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打造生態江景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雨天滿地泥,晴天滿場灰”,你知道這是在說哪裡嗎?沒錯,就是曾經的馬鞍山。以前在馬鞍山長江岸邊,砂廠和裝卸碼頭林立,導致此處生態環境惡劣,江水汙染嚴重。但現在,面對著清澈的水面和水裡時不時探出頭來的江豚,實在是很難將它與那個滿是泥沙的地方聯繫到一起。

如何做到還江於民,再現生態江景呢?11月10日,全國廣電媒體踐行“四力”融媒體採訪安徽活動的記者團走進馬鞍山,實地欣賞美景,探索治理秘訣。

還江於民 打造生態江景

马鞍山打造生态江景

作為長江東岸雨山段環境治理的主戰場,薛家窪是長江主航道由江心洲西岸轉向小黃洲東岸的轉折點。這裡自然形成了一個港灣,因地理位置和條件優越,雖然不是長江干流馬鞍山段漁民、漁船最集中的地段,卻也成為一些非法碼頭和散亂汙企業的聚集區。該處原有4座碼頭,其中3家為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7家、露天固廢堆場1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個,危舊民居99戶,漁船223條。

2017年以來,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把非法採砂、非法碼頭專項整治作為全面開展長江岸線環境整治突破口,結合落實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乘勢而上,採取強力有效措施,全力攻堅克難。經過近兩年的整治,不僅拆除了此處的非法碼頭,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了復土綠化。目前,全市153家非法碼頭已徹底復綠到位,共清理出岸線資源約10公里,灘塗土地約1000畝,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形勢穩定,局面可控。從而極大地改善了馬鞍山沿江生態環境。

今年4月份以來,薛家窪區域分屬花山區和雨山區兩個區成立了區級“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指揮部,對986畝薛家窪區域進行總體規劃,組建拆違、復綠、環保、漁民上岸四個專項工作推進組,搬遷拆遷、種草植樹、修復江岸、建設遊園步道,逐條逐項細化整改措施,著力打造成城市生態客廳,為市民提供一個觀江賞景的休閒娛樂場所。

碼頭貨場變臨江公園 市民散步有了好去處

马鞍山打造生态江景

與薛家窪類似,濱江文化公園位於長江東岸綜合整治規湖中的文創旅遊區,佔地約400畝,東依小汽樂山、荷包山生態景觀帶,北接楊樹林、薛家注調地風情區,西臨長江,南與採石磯、三臺閣遙相呼應。

難以想象,這樣一個充滿綠意的地方原來曾是碼頭貨場、““散亂汙”企業集聚,有貨物碼頭42座,小化工、小冶煉企業20餘家,是環境汙染十分嚴重的江灘地。

為修復長江岸線自然生態,馬鞍山市大力實施濱江大道建設、沿江棚戶區改造、臨江港口碼頭搬遷、江灘企業集中整治4大工程,在拆除貨物碼頭42座,小化工、小冶煉企業20多家,平整江灘地近5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復綠面積約21萬平方米,設置建築小品和獨立景點30餘處,建成濱江文化公園,成為濱江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徹底改變了馬鞍山市“臨江不見江”的狀況。

公園建設秉承“生態優先"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按照生態系統自身規律劃分不同功能區塊,突出溼地公園文化、旅遊、休閒、觀光等功能。公園臨江而建、環江佈局,視野開闊,景觀眾多,既有古樸典雅的牌坊,又有環江而設的亭臺,還有舒適優雅的木屋,與滾滾長江、名山形勝共同組成了極具馬鞍山地方特色的臨江公園。園內有著天然的長江溼地蘆葦蕩,又有著大量的珍貴綠化苗木,植物種類豐富,一年四季常青、四季花開,自然生態十分宜人。(記者 聶靜潔 視頻 鄭強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