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最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悦然木业


国人喜好“八卦”对男女之事尤慎,我也末能免俗。今天就和诸位八卦一下这对历史上名声显赫的男女。



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说的是顺治朝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

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草原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 )嫁给皇太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本布泰被册封为庄妃,排在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

崇德三年(1638),庄妃生下皇九子福临。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

经过一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六岁的福临被意外的推上了皇位,庄妃也就成了太后。

实际上国家大权是撑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顺治元年(1644)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9)十一月,又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


后世学者认为,为了遏制多尔衮称帝的野心,孝庄太后不惜自降身价,下嫁给多尔衮,缓和了当时的权力斗争,保住了儿子的皇位,稳定了当时的政局。

个人认为,当时的多尔衮手握军政大权,是个“有实无名”的“帝王”。他要真心称帝,启能是下嫁一个太后能够摆平的。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有太后下嫁一说,原因无外乎男欢女爱,别一遇这种事就往政治上扯,皇族贵胄也是人,七情六欲也都有。孝庄自幼生长在科尔沁大草原,本身性格豪放,入关前就有她靠自身美色收降明朝大将洪承畴一说

再有,此时满清刚刚入关不久,还未被汉人的宗教礼法所同化,依然保留着“兄死则妻其嫂”等遗俗。二人心怡已久,嫁取自然顺理成章。

《清朝野史大观》这样记载: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向天下颁步诏书,皇叔摄政王现在是单身,他的身份、地位、相貌,皆为国中第一人,连太后都非常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嫁给他(太不低调)。

因此“太后下嫁”之说明未清初就已流传,清未排满时重又复炽。

清朝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来到皇宫内院”

假如太后没有嫁给他,假如他没有以皇父的身份对待顺治帝,那么,他经常出入皇宫大内,恐怕是皇室宗亲不能答应的。

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在《建州宫词》中撰写:“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着一部《皇父摄政起居注》,注后有刘文兴写的跋。跋称:清宣统初年,内阁库坦妃,家君刘启端当时是阁读,奉命检查阅库藏,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

综上所述,都是我个人一家之言,如有关点看法不同,您一看,乐呵乐呵得了。


白玉汤1975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深得民心的贤明皇后。有人说她为了保顺治的皇位被迫下嫁多尔衮,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顺治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的激烈斗争才确定的。

有人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按照清朝满族习俗,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称为“皇父”。对于这一种说法有说是自称,也有说是别称,并不能判定孝庄是否下嫁。

还有的说孝庄死后,葬在了清东陵。由于她事先说过,怕惊了黄太极亡灵。所以和儿子、孙子墓葬在了一起。这一点也不能证明她曾下嫁给多尔衮。

有人说《东华录》中有一句说多尔衮时常到皇宫内院,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庄下嫁一事,明显地不足为信。

关于这个问题,民间还流传有更多说法,这些林林总总的说辞,更让人难以确信孝庄太后是否真的下嫁过。


千形万象


有传闻说当年孝庄太后为了保全年幼的顺治皇帝的宝座,以权宜之计下嫁给了年壮的摄政王多尔衮,但也有人说是明朝遗臣遗老故意污蔑孝庄的,让天下人民耻笑满清统治者的话题材料。下嫁之说并非捕风捉影,孝庄与多尔衮在少年时代就认识,后来为了政治利益才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而孝庄一直爱的人是十四王爷多尔衮,后来皇太极病逝,两人在一起的障碍消失了,下嫁也是有可能的,并且清初满人有叔嫂收婚的传统,不同于汉人的伦理道德思想。明末抗清志士张煌言曾在书中写过孝庄与多尔衮的感情之事,但大多可信程度不高,必竞张志士乃反清义士,不免有抹黑之嫌。真正的历史事实已经无从可知!



红色骑士侃历史


孝庄皇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几百年来,争论不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为什么会有“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

顺治五年,多尔衮将皇叔父摄政王改成皇父摄政王。皇父是多尔衮,皇母是孝庄皇太后,于是这一行为引出了后世众说纷纭的“下嫁说”。

那么从“皇叔父“到”皇父“,只一个字的增删果然有这么大的玄机吗?

