩子,都会敬而远之,让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跟他玩,但是作为父母,我觉得有必要知道,孩子会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

1、他们并不知道抢玩具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周遭的许多事物都没有大人一般的判断力,所以,在他们看到一个好玩的东西的时候,抢过来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很多小孩子在不知道抢玩具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在自己无法涉足的领域里面,找到一个约束自己的办法。

2、玩具对于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

这种原因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因为有一些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玩具都是一些普通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因此当自己看到,别人拥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玩具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嫉妒心理。

在这种嫉妒心理和吸引力的双重作用之下,他们就会有一个相对过激的行为,比如说通过抢过来的方式获得这个玩具。

其实透过这个动作的背后,更多的是孩子对于玩具,所产生的这种想要占有的欲望,以及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的好奇。

3、群体当中所产生出来的排斥感

作为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想要拥有,一个自己能够支配的小空间的感觉。

而当他们在与群体相处的时候,总是能够发现群体与自己格格不入,所以,在这种排斥感强烈的情况之下,掠夺玩具,就是一个宣示自己强悍实力的方式。

孩子在面对群体当中的反对力量的时候,拳打脚踢也是自己捍卫尊严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听起来相对难以理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这个阶段,最为直观的表现。

既然我们找到了两岁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的原因,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①让孩子有一定的是非对错区分能力

孩子对于是非对错不能够区分,主要是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之中,往往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些,并不能够了解到的领域,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当孩子在有了相对较为暴力的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及时的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②教会孩子用相对较为正确的方式获得玩具

小孩子们在相处的过程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个相对立的情况,因此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换,也能够获得这个玩具的体验,这也是一个化解小朋友之间矛盾的方式。

除此之外,让他们在有效的范围之内,能够控制自己对于这个玩具的占有感,也必须要来自于家庭当中,给孩子的一种满足感,让他们能够在面对玩具的时候,不至于失控。

③教会孩子与别人相处

父母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更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在面对不同的人,所产生出来的感觉出现差异的时候,孩子必须要学会与这些人相处,才能够让自己有能力去融入到集体当中,不至于被这种排斥感所包围。

而想要获得一个玩具,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不一定非要通过相对较为暴力的方式去获取,而是可以让自己与别人成为朋友,在一个相对较为融洽的过程之中得到玩具。


图图爸爸


一个2岁的小男孩总喜欢抢别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给他还打人,该如何教育呢?2岁的小男孩总喜欢抢别人的玩具,不给还大人,这其实是一个2岁孩子的正常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一种行为表现,家长需要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一些基本观念进行引导、培养和强化就可以。

题主疑惑和我前几天的经历有些相似。前几天,我到一个朋友家聚会,他家孩子当天正好和另外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三个小家伙一个一岁多一点,有两个三岁不到,三个小家伙刚开始玩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就听到三个小家伙争执起来,原来三个小家伙在抢玩具,非要抢过来给自己玩,不让其他小伙伴玩,结果就争执起来了,其中一个小家伙还动手打了另外两小家伙,最后是大人出面,哄了半天,许诺每个人都给买一个玩具,这事才算结束。

这样的行为在1—3岁之间的小孩子身上是很普遍的行为,属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一种表现。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争抢玩具,不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太过自私自利,太过小气,家长一般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身边和他争抢的小孩子玩,其实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那么,在面对1—3岁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情况下,家长该如何教育呢?

一、润物无声的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

当小孩子和别的小孩子争抢玩具,甚至出手打人的时候,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出口呵斥,要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些小孩子可能还不太懂,不用着急,慢慢的给孩子讲,不断重复的给孩子讲,不求孩子一次理解和领悟,这种观念的影响可以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因为玩具而起争执,那么可以告诉孩子每个玩具都有归属权,在有归属权的情况下,孩子可以通过借、交换等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玩的玩具。

二、让孩子感受和体验分享乐趣

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和体验分享的乐趣。比如两个孩子在玩耍,各自都有一个玩具,这时候,两个孩子因为自己手里的玩具玩腻了,都想要对方的玩具玩,但是两个孩子又都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争执起来并动手打架。这个时候,双方家长劝阻后,可以让孩子交换玩具玩耍,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分享的乐趣。

三、教孩子正确的与人相处方法

教孩子与人正确相处的技巧,让小孩子从小学会社交能力,通过一些简单的沟通,获得对方的认可,从而让对方愿意把玩具给自己玩。


蓝山教育谈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是知妈,你的育儿好闺蜜。

“一个2岁的小男孩总喜欢抢别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给他还打人”,在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其实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一些麻烦事。

