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福州永泰:一個山區縣的「生態+」建設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莆田農業零距離

莆田市農業局官方信息發佈平臺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綠色環抱中的福建省永泰縣丹雲鄉翠雲村。(張國俊 攝)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在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福建永泰調研時瞭解到,該縣立足“山”“水”優勢,持續推進一系列“生態+”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經濟發展“高素質”相得益彰的新路。一張生態美、百姓富的“山水畫”綠色宏圖正在不斷繪製。

“生態+制度”建設生態保護鐵軍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永泰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5.48%,是福建省名副其實的“綠色生態屏障”,有著“福州後花園”之美譽。據瞭解,永泰縣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的理念,著力在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為構築綠色屏障“保駕護航”。僅在2017年,永泰就進行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修復司法機制等近20項改革。

作為福建34個取消GDP考核的縣(市)之一,永泰這兩年探索出一套以綠色GDP為基調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對於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堅持黨政同責,把生態環保責任納入各鄉鎮黨委政府和各單位年度目標績效考核中,讓每個永泰的幹部都樹立‘守住青山綠水,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嚴肅問責環保違法行為,形成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失職追責’的完整責任鏈條。”永泰縣委書記陳斌說。

在考核細則上,永泰針對不同功能區,科學制定包括共性和個性指標在內的差異化考核內容,實行不同的績效評價體系和政策導向。依據各鄉鎮特色,從工業、旅遊農業、純農業、徵遷4個角度,對各鄉鎮進行差異化考核,以農業和生態旅遊為主的鄉鎮不僅不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出口總值、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還鼓勵其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資源條件優勢,走出符合其自身特色的經濟新常態下的獨特發展道路。

初夏的永泰縣赤錫鄉六傳山山場上,一片綠意盎然。永泰縣檢察院生態資源監察科科長林天飛告訴本刊記者說,去年清明節,村民陳某掃墓祭祖時,因一時疏忽釀成山火,燒燬了180餘畝的山林。其後,檢察機關給陳某提出了對被毀山林進行補植復綠的建議,對其作出相對不起訴的處理。

“這改變了過去‘毀林者服刑,荒山依舊在’的尷尬局面,實現了法律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的最大化。”永泰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吳鋼說,近年來,永泰共發出補植令9份,責令補種林木1840畝,被毀壞的生態資源得到很好修復。

永泰縣人民法院院長高豔芬告訴記者,永泰縣設立了生態環境審判法庭,率先掛牌成立全省首個“水資源保護巡迴審判點”,在青雲山管委會建立“生態環境巡迴審判點”,聘請3名河道檢察官對大樟溪各幹、支流“河長”工作進行法律監督。通過完善生態司法體系,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據統計,永泰濫伐林木罪從2008年的11件下降到了2017年的3件,10年間案件下降267%;涉生態環境案件總量從2013年的30件下降到了2017年的6件,5年間案件量下降400%。

“生態+產業”構建生態發展體系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陳斌說,生態保護好了,永泰的後發優勢得以發揮,一批綠色產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現已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框架。

在近年來因發展鄉村旅遊、挖掘本土文化而逐漸成為旅遊熱點的永泰嵩口鎮,古色古香的鎮區裡有一座由6名“90後”女大學生運營的“鬆口氣”客棧。客棧選址是原來的村委會辦公樓,為了打造鄉村遊示範點,6名大學生承包下了這棟樓,用心佈置了一番。走進客棧,在一樓的公共空間裡,遊客恍若走回了兒時鄉下的老宅院中,一股濃厚的懷舊感撲面而來。運營團隊的姑娘們在鎮上搜羅來的舊傢俱,在本地木匠師傅的巧手巧思下,搭配上各種物料,再點綴上村裡採的花花草草,乍看樸素,實則別具匠心。客棧每到週末都“一房難求”,不少遊客專程從城裡驅車而來,在靜謐的小鎮中找回兒時悠閒的農村時光。

永泰縣旅遊局局長何在流表示,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過去“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永泰,悄然撩開面紗,好山好水正在成為永泰發展旅遊業的“金字招牌”,“一朝驚八閩”。豐富的旅遊資源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投身鄉村旅遊。他們的到來,為永泰的美麗農村建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生活力。

在永泰縣葛嶺鎮,佔地約3600畝、總投資額達120億元的永泰智慧信息產業園已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本刊記者看到,園區內,路網雛形已現,中海創工業4.0示範基地、智慧廣場和研發樓等一批環境友好型新興戰略產業和總部經濟項目正在加快施工。

永泰縣副縣長張青雅介紹說,永泰縣距離省會福州市區很近,擁有優質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低碳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近年來交通這一發展的最大瓶頸被打破,永泰發展低耗能、無汙染的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逐漸凸顯,一幅綠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新畫卷正在徐徐打開。

