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增長”為目標,深圳“蓄勢”贏終局

據統計機構數據表明,深圳市前三季度的GDP增速為6.6%,增速分別比全國和全省高出0.4和0.2個百分點,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依然穩中有進。儘管這個數據與深圳GDP巔峰時期的增長率有所下降,但這並非壞事,種種跡象表明,因為深圳已經進入一個“蓄勢”的階段,正為下一波的跨越式發展準備力量。

目前來看,深圳的產業升級仍在堅定進行。產業升級,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通過對比深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今年深圳三次產業結構為0.1:39.3:60.6),可見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這意味著深圳以高新科技為主的“新經濟”正在不斷壯大,逐步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我們知道,以知識經濟、創新科技為主軸的“新經濟”,是當下經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質量最高”的數據。這部分數據的亮眼表現,意味著深圳的產業升級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依然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同時,我們也看到,第二產業受國際經濟形勢下行的衝擊較大,短期也出現一定的波動,影響了GDP的增速;但是,以“新經濟”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則表現堅挺,在逆境中仍然保持極大的競爭力。尤其是極具戰略價值的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不斷升高,達到71.4%和66.0%,這個成績令人鼓舞。因此,深圳的增長率是一種“高質量的增長”,超越了數字本身的意義。

產業升級並非是一帆風順。始自2013年的互聯網創新浪潮,經歷了6年的狂飆突進,也經歷了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目前,新經濟的格局已經逐漸確定,一些新興的高科技企業已經站穩了腳跟,但也有一些企業在度過了前期的爆發期後,進入了漫長的“途中跑”階段。隨著市場的飽和、競爭的積累,不少創業公司都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可見,產業升級的過程是非線性,難免有挫折和困頓,但是它的前景依然是確定的。減速、放緩、調整、重構,結構的優化不可能在高速奔跑中完成。但是,“高質量的增長”說明了深圳產業升級依然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正如中國(深圳)綜合開放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的那樣,“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過程中,中間出現增速有所放緩符合經濟規律。深圳要穩住陣腳,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有定力地走下去。”常言道,收回來的拳頭更有力,適時的調整往往是為了走得更快更遠。

磨刀不誤砍柴工。早在2012年,深圳就提出了增長模式從“深圳速度”往“深圳質量”發展,以倡導“有質量的增長”。當時深圳經歷08金融風暴的陣痛,同時受高能耗、高汙染的落後產能所累,GDP增長率數據也一度跌至5.8%(2012年1-2月),但從那時起,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戰略調整,力圖改善營商環境,鼓勵創業創新,從“製造”往“智造”發力,不少創新企業在那裡播下了發芽的種子——柔宇、大疆、華大基因等,就在那時橫空出世。某種意義上,經濟上的一味求快往往隱藏著弊端,因為“快”往往犧牲質量、犧牲口碑,同時也不利於長遠的發展。因此,調整期之後,深圳展現出強大的爆發力,並在2014、2015年期間連續創造超過8%的增長率,調整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戰略調整的作用,就是一種蓄勢,它通過尋找經濟的制高點來獲得勢能,通過“做減法”來換取更多的增長機會,一旦調整完成,勢能將會轉化為動能,新的一輪高速發展也將變為可能。

發展還需要以人為本。當深圳處於蓄勢階段時,深圳還必須完成一系列的優化。作為一個新興城市,深圳在醫療、教育上依然存在短板,這個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才來深圳發展的意願。在新經濟時代,人才是城市的競爭力所在,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同等重要。最近,深圳也大力度高薪引進了大量教師與醫生,以期望扭轉基礎公共服務的短板。這也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魄力所在——通過補齊短板,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畢竟,高質量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對民生的投入必將產生長遠的效應,從而促進人才集聚的形成。

綜上所述,深圳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儘管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但是深圳並未亂了陣腳,反而穩紮穩打,堅定前行。當下之際,冒進並非明智之舉,一味求快可能適得其反。與其盲目加速,不如蓄勢待發。因此,理性的選擇仍是藉機蓄勢,重整旗鼓,瞄準“高質量的增長”。知道目標所在,不忘初心,鞏固優勢補全短板,調整格局存儲力量。只要大方向是對的,那等待的只有東風。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國際政治學博士,傳播學博士後,美國UCSB訪問學者,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