我家发生的事儿

其实在我家六六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可怜的六六是被抢玩具的那一个。但是那个抢六六玩具小朋友的家长,他的教育方法很是舒服,也给我上了一课。

这位爸爸并没有在得知事情之后就去强迫孩子给我家六六道歉,而是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不是喜欢这个玩具,也会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怎么办。再耐心的询问后再去教育孩子,那个小宝宝乖巧的道了歉,也没有半分哭闹。


给爸爸妈妈的一些小建议:

第一,区分性质。

搞清楚孩子的不合宜行为属于故意还是不成熟。要想区分清楚,一定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比如对于四岁以下的孩子,动手有时候是他表达自己兴奋情绪的一种表现,所以家长要注意区分。

第二,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动手是表达自己兴奋情绪的方式,那么家长要告诉孩子,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比如拍拍小手、蹦蹦跳跳等。如果孩子动手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緒,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可以先把自己的不开心讲出来,然后跟小朋友或者家长一起找解决办法。

第三,耐心培养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思考并发现造成孩子不合宜行为的原因,减少或消除外界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就孩子喜欢动手打人这件事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不合宜行为多数属于情绪表达不恰当,而非故意打人。当孩子做出打人动作时,家长首先要立即代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因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是否故意,打人都是不对的。同时,孩子小,妈妈先代他道歉,还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之后再慢慢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果被打的小朋友哭了,一定要安慰,并再次道歉,请求原谅。道歉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对的。可以解释一下,是他觉得大家一起玩得太开心了,才会这样,但不要过分强调,避免孩子以后为自己动手打人找借口。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自己的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引导他们重新和好,鼓励两个人继续一起玩。

言传身教对于教养孩子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态度和方法,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能直接动手打孩子,否则,一切方法就都是无效的了。

实际上,孩子和我们一样不喜欢说教。用读书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决定命远。”好书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对错、做出正确的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知妈故事


2岁小男孩总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给还打人,这是这个年龄段小孩子的一种反应,小孩子从记事起,爸妈就说:这个玩具是宝贝的,那个枪玩具是宝贝,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是宝贝的。

在小孩的幼小的心灵里,小孩子认为,所有的玩具、所有的东西是自己的,所以看见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认为是自己的,认为小朋友抢了自己的玩具,抢了自己的东西,必须抢过来,所以就去抢,如果不给还要动手。

遇到这样的小孩子,家长也不比过多担心,要正确引导,教育小孩子,你有玩具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小朋友的玩具是小朋友家的。你不要去抢小朋友的玩具,你们可以一起玩,你们是好朋友,你们是好伙伴。好朋友小伙伴是不打仗的,是不抢小朋友的玩具的。家长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多和孩子互动,同孩子一起玩玩具,说孩子话,做游戏,有意培养他,不抢小朋友玩具的习惯,不动手打小朋友的习惯,这样以来慢慢地孩子的一些习惯就改掉了。


超越平凡161778296


2岁多的孩子,正处在“执拗期”和“和顺期”之间,很多能力都不如比他大的孩子,比如学习能力、分享能力、友善能力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孩子在集体中常常被忽视,因此他就做些过激的行为,以此证明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在内心深处渴望被承认、被认可。

对个年龄段的孩子,做父母的别着急,一方面要耐心等待他的身、心成长,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带着宽容的心态一点一滴地引导他。3岁后,他就会变的友善、平静、乐于分享,不会再那么地调皮了。

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告诉孩子让别人伤心,这样的事是不能做的。让别人感到高兴的事情的可以做的。2岁多的孩子是可以理解这个概念的。

第二,教给孩子得失观。宝宝抢了别人的玩具, 那个小朋友就会很难过,如果抢弄坏了别人的玩具, 妈妈就要买一个一模一样地赔别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这样妈妈就失去了本来属于自己的钱,这些钱也许可以给家人买些别的东西,现在就不行了。孩子知道了这些,再打算抢别人玩具时会迟疑的。

第三,妈妈要请老师帮忙,在幼儿园多给孩子一些关注,也让小朋友们多与孩子互动,让孩子感觉他在老师心中,在幼儿园小朋友中是被关心的、被重视的,孩子的这个心理需要满足后,就不会发生抢玩具、打人的事情了。


父母心理育儿


这种无需教育,只要引导就好。

在孩子那里,自己没有的东西别人有,而且还那么好玩,为什么不拿过来?拿过来以后自己不就有了,可以玩了。

他不懂什么是抢,他想要就拿过来。很简单的心理。

大人定义为抢才会觉得这行为恶劣太严重要教育。

孩子小不懂什么规矩,不给我我打人就给我了,为什么不能打人?

