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清朝末期,西方人爱说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是西方人来到中国必到的“打卡”之地。辜鸿铭又是谁呢?

辜鸿铭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名人,他虽然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却又举止怪异,被称为“清末怪杰”——在辜鸿铭面前,前段时间红得一塌糊涂的流浪大师沈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辜鸿铭的出生地不是在中国,而是马来西亚。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他父亲辜紫云是一名华侨,祖籍是福建泉州,在一个英国人开办的橡胶园担任总管。母亲则是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样看的话,辜鸿铭还是一名混血儿呢。

辜鸿铭父亲能讲英语和马来语,母亲能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他从小就熟练掌握了英语、葡萄牙语和马来语。当然,还有他们祖辈流传的母语——闽南语。

严格地说,辜鸿铭不算是中国人。因为他出生在马来西亚,后来又被橡胶园主布朗夫妇带到英国求学。但是,他父亲一再向他强调:“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这一理念,在辜鸿铭心底根深蒂固,伴随终生。

从1867年至1880年,辜鸿铭在英国、德国求学。在英国读书期间,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在德国求学期间,他获得了文学、哲学、神学、物理学等13个博士学位,所掌握的语言上升到9门。

显而易见,用“学霸”来形容辜鸿铭已经不够了。如果非得使用一个名词的话,请叫他“学神”。

如果辜鸿铭按照这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那么充其量会是一名精通西方文化的华侨学者,与中国文化没有半点关系。幸运地是,1881年,当辜鸿铭回到马来西亚槟城州时,遇到了清朝外交家马建忠。他们虽然年龄相差10余岁,却一见如故。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三天的倾谈中,马建忠向辜鸿铭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辜鸿铭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此,辜鸿铭成了中华文化的忠实捍卫者。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国学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刊行,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

1885年,辜鸿铭来到中国,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担任外文秘书。这一做就是20多年。

1908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后,辜鸿铭来到北京,担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辜鸿铭离开京城来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辜鸿铭辞去公职,表示与清朝共进退、绝不在新政府任职的意思。

此后,辜鸿铭就成了清朝的“遗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脑子后面总是拖着一条油光可鉴的辫子。当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那条辫子就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这样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当有人嘲笑辜鸿铭时,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其实,辜鸿铭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留学英国时,就剪掉了辫子。之所以要再次蓄留辫子,无非是“标新立异”之举。

辜鸿铭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任职20多年。张之洞很器重辜鸿铭,待之如宾;辜鸿铭也很尊重张之洞。

不过,尊重归尊重,辜鸿铭一样洗刷张之洞。

一次,辜鸿铭将张之洞与端方两任湖广总督作比较:“张文襄(张之洞)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一段话将张之洞幕僚贬斥为“伪君子”,不知道有没有包括他自己?

清末民初,国人对洋人畏畏缩缩,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书时,经常怼洋教授。钟兆云《辜鸿铭》记载了一则趣事:

“那时北京大学的洋教授们,在走廊里,若看到辜老先生走过来,总是远远的靠边站着,恭迎致候。而辜氏到了面前,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见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见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如何不堪,那些洋人无不被骂得个个心服。所以,他对于洋人,和那个时候普遍的先矮了半截的畏缩心理完全相反,他是不大肯买外国人的账的。”

针对许多洋教授指责中国人野蛮落后的说法,辜鸿铭不客气地驳斥:“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崇尚儒学,赞成男人纳妾。

一位西方女士曾经问他:“您赞成纳妾,但如果一个女人同时嫁给几个男人,您怎么看?”

辜鸿铭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人喜好饮茶,一个茶壶可以配几个茶盅;你见过一个茶盅配几个茶壶的吗?!”

这名西方女士被反驳得哑口无言。

辜鸿铭以身作则,在娶了妻子淑姑外,还从烟花巷里买了一个小妾贞子。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口才很好,在北京大学讲课时从来不带教材,走上讲台就滔滔不绝地开讲。当年,他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公开售票,票价还很贵,达到了2元,比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名旦的戏票价格还贵,且一票难求。

那时候,不少西方人都兴致勃勃地买票来看辜鸿铭演讲。于是,“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不胫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