永泰縣林業局國有林管理站工作人員趙其梭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政府鼓勵農民上山種樹,經過二三十年的生長,當時種下的樹如今基本到了採伐期。但隨著政府禁止砍伐重點區位林木,永泰有20多萬畝商品林被劃入重點生態區位,政府禁伐與農民砍伐變現的矛盾凸顯。

為了化解這一矛盾,永泰啟動了“重點生態區位非國有商品林贖買試點”工作,探索通過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將群眾手中大量無法砍伐變現的商品林通過第三方進行價格評估,以政府贖買的方式收歸國有,做到“留住綠水青山”的同時,讓“綠色寶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

“1100多畝林木,說不讓砍就不讓砍了,心裡挺不是滋味的,”談起自己呵護了20年的林木,永泰縣長慶鎮林農葉飛武感慨不已,“去年11月,通過商品林贖買,1139畝成熟商品林一共賣了370多萬元。目前我已經拿到交易價款的60%,剩下40%等完成林權變更就能拿到。”

“不砍樹也能致富。”永泰縣林業局局長張義文介紹說,截至目前,永泰已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超過2萬畝,支付贖買資金3380萬元。下一步,永泰計劃利用這些贖買來的商品林發展林下經濟,如在林下種植珍貴藥材,發展養殖業,開農家樂等,既保護森林資源,又能帶動縣域經濟綠色發展。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生態+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和鄉村產業的振興,也應是鄉村生態文明的振興。”陳斌說,要做好鄉村振興,“一方面要在綠色發展上見成效,守住綠水青山;另一方面要在留住鄉愁上出特色,保護鄉情鄉韻。”

記者在永泰縣嶺路鄉採訪發現,當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旅遊產業”的模式,開發特色編織工藝品,發展旅遊伴手禮。鄉里引進永泰縣植福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仙溪嶺竹棕藤合作社,對當地貧困戶、殘疾人員以及老工匠進行竹編工藝技術培訓,聘用他們製作工藝品,如今他們每人每月可以有2800元的工資收入。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在梧桐鎮春光村,每到節假日,每天都有近2000人次的自駕遊客前來觀光。該鎮引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春倫集團,在春光村及其周邊種植2000多畝茉莉花,一到夏季,整個村落都籠罩在淡淡的茉莉花香中,令人心曠神怡。為了實現增收,該村村民先將土地流轉給企業收取租金,再由企業僱用村民從事養護、採摘等工作,帶動全村勞動力80餘人,增加全村工資性收入超過100萬元。

借鉴|福州永泰:一个山区县的“生态+”建设

永泰在特色農產品青梅、李果、高山有機蔬菜種植等方面,採取“公司+農戶+訂單購銷”的方式,及時為農戶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成立永泰電子商務協會,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訓,搶抓農村電商發展機遇,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促進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

記者在梧桐鎮坂埕村看到,一座由當地古建築改造而來的古色古香的“菜籃公文創館”成了市民聚會、拍照、購買土特產的聚集地。

“菜籃公”品牌經理林鑫說:“以往當地的土特產都是用普通塑料袋隨意包裝,讓人覺得不大氣,又不能夠長期保存、遠距離運輸,就算土特產的品質很好,也賣不出更高的附加值。文創館為附近的農戶解決了這一煩惱。我們幫農戶設計白果、李幹、茶油等土特產的精美包裝,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滿足了遊客和返鄉遊子自用和作為禮品贈送的需求。就算遊客不購買,也可以在這裡品嚐當地土特產,擴大永泰旅遊的影響力。”

梧桐鎮黨委書記黃紹川說,從種植、加工到銷售,通過引入文化的元素,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3年前,大學生葉爾貞回到家鄉梧桐鎮光榮村,開辦了一家“金野家庭農場”。走進農場大棚,各種品種的西紅柿五彩斑斕,大棚門口有一塊農產品展示區,遊客能在這裡體驗農事、開展素質拓展。

如今,葉爾貞的家庭農場已經初具規模,吸引了不少本地村民打工就業。永泰縣鄉村振興辦綜合協調組組長連萍介紹說,永泰正在制定“四鄉”(市民下鄉、能人回鄉、青年創鄉、企業興鄉)扶持政策,吸引一批像葉爾貞這樣的大學生回鄉創業。此外,永泰還與福建農林大學、閩江學院等高校開展合作,成立國內首個縣級鄉村振興研究院,為未來鄉村振興培養人才。

文/圖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孟昭麗 陳弘毅

感謝您抽出借鑑|福州永泰:一個山區縣的“生態+”建設

借鑑|福州永泰:一個山區縣的“生態+”建設·借鑑|福州永泰:一個山區縣的“生態+”建設
借鑑|福州永泰:一個山區縣的“生態+”建設來閱讀此文

↓↓↓

【福建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