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明朝正統十四年,瓦剌犯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立兩歲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北京,攜文武大臣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宦官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在回撤到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包圍,並最終大敗,明軍幾乎全軍覆沒,隨徵大臣全部被殺,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頻繁的變更行軍路線,使軍隊忙於奔波而疲憊不堪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京師精銳全部在土木堡被全殲,北京只剩下老弱病殘,一時間京城人心惶惶,遷都之聲充滿朝野。面對來勢洶洶的瓦剌大軍,于謙卻力排眾議,請留守京師的郕王朱祁鈺調兩京、河南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北京,人心漸定。也先挾明英宗叩關,于謙等大臣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拒絕也先送明英宗回京。很快,也先大軍抵達北京城下,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軍民團結一致,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也先大軍,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北京保衛戰獲勝,明英宗也被瓦剌放了回來,但是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損失卻是非常大的,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改變了時局,改變了明朝發展軌跡,甚至直接造成中國社會進程變緩。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土木堡之變中大量大臣的損失直接造成了明朝開國以來軍政人員第一次大斷層,直接影響了大明王朝的官僚結構

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敗建文帝朱允炆後,遷都北京,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政府機構。明英宗時期,朝廷各個機構部門的官員大都是朱元璋開國或跟著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留下來的勳貴,他們有很強的治國能力,其他大臣也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有真才實學的大臣,他們是整個明朝最為精英的人士,是明英宗的父祖們留給他的最寶貴財富。

然而,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土木堡事變改變了這種局面,改變了這一切。明英宗的這次親征,為了壯聲勢,朝廷的主要官員都隨駕出征,明朝中央朝廷最主要的文臣武將都在其列。土木堡事變中,這些不可或缺的能臣武將除了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外,絕大多數被殺,如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明英宗的這次親征,為了壯聲勢,朝廷的主要官員都隨駕出征

這些股肱大臣的損失才是明朝最大的損失,遠遠大於幾十萬軍隊的損失,因為這種損失直接造成了明朝政府官員的大斷層,大大影響了大明王朝的政府架構,嚴重影響了以後明朝的官吏選拔和人才發展以及政府風氣。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軍隊的損失,直接影響了軍火武器的研發,之後三大營雖然得到復建,但再也不是原來經過戰爭洗禮的三大營,其戰鬥力和火器配備都趕不上曾經的京軍三大營。火藥武器研發的放緩,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中西方對火藥武器的重視和發展差距也開始越拉越大。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軍隊的損失,直接影響了軍火武器的研發

原有精銳軍隊的喪失,同樣使明朝軍事政策和軍隊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邊防政策也由以前的積極防禦和擴張態勢轉變為被動的防禦策略,失去了進取態勢,最後形成邊防九鎮的長城防禦體系,明軍從此也再難以遠出長城,策馬草原,在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面前,由進攻徹底轉為防守。一個王朝一旦失去了進攻的態勢,這個王朝基本上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王朝也開始由盛轉衰,因為王朝的統治者已經從心理上失去了進取心。歷史上唐朝唐玄宗的"安史之亂",宋朝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後轉為防守,蒙古停止對外擴張等等,均是如此。

土木堡之變中京軍的全軍覆沒,朝廷不得不緊急臨時募兵,拉開兵源制度改革的序幕。募兵制的興起曾一度有過諸如戚家軍之類的戰鬥力強悍的軍隊,但是募兵制的軍費開支也非常大,國家不能長期保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朝廷勢必會縮減軍隊數量,以減少開支,一旦戰爭突然爆發,朝廷難以迅速調集大量訓練有素的軍隊。另一方面,軍事力量的縮減使明朝對邊疆的控制力逐漸減弱,這也是後金得以發展壯大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明王朝的統治最終被清王朝取代。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軍事力量的縮減使明朝對邊疆的控制力逐漸減弱,這也是後金得以發展壯大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當國家內憂外患不斷的時候,需要招募更多的軍隊以應付亂局,軍費開支也隨之大量增加,為了籌集募兵款,朝廷不得不增加賦稅,進一步加大老百姓的負擔,從而加重了朝廷和底層農民的矛盾。而矛盾的增加又會造成新的動亂,這也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明王朝也最終葬身於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手裡。

除了土木堡之變直接造成的明朝官員大斷層外,因土木堡之變引起的皇位爭端,使明英宗在復位後對大明朝臣進行了大規模清洗,尤其是以于謙為首曾經擁立過明代宗的大臣,更是非殺即貶;一些見風使舵、但對明英宗擁立有功的小人卻趁機上位,佔據朝廷各個重要部門,明朝遭遇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又一次朝臣大換血,經過兩次大換血,大明王朝的朝臣質量嚴重下降。

原有國家精英和靖難之役中留下來的勳貴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文官勢力獨佔朝堂,使得之後的皇帝為了實施自己的權利和政治目的,只能通過培養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這就使得宦官專權的事在明朝中後期時有發生,錦衣衛和東西廠的加強,使得文武大臣和皇帝之間越來越離心離德。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大臣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拉黨結派,嫁禍誣陷、黨爭不斷

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權利爭鬥,使得大臣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拉黨結派,嫁禍誣陷、黨爭不斷。朋黨之爭和宦官專權此消彼長,大臣勝出就會形成結黨營私、左右朝政,官員之間相互扯皮,影響政府效率,只顧私利,不管國家大義,腐敗頻生;宦官專權則會小人登堂、迫害忠良,影響國家的日常運轉,一時民怨四起,造成王朝內部動盪不安。

這種矛盾在明朝末年更是愈發尖銳,大宦官魏忠賢的專權讓冤假錯案時有發生,宦官專權不但影響了朝政,他們插手軍隊更是直接影響了遼東戰事;魏忠賢死後東林黨趁機實力大增,黨爭再次影響到遼東將領,遼東戰事在宦官和東林黨的互相爭鬥下,數次軍隊換帥,很多有能力的將領死在朝廷爭鬥中,明朝不斷的自毀長城,造成後金迅速崛起,明朝在遼東形勢急轉直下,喪失大片土地,退守關寧錦防線。朝臣間不斷的推諉扯皮,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依舊內部爭鬥不休,明朝面臨亡國風險,大臣們卻一毛不拔,甚至打開城門,迎接"新君"。對他們來說,改朝換代跟他們沒多大的關係,誰當皇帝就投靠誰,哪裡還有國家大義,自己的私利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土木堡之變不單單是一場戰役的失敗,更主要的是對明朝政府架構和軍事方面的深層次影響。土木堡之變和之後英宗的大清洗,造成明朝朝臣的兩次大斷層,直接影響了政軍政策的改變,對之後明朝數十年上百年影響巨大,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在這之後的頹勢和最終滅亡。

大明王朝(三):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興亡

土木堡之變和之後英宗的大清洗,造成明朝朝臣的兩次大斷層,直接影響了政軍政策的改變

一支軍隊最大的損失不是折損了多少兵馬,而是建制被打殘;一朝政府最大的影響不是統治者的變更,而是整個朝臣的大換血;一個國家最大的危險不是內憂外患,而是精英人士的大規模隕歿和人才的青黃不接。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歡迎大家關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我們一起洞察歷史秋毫,以史為鑑,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朝的皇帝》,

《細說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