但大人看来,别人的东西怎么可以这么理直气壮,无法无天了,于是愤怒不已,想着要教育。

有父母一把夺过孩子手里的还给别人,然后屁股或手心啪啪啪打几下以示惩戒。

如果打了别人还会拉孩子给人道歉,不道歉更上火,生怕对方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失败,没素质,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先下手揍孩子,训起来,直到训哭了听话了,愿意了父母才觉得解气。

整个过程父母的表演比孩子更恶劣,但父母义正辞严,我这是惩罚你抢别人还打人。

那父母抢东西打人又怎么说呢?

孩子的世界不会懂大人那一套。除了害怕父母凶、伤心、不爱自己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

其实,一般情况孩子之间会处理好的。

我家小孩那时候抢别人东西,别人转圈不给,他转圈抢。我碰巧撞见了先没作声,因为我看到别人小孩还手了,两个人拉扯只要不造成大的伤害,他们需要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时候父母不要先强出头。等孩子们处理完毕,父母引导更好的处理方法,让孩子知道,原来除了抢过来还有更好的办法。

以后他就不会只知道抢玩具,而是懂得一起分享一起玩才更快乐了。


大眼心语


咱们先一起看看,下面是2岁左右的小朋友对“物权”的理解:

1、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我们常见的,一些小朋友在一起玩着玩着就抢。例如,一个小男孩看到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玩恐龙玩具,前一个小男孩伸手就把恐龙抢走了,他可能还哭喊说“玩具是我的”。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其实这时小朋友对物权的定义是“ 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他觉得好玩就想要,他还没有“你的”、“我的”界限。


2、经过“加工”的,就成了“我的”了

我们也见过一些小孩到别人家玩,例如一个小男孩到小玩伴家玩,玩的是积木,他把积木拼成了一间小房子,很开心,临走时他抓起小房子就走,结果争抢就发生了。很多大人常常觉得这样的小孩太贪婪,玩了别人的还要带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这时小朋友对物权的定义是“经过‘加工’的,就成了‘我的’了”。他们不懂得玩具变了样子,仍旧还是那个玩具。


3、“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在公园里,一个小女孩玩摇摇马,她是第一个先玩的,这时又走过来另一个小朋友,在一旁静静地等。这时小女孩不高兴了:“你不能玩,摇摇马是我的。”很多大人想“这小孩太自私”……其实这时小朋友对物权的定义是“我先玩的就是我的”。他们没有公共资源的概念,需要大人引导。


4、不懂得“送给别人”的意义

有一个2岁半的小女孩,送一个布娃娃给玩伴过生日。在生日会进行时,玩伴开始拆玩具,这时让妈妈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小女孩扑上前就争抢,还说“玩具是我的,让我拆”。很多大人可能会想“不想送就别送嘛,葛朗台、吝啬鬼”,其实这时小朋友对物权的定义是“玩具是我和妈妈买的,是我的”,她还不明白“送”的意义,也不知道送出去了就属于别人的了。


5、“这是我的,别人不能玩”

很多爸妈说,自己小孩很多玩具,平时都不玩,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客厅角落招灰尘。但哪天来客人了,来了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孩,当客人小孩开始玩耍时,他们家的孩子就要跟别人抢。孩子可能还会说,“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这时很多大人可能会想“自私鬼啊,自己不玩了也不肯给别人玩”。其实这时小朋友对物权的定义是“玩具是我的,我要捍卫我的玩具所有权”,这些小孩还不懂“分享快乐”的意义。


下面说说我跟孩子们是如何玩的。

话说有一天,我家孩子抢了邻居家孩子的乐高玩具,还一不小心就把刚拼好的小房子摔地上了,全散了,小伙伴很不开心。我提议“玩一个小游戏”,两个孩子摆出了他们最喜欢的几个玩具,“谁抢到就是谁的,只准抢,不准打人”,在限制了肢体冲突后,两个孩子开始抢。1分钟后,时间到了,争抢停止。这时我家宝哭了:“妈妈,姐姐抢了很多。”妹妹力气小,所以她面前的玩具全被抢光了,姐姐哈哈大笑。我趁机说:“你看,玩具被抢是不是很难过?”女儿点头,“你刚才抢姐姐的小房子也是一样啊,姐姐也很难过。以后不能抢了,要询问姐姐能不能给你玩。姐姐也是,也不能抢妹妹的玩具……”后来,女儿有一次去淘气堡玩,看到两个陌生孩子抢一个玩具玩,突然就说:“别抢啦,抢玩具会很伤心啊。”


如何帮孩子去改变这种行为呢?