周文王尊姜太公为“尚父”,齐桓公尊管仲,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项羽尊范增为“亚父”,这些称谓,都是皇帝对劳苦功高的重臣的尊称。

况且满族一贯有将亲属称谓与爵位称号联在一起的习惯,这时的亲属称谓与一般的亲属称谓意义不同,是为了表示尊崇之意。且金元以来,满族有称尊者为父的旧俗。所以将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是将多尔衮的地位再一步抬高而已。

至于为什么不是“尚父“、”仲父“,而直接称”父“,只是满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满族旧俗父死娶庶母,兄死娶其嫂,孝庄若下嫁多尔衮恰好迎合了这个旧俗。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却有此旧俗,但入关以后,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多尔衮与孝庄这样的帝国高层,其一言一行皆为万民表率,影响作用巨大。而且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在公布其罪状的诏书中,把多尔衮迫害豪格致死又纳其妃的行为列为主要罪状之一,如果孝庄太后有下嫁之举,顺治一定会投鼠忌器

把这事列为主要罪状,充分说明满族入关后婚姻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早在皇太极在位时,已颁下过法令:不许族中婚娶,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女子丧夫改嫁,须嫁与族外异姓之人。



三、孝庄为什么不与皇太极合葬?

支持下嫁说的认为:按清朝丧葬制度,应当夫妻合葬,正因为她下嫁了多尔衮,所以不愿去沈阳东陵与皇太极合葬,才提出死后葬在清东陵。

这一说法自相矛盾,如果她下嫁多尔衮,与皇太极合葬一事根本不用考虑,倒是应当考虑与多尔衮合葬才对。

实际是孝庄给康熙留有遗言太宗文皇帝安葬已久,不可因她而轻易惊动,何况她心中留恋顺治帝和康熙,不愿远去沈阳,所以务必把她安葬在顺治帝陵墓附近。

孝庄一生辅佐儿子和孙子两代幼年天子即位,对他们感情深厚,不愿远离,这是人之长情。

四、“下嫁说“无史料可考

孝庄一直是两黄旗的女主人,顺治朝的皇太后,这本身就是她不曾下嫁的最直接证据。两黄旗是皇太极遗产,孝庄若改嫁,按当时婚姻制度,她将无权继承皇太极财产,而孝庄作为两黄旗女主子的身份从未改变,她长期与两黄旗的重要官员保持密切联系,从这一点就可看出她根本不曾下嫁。

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佐证:

1.朝鲜的《李朝实录》未见有太后下嫁的任何记录。清初,朝鲜与大清往来不断,清朝凡有大事,包括皇室成员的婚丧嫁娶都要宣示朝鲜。另外朝鲜每年都要派遣官员来大清几次,办完了公差,顺便采集采集各方面的情报,回国后一并汇报皇帝,记入《李朝实录》。

2.《汤若望传》也未有记载。汤若望是德国传教师,顺治朝时在钦天监任职,与顺治,孝庄,多尔衮均有交往,他在北京44年,做过顺治的师傅,是孝庄的义父,。如有此等大事,他必会记载,比如,该传记中就记录了多尔衮有谋皇帝之位的野心,霸占豪格妻子,还有顺治帝强纳董鄂妃等事并有辛辣的评论。他生性坦率,遇事必秉笔直书。若有太后下嫁之事,他不可能不记载。

3.《皇父摄政王起居录》中,也未有任何关于大婚诏书及大婚的记录。而且终两人一生,多尔衮住在摄政王府,孝庄住在宫中,如果下嫁,怎么可能分居两地。况且多尔衮也并没有自由出入宫禁的权利。

说完以上所有相关证据,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多尔衮此人生性好色,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要什么样的美丽女子皆不费吹灰之力,当时孝庄年届四十,已经生育了四个子女,早已是徐娘半老之姿。多尔衮真的肯用江山换吗?

