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解讀: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為何越大?


財經解讀: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為何越大?


三元悖論(Mundellian Trilemma),也稱三難選擇或不可能三角,由米德衝突發展而來。

英國經濟學家米德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論文提出:

<strong>

一國經濟開放之後,政府可能面臨無法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的兩難困境,比如在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通貨膨脹並存,或經常項目逆差與國內失業並存的情況時,無論是緊縮還是擴張的支出政策,都會在國際收支平衡和國內充分就業兩個目標之間,顧此失彼。

蒙代爾和弗萊明在20世紀60年代,將資本項目是否開放引入模型,將米德衝突進一步擴展:

資本流動完全自由時,無法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實施相應的貨幣政策,並可能最終導致固定匯率的崩潰,而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將會更加有效;

資本項目如果不開放,資金不能跨境流動時,可以在維持匯率穩定的情況下,實施貨幣政策,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1997年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通過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實證分析,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完善為“三元悖論”。

<strong>


財經解讀: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為何越大?


三元悖論的基本內涵是,在開放的宏觀環境下,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及資本自由流動三大目標,只能選擇其中兩個而放棄第三個目標。

三元悖論的運行機理是:若一個經濟體實行固定匯率,且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匯率往往低於(或高於)應有的市場均衡水平,外部資本將會流入(或流出)該經濟體以追逐套利機會。

由於政府承諾匯率固定,息差將放大市場套利空間,國際資本流量放大,本經濟體貨幣面臨升值(或貶值)壓力,而受制於固定匯率制,被迫賣出(或買入)本國貨幣,增加(或減少)貨幣基礎量,使得本國貨幣政策必須被動對沖外資的流入(或流出),從而失去貨幣政策對內宏觀調控的獨立性。


財經解讀: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為何越大?


從實踐來看,美國堅持貨幣政策調控的獨立自主,同時開放資本賬戶,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因此美元的匯率基本是自由浮動的;

香港出於國際貿易中心的考慮,實行聯繫匯率制,港幣掛鉤美元匯率,香港的發鈔銀行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地區的資本流動又是完全自由的,所以在很多時候香港只能跟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而失去了很多的獨立性;

1997年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過早開放了資本項目,同時繼續維持匯率固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必然會大打折扣,國際對沖基金尋找到機會,衝擊和做空這些國家的匯率和股市,最終報復東亞金融危機。


財經解讀:一個國家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為何越大?


三元悖論充分反映了一國開放程度越高,面臨的外部風險越大的情況。

在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日趨開放的大趨勢下,我們更應該謹慎小心,如何平衡經濟的內外均衡,有效管理宏觀金融風險,謹防發生系統性風險,是中國現階段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注:作者耿強系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頭條號關注“新華經濟369”,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