1、帮助孩子懂得“物权”

理解“私人物品”vs“公共物品”。


我经常给孩子们举的例子是“厕所”。我跟孩子说:“你看,在街边的厕所,所有人都可以去,是不是?这是公共设施。你再看看我们家的厕所,只有我们才能上,别人是不能随便来我们家上厕所的,这叫私人设施。”有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时,我也会指着很多小孩玩耍的滑梯说:“那是公共物品,所有小孩都可以玩。”有时我带孩子们到玩具店,我也会指着一排排的玩具说:“在我们没付钱之前,所有人都可以买这些玩具。当妈妈给了钱买了玩具,那个玩具就属于我们的了,别人不能买走。你看,刚刚有个小妹妹买了一只玩具小兔子,小兔子就是她的,不是我们的。”

一有机会就给孩子讲,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明白“我的”,“你的”,“他/她

的”,“公共”的概念区分,也慢慢地知道“我的”才有自我支配权,“你的”,“他/她的”需要征求别人同意,“公共的”是谁先到就谁先玩,遵守秩序,不能霸占。


2、演练小游戏,帮助孩子同理他人

很多小孩在争抢玩具时,看到对方哭了还坚持抢,甚至不惜把对方推倒在地,这是同理心不足的表现。同理心是小朋友未来交友的宝贵品格,最好从小重视。在这方面,大家可以通过陪孩子玩“演练游戏”。游戏比说教有趣多了,孩子们不仅喜欢,大脑也容易吸收。

如果对我的答案表示认同,还请各位家长多多点赞,评论给我一些支持呀。我们自己也有几个个讨论育儿的大群,纯公益性质的,大家一起分享育儿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果想进的私信我呀!谢谢


麻麻很忙


两岁小男孩爱抢玩具,不给还打人。这些现象是不是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的呢?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会有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有一个特定的词语,那么两岁小宝宝的这个行为的特定词语就是:自我。

在孩子两岁时,逐渐萌芽的自我意识就会促使他变得有些“霸道”了,不过家长们别急着给他们戴“标签”,这只不过是孩子们表现的强弱不同罢了,和性格也有一定得关系。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可以把自家的玩具和别人的玩具区分开,在玩之前和孩子“讲规矩”。当然,有规则就意味着有奖有罚哦,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最喜欢的动画片就不能看了等等。

孩子爱抢玩具,家长还可以从一开始他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就一起参与进这个游戏里,有助于及时发现苗头,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两岁的孩子在一件事物上,专注力能达到2到3分钟就是很不错的表现了,所以当他想抢玩具时,只要用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他,一般就会使“危险”自行解决。

平日里家长的教导也不能落下,尽管两岁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有的甚至不听。但是教育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嘛,只要你经常说,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他就会理解家长的意思。

运用这几个方法,相信“小霸王”的情况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吧。


米粒儿7390


2岁小男孩总喜欢抢别的小孩子的玩具,不给他就打人。这是因为2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多会意识到“我”“我的”,而忽略了“你”“你的”“他”“他的”,等他有了这些意识,他就会慢慢减少抢的行为。

因此,家长可千万别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爱抢别人东西就给他贴上“自私”“霸道”等标签哦!

那么,家长可以怎么来引导教育这个时期爱抢别人玩具的孩子呢?

第一,引导他认识“你”“我”“他”概念。

只有认识了“你”“我”“他”概念,他才能理解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的存在。东西也不是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别人的。

第二,要拿别人的玩具,要先征求意见,不能直接拿。

其实,在我们看来,孩子是在抢,但在孩子的角度里,他只是在拿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教养的训练。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征求别人意见,等别人同意了才能拿。比如“你可以把这玩具借给我玩吗?”

第三,不能随便打人,这是不礼貌的。

2岁的孩子不太会完整表达,一心急就会直接上手打人。所以家长要不断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打人,暴力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被允许。

总之,2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他很多行为都不是出于恶意。所以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千万别打骂孩子,更别给他贴标签。

*我是星主,专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欢迎关注我,一起学习教育之道。

星主说教育


“视野所及,皆是王土”

宝宝在2岁之后才会有分享的概念,在此之前,他们的占有欲是极强的。其实在孩子眼中是没有归属概念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说: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方法。

碰到抢玩具,家长要及时制止,但不能蛮力。

引导和转移注意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一起玩,碰到一次冲突,就引导一次,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明白了。

转移注意力也很简单,换另一种玩具或者换另一种游戏方式。只是我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孩子迟早还是要面对问题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态度。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两家大人为给自家孩子抢玩具,居然打起来了!这可不只丢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