真正的历史不是电视剧,多尔衮对大玉儿一往情深,要美人不要江山,单单看多尔衮前期的行为举动,他是个相当有勇有谋的人,如果江山果真唾手可得,他绝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他不拿走它,只是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他还没有绝对的把握。

孝庄皇太后,清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眼光独到而长远,以她的智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心中自有乾坤。她积极地与两黄旗结成强有力的联盟并争取其余各旗的同情与支持,小心翼翼,不敢行差踏错一步,绝不会选择这种为天下人耻笑的方式来保住儿子的皇位。


紫贝壳


这一件事情也是清朝的迷案之一,要说满清入关以后,迷案还是挺多的。

这件事的说法沸沸扬扬,原因在于大家都年轻的时候的故事了。

年轻人嘛,谁没有点故事呢。

多尔衮和孝庄就是这样,哦,那时候她还不叫孝庄,叫大玉儿。

那个时候多尔衮和孝庄相恋了,至于两人有没有实际的故事,可能也只有三人知道了。

后来,孝庄成了皇太极的侧福晋。多尔衮甚是生气,但是办法是没有滴,因为皇太极是皇帝。哪天不高兴了,多尔衮都得一命呼呼。

(多尔衮和孝庄剧照)

但是皇太极命不长久,多尔衮又比皇太极小得到多。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起了皇位之争,基本上也就是多尔衮了。

可是谁知道这个时候的大玉儿带着6岁的儿子福临起了心思。

孝庄红袖善舞,很快多尔衮答应扶福临上位,这样,豪格也没了脾气。

这也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剧照)

后来,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南征北战,成功入主中原,迁都北京。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追为“清成宗”。即便有再多的不愿,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实力。

虽然后来仅仅两个多月,顺治列数多尔衮诸多罪证,剥夺了封号,捣毁了陵墓。

至于多尔衮和孝庄的故事,个人认为有其实,但无其名。

孝庄最多是委身多尔衮,以求让他来帮助福临登上大位,不会光明正大的嫁给多尔衮。

更何况,年轻的时候,这两个人也有一段故事。

这一点也能从孝庄单独建陵也能反映出来。

两个人确实有故事,但是故事过程如何,恐怕不得而知了。


像少年啦飞驰97


孝庄太后的一生其实和当时宫廷中的嫔妃们很不同,孝庄虽然没有得到过皇帝的宠爱,但是孝庄太后却有儿孙福,她也省去了很多和后宫嫔妃争斗的精力,让她可以专注于栽培儿子。后来孝庄太后的儿子福临继位,当时的福临只有六岁,他的登基其实得益于多尔衮的努力,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应该有不同寻常的关系,还猜测孝庄太后曾经下嫁给多尔衮,那么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关于这件事情的真假,可以通过一些史料进行查证,虽然现在所记录的正史中是看不到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有任何感情瓜葛的,这一点自然很容易理解,他们二人之间如果真的有不正当的关系,那么为了朝廷的颜面也会被删除,其实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据说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爱情故事曾经被记录在史料中,其中还谈到了孝庄太后下嫁的经过,但是在乾隆皇帝登基后,在他的主张下让纪晓岚将这一段历史全部去掉了,所以现在我们在看正史时是没有任何相关文字的。

其实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当时的顺治皇帝还年幼,而孝庄太后当时身为皇帝的母亲,她在朝堂上势单力薄,很容易被其他有异心的人争夺了皇位,孝庄太后需要找一个靠山,多尔衮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他自然就站在了孝庄和小皇帝的一方,这样做可以保住顺治的皇位,也有利于朝政的治理。另外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但是满人其实对于这些并不是很在意,满人之前还有一种习俗是,当哥哥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子,所以按照满人的思维,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称呼中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异样,当时顺治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皇父这个名字其实不能随便叫,即便多尔衮对大清有功,皇帝也不应该称他为父亲,所以顺治的这个称谓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只能说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于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他们之前是否真的有过夫妻关系,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历史课课代表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孝庄下嫁”和“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并称清初三大疑案,正史记载都比较隐晦,经过影视剧的渲染,我们竟然更愿意相信美艳绝伦的大玉儿和英姿飒爽的多尔衮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那么历史上两人到底有没有郎情妾意呢?这还得从努尔哈赤时期说起。

1、来自蒙古大草原的美女

女真是起源于东北地区的狩猎民族,努尔哈赤统一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后,建立了后金,但是这个政权和庞大的明帝国比来气显得那么渺小,所以努尔哈赤选择和蒙古结盟,共同应对明帝国,结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结亲。

