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巨變」市區:「生態+」帶來九龍江沿岸新景象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漳州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鉅變,在市區九龍江兩岸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85年九龍江兩岸航拍圖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2018年九龍江兩岸鳥瞰 遊斐淵 攝

“記得當時從江邊家中向東遙望,一排排低矮的房屋群落裡,古城牆東南角的那座威鎮閣非常醒目。”在“老漳州”鄭振武的記憶中,四十年前的這座多層塔樓已榮登當年的高樓之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兩岸疏密相間的灰瓦舊院很快便被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新高樓所取代。1999年,漳州片仔癀綜合大樓竣工,22層高的現代化大廈成為當年九龍江畔最吸引人的地標性建築。隨後江濱沿線商品房小區爭先崛起,不斷刷出“天際線”新高度,與遠處鬱郁蒼蒼的圓山遙相呼應。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九龍江沿岸新貌

樓在“長高”,路在延伸。 1985年,原位於江心洲的待御巷被拆除後,市民許江鴻便和家人搬到了江濱新居。“從前兩岸都是農田,一到下雨天,村裡的土路就變得泥濘不堪。後來路面鋪上了青石板,石板路又逐漸被澆灌上了水泥,現在大家出行再也不用挽著褲腳。”從土路到石板街再到水泥大道,從鍾法路到博愛道再至龍眼營,縱橫交錯的城南路網如血管般,隨著城建的聲聲律動而不斷延伸。2007年11月,九龍江西溪北岸的江濱路竣工通車。這條沿江大道如中樞般貫通城南片區動脈,真正實現“人暢其行、貨暢其流”。2015年,呼應北岸路網的拓展,南江濱路破土動工,串聯起多條交通要道,成為城南規劃骨架路網中最為重要的“一橫”。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漳州舊中山橋

從北岸到南濱,不得不提到的是跨江橋樑。“30多年前的漳州,最出名的便是東新橋、戰備大橋和舊中山橋。”翻著泛黃的老照片,家住下洲村的林國全告訴記者,在舊中山橋因行洪等因素於2005年被禁行後,東新橋也因年久失修從人們生活中淡出。2007年西洋坪大橋(現水仙花大橋)建成通車,2011年新中山橋(現南山橋)在原舊橋上游驚豔亮相,2016年舊中山橋經保護和修復後煥然新生,這三橋與戰備大橋一起組成“新四橋”,在滔滔江水中堅定地佇立著,守護兩岸居民。“從‘舊三橋’到‘新四橋’,兩岸出行更方便了,也平添了一道道美景”,林國全讚歎。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戰備大橋 楊建城 攝

時間的年輪不斷向前,隨著路橋的演變延伸,城市建設愈加如火如荼。近兩年,九龍江南岸成了開發建設的“熱土”。2017年,修葺一新的南山文化生態園正式開放,圓山文化中心 (博物館、藝術館、規劃展示館)文化地標成型。市民們在這裡看南湖白鷺、賞堤岸花開,探訪漳州歷史、音樂、非遺、雕塑等人文底蘊,一幅滿溢幸福感的城市發展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南湖公園鳥瞰 遊斐淵 攝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圓山文化中心 遊斐淵 攝

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高起點、高水平地在城南片區推進“薌江水岸、龍江觀竹”“橋南美食家”、中山橋畔、丹霞驛站等項目的規劃建設,全面提升“一江兩岸四橋”夜景工程,打造“最美飄帶”天橋和“水上看漳州,唱響龍江頌”夜遊線路。城南的生態優勢不斷被轉化為產業優勢、服務優勢,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到了這片熱土上的每一個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漳州網紅“大吉他” 蔡文原 攝

「沧桑巨变」市区:“生态+”带来九龙江沿岸新景象

漳州南山廊橋 楊建城 攝

房子高了、道路寬了、經濟活了、生活好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改變的不只是漳州這座城市的“貌”,更提升了城市的“魂”。從市民們保留下的黑白或彩色的各式新舊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改革的春風早已吹進每個人的心田。這份匯聚在綠水青山間的力量,讓這座有顏值、有溫度、有質感的城市,能和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愈加充滿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