于是蒙古美女们就从青青大草原来到了黑山黑水的东北,大玉儿就是其中之一。

大玉儿,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氏,1613年出生,此时她未来的丈夫皇太极已经22岁,而她未来的绯闻男友多尔衮刚刚1岁,看起来大玉儿和多尔衮才是上天安排的姻缘。

但是造化弄人,13岁的大玉儿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对蒙古族的姑娘似乎有特殊的癖好,在他15个后妃中,竟有6个博尔济吉特氏,出身于科尔沁的有3位,其中正宫皇后是大玉儿的姑姑,另外自己的姐姐海兰珠也在她之后入宫了。

至于13岁的大玉儿和14岁的多尔衮是否情窦初开只能历史才知道。

2、大玉儿和多尔衮的绯闻由来

努尔哈赤死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争夺汗位败给了代善、皇太极等人,最终皇太极成为后金大汗。

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不久突然驾崩,皇位由谁继承就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此时最有竞争力的对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双方都掌握了一定的八旗兵力,多尔衮的势力还要更强大些。

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无权无势,还是6岁小儿童的顺治继承了皇位,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有一个厉害的母亲——大玉儿。

最有机会夺得皇位的多尔衮是如何肯将皇位拱手让出的?这和大玉儿有什么关系?

多尔衮当然也不能吃亏,他就任摄政王,而且他的封号最后竟然是皇父摄政王,这是明目张胆地告诉天下,多尔衮是顺治的父亲,继父那也是父亲!那么是不是代表多尔衮和大玉儿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顺治对多尔衮清算的罪状中,有一条就是他随意出入后宫,那么他出入后宫是见谁?很明显大玉儿有重大嫌疑。

而且女真人是狩猎民族,和曾经的匈奴、突厥一样有着继承女人的传统,皇太极就将他的几个妃子改嫁给了兄弟,所以大玉儿和多尔衮之间是完全有可能的。

3、孝庄死后无法下葬之谜

大玉儿从侧福晋变成太后,再变成太皇太后,可以说清初政治稳定,她的功劳最大。

可是作为康熙最为敬重的祖奶奶,孝庄去世之后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而是停灵在清东陵外长达38年,最后也仅仅是在清东陵外修建了一座陵墓安葬,这似乎在说明孝庄既不被皇太极接受,也不被后世子孙所接受,是否就从侧面正面了她与多尔衮的事情有辱皇家颜面,无法到地下去见皇太极?

其实这都是受儒家犯大过者不入祖坟的观念影响,别忘了,清朝统治者是满人,孝庄太后更是蒙古人,当年的蒙古帝国的大汉、皇帝们驾崩之后都是草草找一块地安葬,以致于到现在都不知道成吉思汗墓在何方。

孝庄临终前遗言不想回到关外和皇太极合葬,想在北京看着儿子、孙子们,这在她的思想观念中小事一桩。

至于为什么不入土安葬,那是因为康熙不知道怎么安葬。按照礼法,皇陵之中没办法给太后或者皇后单独建陵,只能合葬或者是建陪陵(慈禧的定东陵就是咸丰定陵的陪葬陵,未能单独建陵),那么孝庄作为谁的陪葬陵呢?她只能作为皇太极的陪葬陵,但是孝庄又不愿意安葬在关外,所以就让康熙非常为难。

直到雍正登基之后,以“孝庄在天之灵保佑清朝风调雨顺,肯定是对现在停灵的地方满意”为由,在孝庄停灵的地方,也就是清东陵墙外侧建了昭西陵!

大玉儿到底有没有嫁给多尔衮,并没有足够的资料去证明或者推翻,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就算没有正大光明地下嫁,两人也完全可能保持着非正常关系。


荣耀历史


公元1625年,孝庄嫁给了皇太极,最初过门的时候,孝庄只是一个侧福晋。但是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孝庄的称号也从福晋变成了"庄妃"。

但是在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了,此时的清朝由皇太极的两个弟弟,豪格和多尔衮所把持。他们的从政理念不同,都想各自为政。最后由皇太极的弟弟代善从中调解,将孝庄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扶上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由于此时的顺治皇帝年龄太小,就由孝庄和多尔衮共同辅佐。这也就导致了后面传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传闻。

小编觉得,虽然正史当中没有明确记载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但是我觉得孝庄下嫁多尔衮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死后的孝庄太后没有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极埋葬在一起,这也是很多人说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对于丧葬的规矩是比较多的,更何况是身份尊贵的皇家,更是不得马虎,孝庄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很有可能是觉得自己下嫁多尔衮而对不起皇太极!

二、顺治帝在位期间,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既然都称为"皇父"了,那么他和孝庄的关系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但是由于正史没有记载,所以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终究还是一个谜!不过小编作为一个爱好八卦的人,还是觉得孝庄和多而官的关系不比寻常...


是艳攀呀


封建思想作怪,郎情妾意,你有情我有意。管他三七二十一。生活事业两不误,极乐世界。孝庄是皇后也是人,都有生理需要。作为皇后权力荣耀一身。何必苦守孤灯,为难自己。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不委身多尔衮,他和儿子有没有将来。从个人生活到她儿子将来,都需要孝庄做一个合适选择。风花雪夜还是青灯黄卷。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选择对了,自己生活多了故事。儿子有了将来。错了就是灭顶之灾。


北大记着


没有,孝庄并没有嫁给多尔衮,那都是野史传闻。不说其他朝代,就明代的神宗时期,因为寡妇李太后支持张江陵,还有“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睡龙床”恶心谣言,这都是一个恶心人的套路,不足为信。

关于布木布泰和多尔衮的绯闻更是长盛不衰,布木布泰为了儿子的大位委曲求全下嫁小叔子多尔衮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她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我认为并没有。

现在认为太后下嫁的主要论据无非三点:

  • 其一,源自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 其二,刘文兴发布的《清初跋》自称见过太后下嫁诏。
  • 其三,布木布泰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下嫁心中有愧。

第一条张煌言的宫词已经被很多人批烂了,因为诗中所讲的慈宁宫在顺治十年建成,那时候多尔衮已经死去三年多,让皇太后嫁给死鬼吗?

再说,上面已经分析过,多尔衮摄政时,布木布泰根本不是太后,只是庄妃,太后只有哲哲,当时哲哲都近五十岁了,正当壮年的多尔衮怎么可能迎娶老嫂子?

第二条,刘文兴在报纸上发布《清初跋》一文,宣称其父刘启瑞在宣统元年发现《太后下嫁诏书》。

因为醇亲王载沣摄政,令人在内阁大库找多尔衮摄政的档案,刘启瑞找到一册《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以及太后下嫁摄政王诏,清亡后,起居注流落外面,被刘启瑞购买收藏,但太后下嫁诏就从此不见踪影。因为刘文兴这一说法在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同有人质疑,至今仍为疑案。

按刘文兴所说,其父刘启瑞发现了诏书,必然要呈上去,那肯定就不止一个人看到,居然没有一个人八卦一下并记录下来?

后来诏书不见了,假设是清政府嫌丢人要销毁罪证,销毁过程中经手之人居然也没有一个留下记载?就只有刘先生一个人说?

再说,颁布重大事件诏书,必然不止一份,除了官方留有,按照惯例还应该给藩属国,但这个太后下嫁诏书,别说清国官方没有记载,连李朝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读史者都明白孤证不举的道理,在没有看到诏书之前,某想,人人都可以质疑、否定刘先生的这个说法。

第三条,布木布泰没有合葬昭陵,是因为下嫁觉得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才单独建昭西陵,真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官方记录为什么不合葬昭陵,布木布泰在病重时曾经对孙子康熙帝交代过,鉴于卑不动尊、留恋子孙的原因,才不合葬。

孝顺娃康熙左右为难,要是不把祖父祖母合葬,好像不合适,要是合葬,又违背祖母遗愿。经过左思右想,康熙帝就在孝陵附近建立暂安奉殿,把祖母的梓宫停放暂安奉殿,合葬问题暂时搁置。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谕大学士。内务府总管等。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谆谆降旨。朕何敢违?伏思慈宁宫之东。新建宫五间。太皇太后在日。屡曾向朕称善。乃未及久居。遽尔遐升。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即将此宫拆运所择吉处。毋致缺损。著拣选部院贤能官员前往敬谨料理。天气甚寒。务期基址坚固。工程完备。尔等即传谕行。(康熙实录卷132)

布木布泰在暂安奉殿三十四年,雍正元年(1723)八月初九,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上书雍正,建议为孝庄文皇后择地建陵,入土为安。

雍正帝采纳了陈允恭的建议,于次年(1723)二月初五传谕诸王大臣九卿,让讨论孝庄文皇后山陵事宜。经过诸王大臣会议商讨,认为孝庄皇后在暂安奉殿三十多年,圣祖皇帝福寿康宁,四海生民乐育,说明那个地方是个吉地,可以就地建陵。

雍正帝遂下令把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定名为昭西陵,于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破土动工,兴建方城、明楼等陵寝配置,同年十一月底竣工,十二月初十,停灵三十七年的孝庄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

雍正二年二月○己酉(初五)。谕诸王。大臣。九卿等。钦惟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天鍚纯禧。诞育世祖章皇帝。瑞应昌期。君临万国。逮我圣祖仁皇帝。继圣嗣统。久道化成。立万世无疆之业。皆我孝庄文皇后福德兼隆之所启佑也。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慈驭升遐。先期再三面谕我圣祖仁皇帝曰。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祗于遵化州陵茔近处安厝。我心无憾矣。我圣祖仁皇帝涕泣受命。爰谕诸王大臣集议佥同。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迄今三十余年矣。

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义。且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遗命谆谆。圣祖仁皇帝遵奉三十余年。今朕身任付托之重。山陵典礼、宜斟酌尽善。永垂万世。事莫大焉。著诸王。大臣。九卿等。会同确议具奏。

○辛未(二十七)○康亲王崇安等遵旨议奏。圣祖仁皇帝遵奉孝庄文皇后遗旨。奉安暂安奉殿。至今三十余年。圣祖仁皇帝福寿康宁。四海生民乐育。诚希有之吉兆。允宜定为陵寝。得上□日。是。着即择日兴工。(雍正实录卷16)

上面是官方说法,大概会有人说官方当然要掩盖下嫁的丑闻了,就是因为下嫁了才觉得没脸合葬前夫。

如果说清廷因为觉得没脸不合葬,那怎么有脸让布木布泰的神牌分别升祔到太庙、奉先殿,与皇太极同室供奉,还把她的御容画像在景山寿皇殿和皇太极御容一起悬挂,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膜拜呢?

如果布木布泰真的下嫁,做为她亲孙子的康熙对她感情深厚,不能不对她尊崇备至,那后世子孙们受汉文化贞洁观念影响越深,还会对这个改嫁的老祖母无比尊崇吗?

就算不把她拿出太庙,也得逐渐弱化她吧,而我们看到的史实是,整个大清国,历代皇帝都对布木布泰顶礼膜拜尊崇备至,在祭祀方面从来都是把她摆在首位,根本没有弱化的意思。

况且,多尔衮本人大小福晋一大堆,光明媒正娶的蒙古贵女都六个:
  • 天命九年(1624)五月,初娶的嫡福晋,桑噶尔寨之女,这个女孩就是布木布泰同曾祖的堂姐妹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 天聪六年(1632)二月,迎娶扎鲁特部根度尔台吉之女扎尔莽。
  • 天聪七年(1633)六月,迎娶科尔沁喇巴什希之女,布木布泰同五世祖的族姐妹。
  • 天聪九年(1635)十月,迎娶科尔沁大妃之女,皇后哲哲之妹。
  • 崇德五年(1640)正月,迎娶察哈尔公济特氏延布图台吉之女,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的养女。
  • 崇德末年,又迎娶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

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多尔衮嫡妃薨,次年(1650)正月十三,多尔衮追封妻子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十二天后的正月二十五,多尔衮就纳肃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宫元妃的亲堂姐妹,其伯父栋果尔之女),又派人去朝鲜国选女子。

多尔衮得跋扈到什么地步,把小皇帝亲妈当小老婆对待?换句话说,大权在握的摄政王要什么样子的美女没有,至于扒着徐娘半老的小寡妇不放啊?

如果真要出于羞辱皇太极的目的,他不是应该学习张太伯把皇太极后宫妃嫔以及没有出嫁的大小女儿全银个遍?何必非去娶一个五宫排名老末的庄妃?

所以,怎么看,布木布泰改嫁都不成立,在没有新史料出现之前,我还是认为太后下嫁只不过是谣言而已,不过是“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恶俗八卦而已。

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